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货币的创造
- 格式:docx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3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加深对存款货币创造机制的理解,并掌握存款货币创造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存款货币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活动,使同一枚货币在金融体系内产生数倍于其原始存款额的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创造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准备(1)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业务流程和财务状况。
(2)收集实验所需数据,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原始存款等。
2. 实验步骤(1)计算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1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模拟存款货币创造过程① 假设某客户向A银行存款100万元,A银行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10万元,剩余90万元可用于发放贷款。
② A银行将90万元贷款给B客户,B客户将这笔资金存入C银行。
③ C银行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10万元,剩余80万元可用于发放贷款。
④ 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家银行D。
(3)计算存款货币总量存款货币总量 = 原始存款×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3. 实验结果与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存款货币创造乘数为10。
(2)模拟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后,存款货币总量为1000万元。
(3)分析实验结果,存款货币创造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存款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存款货币总量越少。
② 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越高,存款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存款货币总量越少。
③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越大,存款货币总量越多。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存款货币创造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存款货币创造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的影响,存款货币总量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成正比。
五、实验启示1. 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以提高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货币创造过程银行如何创造货币货币创造过程:银行如何创造货币货币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银行作为货币的创造者和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货币的创造过程以及银行在其中的角色。
一、货币创造过程的基本原理货币创造过程基于两个关键原理:存款乘数和准备金比率。
1. 存款乘数原理存款乘数原理指的是,当一个人将存款存入银行时,银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留存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而将剩余部分作为贷款发放给其他借款人。
这样一来,存款就可以成倍地扩大。
例如,当某人向银行存入100元时,银行可以按照10%的准备金比率留存10元,而将90元贷款给借款人。
这样,总体上货币供应量就增加了90元。
2. 准备金比率原理准备金比率指的是银行需要按照法定比率留存客户存款作为准备金,而将剩余部分作为贷款发放。
当央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时,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央行降低准备金比率,银行可以留存更少的准备金,从而有更多的存款可以转化为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反,如果央行提高准备金比率,银行需要留存更多的准备金,减少可转化为贷款的存款,降低货币供应量。
二、银行如何创造货币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的具体步骤:1. 存款接收当一个人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时,银行会记录该笔存款,并将存款人的账户余额相应增加。
这样,存款进入了银行的负债项目,即银行欠存款人一笔同等金额的存款。
2. 储蓄存款的转化银行将一部分存款作为储蓄存款,留存在自己的账户中。
这部分存款不参与贷款发放,仅用于其他业务和支付活动。
3. 贷款发放银行将剩余的存款转化为贷款,发放给需要借款的人。
这样,银行在客户的贷款账户上增加对应金额,而同时,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
4. 存款乘数效应贷款发放后,借款人将贷款用于消费或投资,这部分资金会再次进入银行系统。
借款人将贷款用于消费,例如购买商品,商家收到的款项将存入银行账户;借款人将贷款用于投资,例如购买股票或房地产,资金流转也会回到银行系统。
货币作为现代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其创造过程无疑是金融领域中最为核心且备受关注的机制之一。
深刻理解货币创造的概念,对于把握宏观经济运行、金融政策制定以及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货币创造的本质是银行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信贷活动和存款扩张机制,使得货币供应量得以增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银行首先拥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重要基石。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金。
中央银行通过设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商业银行必须留存的准备金比例。
这部分准备金就如同货币创造的“种子资金”,为后续的货币创造提供了基础。
当客户将存款存入银行时,银行并不是将所有的存款都立即用于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投资。
而是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准备金留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取款需求和支付结算等情况。
其余的资金则成为了银行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将这部分资金转移到借款人手中。
借款人获得贷款后,会将资金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如购物商品、支付劳务费用、进行投资等。
这些经济活动使得货币在经济体系中不断流转和流动起来。
借款人获得贷款后,并不一定会将全部资金立即提取出现金,而是可能将一部分资金继续存入其他银行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投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新的存款。
而接受这些新存款的银行同样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留存准备金,然后将剩余部分用于发放贷款,从而进一步引发货币的创造。
这种存款的不断派生和货币的不断创造过程就如同一个连锁反应。
每一次银行发放贷款,都伴随着一定量的货币创造;每一次存款的增加,又为下一轮的货币创造提供了可能。
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货币供应量得以逐步扩大。
货币创造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体系能够创造货币的规模。
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相对较少,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受到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较为缓慢;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刺激银行更多地发放贷款,从而促使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
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第一节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现代货币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
当今世界各国所使用的钞票都是银行券。
银行活期存款也应视为货币,其根本特征是随时可据以签发支票用以购买和支付,同时也有权从中提取钞票。
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统称“存款货币”。
今天的货币无一例外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现在的钞票都是银行券,是银行的债务,银行券持有者的债权。
购物时买方支付钞票,银行券的债权从买者转移到卖者手中。
各种支付义务的过程也类似,这就使得整个经济中的任何经济交往都同时伴随着债权债务的转移。
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全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与银行以支票存款为依据组织的转账结算有着直接联系,这在金属铸币和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都存在。
把最初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把在此基础上通过转账结算而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以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以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增加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ΔL 表示贷款总额,则: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
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派生乘数。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若以K表示派生乘数,则如下式: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活期存款/基础货币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仍设Δ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再假定Δ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Δ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即基础货币),ΔL为贷款增量,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ΔT/ΔD)。
第八章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概述P306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口径(一)划分标准:流动性(二)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M3=M2+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B×m第二节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p267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就是指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的由发放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的存款。
二、派生存款创造的前提:部分现金提取、部分准备金制度转账结算三、现代金融制度下派生存款创造的简单模型(一)假设条件:1、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均用于贷款或投资2、没有现金漏损或无现金提取3、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甲银行贷款给A企业90元,A企业存款增加90元,A企业购买B 企业的商品,用开支票的方式支付。
B企业拿支票委托其开户行乙银行代收支票款90元。
乙银行拿这张支票去票据结算所进行清算。
则乙银行的准备金增加90元。
(三)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依次类推,得到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公式:△D=△R•1/rd=1/r=△D/△R(d称为存款乘数或存款倍数)支票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比率(即存款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其中,△D表示支票存款的增加额,△R表示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额),r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四)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公式的推导-有超额准备金时四、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用e表示超额准备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e)如果有客户提取现金即有现金漏损(用c表示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则存款倍数d=1/(r+c)如果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用t表示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 t),则存款倍数d=1/(r+t•r t) 如果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客户提取现金、有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则存款倍数d=1/(r+e+c+t•r t)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客户的贷款需求第三节基础货币与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又称高能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1 存款创造1.1 基本概念1.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2.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3.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4.法定准备金(Rd)和超额准备金(E)1.2 简单存款创造1、前提假设(1)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就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法定)提取法定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
且商业银行不存款准备金率rd再额外提取准备金,即超额准备金为零。
(2)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存款账户的转移来完成货币的收付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及解除,流通中的现金为零(现金漏损c为零)。
(3)非支票存款为零: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二者合称非交)的转化。
易存款Dt(4)二元银行体制:由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2、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假设为了增加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从某甲手中购进国库券100元,某甲将所100元现金(或支票)存入A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20%,存款创造过程为:(1)客户甲在A银行存入100元现金,A银行按20%比例缴存法定准备金。
(2)A银行对客户乙放贷款80元,客户乙提现后购买在B银行开户的客户的商品,存款划入B银行.B 银行按新增存款20%比例缴存法定准备金。
(3)B 银行对丙客户发放贷款64元,丙客户因转帐支付活动,存款划入C 银行。
这种行为进行了无限回合后,在最初存进银行的100元“原始存款”全部变成准备金后停止。
最后银行总体的账户上负债有500元存款,资产有400元贷款和100元准备金。
3.存款创造乘数公式推导:dd n d d d d r R r R r r r R D 1)1(11])1()1()1(1[12⨯=--⨯=-++-+-+⨯=-△△△△ 令d d r k 1=,称为简单存款乘数。
存款货币的创造
1.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
2.存款货币创造有两个必要前提条件:其一,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在现代金融体制中,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率及原始存款来创造存款货币。
3.原始存款来源可以是最初的存款,可以使银行券存入存款货币银行,可以使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等等。
在原始存款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基础上出现了派生存款,核心意义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创造存款货币中,银行也壮大自己的力量。
4.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越小。
5.存款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6.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客户提取的现金称为现金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有了现金漏损,新增存款总额则为贷款总额减去现金漏损额。
7.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银行存款派生倍数大小除了受法定存款准备率,还受到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率等多方面制约。
8.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扩张过程是一样的,当客户提取现金时,银行的存款倍数收缩。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存款货币银行的客户从自己的账户上提取现金。
如果存入的现金不能满足提取需求,存款货币银行必须补充现金,即到中央银行从自己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
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准备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形成的。
2.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得到补充: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现金增发是必然的,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得到补充,以便使之能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又能保证创造出经济生活所必须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
3.准备存款的不断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可以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4.中央银行不可以无限制的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准备存款:扩大资产业务并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中央银行特有的权利。
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存款准备,支持存款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是无限的。
但是没有货币需求则无从发挥,或强行支持货币创造,则促成通货膨胀。
5.基础货币: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为货币乘数。
比率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决定乘数的大小,再加上基础货币,决定货币供给量。
6.基础货币与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创造: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这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
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为源头,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创造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