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水的浮力(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6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模型,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悬浮、下沉。
3.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的原因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等。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4. 浮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在盐水中会上浮。
(2)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
2. 答案:(1)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在盐水中上浮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
(2)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情况,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进行反思。
水的浮力幼儿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神奇的水世界”第三节“水的浮力”。
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简单物体的沉浮现象,以及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感受浮力的存在,并了解物体沉浮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力板、物体、水、盐等)、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木块和一块石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物品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浮力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2)教师讲解浮力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浮力板,演示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的浮力2. 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现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示例:木块在水中浮起来,因为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物体浮沉的规律,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轮船、救生圈等,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浮力的概念和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第3节水的浮力第1课时阿基米德原理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____叫浮力。
2.浮力方向:____,施力物体:____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____即浮力。
4.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____。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____和物体____有关,而与物体的____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____。
1.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一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撞到海底被搁浅(潜水艇的大半身已被淤泥浸没)而不能浮起来,这是因为()A.有浮力,但浮力小于重力B.有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C.潜水艇底部没有水进入,不产生向上的浮力D.机器坏了,不产生浮力2.下列应用了浮力知识的是() A.热气球B.飞机的机翼“上凸下平”C.拦河大坝上窄下宽D.医用注射器3.将重为6 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它排开水的重是5 N,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A.6 N B.5 N C.1 N D.11 N4.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值相同,则两物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密度B.体积C.质量D.重力5.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决定于()A.物体在液体里的深度B.物体的体积和形状C.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D.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6.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B.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C.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D.体积相等的铁球和木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7.天平左盘的盛水容器与右盘砝码平衡,用手指轻轻浸入盛水容器中,手指不接触容器且无水溢出(如图所示),天平的平衡状况是()A.左盘下沉B.右盘下沉B.保持平衡D.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将一重27 N的金属块浸没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7 N,则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N;物体的体积是m3。
第3节水的浮力知识点1 浮力1.概念:液体(或气体)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__向上__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以液体为例):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所以物体浸在液体中,前后、左右、上下都受到了液体的压力,前后、左右的压力可以相互抵消,而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物体总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注: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紧密接触时,物体不受浮力,如桥墩。
3.浮力的施力物体:__液体(或气体)__。
4.浮力的受力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5.浮力的方向:__竖直向上__。
6.浮力的作用点: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
知识点2 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其表达式为:F浮=__G排液__=__ρ液gV排液__。
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1)ρ液是指__液体__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V排液是物体浸入液体时__排开液体的体积__,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是物体的体积。
当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中(即浸没)时,V排液恰好等于物体本身的体积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液<V物。
(注:V排液有可能大于V物)(3)浮力大小只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在液体中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4)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气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气=ρ气gV排气。
知识点3 物体浮沉的条件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1)上浮和漂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是最大值。
当__F浮>G物__时(如图甲所示),合力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在液体中向上运动——上浮,随着物体不断上升,最终物体将有一部分体积开始露出液面,物体所受的浮力也就随之减小,一直减小到F浮=G物时,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合力为零,就不再上浮,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将__漂浮__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
教材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计算等方面展开。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深入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概念,掌握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好奇心,增强对科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
难点:基米德原理理解及浮力计算公式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算公式卡片、例题解析PPT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如物体、弹簧测力计、水等)、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浮力实验(如木块、铝块在水中浮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力。
(2)阐述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
(3)介绍浮力计算公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浮力,并计算其大小。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基米德原理3. 浮力计算公式4. 例题解析5.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概念,并举例说明。
(2)简述基米德原理,并解释其意义。
①一个质量为200g物体在水中浮力;②一个体积为500cm³木块在水中浮力。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浮力有更深入认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基米德原理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水的浮力》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水的浮力”。
浮力是初中科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涉及到液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作用,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浮力现象的小论文或绘制一幅关于浮力作用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浮力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浮力相关的现象,如船只在水面上的漂浮、人在水中的游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浮力。
2. 理论学习: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作用,如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漂浮或沉没情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5. 实验操作: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6. 总结归纳: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或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浮力作用的示意图等。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1课时浮力的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57面,完成下面填空:浮力和重力的大小.2.物体的浮沉条件:①当F浮大于G物时,物体会上浮至漂浮;②当F浮等于G物时,物体会漂浮或悬浮;③当F浮小于G物时,物体会下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组讨论1.物体在上浮或下沉(不考虑水的阻力)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不变(填“变〞或“不变〞),悬浮和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填“平衡〞或“不平衡〞),悬浮时物体完全浸入(浸没)在液体中,而漂浮是物体上浮的最后结果,此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一局部浸在液体中,一局部露出液面,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浮=G排,推导式为F浮=ρ液gV排,实心均质的物体重力G物=ρ物gV物,当把此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时,那么V排=V物,松手后,假设:①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下沉;②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悬浮;③F浮﹥G物,可得ρ物<ρ液,物体上浮。
3.农业生产中常用盐水浸泡法来挑选种子:将要筛选的种子浸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在底部,而干瘪虫蛀的种子会浮在液面上,你知道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吗?●教师点拨漂浮与悬浮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不同点: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只有局部浸入液体中,V排﹤V物;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全部浸入(浸没)液体中,V排=V物.●跟踪训练3的物体投入水中.假设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g取10N/kg)( D )A.物体漂浮,F浮=5NB.物体漂浮,F浮=4NC.物体悬浮,F浮=5ND.物体沉底,F浮=4N提示:题中没确定物体浮沉状态时,必须先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再计算浮力.2.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A )3.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8 N,放手后物体将上浮〔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 N,排开水的体积是5×10-4m3。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条件三种状态:(1)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并最终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 (2)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受力平衡,可以悬浮在液体内任何地方;(3)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直至到达液体底部,受到容器的支持力作用,停留在容器底.拓 展:假设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若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任何地方;若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注 意:(1)在讨论或计算浮力时,往往忽略物体的浮沉情况,而直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实际上,应先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浮沉情况,确定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2)“漂浮”是指物体静止在水面上,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上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加速向上运动,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物体受的浮力与重力是非平衡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在液面上.1.将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一盆水中,发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到水底,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木块受浮力,铁块不受浮力B .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C .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D .木块所受浮力等于铁块所受浮力2.(巴中中考)一物体漂浮在水中,有14体积露出水面,则物体的密度为( B ) A .1 g/cm 3 B .0.75 g/cm 3 C .0.5 g/cm 3 D .0.25 g/cm 33.(来宾中考)把体积为2×10-3 m 3、重为12 N 的物块放入水中,当它静止时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g 取10 N/kg)( B )A .漂浮,F 浮=20 NB .漂浮,F 浮=12 NC .沉底,F 浮=20 ND .沉底,F 浮=12 N4.(汕尾中考)用手将一重为5 N 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 N ,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8N ,放手后物体将上浮(填“上浮”或“下沉”),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5N.5.(阜新中考)如图所示,将一个鸡蛋放入水中,鸡蛋下沉,则鸡蛋的密度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在鸡蛋完全浸没水中后的下沉过程中,鸡蛋受到的压强变大,所受浮力的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菏泽中考)新旧两只鸡蛋放入水中的状态如图所示.两只鸡蛋的体积分别是V A 、V B ,质量分别是m A 、m B ,两只鸡蛋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 =m A g ,F B =ρgV B (已知水的密度为ρ).7.(茂名中考)一个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画出鸡蛋受力的示意图.解:8.(桂林中考)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球分别悬浮、漂浮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球受到的浮力大B.乙球受到的浮力大C.甲球浸在水中的体积大D.两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9.(郴州中考)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A )A.乙漂浮,乙受到的浮力小B.甲漂浮,甲受到的浮力大C.乙下沉,甲受到的浮力大D.甲下沉,乙受到的浮力大10.(福州中考)将一个重为G的鸡蛋放进盛有浓盐水的杯中,鸡蛋漂浮,然后逐渐向杯中加入清水,当鸡蛋下沉至杯底静止时停止加水,如图所示,图中的图象能粗略描述这个过程中浮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C )11.(多选)(莱芜中考)如图所示,把一小球先后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在甲容器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在乙容器中小球加速下沉到容器底部.已知:小球在甲容器中受到的浮力为F1,小球在乙容器中受到的浮力为F2,甲容器中的液体密度为ρ1,乙容器中的液体密度为ρ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A.F1>F2B.F1<F2 C.ρ1>ρ2 D.ρ1<ρ212.(盐城中考)小明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用手将质量为150 g,体积为1.6×10-4m3的苹果浸没水中,苹果受到的浮力为1.6N.松手后苹果将上浮(填“上浮”“下沉”或“悬浮”),最后静止时,苹果受到的浮力是1.5N.(g取10 N/kg)13.(德州中考)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实心正方体重力,测力计的示数为5 N;把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物体所受浮力为3N,当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放入水中静止时,物体所处的状态是漂浮(填“漂浮”“悬浮”或“下沉”).14.(哈尔滨中考)小明用手将小球浸没在水中,小球排开水的质量是0.1 kg,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是1N.若小球的质量为0.3 kg,松手后小球会下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g取10 N/kg) 15.(杭州中考)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待液体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况,乙球下方弹簧长度等于原长.(1)这三个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是C(填字母);A .F 甲<F 乙<F 丙B .F 甲>F 乙>F 丙C .F 甲=F 乙=F 丙(2)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A(填字母);A .ρ甲<ρ乙<ρ丙B .ρ甲>ρ乙>ρ丙C .ρ甲=ρ乙=ρ丙(3)其中乙球(填“甲”“乙”或“丙”)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16.(绍兴中考)将重10 N 的长方体木块A 放入水平放置的盛水容器中静止时,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木块受到的浮力是10N ,若在木块上放另一物块B ,使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如图,若所加物块B 的体积是木块A 的13,则物块B 密度与木块A 密度之比是3∶2.第2课时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原理: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材料制造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大小: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即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注意:轮船漂浮在水面上,F浮=G,当它从内陆河中驶入海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变的,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它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它要上浮一些.2.潜水艇原理:潜水艇是通过调节两个水舱中的水量来改变自身的重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潜的.注意:当潜水艇在水面下潜行时,由于艇壳不能任意变大或变小,因此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它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若是从一种液体进入另一种液体,所受浮力是变化的.3.气球和飞艇原理:热气球、氢气球、飞艇内的气体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它们所受的浮力大于它们的自身重力,所以它们能升空.4.密度计原理:密度计是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类似于轮船,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F浮=ρ液gV排,即ρ液大,V排就小,密度计露出部分大,所以大的刻度值在下面,小的刻度值在上面.1.(泉州中考)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船受到的浮力( C )A.变大B.变小C.不变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2.(厦门中考)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膨缩实现.原来静止在水中的鱼( B )A.鳔膨胀时浮力小于重力会下沉B.鳔膨胀时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C.鳔收缩时浮力等于重力仍悬浮D.鳔收缩时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3.(舟山中考)人们常用“浮筒打捞法”打捞沉船,做法是将几个灌满水的浮筒沉到水底并拴在沉船两旁,把空气压进浮筒将浮筒里的水排出,沉船随着浮筒一起浮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沉船在河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B.浮筒充满气后,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C.沉船在水下上浮时,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D.船和浮筒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4.(内江中考)许多轮船都有排水量的标记,“青岛号”导弹驱逐舰满载时的排水量是4 800 t,表示它浮在海面上排开的海水质量是4 800 t,此时舰船所受的浮力是4.8×107N(g取10 N/kg).当舰船从海洋驶入长江时,吃水深度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永州中考)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潜水艇漂浮在水面时,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为F浮=G(填“>”“<”或“=”);当潜水艇水舱充水时,潜水艇将下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6.(成都中考)关于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A.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浮力大小相同B.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大C.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D.潜水艇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沉7.(滨州中考)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处的刻度值(图甲).图乙和图丙的容器中是同一个自制的简易密度计,它是在木棒的一端缠绕一些铜丝做成的,将其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它会竖直立在液体中,由图中现象可以判断( D )A.密度计在乙烧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密度计在丙烧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C.乙烧杯中液体的密度较大D.丙烧杯中液体的密度较大8.(山西中考)海权握,国则兴,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潜水艇是海军的战略重器.如图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的悬浮、上浮、漂浮训练过程.下列对此潜艇分析正确的是( C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D.漂浮时潜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9.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当航母在平静的水面航行时,它所受的浮力等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的总重力.当航空母舰上舰载飞机起飞后,它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0.(莆田中考)重60 N的空心金属球,悬浮于4 ℃的水中,受到的浮力是60N,水温从4 ℃降低到1 ℃的过程中,金属球下沉(填“上浮”或“下沉”).11.(丹东中考)取一只空牙膏皮,一次将它挤瘪,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皮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为m甲等于m乙;两次所受的浮力F甲和F乙的大小关系为F甲小于F乙;两次杯底受到水的压强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为p甲小于p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沈阳中考)“彩球温度计”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如图所示,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的小球,按照密度大小排序,依次沉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使沉在容器底部的一些小球依次浮起,我们就用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来表示外界的气温.根据图中小球的位置可以判断,浮起的三个小球中C (填字母)球的密度最大.13.(连云港中考)现有一形状不规则的木块,小明同学用图甲、乙、丙所示的方法测出了木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向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水的体积记为V 1;(2)将木块轻轻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至V 2;(3)用细针将木块按压,使木块浸没于水中,液面上升至V 3.请写出下列物理量的表达式:木块的质量m =ρ水(V 2-V 1),木块的体积V =V 3-V 1,木块密度ρ=ρ水(V 2-V 1)V 3-V 1(已知水的密度ρ水).。
第3节水的浮力(第1课时)预习速填1.浮力(1)定义:浸在(或)中的物体受到的(或)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
(3)施力的物体:。
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2)注意事项①物体处于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状态时都受到的作用。
②浮力的大小只跟和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无关。
③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F浮=G排=ρ气gV排。
自我检测1.以下情景中没有受到浮力的物体是()2.如图所示,盛水容器中浸有体积相等的半圆形的石子、三角形的铜块、长方形的木块和球形的空心铁块,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1、F2、F3、F4,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A.F1>F2>F3>F4 B.F4>F1>F2>F3C.F1=F2=F3=F4 D.F1=F2=F3>F43.(海南中考)如图所示,将重为G的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则铝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为()A.G B.F C.G+F D.G-F4.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5.甲、乙两物体的体积相等,在液体中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如图所示,则它们此时受到的浮力相比较()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6.一个重20N的金属块,在盛水的容器中静止,用弹簧测力计去拉金属块,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那么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A.20N B.16NC.4N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7.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 B.F2 C.F3 D.F48.潜水员完全进入水中后,下潜的过程中,他所受到的()A.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增大B.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减小C.浮力不变,压强逐渐增大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9.(大庆中考)如图所示,烧杯中装有某种液体,A为圆柱形木块,用外力F缓慢将A压入其中,h表示木块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下列关于所受浮力F浮和h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10.(扬州中考)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小班科学实验——水上浮力教案幼儿园小班科学实验——水上浮力教案幼儿园概述:科学实验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合小班幼儿园的科学实验——水上浮力教案。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将学习有关浮力和密度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小班,科学实验,水上浮力,教案,幼儿园第一节:实验目标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次实验的目标以及我们希望幼儿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学到什么。
实验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水的浮力原理以及浮力对物体的影响;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3. 引导幼儿从简单的实验开始,逐渐深入了解水上浮力的概念。
第二节:实验材料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列出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
对于小班幼儿园的实验,需要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材料,例如:1. 一个浴缸或水池;2. 各种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例如木块、银纸、塑料球等;3. 水。
第三节:实验步骤这个部分将详细说明实验的步骤。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并注意一些安全和卫生的要求。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实验步骤:1. 在浴缸或水池中加水,使其水平面高度约为10厘米。
2. 选择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木块,将其放入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
3. 观察木块在水中的位置,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反复进行第2和第3步,使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记录。
5. 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例如: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在水中浮起来,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底?第四节:实验总结与回顾这个部分将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幼儿对实验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1. 浮力是什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浮力?2. 密度是什么?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什么影响?3.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哪些物体浮在水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为什么?第五节:观点与理解在这个部分,我将分享我对水上浮力实验的观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