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的二层性。4、能产性。语言的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而动物“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所能传达的信息也是固定的,不具有能产性的特点。5、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掌握什么样的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没有传授性可言。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人类语言能够说古道今,思想到哪里,语言就可以跟随到哪里,人类语言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而动物的交际都是由于某种刺激引发的,只能传递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来。根据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很多动物之间的交际方式比较高明,但他们还缺乏语言很多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以上六个特征,才可以称得上语言,所以,上述任意性、单位的明晰性、结构的二层性、能产性、传授性、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六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
2、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4、请举例说明语境的含义包含哪些方面?
答:语境的含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中的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总要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从语言艺术创作中的修辞过程看,创作者总是要服从于一定的修辞目的,围绕一定的思想主旨,针对一定的表达对象,使用一定的语言符号,遵从一定的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联系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修辞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初对此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了“六何”说:“第一个‘何故’,是写说的目的,如为劝他人的还是但想使人还是但想使人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九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第二个‘何事’,是写说
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 第三个‘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如读听者为文学青年还是一般群众之类。第四个‘何地’,是说认清写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第五个‘何时’,是说认清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第六个‘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剪裁,怎样配置之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这“六何”实质上就是修辞过程中,制约创作者语言艺术活动的一系列因素,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其主旨是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抨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但鲁迅先生文创作的社会环境被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气氛所笼罩。因而,他对反动势力及其走狗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猛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鲁迅《两地书》)。他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结论式的答案,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双关、取譬、借喻等比较陷晦或委婉的表达方式。例如: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代光明:三明主义。(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先生在此巧妙地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高喊“三民主义”的反动文人们的假三民主义。如果不是服从于抨击反动文人的目的。不联系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环境,不熟悉汉民族语言中的谐音双关表达手法,以上这则例子就可能是另外一个面目的影响,我们把一定修辞或鉴赏过程中影响言语形式的选择和修辞效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了。同样,修辞艺术的鉴赏过程,也总是要服从一定的鉴赏目的,明确创作者的修辞意图,熟悉一定的语言符号,了解一定的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联系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总称为语境。二、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术界对“语境”这一术语的一解和使用有较大的分歧,对语境因素的认定和分类也很不一致。有些学者从狡狭义的角度认识语境,认为语境主要指上下文(contoxt),这个道理从对鲁迅杂文的修辞鉴赏过程中,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要想正确地鉴赏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语言艺术精品,就不能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前面或后面的语间、词或短语”(哈特曼 .斯托克的社会、创作目的和修辞意图,作者的修辞艺术成品赖以开成的修辞手段有一个基本了解,《语言与语文学词典》)。更多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语境,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仍以上例说明,如果当代的鉴赏者不知道“党国”的历史内涵,不了解“贾府”的文学底蕴,不熟悉“乾隆时代”的实际含义,不明白“三明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谐音双关联的内容:“1、表达的话语中心,也就是说写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语句篇章的意思、思想感情。2、表达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就是说写者的立场、观点、品格、气质、才能、学识、兴趣、爱好、艺术修养、语言习惯等;客观因素,就是表达的时间、他说:“作品的内含本有深浅的不同,读者的感受性也有丰富的差别,在富于感受性的人,空间、对象、前后语、上下文、条件、因果、前提等。3、表达的领域、目的的不同,长主观的感受原可以为客观的权衡;而在啬于感受性的人,主客观便不能完全相掩,感受性期地反复使用不同的传递媒介、语文材料、表达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的定量性于个人,在定限量内,个人所能发展的可能,依教养的则丰啬。同一部《离骚》,体──语体”(郑颐寿、林承璋《新编修辞学》)。在论述修辞和鉴赏的语境问题时,我在童稚时我们不曾感得甚么,然到目前我们能称道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天才的作者。”(郭沫苦《艺术的评价》)这里所说的“感受性”,是指读者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