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 格式:docx
- 大小:19.92 KB
- 文档页数:4
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可以说,“对话”已经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这一阅读理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交流的关系。
然而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教会学生掌握与文本对话的本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一、鼓励自主体验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所以情感成了文章的内核。
小学课文大多饱含深情,这些课文就像一首首或优美或雄壮的歌曲,一打开书本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读出声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进课文的词语丛林中完成自主体验,鼓励学生与课文深入对话,找准并撞击学生与课文情感的触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索的兴趣,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课文的表达之中,走近作者,与课文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初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
只有教师从容地教,学生才能从容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作出自主的解读,他们才能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初步培养起自己的语感,这就像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学生的自主阅读正好能够冲撞课文中那些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也更加具体,更加真切,与课文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其实,学生阅读课文是一个课文语言、意义与自己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后,教师可以从学生交流的众多词语中拎出一个可以打开课文密码的词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把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巧妙地引向纵深处。
如苏教版课文《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摘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本文列举了当今语文课堂上有效对话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对引导生本对话进行了有效探索,丰富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9-01在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取情感体验非常重要。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1.当前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的问题1.1 听的多说的少。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文本时总是教师自己讲的多,惟恐学生不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在多次启而不发后,教师往往以告知的形式,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无可奈何地给学生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算是了事。
较为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懵懵懂懂,只有极少数学生发言,还往往言不对题。
1.2 读的少思的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指导,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在没有理解文本背景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或默读,只停留在学习生字词,掌握本文说了什么事和人,写了哪些景的浅层面。
没有有效地对文本的重点句、中心句进行反复读、重点读的剖析。
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不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1.3 方法少实效差。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
知识积累比较狭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
其次,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
再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
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2021年03期总第547期ENGLISH ON CAMPUS一、问题的提出PEP教材中的Let's talk部分是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大部分任务。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小学PEP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篇对话都是一个浓缩的情景,目标句型突出,情境和句型关联紧密,易于联想理解。
教材文本材料图文并茂,话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产生共鸣。
Let's talk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视整体感知和理解语篇的步骤,很容易陷入传统的机械读背的学习方式。
面对如此现状,笔者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谈谈如何运用文本解读策略提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有效性。
二、运用文本解读策略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即教师采用整体语言教学的理念,设计完整统一的语境,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主体性原则即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新性原则即让学生形成一种发散式的创新思维,除了固定内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下,只有习惯于更新、创新的人才能发展得更好。
三、研究的实施步骤Let's talk作为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一篇对话对应一个话题,话题围绕教材主人公的生活,跟我们学生的生活相似又有所不同,教材中的对话就像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是可以反复观看,细细品味,用心揣摩和不断模仿的。
所以面对如此经典的文本内容,用心解读极为重要。
笔者将从文本解读前、解读时和解读后三方面来提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1.文本解读前——磨刀不误砍柴工。
(1)预习酝酿应先行。
预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对话文本的内容涵盖新词汇、重点句型和文化知识。
若学生在未准备的情况下接触文本,大部分学生难以快速进入情境,会负面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
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文/婉约小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孩子不张嘴,究其原因,有时候在于孩子们没有阅读的兴趣,有时候在于孩子们,苦于读不好,怕露怯,所以有为难情绪。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自己走近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愿意做的事,就有可能做好。
欲授之于鱼,先授之于渔,所以老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机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了。
一、教师示范读——耳濡目染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一夜中作》时以沉郁顿挫的语气和节奏朗诵了周总理从1972年被确诊患有癌症,一直到1976年去世之间这段时间带病的工作的事件表。
读到最后总理去世时,王老师停顿、静默片刻说:“就这样,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此时许多孩子都泣不成声。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深受感动已属不易,而让学生感动于早已远离我们生活的总理,平心而论,是更加不易。
而王老师却能以自己的范读让学生自然对文本产生情感逻辑的一种皈依。
诚如王崧舟所言: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敞亮。
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作者:潘云娥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2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
在新课程下的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地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摸索的自读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研读课文。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当积极自主地参与课文内容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使自主阅读成为学生培养个性和感悟求知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学阅读课文,通过先搞懂文章的字、词、句,然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脉络,再到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步一步达到求知解惑的教学目的。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阅读时相对简单有趣,因此,我首先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按照拟定的导学案自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后,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情节,对课文进行分段,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段落大意。
二、教师指点的精读阅读教学不是就教材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
一篇优秀的文章整体是优美的,但是会有个别重点段落是需要学生精读的。
用好教材,就要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进行理解,对作品进行精读,在精读中感悟思想、欣赏文学价值。
因此,教师应针对重点段落,深入地挖掘教材,精心地选择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大意之后,我针对课文第一段进行分析:“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皇上在更衣室里。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多向作品提出“为什么”,敢于向作品提出“我不同意”,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对话;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中的“对话”就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我知道你”——理解文本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和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内容在理解上形成大体的统一。
可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
为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重点字词、重点句段、文章矛盾等几个方面与文本交流。
与题目对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大多文章从题目中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与题目对话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时,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解深切。
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同题目进行有效的对话: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向谁借?在文章哪一部分写借箭?通过学生与题目的对话,直指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与字词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淮安市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建高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过分热衷于字、词、句、段、篇的繁琐机械训练,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得零离破碎。
教师的心得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备课参考资料固定了教学方向,学生的阅读个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应付教师提问,就是琢磨课文答案,而与自己的需求无关,以致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对学生的正确意见,我们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对不够正确的意见,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如一位教师在教《打碗碗花》时,让学生充分自学探索,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通过看图、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
有的从课文本身读懂了“打碗碗花——不打碗”,知道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亲身实践。
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虽然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但还是不要随便去摘,因为此花有毒。
”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教师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讨论是从何处读懂的。
我们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尊重去教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进行,当然也就不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他们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这种对话的有效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
学生与文本对话,处于自我阅读状态时,是一种内省辩识活动,表面上看,是安静而平静的,但他们却能认真的思考,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
下面那是我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点认识: 1.创设班级氛围,推动自主学习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
与文本对话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深化的过程。
为了保证这种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教师必须创设安全与共享的学习氛围,把班级锻造为一个分享与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把阅读教学营造成一个真正平等、真诚沟通的时空。
毫无疑问,课堂上教师的态度、想法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速度与质量。
那么教师以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容错、发展的课堂文化。
2.在读与思的过程中深入与文本对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的前提就是读,言为心声,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把书面言语转化成了有声言语。
读的实质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思则是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融入情景,有新感悟,新升华,从而与文本共鸣!如在教授《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当然我也要参与其中。
我要求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谈自己的收获。
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文本,之后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震惊:有的说它很高兴兄弟姐妹再也不会瞧不起它了;有的说他要回家看望妈妈;有的说它的愿望实现了,太好了;有的说……一种回答,就是一种思想,或者浅显,或者深入。
总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化,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
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是现代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涉及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经验构建。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了文本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变得非常巨大,如果学生不能与文本有效互动,他们会很难获取和消化这些信息。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重视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认可和采用。
本文就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的主要方法和其重要性展开讨论。
首先,要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经常是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没有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与文本进行互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采取更多的现代教学方法,例如讨论、互动式阅读、主题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中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要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互动,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在互动中,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他们不会迷失在信息洪流中。
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和探索来掌握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
最后,有效的学生与文本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与文本的有效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后续的高中和大学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文本无处不在,能够与文本有效互动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涉及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心智的提升。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协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成功者。
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文本是一种召唤,它渴求被理解。
而学生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双方不断发生关系,最终实现融合。
而意义就在这种对话中生成。
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毫无疑问,这种对话的有效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和谐、健全地发展。
因为,人总是通过对话来不断表征其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并确立其存在之意义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对话”(巴赫金《诗学和访谈》)。
对话交流所体现出的自由、独立、变化、动态以及最终达成的理解正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那么,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1.创设安全、共享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因此,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与文本对话主体者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话是方法,是技艺,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
为了保证这种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教师必须创设安全与共享的学习氛围,把班级锻造为一个分享与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把阅读教学营造成一个真正平等、真诚沟通的时空。
毫无疑问,课堂上教师的态度、想法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速度与质量。
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必要防止与对话形似而神非的两种倾向——答话与谈话。
二者强调知识的传授,体现的是传统的师道尊严。
对话则强调知识的建构,体现对话的精神与原则,强调真诚与爱是有效教学展开的前提与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
为此,阅读教学要创设安全、共享的氛围,教师有必要让以下话语成为课堂常用语:请默默读书、静静思考;举手是光荣的,敢于在课堂上说错话最了不起;我们要为你的发现鼓掌……如是,通过日久天长的努力,构建积极、容错、发展的课堂文化。
2.保证学生充分地诵读、思考,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质化的形式存在着,学生要实现与文本对话必须依靠诵读、思考等途径和方法。
先说诵读。
言为心声,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把书面言语转化成了有声言语。
诵读的实质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不断调整着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从而感悟文本的情意、韵味等。
比如教《再见了,亲人》,学习大娘为救志愿军伤员而失去唯一的小孙孙时,学生朗读尚可。
这时,老师范读,特意在“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已经炸平”中间的逗号处作了较长的停顿。
学生一愣,在老师引导下比较、品味为什么这么读。
结果,他们发现这样读更好,因为:①适当的停顿,能够再现当时的情景:大娘把志愿军伤员送入防空洞,回来救孙子时,自家的房屋却已被炸成一片废墟。
这样的停顿,仿佛让读者有了时间和空间,仿佛看到了大娘由愣住而悲伤而仇恨的神情变化。
②这样长的停顿能再现志愿军说到这里难过得说不下去。
可见,诵读的转化过程其实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找到了最恰当的声音形态,也就是走进了文本,达到了与文本的融合。
再说思考。
阅读教学是应该“有我”的,学生是以“整个人”来参与、来体验、来对话、来提升的。
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教《落花生》,在学习“议花生”时,围绕“当今社会,你愿做苹果这样的人,还是愿做落花生那样的人”的话题,学生自愿组成了两派,“苹果们”高居讲台,“落花生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优点,又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后联系时代阐述了自己要做苹果(落花生)这样的人的理由,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争论中高潮迭起。
最后,老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到底要做怎样的人,谁来归纳一下?”学生们不约而同,认为既要像落花生这样脚踏实地,也要像苹果那样敢于推介自己。
老师说:“台上的‘苹果们’请回自己的座位,和‘落花生们’融为一体吧!”这样的一课,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以及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感悟,新的升华,可谓精彩!回顾这个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同的生活际遇以及理性认识,决定了他们对文本主题的思考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没有这些色彩缤纷的个性思考,也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3.组织有内涵的话题去讨论,活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什么提“话题”而不说“问题”?话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所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
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一位教师教学《长城砖》时,与学生共同确定了一个话题:这是一块怎样的长城砖?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个话题因学生生活环境、能力基础等差异而呈现出美不胜收的一幕。
请看实录:生:长城砖一开始因羡慕青砖、红砖乃至半头砖而自惭形秽,后来,到美国后,听了很多人夸奖,就变得自信了。
师:是的,从自卑到自信,长城砖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生:长城砖并不明白自己的价值,在美国观众赞美时,他逐渐知道了自己的价值,是建筑的里程碑,是世界上最壮观、最富有的砖。
生:长城砖一开始还眼红别人,觉得自己最没有用,这是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生:长城砖过去起到了防御作用,很了不起,现在时代发展了,长城砖跟不上形势,就落后了。
师:这是你的新认识,你发现了时代在发展。
你从哪里看出这一点的?(生回答略)师:长城砖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游客表扬,游客是怎么表扬的?请你们把课文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来说一说。
(生说话后,师又让学生加上一句总起的话,再次说话,以落实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简要复述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比较,观众究竟表扬谁更多?(生细看,发现“长城”比“长城砖”出现的次数多。
)师:文章不是写长城砖吗?这样一来岂不是变成了赞美长城?作者赞美的到底是什么?(生一开始都认为是长城砖。
当师再问,生开始困惑,有的选择了长城。
这时,师启发道:“长城砖”与“长城”一字之差,有没有什么关系呀?生恍然大悟,开始发言。
)生:这是一块普通的长城砖。
正是许许多多普通的长城砖构成了长城。
没有一块块砖就没有长城的雄伟。
生:人们赞美长城历史悠久,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都是由这一块长城砖引发的。
生:人们赞美长城砖就是赞美长城,而赞美长城就是赞美长城砖。
生:单块的长城砖必须融入长城才显出价值。
生:离开了单块长城砖的贡献,长城的美与伟大也就空洞了。
一般来看,课文的主题是明确而单一的,即人要认识自己的价值而赢得尊严。
但是,在话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与文本的对话随之丰富,充满活力,对话也因此而富有质量与效率。
4.引导学生表达所读所思,丰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经典寓言,故事中的狐狸用尽心思,极尽心力,其狡诈品性尽在其间。
而乌鸦则从戒备到松弛到上当,痛失美食。
课文最后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收束,余音缭绕。
教学即将结束,如何帮助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把握主旨?某位名师采用了续写形式,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多数同学写乌鸦吸取了教训,或再次面对狐狸的花言巧语而不动心,或采取各种方法惩罚了狐狸;有的同学则设想了乌鸦和狐狸的下一代(即小乌鸦和小狐狸)再次斗智的过程,小乌鸦吸取了教训,小狐狸没有得逞;而有位同学写的续篇则更有意味,在她的续写里,乌鸦巧妙地教育了狐狸,使狐狸答应自力更生,不再骗人,显示了小作者对课文的深刻把握。
一句话,《狐狸和乌鸦》要说明的道理,学生看似没有说,却全懂了,全在他们的文字里。
可见,当我们真正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联想,自己去续写时,他们就得到了各具色彩的答案。
显然,阅读中的表达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犹如合金,可以起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发展个性等多种作用,这是一石数鸟、一举多得的好事。
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可以放开步子,大胆删除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或者有机整合数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写起来,让他们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思考,学会对话。
5.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品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通过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等有效地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品质。
《草地夜行》是一篇传统课文。
老红军的豁达与高大,给学生无限深刻而难以忘怀的记忆。
文中四处提到了“死”,分别是:①“咱们得快点走……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②“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③“快离开我。
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④“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学生读书时,显然不能注意这里细微的差别。
这时,教师就要“出手”,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读出言外之意。
教学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牺牲”意思的词语及其所在的句子。
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四个词语的异同,并思考:同是“牺牲”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四种不同的表达形式?相互之间能否调换?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并讨论。
这一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所得甚多。
比如最后一句,学生认为如用“牺牲”一词,以下意思就难以表现了:生1:表达了小红军对草地的愤怒,如果没有草地,老红军不会死去。
生2:老红军多么好,却为我而牺牲了,小红军在自责。
生3:老红军牺牲了,我心中无比悲痛。
生4:小红军十分钦佩老红军,革命信心更大了。
……之后,教师概括,又让学生对比读,感受到长句子才能表达内心如此复杂的感情。
可以说,通过语言形式的体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一个相当理想的境界,他们的视界完全与作者融合了,他们的心跟着作者的心一起跳动。
总之,阅读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读者,培养人。
学生通过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倾听和言说,学会理解与表达,在对话中发现自己,也发现了他人,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与不足,在发现他人中发现世界,进而使感知更敏锐、语感更灵动、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视界更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自我的更新。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