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61.66 KB
- 文档页数:5
语言技术研究与外语教学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吴 赟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本文论述了将计算机辅助系统引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在给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后,探讨了它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目标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人机交互;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06)06-0055-0004
翻译工作一直以来都被定性为/费时低效0。从严复/一名而立,旬月踟躇0的感言到傅雷二十年间三
译《高老头》的艰辛,不难看出翻译任务的完成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能够长期皓首穷经查阅字典和文献的认真态度。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几何倍数的累积、爆炸、变化,没有一个人能够科科博学,没有一本字典能够包罗万象,更加没有可能仅凭单薄的人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数量极其庞大的翻译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性就彰明较著了。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自然语言的翻译工作可以使人们借助网络涵盖无限资讯的特质获取最新最快的信息,更加准确迅速地理解各种术语的含义,找到具体语境下的对等用词,从而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不过,虽然计算机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辅助翻译仍然远未普及。究其根源,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者使用不善是凸显的一个现实。目前在设置翻译课程的高等院校中,几乎无一例外都将侧重点放在文学翻译的教学上。教材承袭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所选文本大多不具时效性。学生在一定时间的习得之后,仍然不能适应翻译市场需求,遇到具体翻译任务不但不能处理得当,而且往往耗时巨大,质量低劣。因此,在大学本科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内容不仅可以对症下药,缓解翻译市场捉襟见肘的窘迫局面,而且对于提高翻译队伍的素质具有积极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1 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正确定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计算机翻译存在种种负面的看法,认为它操作复杂,不够准确,可读性差,难以理解,甚至招人笑柄。但事实上计算机翻译的确可以极大的
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那么,应该如何消除人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理解误区呢?在翻译课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组织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呢?
1.1 计算机翻译在自然语言转换中的局限性
在运用计算机翻译之前,一定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无论机器翻译如何快捷,始终不能取代人力翻译。这两者之间并非相互竞争的关系,相反,应该是互助互补的关系。如果对计算机翻译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将任何文字直接输入,就能产生地道译文的话,这无疑是一场神话。
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翻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王力先生曾总结说,/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少的。0(王力,1954:310)汉语是一种高语境语言,无时态,无词语屈折变化,无前缀后缀,意义之间的联系多建立在词语和短语语序和语境中,而且含义往往内含,隐在上下文中,无明确连接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主要靠语义,通过读者的理解来承前启后。总体说来,汉语形式较松散、灵活随意、富于弹性,断句没有严格明确的界限,如流水,各自为独立小句,但和在一起,一气呵成,连绵而下。而英语则是
作者简介:吴 赟,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6-09-10
#
55#第112期2006年12月
外语电化教学
C AFLE
N o .112D ec . 2006
一种低语境语言,富含屈折变化、时态变化、单复数变化,意义之间的联系必须由连接词清楚明白地表达。在英语中,逻辑连接词至关重要。他们承接意义,抚顺句与句联系,指明作者思维方向。总体说来,英语句式严谨,缺乏弹性。长句多如大树,枝干清明,主次层层链接,每一片叶子的归属都毫无暧昧。两种语言的天壤之别使得完全的机器翻译异常困难。
歧义与多义这两种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为机器翻译构造了极大的障碍。自然语言无论是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充满歧义。机器翻译所面对的无法攻破的难题之一是语言消歧。如例句: /Our club de m ands change.0很明显,/de m ands0和/change0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1、our club de m ands to have so m e change.2、the de m ands of our club are no t the sa m e as be f o re.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这种一词多义现象比比皆是。再看一个汉语的例句:/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0可以有两种含义: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另一说是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多义识别一直也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语用因素造成的语句多义或语句模糊性是多义产生的一个原因。同一句话可以表示不同含义。不同的听众对同一句话也会有不同反应。任何语言的交流都离不开环境。翻译工作要完成就必须对语言存在的环境进行识别和认知。比如: /M y god!0在不同环境可以表示惊奇,慌乱,恐惧甚至喜出望外。这种言外之意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条件及语境机器翻译是无法胜任的。由于歧义和多义都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对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只能关注并识别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而这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语言知识来判断,机器翻译本身是无法避免和消解、排除歧义和多义的。
如果要让机器翻译达到理想状态的通顺达意,就必须在计算机内部建立一部通用的百科全书,书中无所不包,如词法、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还有语言学之外的人类任何知识与常识,甚至还要包括人类所独有的丰富而细微的种种情感。另外,计算机在使用这部词典的时候,必须摒弃它的任意性、随机性、盲目性、偶然性;而这显而易见/纯属空想,几乎不值得进一步考虑。0(H utch i n s,1986:155)
1.2计算机与人力在翻译中的互补互助
全自动的机器翻译对原文文本有一定要求。如果原文本是文学或新闻体裁等,那么通过机器翻译,极有可能产出质量低劣可读性差的译本。例如,法兰克福北部的一德国小镇不得不销毁一整批英文版旅游手册,因为这些手册是官员们采用一种网络翻译工具从德语翻译过来的。镇长马丁#瓦格纳承认他们犯了一个/大错0。(见http://www.transexper.t net)。官员们之所以借助互联网来完成翻译工作,是想节省开支,结果7500本旅游手册不得不作废。这个例子突出体现了盲目信任机器翻译的局限和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否有用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用途。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想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具体而言,就是某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只要判断好正确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用途,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料库、语言结构分析、语义分析和目的语言生成等。它适用于约略翻译,草稿翻译和辅助语言交际。
事实上,计算机辅助翻译主要采用翻译记忆(T ranslati o n M e m or y)和灵活的人机交互技术。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句子和片段。采用人工笔译哪怕是最简单的句子,也需要书写一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具有自动记忆和搜索机制,可以自动存储用户翻译的内容。翻译时,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在后台建立语言数据库,每当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用户使用记忆库中最接近的译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舍弃或编辑重复出现的文本。对于相同的句子,系统自动搜索后自动给出以前的翻译结果;对于相似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术,稍加修改后就可以使用。对于译者而言,效率会显著提高。另外,如果译者之间的记忆库合并,实现资源共享,别人翻译过的内容可以利用,翻译速度可以大幅提升。
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前文所指的译者与计算机互助互补,相辅相成,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一页页翻查字典的方法,将原文与软件挂钩,提供大量专业词汇即时实效的支持,减轻译者的劳动强度,提高译文质量,同时还可以不断补充个性化词汇,积累自身资源。
这样的一种翻译工作方式是基于目前阶段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计算机与人互相配合进行工作。工作中,枯燥重复的部分由计算机完成,需要创作灵活思维的部分由人脑完成。两者同时运作,互相补足,从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