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的兴起与历史观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113.86 KB
- 文档页数:3
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刘浦江历时仅半个多世纪的五代,是一个在中国史学上充满争议的时代。
自宋以后,如何看待五代的正统问题,成为历代史家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五代史观的流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测史学观念、正统观念和华夷观念动态衍化过程的视窗。
一五代十国正统之争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正统”是一个富有现实效应的政治口号。
五代诸国自不必说,就连当时僻处一方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纷纷称帝建号,以正统自居。
讨论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首先要从五代十国对正统的自我认知以及时人的正统观念说起。
朱温篡唐,号称禅代,故自命中国正统,“自谓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献鹦鹉,诸州相继上白乌、白兔洎白莲之合蒂者,以为金行应运之兆”1[1]。
唐为土德,故朱梁自称金德,试图以传统的五运说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
篡唐自立的朱梁政权,从建国之初就未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是时“河东、凤翔、淮南称‘天祐’,西川称‘天复’年号”2[2],仍禀李唐正朔,以示独立于朱梁“伪朝”。
后来河东李氏、西川王氏、岭南刘氏都先后称帝,吴越钱氏虽向朱梁称臣纳贡,私下亦自立年号。
河东李氏与朱梁为世仇,当朱温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改元天祐后,李克用“以谓劫天子以迁都者梁也,天祐非唐号,不可称,乃仍称天复”3[3]。
及至朱温废唐自立,河东李氏又复称哀帝天祐年号,一直沿用到天祐二十年,在建立后唐之前始终奉唐正朔,并以此作为与朱梁抗衡的一个最强大的政治武器。
后来李存勗建立后唐,即以大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号称“中兴唐祚”,指斥朱梁为伪朝。
新旧《五代史》所见后唐诏敕制诰,充满着强烈的正统诉求;又《通鉴考异》所引后唐实录,每称朱梁为“伪”、为“贼”;《五代会要》记后唐事,小注中屡见“伪梁”、“伪命”、“伪梁格”等语,我们知道,王溥《五代会要》的义1[1]《旧五代史》卷三《梁书·太祖纪》。
2[2]《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四月乙亥。
天复为唐昭宗年号,天祐为唐哀帝年号。
正统论的名词解释正统论是一种哲学和思想体系,强调守旧、保持传统和尊重过去的价值观念和观点。
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正统论进行解释,并探讨其意义、局限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正统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常常扎根于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之中。
在某些文化中,正统论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基础。
正统论者通常主张遵守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相信传统思想和实践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关键。
他们认为传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应被尊崇和继承。
然而,正统论并非一种孤立存在的观念,它常常与其他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相互渗透和对立。
例如,在现代世界中,正统论与进步主义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正统论者忧虑过度的变革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和价值观的瓦解,他们强调稳定与秩序的重要性。
相反,进步主义强调变革与创新,主张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以实现社会进步。
尽管存在这样的对立,但正统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灵活性。
它可以适应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并通过调整传统观念来解决当代问题。
正统论者可以在维护核心传统价值的同时,接受一定的现代化变革。
这种调和也使得正统论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教育、宗教、政治和艺术等。
然而,正统论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正统论的坚持传统观念往往导致对新观点和创新思维的排斥。
这可能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使社会不能适应变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正统观点可能导致对异见和多元性的压制。
这种威权主义的倾向可能破坏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限制个体的自由。
在当代社会,正统论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不同文化和观念的碰撞成为常态。
这种多元性挑战了正统论的单一性,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和价值。
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中找到一种平衡和共存,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总结来说,正统论是一种强调守旧、保持传统和尊重过去的思想体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但也面临适应变革和尊重多元性的挑战。
中国朝代更替中的正统观念
中国朝代更替中的正统观念是指,在中国历史中,每个朝代都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正统,是合法的政权,而其他朝代则被认为是非正统的。
这种正统观念在中国的朝代更替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的朝代更替中,正统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天命所归的正统观念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统一的重要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而臣民则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服从者。
因此,每个朝代都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正统,而其他朝代则被认为是非正统的。
在中国历史中,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正统观念。
例如,在汉朝时期,汉朝认为自己是继承了周朝的正统,因此将周朝及其之前的时期都视为非正统的时期。
而在唐朝时期,唐朝则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秦朝的正统,因此将秦朝及其之前的时期都视为非正统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中,正统观念对于朝代的更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正统观念可以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如果一个朝代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正统,那么其统治者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
其次,正统观念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如果人们认为一个朝代是正统的,那么他们就会认同这个朝代的统治,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总之,中国朝代更替中的正统观念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
它对于朝代的更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欧阳修之《正统论》历史背景:梁启超说:“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所言极是,宋代史学领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很多学者都对正统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纵观这些正统之论,都有两种鲜明的特点:五德始终以及自私之论。
针对这些问题,文坛大家欧阳修以北宋“《春秋》学”尊王大一统观念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正统理论,影响极深。
具体内容:欧阳修首先批判了讨论正统问题时出现的“昧者之论”与“自私之论”。
所谓“昧者之论”,是指用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秘主义和天命观的正统论。
这种理论自秦汉以后成为人们解说王朝更迭、历史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一直到北宋年间,这种观点仍相当流行。
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史学领域,北宋中前期一大批士大夫都是信奉五运终始的正统理论的。
就连欧阳修的至交、并曾参与《新五代史》编撰的尹洙,以及张方平也是信奉伍德之说的。
对此,欧阳修进行了无情批判,“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谬妄之说也。
”以五德学说作为理论依据的正统论者,均“溺于非圣之学”。
秦在中国历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人们既不据其功业,也不据其道德,只依据三统五运就把它黜为闰位,汉朝本是“以至公大义而起”,五运论者不究其道德功业,只是认为“以火德当天统”,甚而至于“引蛇龙之妖以为左验”,在欧阳修看来,这些都是“昧者之言”,是不足以说明王朝治乱兴衰、历史发展变化的。
欧阳修在此批判了神学迷信的正统观,破除了作为王朝更迭之政治神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正统论在史学上的一大进步。
此后讨论正统,已很少有人再用五运之说立论。
所谓“自私之论”,指史家在作史时为本朝争正统,偏私本朝。
如撰写南北朝史,“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
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授,则正其统曰:唐授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授之后魏”,更为严重的是,“为南史者诋北曰‘虏’,为北史者诋南曰‘夷’”。
欧阳修认为这些都是“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
对于这种在做史时不顾事实,任意树立正统,而无是非予夺之标准的做法,欧阳修十分鄙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统观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多样而丰富的,而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在对正统观念的重视上。
正统观念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统治者的行为,也影响着人民的观念和行为。
一、天命与合法性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天命和合法性是正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拥有天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这种观念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天赋给了统治者权力和责任。
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他们得到了天意的认可。
这种正统观念不仅适用于皇帝,也适用于其他统治者。
例如,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员的合法性也来自于天命观念。
尊重天命和合法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二、儒家思想和正统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正统观念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以承担天命与人民之间的责任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同和尊重。
正统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赋予统治者的权力是合理且正当的。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传统和礼教的传承,认为只有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正统观念,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正统官僚制度的运行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正统观念对官僚制度的运作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统观念使得官员在选拔和晋升过程中,必须符合一定标准,例如道德品质、家世背景等。
这种正统观念使得官员不仅要拥有行政能力,还要有遵循传统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能力。
此外,正统观念对官员的行为和责任也有着明确的要求。
官员必须遵循君主的命令,履行职责,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又要为人民谋福利。
这种正统观念的要求对官员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官员的廉洁度和奉公守法的意识。
四、正统观念的影响与变化尽管正统观念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正统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后期的封建时代,正统观念逐渐向着功利主义和奢靡的方向发展,一些统治者开始追逐权力和享乐,导致了社会的腐败和动荡。
作者: 全根先
作者机构: 北京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77-279页
主题词: 正统论;历史观;观念;统治思想;五德终始;古代知识分子;历史现象;孔子;历史上;封建统治者
摘要: <正> '正统'的观念,既是封建统治者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又是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探索,他们的历史观。
但是在先秦时代,'正统'的观念似乎并不明确.如孟子虽力诋杨、墨,独推孔子,却并不以儒家为思想之'正统';荀子也排恩、孟,斥诸子之非,却不曾说孔子
为'正统',自己是孔子的'正统'继承者。
然阴阳家倡'五德终始'、'五德转移'之说,似有定'正统'之倾向,是限于王朝之兴革;不过也未有'正统'一说.。
正统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正统观念发展的鼎盛时期和转折时期。
说它是鼎盛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关于正统问题的讨论更热烈,理论色彩更浓重。
梁启超曾认为正统之辨“盛于宋”[1](《论正统》),盖指此也。
说它是转折时期,是因为宋代学者不仅对前代正统问题进行了批判总结,而且“由最初的政治神话逐渐演变到史学的讨论”[2],从历史学的角度开辟了正统理论的新天地,元、明、清三朝讨论正统问题,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一时期正统思想的影响。
正统之论,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考其理论之主要根据,饶宗颐认为约有两端,一为战国时期“邹衍之五德运转说”,二为《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论[3](P74-75)。
这两种理论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学者的不断丰富和调整,到两宋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表现至少有四,一是人们高举《春秋》尊王大一统的旗帜,严厉批判了以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学政治色彩和天命观的正统论,扬弃了五德承运说。
二是提出了“居天下之正”与“合天下于一”的正统标准,为解释历代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三是北宋和南宋在正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微妙的差异,北宋学者多重视“一统功业”,南宋学者多重视“王道仁德”。
四是宋代正统论受理学思潮中天理、人心的影响,在王道和霸道之间、道德和功业之间纠缠,反映了历史发展内在法则的深刻矛盾。
可以说,宋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社会秩序与人心安置之间、政治伦理与道德约束之间、历史进步与文化价值之间、得失成败与善恶是非之间的矛盾都在正统之辨中彰显了出来。
宋初,天命正闰之说仍很流行,以五德承运解释王朝正闰者不乏其人。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太宗、真宗年间,不断有人以五德终始为根据,上言大宋继统,或以火德,或以金德,或以土德。
所议虽异,但都不出五运之说。
这种观念在史学领域里表现也很明显,宋真宗时修《册府元龟》,其正统思想便是以五运之说立论,所谓“五精之运,以相生为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乘时迭王,以昭统绪。
谈谈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史学观念,历史上对我国历代王朝的正位与闰位的论定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不同时代的史家受到时代氛围、政治立场、史学风气等影响,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统论又以宋代最为发达,在宋代,通鉴体、纪事本末体的出现使得史学更为前进一步,而与此同时,史学家也对史学背后蕴藏的思想有了自觉性的反省,而正统论便是当时的主要史学思想之一。
在宋代众多的正统学说中,欧阳修的正统论又最具有代表性,居于中心地位。
欧阳修把尊王大一统作为”正统”的内涵,以“居正”和“一统”作为判定“正统”的标准,提出了“绝统”的概念,大大超越旧说,不仅适应了时代的精神和需求,而且对后代正统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一、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内容概述宋代以前已有正统观念,梁启超先生指出“正统之辨,防于晋而盛于宋”①。
晋人如陈寿、左思、陆机、习凿齿等或对三国孰为正统、或对晋承何统作过论述,唐人如皇甫提对东晋元魏孰为正统作过议论,然其只就事论事,只对具体王朝的正伪发出议论,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
正统观念,直到欧阳修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
那么正统论何以盛于宋代,何以由欧阳修首倡呢?在此,愿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现实诉求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 形成背景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渊源。
欧阳修在《正统论上》开篇即写道:“《传》曰:‘君子大居正’。
又曰:‘王者大一统’。
”②此《传》即《春秋公羊传》,可见欧阳修之正统论渊源于春秋公羊学。
史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事实的记载,还反映在其体现的作者的思想。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作《春秋》是为了表达“正名”的思想。
《春秋》提倡“大一统”,重视君臣名分、尊王攘夷,这一思想的意义对于继五代纷乱之后而建立的宋朝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正统论的兴起与历史观的变化江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正统论的兴起,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并在史学上有突出的反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梁启超所说,/正统0论殆滥觞于5春秋6公羊学/大一统0义,/于晋而盛于宋0。
西汉时期,中国政治统一初步完成,当时的思想家依据5春秋6公羊学阐发/大一统0观念,以其整合文化、社会以及历史变化的价值原理与历史观。
至北宋, /正统0论大兴,对/大一统0以及/正闰0说进行了一次推陈出新的思想重构,这标志着时代变革中又一次历史观念的变化。
5春秋6首书/元年春王正月0,5公羊传6曰: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0董仲舒和何休均训/统0为/始0,他们所说的/大一统0,是指王者受命布教施政的头一件大事乃是重建正朔。
/一统0即建正朔何以为大?按照天人一气相感、天道王道相应的宇宙观,创立新朝的王必须通过建正朔来自觉地给予天地、民人、万物一个新的至正的始基本原,以此响应所承奉的/天命0。
/大一统0说又包含了/通三统0义:历史上兴亡之变的实质是/黑0(夏,其德为忠)、/白0(商,其德为敬)、/赤0 (周,其德为文)三统的转易循环。
(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6)/三王之教所祖不同0,有尚忠、尚敬、尚文的区别,那是因为前代的王在行道施政时有了/偏而不起0之处,后王代之而兴,必然要承敝通变、拨乱反正,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正天统,以明天命。
/三统0各得/天道)王道0之一端,/道0正是在/三统0的因革损益、承敝通变中得其大全。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三统0的转易循环,其实就是/道0的鼎故革新,围绕着不变的轴心,即以仁义为实质内涵的/天道)王道0。
在/天0的主宰下,兴亡更迭循环绝非无意义的幻象,而正是要保证/道0的常在常新。
历史的演化变易围绕着、通贯着不变的/统0,即/天道)王道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0(5汉书6卷五六5董仲舒传6)。
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及其历史起源研究正统,是指符合某种标准、规范、传统等的规范化范畴,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古代,正统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了历代天子的治国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正统思想的历史起源与演变,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正统思想起源于古代礼制思想。
礼制是古代中国社会最早的一种规范化形式,包括了宗法制度、官职制度、婚嫁制度、祭祀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都是以尊重祖先的传统为基础,尊重父权、尊重天命、尊重人伦等等,形成了一种尊重传统、尊重规范的思想传统。
正统思想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受到了诸多哲学家的重视。
比如说,墨子就曾提出“尊王爱民”、“舍生取义”等思想,极大地强调了正统思想中“尊君”这一重要内容。
而孔子则认为“礼”是尊重传统、尊重道德的基础,强调了正统思想中“尊敬祖宗”这一要素。
这些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国家官方思想,汉武帝还曾大力推行德政,力图维护正统。
而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正统思想则充分融入了官方的政治体系,成为了治国的重要理论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正统思想则被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力量。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是一种以传统、规范、礼仪为基础,尊重尊卑、尊重人伦、重视道德的思想传统。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正统思想的历史起源和演变也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代正统论近代“正统论”的嬗变及其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正统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一直是维系中国历史编纂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的史书编纂理论,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急剧的变革,面对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以及时代思潮的急剧变革,作为本体论的正统论,也发生了前此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因应时势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变革。
探索正统论在近代的演进路径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影响,对于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绚烂的史书体裁、体例,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也有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后者是支撑中国历史编纂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统论作为传统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理论,为什么会在近代受到近代史学家的尖锐批判,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何在?如何评判它在中国历史编纂学中的地位,又如何评判它在近代的消退?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系统地总结正统论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正统论鸦片战争时期,中西学术、文化处于初步交流和接触之时,正统论沿着固有的惯性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产生着影响。
一些史学家在正统观念的指导下,在史书编纂中将正统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史书编纂实践中,在这些史学家的内心世界,“新”与“旧”矛盾交织,表现在一方面想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本位的正统理论的束缚。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当时时代潮流和中西文化初步接触的必然反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魏源是近代在史书编纂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利用传统历史编纂的思想和资源,并结合道咸时期的时代潮流,对近代历史编纂学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从魏源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新”与“旧”的矛盾交织。
魏源所利用的历史编纂思想就是宣扬“正统论”,他将正统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史书编纂实践中。
《元史新编》是魏源在“经世致用”思想指导下,对蒙元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在《元史新编》中,魏源用了一定篇幅议论“正统”问题。
试论正统论史观的特征
赵丽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9(000)032
【摘要】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最深层的历史观念之一,研究正统论史观对于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的史学,意义重大.本文把中国史学上的正统论所呈现的特征概括为侍承与变革的并进,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时空观的交替三个方面,并进行了论证.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赵丽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试论瞿秋白的社会历史观——在“后唯物史观”的背景下
3.试论毛泽东唯物史观的理论特征
4.文化视野中的历史传承--试论从政治史观转向文化史观的必然性
5.正统论的兴起与历史观的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统论的兴起与历史观的变化江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正统论的兴起,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并在史学上有突出的反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梁启超所说,/正统0论殆滥觞于5春秋6公羊学/大一统0义,/于晋而盛于宋0。
西汉时期,中国政治统一初步完成,当时的思想家依据5春秋6公羊学阐发/大一统0观念,以其整合文化、社会以及历史变化的价值原理与历史观。
至北宋, /正统0论大兴,对/大一统0以及/正闰0说进行了一次推陈出新的思想重构,这标志着时代变革中又一次历史观念的变化。
5春秋6首书/元年春王正月0,5公羊传6曰: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0董仲舒和何休均训/统0为/始0,他们所说的/大一统0,是指王者受命布教施政的头一件大事乃是重建正朔。
/一统0即建正朔何以为大?按照天人一气相感、天道王道相应的宇宙观,创立新朝的王必须通过建正朔来自觉地给予天地、民人、万物一个新的至正的始基本原,以此响应所承奉的/天命0。
/大一统0说又包含了/通三统0义:历史上兴亡之变的实质是/黑0(夏,其德为忠)、/白0(商,其德为敬)、/赤0 (周,其德为文)三统的转易循环。
(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6)/三王之教所祖不同0,有尚忠、尚敬、尚文的区别,那是因为前代的王在行道施政时有了/偏而不起0之处,后王代之而兴,必然要承敝通变、拨乱反正,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正天统,以明天命。
/三统0各得/天道)王道0之一端,/道0正是在/三统0的因革损益、承敝通变中得其大全。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三统0的转易循环,其实就是/道0的鼎故革新,围绕着不变的轴心,即以仁义为实质内涵的/天道)王道0。
在/天0的主宰下,兴亡更迭循环绝非无意义的幻象,而正是要保证/道0的常在常新。
历史的演化变易围绕着、通贯着不变的/统0,即/天道)王道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0(5汉书6卷五六5董仲舒传6)。
/大一统0说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明为自身的发展确立价值原理,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历史确立意义和目的。
历史上所有难知难料的变故都要服从于统一的目标和意义,都要纳入/统0中,历史不再是无常的命运,而是实现/天命0、/王道0的必然历程,是自觉形成的有意义的传/统0。
至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以/五行相生0的宇宙气运规律来解说历史变迁,认为秦虽得水德,但不得天道之序,处于/闰位0,不得为王。
其后班彪以此为理论根据著5王命论6,论证汉朝复兴的神圣性、命定性。
北宋时代正统论的兴起,标志着一场具有强烈政治关怀和经世指向的思想革新运动:新兴士绅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天理0、/王道0,重新规划历史大道,以指示时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基本方向。
欲明了宋代正统论的思想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有必要从/天理0观的形成谈起。
北宋时代,柳宗元的自然性/天0观曾产生很大影响,但天人重新合一的思想潮流越来越明显,当二程提出/天即理也0,一种新的/天人合一0的/天理0观成熟起来。
宇宙阴阳五行的气运法则之所以然之本原,不再是主宰性、意志性的/天意0,而是抽象的、原理性的/天理0,/天0具有了以前无法想像的抽象性与合理性。
/天理0内具于人的道德本性,人只需向内自求道德完善则/天理0呈现,社会、政治秩序也就循理自正了。
按二程的看法,气化宇宙贯通天人的大/元0大/统0,由外在的、主宰性的/天命0置换成了/人心中那一点殄灭不得的秉彝0。
我们不难想像,当理学成为思想主流乃至意识形态,历史变易的贞一之理、历经王朝鼎革而不可断绝的/统0、政治正当性标准,是只能以/天理0即人心中的/秉彝0为旨归的。
然而,北宋的正统论却并未定为一统,在时代的激荡之下,儒家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呈现出复杂的思想面貌,使后人得以领略中国文化曾经内具的蓬勃创造力,以及回应时代问题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
宋初仍流行天命正闰之说,推五德相生之运,以宋为火德。
欧阳修著5正统论6针对的正是这一思想背景。
他给/正统0明确地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0从此,/统0从时间之开始义转成空间之统一义。
这是一个自觉的误解,欧阳修深明正/统0的本义其实是改正朔,但他指斥皇家尊奉的/帝王之兴,必乘五运0乃/怪奇放诞0之说,改正# 16 #朔以应天命是一套/虚文0,都背离了/王道0之实在于/仁德0的孔子之教。
他为/正统0下的新定义,惟据/治乱之迹0、/功业之实0,而非虚幻难凭的/天命0,来衡评现实政权的正当性、合法性。
那么,什么是历史理应遵循的大治之道呢?政治正当性、合法性标准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呢?欧阳修的/正统0是一个真正二元论的指标。
一方面,他说:/统而不正,犹弗乎统。
0这似乎是以/正0为本,然而怎样才算是/正0,并未详论。
另一方面,他又说:/夫一天下而居上,则是天下之君。
0并据此进秦、晋、梁为/正统0,这似乎又是以统一天下的事功为本。
就是在这二元论的/正统0观念中,人类为历史规定的目的、意义,即历史理性的内在的深刻矛盾已呈现出来:这是政治之理与道德之理的矛盾、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的矛盾、是生存斗争的逻辑与文化价值的矛盾,或者说,是得失成败与是非善恶的矛盾。
与欧阳修同时或稍后,理学思潮渐成其势, /天理0既贯通天、人,历史之理就不允许有任何含混、矛盾,而必须定于一了。
/王霸之辨0是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题,/王道0、/霸道0分别指称两种政治伦理,指示两条历史道路。
从二程的论述来看, /王道0即/天理0流行人间之道,承载于圣人、王者之心,实质内涵是天下大公,王者首先立大公之心并笃行之,使民自养而不知谁养之,民自治而不知谁治之,以求得社会的高度和谐融通;/霸道0,则是/假仁义以霸天下0,本意以人民土地为一己私产,行仁政、尚礼教都是为了常保此私产,追求的政治目标是富国强兵、社会的高度整齐划一。
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喻,在程子看来,真正是霸者之言。
而只有/王道0才是/天理人心0为历史规定的惟一正道。
二程并未参与当时的正统之辨,但他们有一套明确的天理王道历史观,曾说蜀汉君臣虽区区守一隅,但志在王道,故/三国之兴,以蜀为正0(5二程集6第1234页)。
在欧阳修之后,有章望之推/王霸之辨0以论/正统0:/分统为二名,曰正统、霸统。
以功德而得天下者,其得者正统也,,得天下而无功德者,强而已矣,其得者霸统也。
0并强烈批评欧阳修将/正统0给予以霸道得天下者,实/非正名之道0(5明统论6,见饶宗颐辑5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6,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但在整个北宋时代,这一以/王道0论/正统0的思路都未能占据上风,直至南宋,随着时势和思潮的变化,天理历史观与王道正统论才终于胜出。
朱熹著5资治通鉴纲目6,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象以道德性/天理0为轴心,贯串成统一的历史体系。
虽盛衰有变,然历史大势总是以/天理0为指归,总是必然地、自然地合于/王道0。
当他持/天理0论/正统0时,以蜀汉为三国之正,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疾斥/夷狄0不得为正。
他表示这样做,是要在时运艰危之中扶树正义,以彰明历史至正大道,于历史之中保存贞下起元、转衰而盛之几。
其时,北方/夷狄0据有中土,得/道统0之传的南宋及其文化时有覆亡之虞,正是由于南宋士人真实感受着历史中文化价值之逻辑与政治斗争之逻辑的矛盾,他们才以强烈的焦虑和激愤之情,力主一以/天理0为定准的/正统论0,以坚定自己以及后世对于至善历史理想必将实现的信心。
然而,在北宋的正统之辨中,这种一元正统论曾遭到发人深省的批判。
苏轼著5后正统论6三篇与章望之辩论,他首先将评价政权的标准与道德的标准明确地区分开来,指出,政治之/正义0仅在于/天下有君0,即建立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政权,使天下有法有制可循,生民免于战争与暴乱以全其生,这是历史、文化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所以/夫所谓正统者,犹曰有天下云尔0。
然而,在/天下有君0的/正义0之上,还有/至公大义之为正0,得/正统0者无关乎/圣人之盛节0。
既然历史的真实状况是/天下之贤0与/天下之贵0未能合于一,那么,就有必要在权力与道德之间划出一个基本的分际,权力在价值等级上低于道德,但权力自有其功用,道德并不能取代之。
(转引自5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6)表面上看起来,这一/事功0正统论简直是目光短浅的秩序主义,将有秩序当作政治的根本标准,不讲政治的道义基础和目标,肯定甚至赞许政治的暴力性。
然而,在另一方面,/贵0与/贤0的两分也展示了这样一种思想可能性:政治得以确立自身独立的伦理,与道德之理并不能完全合一;而文化、道德自有其道,政治权力不必也不可将文化价值的传承维系、/人道0、/天地0的存亡都肩负起来。
北宋时代,偏重统一功业的/正统0论与5春秋6学的/尊王0论相互应和,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大势。
然而,对于思想的历史来说,更重要的是,关于历史之理中政治之理与文化价值之理的内在矛盾的明确,透露着一元天理历史观不可弥合的缝隙,从而可能容纳对于政治、道德、历史更为复杂的认知。
宋以后,随着理学定为/国是0,王道正统论以及天理历史观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从政治思想上看,对于圣人为王、天下大公、天理流行的至善政#17#治的憧憬不绝如缕,不断有人持此义批判现实政治之无道;而另一方面,王道正统论肯定政治权力应该、必须并且能够与/天理人心0合一,这又是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是专制王权具有神圣性的思想原理。
超越性价值与现实政治的合作,其结果总是后者借前者给自己披上神圣外衣,从而获得/神权0,不但管制人身更要统治人心。
从史学思想上看,一元性天理历史观将/上圣惟微之心0确定为历史的贞一之理、大中恒久之道,历史生活中最根本、最紧要的事就是此/理0的维系与传承,而/尧舜事业不过泰山上一点浮云0(二程语)。
朱熹批评以往史家又讲/仁义0、又讲/功利0,往往根据成败的效果来讲/仁义0之有用,这使/仁义0不过成了明智的考虑和计算,终究是/功利0。
他把/仁义0与/功利0如此尖锐地对立起来,其实是要讲明,只有真正出于道德动机的/仁义0之举才真正有利于/天理人心0之常存常新,才真正对人类历史有长远的大用,故而要求史家能于/成0而见其不必/是0,于/败0而见其未必/非0,让后人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大道。
=收稿日期>2004204230=作者简介>江湄(1970)),女,江西赣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研究。
品评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张子侠(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品评人物,古称/方人0或/品藻0。
自史官设置和史学产生之后,论载人物一直为史家所重,且被叹为难事。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品评人物的史论,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
(一)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