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6页word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园家园共育:建立亲师合作共育模式与实践指南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而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社会学习的第一步,家园共育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育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家园共育的意义、特点、模式以及实践指南。
一、家园共育的意义1.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2.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3.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4.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二、家园共育的特点1.双向性: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2.灵活性:家园共育的实践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3.整合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整合4.持续性: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合作是持续的三、建立亲师合作共育模式1.加强亲师交流: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共育沙龙等形式,促进亲师交流2.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家访等3.确立合作共育目标:教师和家长共同商定教育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4.实施家园合作共育活动:如亲子阅读活动、亲子手工活动等5.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与教师沟通四、实践指南1.家长要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2.幼儿园要积极倡导家园共育模式,提供更多亲子活动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家园共育实践能力4.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家长和教师的需求和意见5.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和家长合作共育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家园共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共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生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而幼儿园要积极提供亲子活动,加强亲师交流,共同育人。
这样的模式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家园共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促进更多的家庭和幼儿园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实践和推广这种教育模式。
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实践在当今社会,幼儿园教育已经成为了家长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基本概念家园共育教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育人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幼儿教育教学和成长成才的责任。
其核心理念是“三方合作、共同育人”,旨在搭建起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目标共赢的教育育人新机制。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施方法1. 共建共育的理念建立家园共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育人。
2. 家园合作的机制建立健全的家园合作机制,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方式,促进家园合作。
3. 家校沟通的工具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沟通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信息。
4. 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科学育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育儿工作。
5. 家园资源共享实现家园资源共享,包括幼儿教育、培训信息、家庭教育经验等,形成资源互补的局面。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际效果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 加强家长参与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加强家长的参与度,促进家长更好地参与幼儿教育。
3. 促进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实施,可以促进家园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方案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家长参与度不高,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缺乏重视;(2)家园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方式;(3)家庭教育指导不足,部分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的知识;(4)家园资源共享的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方式。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它致力于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教育发展而努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展开探讨。
一、理论基础1. 家园共育的概念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紧密合作的教育模式。
它视家庭和学校为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场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育人。
家园共育既是教育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互信。
2.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重要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而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不同环境下共同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方式1. 搭建沟通平台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实施家园共育的第一步。
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群、家长会议、家长访校日等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需求,同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 家园共同参与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邀请家长到园授课、参与园内活动、共同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等形式,让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教育。
3. 教师专业培训幼儿园教师是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执行者,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家长沟通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家园共育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强家园共育的理念和实施技巧的培训。
三、效果评估1. 孩子的发展通过家园共育模式,家庭和幼儿园能够全面地协同育人,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模式与实践1. 引言幼儿园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育儿,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家园共育的模式与实践,可以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家园共育的意义、目标、模式和实践等角度进行探讨。
2. 家园共育的意义家园共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园共育可以促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任教育者,而幼儿园则是幼儿的第二个家。
通过家园共育,可以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心和培养幼儿。
其次,家园共育可以加强儿童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幼儿的教育得到全面的补充和延伸,促进儿童教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最后,家园共育可以加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发展。
幼儿在家庭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在幼儿园中则开始接触社交和集体活动。
通过家园共育,可以使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
3. 家园共育的目标家园共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在全面发展中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作用,实现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和谐统一。
首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其次,促进幼儿的智力和认知发展。
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关注幼儿的智力和认知发展,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发展。
4. 家园共育的模式实现家园共育需要采用适宜的模式进行组织和实施。
4.1 家访模式: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问题。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模式与实践一、家园共育的定义与意义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互补和互动的教育模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化。
家园共育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协作,意味着每一个幼儿都是家庭和幼儿园的同等重要的成员,这也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家园共育的场所不仅有幼儿园,同时也包括家庭,特别是家长。
幼儿园注重过程,而家庭注重结果,因此,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优势,在家务体系中共同育儿,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家园共育也能够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增强双方的合作意识,使教育有效地推进。
这也是家园共育的意义所在。
二、家园共育的原则和实践1. 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原则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共育的核心原则,也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个别差异的尊重原则家园共育还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3. 教师家长共同育人原则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师都要加强宣传普及和共同实施家庭教育,增加互信、互相理解和支持家庭教育。
4. 关注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幼儿园应该关注儿童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增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一旦发现家庭教育困难,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设计教育方案,共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5. 公正公开原则家园共育的实施必须尊重幼儿园老师、家庭教师和社区教师的权利,维护教育质量,建立公正的奖惩机制。
3. 家园共育的实践1. 立足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将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过程。
根据幼儿的个性和需要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注重儿童的学习和创造,关注家庭教育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2. 加强教师家长沟通,增进互信。
建立互信、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关系,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认识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使教育更加有效地推进。
幼儿园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育人,共同关心,共同教育,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理念。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关心幼儿的成长发展。
这一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同时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家园共育的概念在幼儿园教育理论中,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进行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
它要求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共同关心和照顾孩子的成长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家园共育理论的出现,受到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产生的产物,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共同构建,使得家庭和幼儿园有了更多的共同点。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
在家园共育理论中,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培养了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实践1. 搭建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桥梁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园需要搭建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桥梁,包括开展家长会、发布家园共育活动通知、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在保障信息传递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2. 制定家园共育计划幼儿园在实践中,需要制定具体的家园共育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
在家园共育计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的特点和需求,使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家庭的期望相契合。
3.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除了课程教学,幼儿园还可以举办各类家园共育活动,如亲子游园、亲子手工制作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家园共育的意义和价值1.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家园共育,幼儿园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庭的情况和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孩子在各个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共同育儿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承担起幼儿的教育和培养责任,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幼儿的成长成才过程。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方式和效果。
一、实践方式1.建立家园共育的理念幼儿园在入园宣传和家长会上明确提出家园共育的理念,强调幼儿园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需要共同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育儿。
2.制定家园共育计划幼儿园制定家园共育计划,明确家庭和幼儿园的职责和任务划分,明确合作的方式和机制,确保家园共育的顺利进行。
3.开展家长教育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幼儿教育专家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家长提升育儿能力。
4.加强交流和交流幼儿园与家长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时传达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和需求,接受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园之间的良好关系。
5.共同参与活动幼儿园在重要节日、活动或主题教育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增进师生和家长之间的情感通联,促进家园之间的融合。
6.建立家园合作机制幼儿园和家长建立合作机制,包括签订家园共育协议、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形成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实践效果1.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园共育实践使得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重要环境中得到双重的关怀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减轻家长教育负担家园共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减轻了育儿的心理和物质负担,增强了对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3.加强家园合作通过家园共育实践,家长与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共同为孩子成长付出努力的合作评台。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家园共育实践使幼儿园教师更加注重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5.增强社会支持家园共育实践形成了家长之间的互帮互助和支持机制,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共享的评台,增强了社会支持的功能,形成了教育共同体。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其中,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家园共育的概念1. 家园共育的含义家园共育,顾名思义,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共同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园和家庭共同肩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2. 家园共育的原则和特点家园共育的实践依托于以下几个原则和特点:- 尊重和关爱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积极倡导师生家庭合作;- 强调师生家三方共同参与教育;- 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
二、家园共育的意义1. 家园共育对幼儿的培养意义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家园共育,幼儿可以得到更严密的关怀和更科学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家园共育对教师和家长的意义在家园共育模式下,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得到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和更为充分的发挥。
家园共育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奠定更为稳固的基础。
三、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1. 家园共育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在实践中,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家园合作的机制和渠道;构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交流评台;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2. 家园共育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落地实施,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某幼儿园通过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供家长教育辅导和家园互动交流,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家园共育模式的挑战与应对1. 家园共育面临的挑战在实践中,家园共育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师生家三方之间的协调难度大;传统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的问题等。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模式与实践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模式,作为幼儿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念,旨在加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这一模式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实践中的成效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幼儿园家庭交流的重要性、家园共育的具体做法、家庭的参与度和反馈机制、共育模式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展开回答描述。
幼儿园家庭交流的重要性幼儿园家庭交流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参与孩子成长的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同时,通过与家庭沟通,幼儿园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从而更好地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满足孩子的需求。
家园共育的具体做法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有许多具体的做法可以帮助幼儿园和家庭更好地合作。
首先,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访问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观、交流,并且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和亲子教育讲座。
其次,幼儿园可以建立家园互动平台,通过家园之间的线上线下交流,及时分享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让家长与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
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亲子游戏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技巧和知识。
家庭的参与度和反馈机制家庭参与度和反馈机制是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家长的参与度决定了共育模式的成效。
只有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通过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变化。
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及时回应家长的反馈和关切,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共育模式的挑战尽管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在理念上非常重要,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家长的工作忙碌和经济压力,很多家庭的参与度不高。
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现状分析在幼儿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是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
家园共育模式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育儿、共同教育的一种模式。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任教育者,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而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庭,提供对小朋友身心发展的专业指导。
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合作,能够形成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家长参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与幼儿园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
一些先进的幼儿园也积极主动建立和家长的联系渠道,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对家园共育模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出台了相关的和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促进了家园共育的发展。
然而,家园共育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上存在差异。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很容易造成教育家园的冲突。
家长参与度不高。
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家长缺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参与意识,导致家庭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再次,信息沟通不畅。
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往往造成误解和误导。
缺乏家庭和幼儿园合作的有效机制。
目前,一些幼儿园在建立家庭参与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二、存在问题分析1.教育理念不一致。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不尽相同,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分歧和冲突。
2.家长参与度不高。
由于工作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不愿意或不能全面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沟通不畅。
现有的沟通渠道有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充分,容易引发误解和误导。
4.缺乏有效合作机制。
目前,一些幼儿园在家庭参与机制上还存在问题,缺乏规范化操作程序,影响家园共育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对策建议1.加强家长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参与度。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便及时交流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和沟通。
2. 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为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3.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家园共庆节日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园情感。
4. 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内容和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5.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和指导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6. 建立家园共育档案:幼儿园可以建立家园共育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和家园互动情况,为孩子的评估和成长提供依据。
7. 加强对家园共育工作的管理:幼儿园要加强对家园共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总之,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紧密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保障。
一、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方式,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园共育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一育双方面共同育人的合力,既能够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活和家庭情况,也能够促进家庭了解幼儿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着力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模式1. 班级家委会模式班级家委会由家长自愿组成,与班级教师一起协商、协作,共同关心班级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班级家委会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增进家庭对学校办学工作的了解与支持,促进家校合作。
2. 家长学校模式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讲座、参与家长学校活动并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更好地向家长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情况,增加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任,进一步形成了合作共育的氛围。
3. 家校互动模式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将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发展情况传达给家长,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活动,增强家校互动。
4. 家长学校联手模式学校与幼儿园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设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学前教育知识和育儿经验的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育儿和教育。
5. 亲子共读模式学校鼓励和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共读活动,通过亲子共读,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够通过共同阅读促进亲子、家庭之间的感情交流。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1. 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1)学校角色:学校应当以主动服务家庭为宗旨,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沟通,参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活动,增进与家长的互信互动。
(2)家庭角色:家长既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
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教育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2. 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1)建立健全的家校互动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广泛发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是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育儿、共同教育,由家庭和幼儿园相互协作,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这种模式是当今社会的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所采用。
以下是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内容和注意事项。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内容1.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家庭与幼儿园应该保持良好的联系,这包括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渠道,及时传达幼儿在家中的变化情况,让幼儿有一个稳定和连贯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家长会议,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2.教育经验和资源分享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相互分享教育经验和资源。
幼儿园可以提供教育咨询服务,为家长提供育儿和教育方面的建议,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教育资源。
3.家园合作活动幼儿园和家长可以联合开展一些家园合作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烹饪、亲子游园等活动,让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同时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4.家长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以及如何更好地抚养孩子。
5.关注幼儿的日常幼儿园应该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同时也应该关注幼儿在家中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向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注意事项1.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幼儿园和家长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只有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
2.确立合作目标和原则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确立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合作中遵守这些原则和目标,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3.保护幼儿权益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学校和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意愿,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幼儿成长。
4.注意信息保密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各方需要注意信息的保密,不得泄露幼儿和家长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5.合作中的问题处理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
第1篇一、引言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家园共育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二、家园共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1. 优化幼儿成长环境:家园共育有助于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2. 提高教育质量:家园共育可以使家庭和幼儿园相互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3. 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家园共育有助于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好的过渡,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家园共育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家庭背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家园共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1. 建立家园联系机制(1)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会,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家园联系簿:家园联系簿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簿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家长也可以通过联系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3)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同时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 家园共育课程设计(1)整合家庭资源: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利用家庭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兴趣。
(2)开展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有助于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同时使幼儿在家庭中巩固所学知识。
3. 家园共育评价(1)建立家园共育评价体系:家园共育评价体系应包括家庭、幼儿园和幼儿三个方面,全面评价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身心发展情况。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实践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密切合作的教育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该模式强调幼儿园和家庭的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并共同制定教育目标与计划,共同参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
本文将从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目标、实践方式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目标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为幼儿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1. 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幼儿教育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环境的融合,提供更加安全、健康、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自我表达等。
3.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幼儿的学习动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4. 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通过共育模式,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方式1. 家庭走访和家长沟通。
幼儿园老师定期进行家庭走访,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2. 家校互动活动。
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如家庭运动会、亲子野营、亲子手工制作等,增进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与交流。
3. 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幼儿园邀请家长参与到一些教学活动中,如亲子课堂、主题讲座等,与教师一同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
4. 家园联手制定教育目标。
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制定幼儿的教育目标与计划,明确幼儿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5. 家园签订合作协议。
幼儿园与家庭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达到共同培养幼儿的目标。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是多方面的,从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三个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学前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学前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因此,如何构建家园共育模式,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园共育的概念和意义家园共育是指学校与家庭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协作的教育模式。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合作,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培养和引导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种模式强调的不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强调家庭的作用,鼓励双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协同努力,共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家园共育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和成长经历。
此外,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效率,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有机的衔接。
家园共育还可以鼓励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从而实现了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二、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1.落实家园联系册通过家园联系册,学校和家庭可以及时沟通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加强学习。
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家庭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
2.推进家庭教育讲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讲座,这些讲座可以涵盖多个方面,例如“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等等。
通过这些讲座,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而更好的配合孩子的成长。
3.助力亲子互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亲子互动活动,例如亲子健身操、亲子游戏日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增进孩子对家庭的认知和感悟。
三、家园共育的展望和发展未来,家园共育将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流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家园共育,学校和家庭需要立足现状,不断调整和改进。
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和不足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构建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时,我们首先要关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
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家长们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而幼儿园也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认知和育儿技能。
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还要关注师生关系。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引导者,他们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安全关爱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要。
幼儿园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幼儿教育需求。
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还需要注重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
社会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幼儿园应该积极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家庭也应该关注孩子的课外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兴趣培养,丰富孩子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和合作。
只有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全面成长的需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对此,我认为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家庭教育现状,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和资源,才能更好地构建有效的共育机制。
家长和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水平,增强共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希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看到更多地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机制的实践和探索。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与实践案例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与实践案例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1. 介绍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育人,共同承担幼儿教育责任,共同关爱幼儿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再是孩子唯一的学习场所,而是与家庭和社区联合起来,共同为幼儿提供全面的教育。
2. 价值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紧密的教育联盟,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学校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而社区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三者的共同努力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实践案例在中国,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比如在北京市的某幼儿园,学校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种模式下,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环境中都能得到关怀和教育,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4. 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是一种十分值得推广和实践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孩子不再面临学校和家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是能够在扩展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这种模式也能够增强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责任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
总结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案例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此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为孩子提供了全面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校和社区加入到这种教育模式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我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与实践案例的深入探讨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与实践案例是一种较为新颖且有前景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育人,共同承担幼儿教育责任,共同关爱幼儿成长。
幼儿园主题教学实践:家园共育的教育实践方法与案例分析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
家园共育的教育实践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家园共育的实践,幼儿园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幼儿园主题教学实践中的家园共育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教育实践方法。
一、理论探讨1. 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家园共育是基于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理念而提出的教育模式。
它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重要环境,需要共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园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2. 家园共育的实践意义家园共育能够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
通过家园共育,孩子的成长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注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家园共育也有助于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实践方法1. 家庭访问和家长会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和成长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家庭教育,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家长会上,幼儿园可以向家长介绍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吸引家长参与,并促成共同教育目标的达成。
2. 家校互动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参观日、亲子活动、家庭作业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家校互动活动,增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在进行主题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了家园共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春天”的主题教学中,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参观日,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公园,观察春天的变化,让孩子们在与家长一起的亲子活动中,切身感受春天的美好。
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陈蔷,天津市和平区第五幼儿园副园长,高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国家、市级玩教具制作及市、区级优秀教育活动评比,获得一、二等奖;独立承担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成果获奖,撰写数十篇研究论文获奖并发表。
有学者说:“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具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学校“特色”不是自己标榜的,应该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点滴积累、反复验证逐步形成的。
天津市和平区第五幼儿园自2001年开始进行家园共育实践探索,解决家、园教育脱钩,缺乏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等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大成效,逐步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本园特色的家园共育教育模式。
一、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框架
在十几年的实践研究中,通过不断转变观念,和平区第五幼儿园从改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旧有关系人手,以“家园共育,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为宗旨,形成了家园合作共育的新型伙伴关系,逐步凝练“家园共育,共同成长”的办园特色。
作为教学园长,笔者带领教师团队从多角度研究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园所的共同成长,幼儿园的整体教育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推动了园所的特色发展。
1.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内涵。
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
主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家园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一致性的良好教育氛围,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尝试在“共”字上下工夫,探索实现“共育”“共享”“共成长”逐层递进的目标,形成家园合作共同体,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园所的共同成长。
2.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目标,从三个角度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一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目的是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二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目的是帮助家长形成主人翁意识,分享育儿经验;三是家园双向合作教育活动,目的是建立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了三大策略及三大组织职能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实现共育、共享、共成长的目标,逐步形成办园特色。
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框架详见图一。
二、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结合理论研究和幼儿园办学实践,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主要有三个:
1.专业指导式策略。
专业指导式策略是指在以幼儿园为核心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主要由承担着调研、指导、答疑等职能的“成长在线”团队发起和组织活动,团队成员由幼儿园聘请的专家、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及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组
成,通过爱心家访、家长有约、成长在线、教育论坛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如,“成长在线”活动,团队利用幼儿园网络全覆盖的优势,及时进行在线答疑、微信回复,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热点、难点甚至突发问题。
为确保交流既快捷又专业,幼儿园制定了《家园共育网络互动制度》,并针对家长育儿中的共性问题,组织团队成员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实现教育指导零距离。
2.合作共享式策略。
合作共享式策略在幼儿园、家庭双向开展的共育活动中,由“家园合作会”发起和组织活动,并承担着组织活动、信息传递、教育研究等职能。
家园合作会由家长推举出的家园活动积极分子和各班教学组长组成,通过“助教一加一”、成长记录册、家长开放日、快乐妈妈俱乐部、魅力五幼网站等途径,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成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形成教育研究共同体。
如,我园的“助教一加一”活动,是在原有家长资源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吸收了家长的同事、朋友、亲属加入其中,为家长助教活动注入了活力,使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我们利用资源库信息,聘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做健康顾问、文学顾问等,使他们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家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3.交流分享式策略。
交流分享式策略在以家长为核心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由“家长互助组织”发起和组织活动,承担着调查、服务、宣传等职能。
家长互助组
织是由热心家长组成的,负责调查家长的需求,通过家长交流空间、家长沙龙、快乐亲子体验营、教育拓展基地等途径,为家长提供相互学习、分享育儿策略的平台。
如,在家长互助组织发起的“快乐亲子体验营”活动中,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和家庭,分享社会多元文化。
他们定期开展郊游、参观等活动。
亲子体验营已经成为家长间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亲子释放亲情、幼儿游戏交往,从而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三、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成效
通过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使我园教师实施家园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不断地总结推广家园合作的策略方法。
随着家园共育职能机构的建立,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家园合作共育制度”“爱心家访制度”等家园共育“十六制”。
优质的教育和“家园共育,共同成长”的办园特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一方面,家长参与、合作的愿望与热情不断高涨,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实了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师资和教育的不足。
同时,家长也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中获益良多,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在家园合作共育良好氛围中,家长、教师、幼儿园以及幼儿各个主体有机互动,在共育、共享、共成长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今后,我园将进一步依托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构建,着力打造“家园共育,共同成长”课程,为园所特色可持续发展蓄力。
专冢评述:
一般而言,学前教育指的是对3-6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要健康成长,需要来自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精心呵护。
由此来看,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本质所要求的。
围绕家园共育,陈蔷老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和研究。
陈老师认为,理想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2001年至今,她持之以恒地围绕家园共育进行探索,在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她带领团队通过不断转变观念,从改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旧有关系人手,以幼儿园、家庭双方参与幼儿教育过程的共育模式为载体,逐步构建了家与园合作共育的新型伙伴关系。
其所构建的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在理念、策略及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该教育模式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成长,推动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
陈老师的实践与研究为其他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案例。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