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语文上《石榴又红了》教学反思(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石榴又红了》资料石榴的文化渊源历史溯源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中国。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
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人杰地灵的临潼骊山,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秦唐文化遗迹,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石榴文化之花。
中国石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凝聚着“采国外名花,结国内硕果”的意蕴,显示着历代陕西人对美好吉祥事物的热爱与向往,激励着临潼人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正宗的石榴在临潼,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
当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见山上因汞含量超标而什么都不长时,问为什么不种石榴,于是石榴大盛,毛主席纪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为陕西父老从临潼移植。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
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
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
那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
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
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张骞得石榴种,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首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
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
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
传说典故关于临潼石榴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
有一年,安石国(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国指塔什干)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
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精选3篇(一)课题:《石榴又红了》教材版本: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复述石榴的生长过程。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文意。
3. 能够提取关键信息,回答问题,完成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并正确朗读。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回答。
教学准备:1. 课文《石榴又红了》的复制件或PPT。
2. 石榴的图片或实物。
3. 针对课文的问题和练习题。
4.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石榴相关的知识:它的外形、颜色、味道等。
Step 2:预习(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石榴又红了》的课文标题,引导学生联想石榴过去是什么样子的,石榴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师生一起预测故事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石榴又红了?是因为它是一个四季常青的植物吗?”等。
Step 3: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石榴又红了》,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解释和讲解,学生进行词语的朗读和理解。
教师可以用合适的动作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
Step 4:理解课文(2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 石榴为什么又红了?2. 石榴成熟的标志有哪些?3. 石榴上的籽是什么颜色的?4. 作者在诗中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形容石榴?Step 5:练习与运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检查答案。
例如:1. 石榴的颜色是什么?2. 石榴是什么时候成熟的?3. 你喜欢吃石榴吗?为什么?Step 6:复习与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石榴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情感的感悟与表达。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课文情感的把握与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颗石榴,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外形,提问:你们知道石榴吗?石榴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与运用。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小作者为什么喜欢石榴?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五、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加强巩固。
2.家长签字,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八、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生字词,例如“石榴”这两个字,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手势,加深记忆。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石榴生长的过程,以及作者对石榴的情感变化。
3.情感的感悟与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作者与石榴之间的对话,体验作者的情感。
石榴教学反思精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石榴教学反思精选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石榴》教学反思小结(精选29篇)《石榴》教学反思小结篇1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
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
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石榴》教学反思小结篇2《弹琴姑娘》一文表现出弹琴姑娘有着“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课文则是通过“我”不论是清早还是夜晚,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能听到美妙的琴声来表现弹琴姑娘有着“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
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
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细细阅读这优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现出春雨正在淅沥淅沥地下着,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琴声与这春雨融为一体,不由得让人陶醉其中……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欣赏这美妙的琴声这余,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弹出如此琴声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人的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精神。
《石榴又红了》教学反思随着郑尔康为父亲写的散文诗伴乐读在教室回荡,我的心情也难以平静。
听众的心情也难以平静。
爱物犹在,斯人已去。
课成功了,除了在设计上匠心独运,尤其感觉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学手段。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启迪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这堂阅读教学大放异彩!在以往的教学中,用言语表达教学内容,其形式比较平淡,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心理愿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又红又大的石榴图片,勾起了学生对石榴的喜爱,激发了学生兴趣。
随着对文本深入学习,酷爱石榴的父亲不幸遇难,作者是何等悲痛啊!学生怎样理解这种情感,我再次出示石榴图片,并配以悲凉的箫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明白了,红得似血的石榴实际上是作者的心在滴血啊!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给学生特别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较难的课文片段,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使我的教学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在备课时,我被郑振铎的事迹深深感动,对于他的生平,我曾设想在课堂交流,但较耗费时间,后来,我将他的个人简介在课件中设置一个页面,在孩子们学习了三件充满情韵的往事后呈现,孩子们从课件中了解郑振铎的生平,才华,遇难过程,这是文本中没有的,但是是了解文中的父亲,理解作者的情感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凭借了信息技术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任意浏览、获取知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在课的结尾,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同学们,打开你们的记忆大门,看看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课件、配乐)﹍﹍总结:孩子们,郑尔康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留给他的只是那无尽的哀思。
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父亲都健在,他们每天都呵护着我们成长。
爱我们的父亲吧,我们的爱会温暖父亲的一生。
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石榴又红了的故事内容。
学生会朗读故事并正确理解故事中表达的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深层次的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保理念。
帮助学生发扬关心他人、善良大爱的优良品质。
二、课前准备1.教学设备:PPT、录音机、电子白板,音响设备。
2.教学材料:(1)多媒体教学课件PPT(2)录音机(3)音响设备(4)电子白板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确保教学中可以运用所需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有关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背景和故事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解故事信息(1)播放录音机的读书声音,并给学生预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故事的内容。
(2)教授生字词、理解课外知识,如:落霞、夕阳、石榴、瓢虫、蜜蜂等等,布置阅读任务。
(3)让学生自己朗读故事,掌握故事内容并领略故事中蕴含的情感信息。
(4)课堂讨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表达的道德情感价值,例如:关心他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课堂小组阅读,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
(2)必要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扩展阅读资料,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虫类学,石榴的源头,饮食健康等等。
(3)课堂阅读比赛,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视频、录音等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2)小组合作:分组合作、互相讨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明白得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饱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明白得文本,体会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佩服和赞扬之情。
(2)体会作者热爱、想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难重点、关键: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具预备生字词语卡片;搜集到的郑振铎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介绍郑振铎,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明白郑振铁铎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58年10月1 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要紧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2、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石榴又红了》是郑振铎的亲小孩郑尔康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想念之情而创作的。
二、自读课文,把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摸索:课文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情况来塑造“父亲”形象的?2、检查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进行再强调。
字音:“振”“郑”差不多上卷舌音,但前者是前鼻音,后者是后鼻音;“榴”和“篱”的声母是“I”。
字形:“丹”字只有一点,不能多写一点;“振”不能多写一撇。
教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语文石榴教学反思范文《石榴》一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
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
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
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
(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
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
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石榴》教学反思《石榴》教学反思「篇一」本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晰,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
在教学时,首先,我按照季节的顺序来指导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情况,春天石榴抽出枝条,长出绿叶,夏天开出红花,秋天结出果实。
有顺序地描写一件事或一样物品,正是三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相信通过学习本文,他们对于如何写好习作会有更深一步地感受。
其次,本文的比喻、拟人手法很多,通过讲石榴比作小喇叭和赋予石榴娃娃以人的动作这样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地生动有趣。
抓住这些句子,让学生多读,多感悟,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就更生动了。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仿写,从形、色、味三方面介绍一种水果。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有些急躁,指导时不够细致,有些学生写得不够详细生动,没有将水果的外形与口味等介绍清楚。
《石榴》教学反思「篇二」《石榴笑了》一文是语文s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片文章,主要讲了王力力盼着石榴快点笑,为此他做了很多事来逗石榴,可是石榴都没笑,到了秋天石榴成熟了,自然咧开嘴笑了。
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秋天是石榴成熟的季节,也是许多植物收获的季节,同时让我们看到了王力力这样天真可爱的孩子。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四个字;二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三是明白石榴到秋天才能成熟,所有的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识字教学。
先让孩子们了解会认字,知道会认字的记忆方法,指导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数一数等方式,让孩子通过多种方式记忆生字。
除此之外还注重强调字音,采用多种方式记忆,开火车读,学生互相配合读,组词,说话等,让孩子对生字有更深的印象,同时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抓住课堂时间多方位练习。
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
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
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
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
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
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
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
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
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
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
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暴的品质。
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对本篇课文的主题、语言、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本次教学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学生生活、孝道、母爱主题。
(2)能理解并运用一些词语和句式,并掌握一些字词的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生活、孝道、母爱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以及相关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深层含义,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画、动画片、简短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由提问和带提示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共同探讨主题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情景模拟法:通过教师扮演、学生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文本中的情境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游戏化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堂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一个表扬母亲的小故事导入本课主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关注。
(2)新课讲授:首先教师先读课文,让学生仔细听,再对全文进行注释和讲解,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3)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在小组内进行展开讨论,同时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给予学生一些关于语言表述上的指导。
(5)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课堂评价在每节课的结束时,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反馈。
《石榴又红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饱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体会作者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搜集到的郑振铎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介绍郑振铎,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郑振铁铎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2、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石榴又红了》是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而创作的。
二、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形象的?2、检查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进行再强调。
字音:“振”“郑”都是卷舌音,但前者是前鼻音,后者是后鼻音;“榴”和“篱”的声母是“I”。
字形:“丹”字只有一点,不能多写一点;“振”不能多写一撇。
教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煞:极、非常。
希望能帮助到您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课设计设计这篇《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课设计设计》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照!!!教课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郑振铎,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仔细而饱满的。
(2)领会文中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敬爱、想念父亲的深刻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唤醒学生对亲情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父爱。
教课方法:以问题教课法为主,辅以讲话法、赏识法、指引法、多媒体协助等教课方法,指引学生环绕问题自读自悟,联合实质进行拓展延长。
在学习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引下,环绕教师设计的问题,运用“品读文字,领会感情”的学习方法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
教课手段:课件和音乐衬着教课过程:(一)朗诵课题讲话导入[出示课件:石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它。
来,读“石榴红了”读出喜欢之情。
老师加了个字,再请人读读“石榴又红了”,联系课文内容,感觉有变化吗?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包含一种感情,这就是语文味,此后要好好领会。
石榴又了,偏石榴,喜石榴的父却已不在了,相关父的旧事永留在儿子康的心中。
那是什么的旧事呢?(板)父旧事(二)品文字领会感情Ⅰ、中心句品位几旧事(1)翻开本,找到直接写“旧事”的句子。
句子:啊,充着生活的温馨和一般情韵的旧事啊!(学生理解。
)2)自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写了父的哪些事?3)学生沟通程:事情1:父好园,侍弄花草。
①愿意第二自然段?②是一个什么的小院呀?在的小院生活,那是什么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的父呢?③同学,石榴又了,我忧如看父在斜阳下,在小院里,花花草草水,施肥⋯怪作者感—充着生活的温馨和一般情韵的旧事啊事情2:父在石榴上刻名字,和孩子石榴。
①写了父什么事呢?一个小第三自然段,感觉深刻的句子。
【句子一】:在果透以前,他要挑一些大的,逐一刻上自家的、亲朋的、街坊的孩子们的名字。
(父亲刻下的不单是名字,刻下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五年级上册《石榴又红了》教案设计——运用多层次教学理论的探讨。
在开始本次教案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多层次教学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石榴又红了》则是一篇反映中式家庭文化的经典小说,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本次教案将采用多层次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年级、性别、学科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理解和体验这一作品。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石榴又红了》,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文学特点;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式家庭文化和家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式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案将以中式家庭文化为重点,以《石榴又红了》为素材,涵盖语文、思品、历史、美术等多科目知识点,这也是本次多层次教学的一种体现。
1、语文:学习小说的文学特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等。
2、思品:通过探索小说中的中式家庭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3、历史:了解明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特点和人民生活状况等。
4、美术:通过学习小说中的插图和相关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艺术天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材料和工具1、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石榴又红了》等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辅助教学材料:相关绘本、图片、电视剧、资料片等。
4、活动道具:家庭题材的卡片、家庭手工制作材料、文房四宝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演讲、课堂讲解等方式,对小说的文学特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等进行分析和讲解。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讨论、互动课堂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听、看、做、感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023年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023年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学情出发,在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其个性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激发学习欲望,扩大参与度并维持其学习兴趣。
整节课脉络清晰,各环节安排流畅紧凑,以“喜爱——热爱——自豪”为情感主线,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黄河源背后所蕴藏的古代文明和民族精神。
也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课文最后一段时都觉得一筹莫展,我也有同感。
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处理得不够细致,但我有自己的想法。
课文最后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
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平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米,流入大海。
”这一段的教学,可浅,可深。
浅只需联系上文,无数细流汇聚一起,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让学生读这段话,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能把这段文字变成画面在脑海脑海中显现,然后把画面再还原成自己的文字就很不错了。
深,却需要结合对黄河的了解,对黄河的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如果教师有这样的认识,她不会让她的孩子仅停留在浅的层次上读这段话,她会竭力让她的孩子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是有震撼力的。
但是如果一味让孩子自己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孩子们已经穷其所能“仿佛看到这条小溪,顺着要走的河道走,遇到险滩,一声吼叫,奔流而去”“无数条小溪全往一个位子流。
”“无数条小溪汇在一起,变成一条河,奔流,绕过高山,流入大海。
”“流入大海是不容易的,经过了重重阻碍,才冲向大海,把旁边的泥沙都带动了。
”……这些体会确实很真实,也很有必要,是孩子们自己的体验。
在这个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向更深的体验迈进。
但是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孩子们围绕“你还读出了什么”去猜老师要的答案,是不合适的。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2021年《石榴》教学反思2021年《石榴》教学反思1《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
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本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
这些词单__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
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
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__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
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
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
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学之后,在班级里开一个瓜果展示会,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带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2021年《石榴》教学反思2《石榴》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是学习语言与写作的范例。
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感悟__的语言美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图文结合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一、朗读中感知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精当的提问,让学生读读悟悟,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__所描述的石榴的生长过程、特点和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石榴子的。
五年级语文上《石榴又红了》教学反思
《石榴又红了》是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片阅读课,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通过对故居、以及石榴树和石榴节的回忆,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文本语言朴实、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浓郁。
优美抒情的笔调,温馨的画面,生动的细节刻画把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爱孩子,积极乐观,平易童真的可亲、可爱、可敬的长者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读来感人、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找准切入点,并以之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文中“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是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发自内心的感叹,饱含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对父亲深挚的思念,有幸福有伤感,快乐、惆怅、怀念交织其中,可以说是作者全部情感的凝集,是贯穿本文的情感主线。
所以我把这个句子作为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切入点。
第二课时新授伊始就把这个句子从文中摘出来,指导学生读句,理解“温馨”“情韵”二词的意思,意在让学生带着:那是些怎样充满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的思考,进入文本的学习。
起到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
然后,在学完关于石榴节的回忆、父亲去世两个内容之后再分别呈现此句,以层层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如一首诗歌,而这个句子就是这首诗歌中反复咏叹的中心句。
二、展开空白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生活。
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了故居一年四季的景色“旧居的院子不算大,却栽满了桃、李、杏、梅、……可说是三季有花,四时常青”如一幅写意画,极其概括,给人留下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一段是郑振铎先生生活环境的描写,对于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这一段作者虽是略写,但在教学中却不可做简略的处理。
所以在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充分的铺展,抓住“栽满”“三季有花” “四时常青”,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小院一年四季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从而感悟主人悠然自得,丰富多彩的生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小院主人的生活之中。
三、扣住细节刻画,贴近人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章三、四自然段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正如一幅工笔细描的人物画。
语言朴实,生动,具有形象性,展示了人物平易、慈爱、童真的心灵,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上我采用让学生找句子,抓刻画人物的重点词语,尤其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通过读,把语句化为形象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可亲、可爱、可敬,激发学生对人物的热爱之情。
从而使下一教学环节—写出孩子们心里想说的话成为水到渠成,收到言由情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