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余华与先锋小说.ppt
余华与先锋小说.ppt
格式:ppt
大小:114.50 KB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11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先锋小说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二)
第二阶段:稍晚于马原的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 余华、 洪峰、北村等人.其中的格非、孙露、余华代表了先锋小说的新发展。格 非在马元的基础上也致力于自己的“叙事迷宫”的构建,以人物内在意识 的无序性构筑 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 的弥散与短 路。这标志 了格非对现实的怀疑,他着重描写人与物的相互 脱离,在这样的 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仿佛已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 身历的事 件则比传闻还要虚渺。这种叙述与判断的不确定,使得小说的 世界变 得恍惚起来。先锋小说家都很重 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 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请女人猜 谜》、《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孙甘 露的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 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 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又都只 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与线索,无法 构成一个条理贯通的虚构世界。他 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 词语被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 使能指自我指涉与相互指涉。如《信 使之函》中 “信是焦虑时钟的 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 行”等等几十个充满了诗意的梦呓式的对“信” 的述说,在每一句述 说下摘录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 样华美、富于诗意 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孙甘露的小说语 言实验,其实最 接近的是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他的小说是这些语言 的与视觉的幻 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这比莫言着力于表现自 己的主观世 界的语言探索更进了一步:在莫言那里语言仍然有着主体的、 现实的、 与人文的意义,孙甘露则抽空了这些意义而只剩下纯净的言辞。
二、先锋小说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三)
与以上两位相比,余华发展了残雪小说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 在残雪的基处上大开杀劫,以一种 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揭 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在《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 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中,他细致地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残杀,人们虽 然在彼此伤害、杀戮,生活的本相是如此的残酷,但是人类却仍然莫名其 妙地繁衍。他早期的这些小说中叙述者在表现这种冷漠与残酷时,由于刻 意追求的冷峻风格而使得作者的态度显得暧昧,事实上余华的这种貌似超 然而冷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笔 下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都 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也导致了他在进 入90年代之后的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风格转变: 这些小说在 描写底层生活的血泪时仍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 天悯人的因素。 除过以上三位作家以外,北村的小说 《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 等小说从神学生存论的角度来考察人 在缺少了神性的一维之后的生存状态, 也值得重视。
二、先锋小说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一)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为代表。他们的崛起可以 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些作家的先锋试验在 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 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马原是叙事革 命的代表人物,他的《冈底斯的诱 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 品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小说中,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 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 相指涉; 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 似 乎暗示了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 果, 马原的这些叙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 事圈套” ,并以引人注目的方 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 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的作家 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 点。莫言是语言实验的先锋,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 化的 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 了引人注 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富于 主观性与感觉性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在一 定意义上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这在 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 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 等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残雪则率先在 生存探索方面进行冒险。她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以一种丑恶 意象的堆积, 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 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 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三、先锋小说发展的文化背景
90年代初,当初 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 而采取一种更能 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 这标志了80 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在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已经过去的情况下, 我们回头来看80年代中 期先锋文学的出现,就会发现在当时的文化背 景中,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突 兀的事情。文革后的中国文化界引进了数 量相当多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 义的文学作品,西方现代的哲学、艺术与社会思潮亦相伴而来。以文学领 域来说,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 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派以及理论界的 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家在80年代初便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创作中移植西方 文学中自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手法与文学观念。事实上,80年代以来的主 流意识形态与知识界的新启蒙主义思潮,都不能形成笼罩全局的“共名” 状态, 给作家们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探索留下了一点空间,使得中国作家接 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并以之刺激自己的探索成为可能。先锋文学先天地带 有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如马原、格非、孙甘露都承认博尔赫斯的影响。 承认影响的存在却并不等于抹煞先锋作家们的努力,如马原、格非等人不 同于博尔 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 而 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马原可能还受西藏宗教 文化的影响);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 挖掘等。综合来看,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 次上的推进,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四)
余华没有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转向,其原因有 三:其一,来自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为先锋,必须始终保 持和社会、大众、传统、世俗的距离,甚至对立,因此,遭到误解和忍受 寂寞成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会失去先锋性,这是先锋作家和先锋文学 共同面临的不可逾越的悖论和局限性。其二,世俗的诱惑。任何作家都希 望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作为先锋作家,时刻都有背叛的危险,这 个危险就是无处不在的世俗诱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时刻在向作家招手, 一个作家,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绝这种诱惑。其三: 来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先锋作家更是以创新为标志的, 其情绪、心态、思想、观念不可能不变。因此,余华和其他的先锋作家的 转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销售信 http://www.bilantian.com
《文学名著精读第七章专题》
余华与先锋小说
骆鹏
本讲主要内容 一、何谓先锋小说(先锋、先锋文学、先锋小说) 二、先锋小说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一、二、三、) 三、先锋小说发展的文化背景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一、二、三、四)
一、何谓先锋小说
1、先锋和先锋文学:“ 先锋”一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 指“先头部队”;19世纪上半叶演变成为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指代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向往、设计和虚构;19世纪后半叶以来, 该词被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先 锋文学”的概念。所谓“先锋文学“是相对的,在所有的文化范畴 中,总有一种比较激进、带有反抗背叛性质的文化,它们或者处于 上升阶段,或者瞬间便已逝去,肯定有一种积极意义。所以,凡是 具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超前风格的文学艺术都具有先锋性,是 广义的“先锋文学”概念;狭义的”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 的同义语。 2、先锋小说:这里所谓的“先锋小说”,特指20世纪80年代 中期,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马原、余华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 说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的新潮小说。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一)
(一)余华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 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 从文。进入县文化馆,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短篇小说《星 星》发表,并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六八年》引起文坛关注,1988年发表《现实一种 》《河边的错误》 《世事如烟》《死亡叙述》《难逃劫数》《古典爱情》使他成为中国大陆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人齐名。1989 年《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爱情故事》《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两 个人的历史》发表并调入嘉兴文联工作。1991年发表《在细雨中呼喊》, 1992年发表《活着》,1993年辞职到北京,以写作为生。1994年发表《战 栗》,1995年发表《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 。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二)
Baidu Nhomakorabea
(二)余华小说的分期及特点: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 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 关注。 他的创作以1991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小说的结构、语言、叙述方式读带有很强的实验 性。内容上,以人的罪恶、暴力、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冷酷、残忍的 笔调揭示人性中丑陋、阴暗的一面;语言上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 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 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 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 后期主要以长篇为主,人的生存状况、死亡仍然是主要内容,叙述风 格从暴躁变为平静,小说世界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 《在细雨中 呼喊》使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用回忆的“细雨”滋 润“呼喊”的紧张;《活着》更加松弛,不再“以暴还暴”,而是逆来顺 受;《许三观卖血记》在温和的基础上有多了一些亮色,甚至有了含而不 露的幽默和温情。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三)
(三)余华小说的转变及其原因: 到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 文风大变:内容更故事情节化;文字更平实易懂,对白口语化;叙 述手法趋向传统化,可读性更强了。事实上,也正是这些长篇小说, 为余华赢得了文坛内外的众多的认同。似乎也是通过此二书,余华 从众多同时期的先锋作家群里脱颖而出,其名之盛,俨然已成为中 青年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了。小说的可读性的强化,也为其赢得了市 场。 然而,对刚发萌的中国先锋文学来说,余华的成功,显然具有 讽刺性。如果将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功,看成是对先锋性的妥协后的 成功,对中国先锋文学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这种现象,也许暗 示了,先锋文学业在中国的式微,它必将对余华之后的作者们产生 深刻的影响。而余华的成功,对同时期的先锋作家,刺激更大。至 少马原,也已在渐趋妥协。不管是对先锋性的妥协、对市场妥协, 还是对读者妥协;可以说,余华的成功,就是妥协的结果。
相关主题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与先锋小说ppt
文档推荐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页数:1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页数:2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pptx
页数:13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页数:4
第十讲先锋作家余华
页数:45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页数:2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页数:13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页数:1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
页数:40
余华与先锋小说.ppt
页数:11
最新文档
XX年最新大专大学生活个人工作总结
调节剂+(IGR)_生长_昆虫_课件
新人教版高三理科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小学生经典美文阅读
英语学习中概念的形成和思维模式探究
数据库及其应用第4章
如何掌握拒绝人事录用管理通知书(doc 1页)
【精品】中考地理八年级第8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
开式静液压传动在烟草打顶车上的应用_陈国辉
四线三格声母表、韵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