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
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
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教案1.1铁及其氧化物 ........................................................................................................... - 1 -1.2铁及其化合物 ........................................................................................................... - 3 -2.1合金 ........................................................................................................................... - 5 -2.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7 -1.1铁及其氧化物【教学目标】1.认识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及铁的冶炼历史。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铁与氧化剂反应的产物;认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情境]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位居世界首位。
经过技术改革,现代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
[教师活动]请学生写出上述反应。
2.新课讲授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板书]1.铁及铁的氧化物[复习巩固]请学生阅读教材,掌握铁元素及其存在并填空。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本章所选择的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颇具代表性:两种主族,两种副族;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比较活泼的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余三种均为常见金属。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以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例,已对它们有所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利用已有的经验对将要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把刚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结合起来。
从知识编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先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然后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要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需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着手。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学习《化学2》中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深刻体认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体系[1]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路线,即“结构——性质——用途”的教学路线,它没有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知识来研究元素化合物,而是强化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理论对物质性质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使得新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与原有教材不同的特点。
1. 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原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上,金属知识呈现的内容比较分散,涉及碱金属(高一)和几种重要的金属(高二)两章,耗时长。
而新课程将原人教版高中化学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融为一章,根据物质分类思想进行内容呈现。
新课程标准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规定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2]。
必修1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组董静一、本章地位和功能(1)课标要求和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章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本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为以后的理论学习打好基础。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而广,但要求有所降低。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也已有较多了解,现在进一步学习一些有关金属的新知识容易接受。
受教学课时和教学要求的限制,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没有分章详细介绍,只安排了一章。
除此之外,在必修2的元素周期表中也有涉及碱金属,必修2的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讲到金属的冶炼,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三章第三节讲到金属晶体和金属键。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再没有提及。
所以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新课改变化比较大的一点。
(2)结构金属知识的内容提前,教科书将有关金属的知识安排在“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之前,集中学习。
因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表等相关知识只能立足于初中化学和前两章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在此处更多地扩展,这也是与旧教材不同的一点。
(3)特点和变化课程标准界定的元素都是单个的元素,不像我们以前是强调一族一族的,在无机物里边主要是强调了八种元素钠、铝、铁、铜,非金属元素是氯、氮、硫、硅。
新课程标准和以前大纲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特别指出要讲那些物质,讲到什么程度。
如果仅按课本教学,比较好的学生就感觉吃不饱,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适当扩充教学内容,但注意不超过高考的要求。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以某元素为线索,按照“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再采取先典型、后扩展到一般的方法,如学习一种典型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学习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市第三中学林珊一、本章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1)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本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
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性质分块。
对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故学生的活动也多样化:有的用回忆与复习、讨论的方式,如回忆讨论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
有的用实验、观察的方式,如描述钠的物理性质,观察钠的燃烧现象、铝箔燃烧现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等。
有的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如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探究Na2CO3、NaHCO3的重要性质,Fe3+的氧化性等。
有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研究和探索,如对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等。
本章丰富和巩固了化学反应的有关知识。
本章几乎涉及了上一章所提及的各类反应。
但不求系统,不求全,突出物质的特性反应。
(2)在同类物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具体物质的特性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各类物质的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为我们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进行横向分类,重新整合变成一种可能。
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通性,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和讨论了解同类物质通性的基础上突出某一具体物质的特性,如钠与水的反应、铝的两性、三价铁和二价铁的氧化还原性等。
二、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化学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Na、Mg、Al、Fe、Cu等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小于水,熔点低、硬度小等);了解钠的保存;钠与氧气、钠与氯气、钠与水的反应。
②了解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特征(如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利用镁的化学性质归纳金属的共性。
③能描述铝的的物理性质,了解铝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及其铝与强碱溶液等化学性质;知道铝的常见用途。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的单质”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的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知识是延续第二章钠元素以及氯元素的主族元素性质探究,展开过渡金属铁元素性质的学习,更是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已经学习铁是一种活泼金属的代表。
学生已经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判断铁单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由于前面钠单质的学习,学生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认识单质铁具有还原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展示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总结回顾铁单质的物质性质;2.通过提问人体补铁的途径,引入燕麦中是否含有还原铁粉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单质铁被氧化为+2和+3价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并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化学知识渗透与生活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类比单质钠与水的反应预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1.通过对单质铁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能用价类二维图来总结和概括铁的性质;2.通过单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2.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2.对比法(类比钠与水的反应,推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比较两者的异同)六、教学设计思路铁单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本节课第一环节,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单质铁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铁的化合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铁的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
铁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元素,铁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铁的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思路,为后续学习其他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
教材内容注重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铁的一些基本性质,对铁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必修 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但是,对于铁的化合物的具体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主要性质。
(2)掌握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化及检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化及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1)Fe(OH)2 的制备及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化。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铁的单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铁单质;②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
教材按照“铁单质→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顺序编排。
本节是教材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在这一章学习的过程中,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铁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铁的有关性质。
从本质上了解铁是一种变价金属。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
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
例如,本节很多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能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铁以及氧化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铁单质的一些性质,如物理性质,与氧气、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等反应。
在介绍铁的单质时,教材在“思考与讨论”里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已学习过的铁单质的性质,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反应的特点,提升学生对铁单质性质的认识。
介绍铁与水蒸气反应时,教材联系生产创设真实情境,呈现了钢铁生产中钢水注人模具的真实图片,以此情境为素材,提出问题“炽热的铁水或钢水注人模具之前,模具必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不得留有水。
这是为什么呢?”,教材再呈现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照片,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与讨论,明确反应原理,从而回答了问题。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兴趣情感看,由于本节知识十分贴近生活,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内容。
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学生知识储备看,离子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变化规律为学生理解物质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佘平平一、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与教学重点1、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1)、学时建议章标题节标题节下标题课时建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3学时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1.钠的重要化合物2.铝的重要化合物3.铁的重要化合物3学时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1.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2.正确选用金属材料1学时复习1学时合计8学时2)、从本章看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对本章内容的处理,在设计思路上,突出了之前介绍过的科学分类方法,以分类为基本线索;在内容处理上,以实验基本方法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本章知识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初中关于金属知识的介绍: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学习氧气时做了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做了镁条点燃实验,出现了铁、氢气、镁置换出铜的化学方程式,但仅为方程式教学服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谈到CO还原性时做了CO还原CuO的实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集中介绍了金属有关知识,第一节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有详细介绍,第二节对金属的氧化略有提及,重点是通过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得出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金属间的置换,第三节简要提及铁的冶炼原理,学生进行过铁钉锈蚀的探究活动,对金属腐蚀有感性认识。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必修Ⅰ中有关金属的知识:介绍了钠、铝、铁、铜四种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由单一的物质中心学习模式转为突出通过物质类别相互反应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必修II中有关金属的知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对碱金属元素的知识有较为完整的归纳,并补充了钾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章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包含两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本章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章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2、从知识体系来看:本章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等组成。
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掌握主要通过实验、图片、探究、讨论等途径获得,通过对比,钠、铝、铁等金属的性质实验,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典型金属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中初步学习了一些金属及其金属化合物相关的内容,他们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几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 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4) 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建议(一)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实验的地位更加重要。
要通过这章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加强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能力在本章内容中,有很多的实验,要重视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
例1:课本47页实验3-2课本用四幅图画表示了金属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应该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实验,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反应前——反应时——反应后”,按照空间顺序应该“由上至下”或者“由左至右”或者“由表及里”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实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纪录实验。
例2:实验3-3尽可能多的列出金属Na与水反应的现象,在旁边有一个提示,提示学生应该注意观察什么现象。
教学中可利用该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体验观察的有序性。
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例3:实验3-5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对课本50页的【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的教学建议:案例: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仲元中学曾国琼设计)[教师] 请写出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书写方程式[教师]请大家分析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和交流: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实验装置至少应该由几个部分来完成?分别是哪几个部分?你选择这些装置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与交流。
提出方案(略)[教师]通过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需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水蒸气的发生装置、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氢气的收集装置。
请思考选择什么装置?你是如何想到的?[学生]选择“固体与气体”加热时的反应装置,因实验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的。
[教师]请大家设计固体和气体在加热时的反应装置,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建议(一)把握教学主线,渗透学科方法明确本章内容呈现的两条线索线索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本第一节先呈现不同的金属单质与相同的非金属单质、与酸或水、与碱的反应中,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产物随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差异而存在差异的内容。
课本46页的“思考与交流”中的几个问题其实就是本章的一个线索。
先通过个别的反应了解某些金属单质的某些性质,然后提升到金属具有哪些共性,最后提升到是金属的结构决定了金属的这些性质。
这个“思考与交流”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思路告诉给学生,从个别物质的性质出发,总结出该类物质的性质,再从性质出发探讨该类物质的结构特点,即结构决定性质。
第二节按钠、铝、铁顺序安排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由于金属元素的结构不同,故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也不同。
是上升了一个层次,结构不同性质肯定不同,但是主要体现在那些性质呢?其实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结构去探索性质。
线索二:运用分类的思想,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类别性质。
本章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进行横向分类。
课本第二章物质的分类(25页)将学生初中所学的元素化合物分成了单质、化合物等,再通过对各种分类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各种分类的通性,以及个别物质的特性,再从特殊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从而得出结构决定性质。
本章的“结构决定性质”也是为下一章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作铺垫,掌握这个规律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形成知识网络。
(二)注意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本章的学习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生活常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分类、各类物质的通性、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指导本章的学习。
1.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例1:课本46页思考与交流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2.图3-2是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一些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的基础上,以及在对化学反应和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知识,也是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和金属性质进行补充和印证,又能为接下来介绍的下一节《金属材料》以及下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打下重要的基础,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从“物质分类”角度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有利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另一方面与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从实际应用层面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落实,有利于模型认知以及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①对化学反应和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的基础;②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③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妙。
学生未有:①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运用;②实验设计能力有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预测、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认识铁与水蒸汽的反应,学习通过建立铁元素二维坐标图进行物质之间的转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依据物质类别,价态变化落实铁单质,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性质及相互转化。
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佘平平一、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与教学重点1、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1)、学时建议2)、从本章看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对本章内容的处理,在设计思路上,突出了之前介绍过的科学分类方法,以分类为基本线索;在内容处理上,以实验基本方法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原理作基础;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应用。
本章的设计,从共性到特性认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从单质、化合物分类的角度构建了前两节,最后第3节落实在应用上。
金属单质的呈现,是从介绍几种金属单质能与氧气、水反应的共性出发,进而介绍铝能与酸、碱反应的特性。
因为初中已经有不少有关金属的知识基础,这种集中处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
金属化合物以同一种金属元素为线索,按照“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结构关系进行编排,突出了不同化合物的特性。
这章编写还注重学生的参与,第3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安排了两个思考交流性的活动、两个实践性的活动。
通过学生交流和实践,认识常见合金的应用和如何正确选择金属材料,使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3)、本章知识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初中关于金属知识的介绍: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学习氧气时做了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做了镁条点燃实验,出现了铁、氢气、镁置换出铜的化学方程式,但仅为方程式教学服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谈到CO还原性时做了CO还原CuO的实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集中介绍了金属有关知识,第一节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有详细介绍,第二节对金属的氧化略有提及,重点是通过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得出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金属间的置换,第三节简要提及铁的冶炼原理,学生进行过铁钉锈蚀的探究活动,对金属腐蚀有感性认识。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必修Ⅰ中有关金属的知识:介绍了钠、铝、铁、铜四种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由单一的物质中心学习模式转为突出通过物质类别相互反应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必修II中有关金属的知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对碱金属元素的知识有较为完整的归纳,并补充了钾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补充归纳了钠、镁、铝与水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现象,镁与水反应有较详细的实验。
学习化学键时有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十分详细的介绍了金属的冶炼,并有铝热反应的实验。
高中选修课程要求《物质结构与性质》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化学反应原理》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水溶液的碱性,认识盐类的水解原理。
《化学与技术》制备碳酸钠,对产品进行检验。
说明金属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金属材料的生产原理。
说明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实验化学》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实验探究制备硫酸亚铁的条件。
《化学与生活》认识合金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4)、新旧教材的对比(1)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而广新教材将老教材中分散的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编排,而将老教材中“碱金属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等相关内容分散到化学必修2中学习。
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在编排思路上淡化学科中心体系的新思路。
(2)元素化合物知识按元素、不按族进行介绍老教材:介绍了钠、钠的化合物和碱金属,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新教材:介绍了钠、铝、铁、铜四种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由单一的物质中心学习模式转为突出通过物质类别相互反应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3)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旧教材中的位置及内容(4)新教材必修课程涉及概念原理的处理新教材中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虽在都属于盐类,但它们的溶液都显碱性。
至于它们为什么显示碱性,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进行下一步学习。
”有关盐类的水解原理,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
必修课程涉及概念原理都是螺旋上升,不一步到位。
(5)新教材实验多,学生活动多本章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涉及的性质实验很多,还安排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多种活动。
使得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来呈现,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以前课程教材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不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的状况。
(6)新教材重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2、本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钠、铝、铁、铜等的)性质,认识金属的共性和特性。
了解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铝和铁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掌握相关实验技能,能用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铝箔燃烧、铁与水蒸气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以及铝盐和铁盐性质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得出两性氢氧化物等基本概念的过程。
(3)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
(4)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信、互助、合作的品质。
3、本章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1)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2)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重点:(1)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2)Fe2+和Fe3+的转化。
教学难点:(1)两性氧化物概念的形成;(2)Fe2+和Fe3+的转化。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重点:生活中钢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教学难点:通过开放性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评价标准(教学深广度)建议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具体学习要求:(1)能说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认识钠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水、氧气反应);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化学性质(溶液呈碱性、与强酸反应、加热分解反应),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说出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认识铝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氧气、酸、强碱反应);认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认识氢氧化铝的制备原理及加热分解的性质。
(3)能说出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认识铁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非金属、水、酸、盐反应);认识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酸反应);认识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及主要化学性质(与酸反应、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氢氧化铁加热分解);认识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4)了解铜合金和钢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对钠、铝、铁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注:不要求从定量角度讨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结合2~3个例题说明]二、学习类型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认真领会化学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注意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深广度的分析,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2 .认真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3. 将核心知识“溶于”生产、生活实际再“结晶”出来,使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
4. 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5.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发展的线索:基于观察和推测的实验验证(基本实验方法);基于性质的实验设计(形成与发展);基于氧化还原原理的实验探究(应用)6、正确对待教材中设置的大量探究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案例1《金属和水的反应》片段----基于观察和推测的实验验证(基本实验方法)案例2《铝的化合物》片段----基于性质的实验设计(形成与发展)案例3《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片段----基于氧化还原原理的实验探究(应用)三、学生学习的难点与解决策略1. 利用“学案”进行引导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实验记录2.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10个“实验”,4个“科学探究”,3个“思考与交流”3.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问题难点:(1)两性氧化物概念的形成;(2)Fe2+和Fe3+的转化。
•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氧化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说说你的分类标准。
•请你预测Fe2+和Fe3+的氧化还原性,说明预测依据。
4. 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节的难点:通过开放性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是典型的STS(化学、技术、社会)的内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使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初步认识,分小组汇报查到的资料内容。
•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合金;了解其合金的生产和使用,完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