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7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 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 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
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 个以上腧穴,1-2 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
1. 选穴处方
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 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 对穴位为宜。
2. 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
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
“ 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
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 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 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2Hz 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2/100Hz 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 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 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之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
某些患者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功能有关。本病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
舒筋通络,通痹止痛。
【选穴】
局部取穴:经络辨证为手阳明经者取肩髃与臂臑; 手太阳经者取臑俞与肩贞; 手少阳经者取肩髎与肩井; 手太阴经者取肩内陵与肩髎。
远端取穴: 合谷与外关。
合谷穴是治疗痛证的要穴。针剌合谷穴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能够增加对于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的敏感性。针刺合谷穴可以抑制疼痛,提高痛阈等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证明,电针刺激合谷可激活血浆β- 内啡肽作用于全身而产生镇痛效果。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以治表证为主,亦常用于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步骤】
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根据经络辨证所选局部穴位),和合谷、外关二穴。
3. 刺激参数为: 疏密波2/100Hz,刺激30分钟,局部穴位刺激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4?1mA。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
1. 经皮穴位电刺激术主要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如果不能改善症状,需要及时配合加用其他技术。
2. 治疗同时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 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检查: 颈部活动受限,颈项肌肉较紧张,颈肩部广泛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选穴】
根据神经分布取C3-7 相应病变节段颈夹脊与大杼穴,合谷与外关。
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针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 既通过督脉与脑的联系而调神治痛, 又借助调整足太阳经而通络止痛。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夹脊穴下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支,刺激颈夹脊穴,可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病变局部神经肿胀,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的压迫,促使受
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大杼穴为骨之大会,又是督脉别络于手足太阳之会。刺激此穴可起到鼓舞督阳, 疏经活络, 活血化瘀, 散寒祛湿的目的。《针灸甲乙经?卷七》记载: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 大杼主之。”
【操作步骤】
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C3-7 相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