单杠模型力学分析2013
- 格式:ppt
- 大小:604.50 KB
- 文档页数:8
单杠卷身上及屈伸生物运动力学分析摘要:结合部队实际,为有效指导训练,提高训练成绩,从生物力学角度,运用刚体转动定律、质心定理等物理学知识对单杠卷身上及屈身上加以分析,第一把单杠卷身上的动态过程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出其转动惯量,得出力量是基础、姿势是关键的结论。
关键词:生物力学;刚体转动定律;质心定理;单杠卷身上;单杠屈身上;转动惯量一.研究意义单杠卷身上其动作看似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还需多加练习才能完全掌握。
单杠屈身上则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很好的体能素质,还需要训练者有着良好的协调性、平衡力才可。
但一般入伍士兵或学员体能素质相对较差,器械训练又存在一定危险,由于单杠技术难度较大、对上肢力量要求较高,导致学员在单双杠练习中容易受伤,常常出现肌肉易于疲劳和肌肉损伤现象。
二.单杠卷身上力学分析2.1单杠卷身上动作要领单杠卷身上动作要领:跳起抓杠,成正握直臂悬垂,两手用力屈臂拉杠,同时含胸、收腹、举腿,上体后倒(臀紧贴身体,眼看脚),两臂继续用力拉杠,腿向后上方伸出过杠,使腹部贴于杠上,翻转手腕,抬头挺胸,伸直臂成正撑。
身体放时,含胸收腹,重心前移,两臂用力,缓冲下落还原成直臂悬垂。
2.2单杠卷身上动态过程分析受训者跳起上杠悬垂,身体成反弓形,使腰髋部、臀部、和肩部肌肉充分伸展,获得最大收腹动力,有利于后续动作的完成。
双臂用力拉杠使身体重心上移,缩短身体重心与杠的距离。
屈臂上杠的同时,收腹举腿。
在分析收腹之前,先分析这样一个过程:单杠大回环下摆过程中要求运动员送肩,脚尖绷直,身体成直线形,这样可增大身体重心与杠端距离以获得最大重力距,使其下落至最低点时动能更大,这是最大重力距原理。
2.3单杠卷身上常见做法由于人体构造、习惯、外界因素不同,不同的同志采取各自适合自己的做法,经过观察,大体将它们分为三类:先拉再卷法、边拉边卷法、先卷再拉法。
综合三种做法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入课题
播放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和单杠上运动的视频。
讲解
看、思考
2
单杠的结构
问:单杠由哪些构件构成?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和排列?引领:从功能和受力两个方面考虑。
问:单杠的功能?
小结有关功能。
并指出本节课我们从结构体受力的角度来讨论
思考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并思考第二个问题。
回答有关杠的功能。
3
单杠的受力分析
模型演示;展示图片等,并引领学生从形变的角度分析理解杠的各构件受力情况以及如可保持杠体的稳定。
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小结。
分析杠体主构件的受力。
(因为学生在物理学上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杠的各部件受力是可以分析出来的)及力矩(弯矩)。
记录整理有关知识点
4
梁的概念
从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的运动
引出梁的概念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
5
梁的受力特点
引领学生分析平衡木(长条板凳)及跳板受力
学生分析
思考“问题思考”6
小结、布置课外作业“问题思考”
记录。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单杠屈伸上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摘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单杠屈伸上动作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练习中常见的错误技术并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纠正错误技术的建议,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单杠;屈伸上;生物力学分析竞技体育的发展, 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不同运动项目科研的侧重点不同。
对于技巧类项目, 各种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原理的研究尤为重要。
在竞技体操项目中, 单杠是一项典型的弹性器械运动, 其摆动、回环、腾越、脱手再握都是该项目的特征性动作。
通过对这些特征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弹性器械运动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更有利于把握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动作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有效提高竞技水平。
1.单杠中基本动作技术原理单杠直角悬垂屈伸上是典型的后摆屈伸类动作,是体育院系体操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级水平运动员所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动作。
它在发展练习者躯干上下肢诸肌群的肌肉力量培养身体协调用力等方面均有着良好的作用。
对于单杠屈伸上,苏联医学博士伊万尼茨基教授曾论述到:“单杠屈伸上对于那些肌肉虽很发达,但没有掌握这个练习的人来讲,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练习;但对体操运动员来讲,这则是一个非常容易的练习”。
从这我们可以略微知道,单杠屈伸上的完成,主要不是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而是技术掌握的正确与否,动作用力顺序以及衔接是否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通过分析单杠项目特点,可把单杠动作分成摆动、回环、振浪、飞行等几大类,结合相关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和理论,对单杠屈伸上的摆动动作一般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分析知道:单杠是以摆动动作为主的器械运动, 慢用力动作或者静力平衡动作在项目中已经不复存在。
因而分析摆动动作即抓住了单杠运动的核心问题。
单杠的摆动通常有下摆、兜腿、上摆几个部分组成。
1.1下摆技术原理在下摆过程中, 重力是动力, 通过人体重心的重力线对手握单杠的支点产生力矩, 加速人体绕单杠的转动。
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单杠受力和变形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2. 通过对简单的结构案例的学习,能尝试对生活中常见的结构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3. 通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结构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结构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结构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结构怎样受力问题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重难点:1. 对单杠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2. 通过受力和变形分析,体会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教学思路:由奥运会单杠比赛录像导入单杠的结构;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验-----物理学单摆实验作受力类比,引出杠体的受力和变形;进一步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
新课导入:[师]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想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
(播放课件:奥运会单杠比赛片段)。
运动员在场上正激烈的角逐,那么,同学们,他们比赛的项目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生]五项全能、体操、单杠------。
[师] 他们进行的是单杠比赛,就是我们上体育课经常玩的单杠。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运动员所用的单杠和学校的单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区别在哪?或者,与你们所见过的单杠相比,有没有不同的地方?[生] 比较高、比学校的好看、所用的材料不同、少了四根铁线-----。
[师]对了,细心观察的同学发现了,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有的单杠有四根铁线,有的却没有。
[师] 前面我们学习过什么叫做结构,还知道了结构可以承受力和抵抗变形,而组成结构的各个部分称为构件。
那么,现在我们把单杠看成一个结构,那构件都有哪些?[生]立柱、杠体、拉杆----[师] 奥运会比赛用的单杠没有拉杆,学校的单杠有拉杆,为什么呢?不同结构的单杠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
我们来分析一个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单杠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新课教学:[师]请同学们先花几分钟阅读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了解变形的种类。
《单杠结构分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同砚能够精通单杠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娴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同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讲解:起首,同砚需要通过教室进修或自主进修,精通单杠的定义、分类、受力特点、计算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设计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要求同砚运用单杠结构分析方法,计算各部位的受力状况,分析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教室谈论:在教室上组织同砚进行谈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激发同砚进修爱好,提高同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试验或实际操作项目,让同砚亲自动手进行单杠结构分析,通过实践提高同砚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 作业提交:要求同砚完成相关的作业题目,并按时提交,老师进行批改评分,援助同砚准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精通。
三、作业设计要求:1. 作业设计要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既能考察同砚对理论知识的精通水平,又能练习同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倡同砚独立沉思和自主进修,鼓舞同砚在解题过程中乐观沉思、勇于探究。
3. 作业设计要切近实际工程应用,能够培育同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分标准:1. 答案准确性:对于计算题,答案正确且计算过程明晰,得分较高;对于分析题,能够准确分析问题,并给出合理诠释,得分较高。
2. 思维深度:能够深度分析问题,提出奇特见解,得分较高。
3. 表达能力:答案明晰、条理分明,表达能力强,得分较高。
通过以上设计,信任同砚在完成《单杠结构分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精通单杠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期望同砚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多动脑、多动手,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进修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单杠结构的基本观点和特点;2. 精通单杠结构的受力分析原理;3. 学会应用静力学的知识解决单杠结构的力学问题;4. 培育同砚分析和解决工程结构问题的能力。
高考回归复习—电磁感应之单杆动力学与能量的综合模型1.如图所示,两个平行光滑金属导轨AB、CD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其间距L=0.5m,左端接有阻值R=3Ω的定值电阻。
一根长度与导轨间距相等的金属杆順置于导轨上,金属杆的质量m=0.2kg,电阻r=2Ω,整个装置处在方向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大小B=4T的匀强磁场中,t=0肘刻,在MN上加一与金属杆垂直,方向水平向右的外力F,金属杆由静止开始以a=2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末撤去外力F,运动过程中金属杆与导轨始终垂直且接触良好。
(不计导轨和连接导线的电阻,导轨足够长)求:(1)1s末外力F的大小;(2)撤去外力F后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U形导轨足够长,置于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5T,导轨宽度L=0.4m,左侧与R=0.5Ω的定值电阻连接。
右侧有导体棒ab跨放在导轨上,导体棒ab质量m=2.0kg,电阻r=0.5Ω,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μ=0.2,其余电阻可忽略不计。
导体棒ab在大小为10N的水平外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了x=40cm后,速度达到最大,取g=10m/s2.求:(1)导体棒ab运动的最大速度是多少?(2)当导体棒ab的速度v=1ms时,导体棒ab的加速度是多少?(3)导体棒ab由静止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是多少?3.如图所示,水平光滑导轨足够长,导轨间距为L,导轨间分布有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左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电阻两端接一理想电压表。
一金属棒垂直放在导轨上,其在轨间部分的电阻也为R。
现用一物块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从静止开始水平牵引金属棒,开始时,物块距地面的高度为h,物块落地前的一小段时间内电压表的示数稳定为U。
已知物块与金属棒的质量相等,不计导轨电阻和滑轮质量与摩擦,导轨始终与金属棒垂直且紧密接触。
求:(1)金属棒的最大速度v ; (2)物块的质量m ;(3)棒从静止开始到物块刚要落地的过程中,电阻R 上产生的热量Q 。
专题32 电磁感觉中的“单杆”模型单杆模型是电磁感觉中常有的物理模型,此类题目所给的物理情形一般是导体棒垂直切割磁感线,在安培力、重力、拉力作用下的变加快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所波及的知识有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等。
1.此类题目的剖析要抓住三点:(1)杆的稳固状态一般是匀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或最小速度,此时协力为零)。
(2)整个电路产生的电能等于战胜安培力所做的功。
(3)电磁感觉现象遵照能量守恒定律。
如图甲,导体棒ab从磁场上方h处自由开释,当进入磁场后,其速度随时间的可能变化状况有三种,如图乙,全过程其能量转变状况是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和电能,电能再进一步转变为导体棒和电阻R的内能。
2.单杆模型中常有的状况及办理方法:(1)单杆水平式v0≠0v0=0示意图单杆ab以必定初速度v0在圆滑水平轨道上滑动,质量为m,电阻不计,两导轨间距为L轨道水平圆滑,单杆ab质量为m,电阻不计,两导轨间距为L轨道水平圆滑,单杆ab质量为m,电阻不计,两导轨间距为L,拉力F恒定轨道水平圆滑,单杆ab质量为m,电阻不计,两导轨间距为L,拉力F恒定力学观导体杆以速度v切割磁感线产生感觉电动势E=BLv,电流I=ERS闭合,ab杆受安培力F=BLEr,开始时a=Fm,杆ab速度v⇒感觉电动势E=开始时a=Fm,杆ab速度v⇒感觉电动势E=BLv,经过Δt速度为v+Δv,此时感觉点=BlvR,安培力F=BIL=B2L2vR,做减速运动:v⇒F⇒a,当v =0时,F=0,a=0,杆保持静止此时a=BLEmr,杆ab速度v⇒感觉电动势BLv⇒I⇒安培力F=BIL⇒加快度a,当E感=E时,v最大,且v m=EBLBLv⇒I⇒安培力F安=BIL,由F-F安=ma知a,当a=0时,v最大,v m=FRB2L2电动势E′=BL(v+Δv),Δt时间内流入电容器的电荷量Δq=CΔU=C(E′-E)=CBLΔv电流I=ΔqΔt=CBLΔvΔt=CBLa安培力F安=BLI=CB2L2a F-F安=ma,a=Fm+B2L2C,因此杆以恒定的加快度匀加快运动图象观点能量观点动能所有转变为内能:Q=12mv20电源输出的电能转变为动能W电=12mv2mF做的功一部分转变为杆的动能,一部分产生电热:W F=Q+12mv2mF做的功一部分转变为动能,一部分转变为电场能:W F=12mv2+E C【题1】以下图,间距为L,电阻不计的足够长平行圆滑金属导轨水平搁置,导轨左端用一阻值为R的电阻连结,导轨上横跨一根质量为m,电阻也为R的金属棒,金属棒与导轨接触优秀。
高考专题:电磁感应中的单双杆模型1.常见单杆情景及解题思路单杆阻尼式单杆发电式(v0=0)含“源”电动式(v0=0)含“容”无外力充电式含“容”有外力充电式(v0=0)1.如图所示,两光滑平行金属导轨间距为L,直导线MN垂直跨在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整个装置处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
电容器的电容为C,除电阻R外,导轨和导线的电阻均不计。
现给导线MN一初速度,使导线MN向右运动,当电路稳定后,MN以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时( )A.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零B.电阻两端的电压为BLvC.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为CBLvD.为保持MN匀速运动,需对其施加的拉力大小为B 2L2v R2.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θ角,用导线与固定电阻R1和R2相连,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
有一导体棒ab,质量为m,两导轨间距为L,导体棒的电阻与固定电阻R1和R2的阻值相等,都等于R,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棒ab沿导轨向上滑动,当上滑的速度为v时,有( )A.导体棒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由a到bB.导体棒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B 2L2v 3RC.导体棒两端的电压为BLv3D.导体棒动能的减少量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电路上产生的电热之和3.如图所示,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倾角为37°,宽度为0.5m,电阻忽略不计,其上端接一小灯泡,电阻为1Ω。
一导体棒MN垂直于导轨放置,质量为0.2kg,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Ω,两端与导轨接触良好,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在导轨间存在着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0.8T。
将导体棒MN由静止释放,运动一段时间后,小灯泡稳定发光,此后导体棒MN的运动速度以及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分别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0.6)( )A.2.5 m/s,1 WB.5 m/s,1 WC.7.5 m/s,9 WD.15 m/s,9 W4.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两平行光滑水平直导轨的间距为L,导轨电阻不计,垂直于导轨平面有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导轨左端接有电容为C的电容器、开关S和定值电阻R;质量为m的金属棒垂直于导轨静止放置,两导轨间金属棒的电阻为r。
模型组合讲解——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秋飏秋飏[模型概述]在电磁场中,“导体棒”主要是以“棒生电”或“电动棒”的内容出现,从组合情况看有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等;从导体棒所在的导轨有“平面导轨”、“斜面导轨”“竖直导轨”等。
“竖直导轨”等。
[模型讲解]一、单杆在磁场中匀速运动一、单杆在磁场中匀速运动例1. (200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预测题)如图1所示,R R 125==6W W ,,电压表与电流表的量程分别为0~10V 和0~3A ,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导体棒ab 与导轨电阻均不计,且导轨光滑,导轨平面水平,ab 棒处于匀强磁场中。
棒处于匀强磁场中。
图1 (1)当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到30W ,且用F 1=40N 的水平拉力向右拉ab 棒并使之达到稳定速度v 1时,两表中恰好有一表满偏,而另一表又能安全使用,则此时ab 棒的速度v 1是多少?是多少?(2)当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到3W ,且仍使ab 棒的速度达到稳定时,两表中恰有一表满偏,而另一表能安全使用,则此时作用于ab 棒的水平向右的拉力F 2是多大?是多大? 解析:(1)假设电流表指针满偏,即I =3A ,那么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 =IR 并=15V ,电压表示数超过了量程,不能正常使用,不合题意。
因此,应该是电压表正好达到满偏。
电压表示数超过了量程,不能正常使用,不合题意。
因此,应该是电压表正好达到满偏。
当电压表满偏时,即U 1=10V ,此时电流表示数为,此时电流表示数为I U R A 112==并设a 、b 棒稳定时的速度为v 1,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 1,则E 1=BLv 1,且E 1=I 1(R 1+R 并)=20V a 、b 棒受到的安培力为棒受到的安培力为F 1=BIL =40N 解得vm s 11=/(2)利用假设法可以判断,此时电流表恰好满偏,即I 2=3A ,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 I R 22=并=6V 可以安全使用,符合题意。
《单杠结构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杠的结构组成,掌握基本术语。
2. 学会观察单杠结构,识别主要部件。
3. 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和识别单杠结构,理解各部件之间的关联。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包含单杠结构分解和组装过程。
2. 准备教学图片,展示单杠各部件及其毗连方式。
3. 准备教学用具,如木制单杠模型、图纸等。
4. 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每一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预期效果。
5. 在教室上,向学生们展示木制单杠模型,诠释各部件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毗连方式。
可以借助图纸和模型进行详细说明,确保学生理解单杠的结构和组装过程。
6. 引导学生们根据设计图纸,自行组装单杠。
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确保组装过程的正确性。
7. 组装完成后,组织学生们进行试荡。
根据试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讲解各部件的功能和毗连方式,以解决潜在问题。
8. 设计一些与单杠相关的体能训练活动,如悬挂、引体向上、倒挂等,传授学生们如何正确应用单杠进行锻炼。
9. 课后,提醒学生们正确应用和维护单杠,确保其安全应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计划,学生们将能够理解和掌握木制单杠的各部件及其毗连方式,从而能够正确应用和维护单杠进行锻炼。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单杠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单杠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单杠结构分析。
学生讨论单杠的结构特点,并尝试诠释为什么单杠需要这样的结构。
2. 讲解单杠结构原理教师详细介绍单杠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支架、横梁、吊环、拉索等等。
教师讲解单杠结构的力学原理,包括平衡、稳定、支持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分解动作教师现场示范单杠结构的分解动作,包括如何安装、拆卸单杠,以及如何调整各个部件的松紧度等。
教师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分解动作。
作者: 刘延柱[1];忻鼎亮[2]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2]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体育科学
页码: 57-60页
主题词: 振浪技术;体操运动员;力学特征;单杠;动作;振动特性;线性方程;优化问题;体操队;力学模型
摘要: 通过自用振原理对单杠振浪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员的体型和初摆动作与其振浪动作完成的情况有关。
这些发现对体操训练是有益的。
以哈纳温的基本参数为基础,我们对一位身高1.73米、体重72.35公斤的典型的体操运动员进行了分析计算。
上身与下身重量之比、下肢长度和屈体的度数作为变参数代入方程。
计算结果表明,振浪动作的幅度与屈体的程度和运动员的体型有关。
一般来讲,控制屈体的参数的最适宜的取值为1.4,而且四肢长下肢重的运动员占优势。
影片分析表明,理论推导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分析所用的影片是上海体操队训练时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