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
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具体来说,该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
第一部分讲述了蔺相如如何通过智勇之计保住和氏璧,并让秦王签下“永不交战”的条约;第二部分描述了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面时,蔺相如如何维护赵国尊严,再次让秦王屈服;第三部分则讲述了廉颇如何听闻蔺相如的智勇事迹,感到自愧不如,最终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和好。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生动描绘,赞扬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
同时,也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的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1. 《将相和》是一篇描绘古代战争中将领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两国的将领们都在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晋国的大将赵奢、楚国的大将伍子胥等。
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3. 故事通过描述将领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以及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二、生字词1. 将相:指古代战争中的将领和宰相,这里泛指国家的文武官员。
2. 英勇:勇敢、无畏。
3. 善战:擅长战斗,善于用兵。
4. 忠心:忠诚的心。
5. 智谋:智慧和谋略。
6. 国家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包括领土、主权、安全等方面。
7. 民族利益: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包括生存、发展、尊严等方面。
三、课文理解1. 《将相和》通过讲述古代战争中将领们的故事,传达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故事中的将领们具有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将相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英勇善战的将领和忠诚的文臣。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堂活动1. 朗读课文,感受将领们的英勇善战和忠诚精神。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4.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生字在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六课《将相和》中,有不少生字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首先是“召”字,读音为“zhào”,常见的组词有“召集”“召唤”。
这个字上面是“刀”,下面是“口”,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的比例协调。
“臣”字,读“chén”,比如“大臣”“忠臣”。
它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横平竖直,中间的竖要写直。
“议”字,发音是“yì”,“议论”“商议”是常用的词语。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义”,书写时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比例。
“缺”字,读“quē”,“缺少”“缺口”都用到它。
这个字左边是“缶”,右边是“夬”,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紧凑。
“宫”字,“gōng”的读音,像“宫廷”“宫殿”。
上下结构,上面的宝盖头要写得宽一些,能盖住下面的部分。
“献”字,读“xiàn”,“贡献”“奉献”是常见的搭配。
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各部分的穿插避让。
“诺”字,发音“nuò”,“承诺”“诺言”是常用词。
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若”,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顺序。
“典”字,读“diǎn”,“典礼”“经典”都离不开它。
上下结构,下面的“八”要写得舒展。
“抄”字,“chāo”的读音,“抄写”“抄袭”会用到。
左边是“扌”,右边是“少”,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罪”字,读“zuì”,“犯罪”“罪过”是常见的用法。
上下结构,上面是“罒”,下面是“非”,书写时要注意整体的重心平稳。
“怯”字,“qiè”的读音,“胆怯”“怯场”是常用词语。
左右结构,左边是“忄”,右边是“去”,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的比例。
“拒”字,读“jù”,“拒绝”“抗拒”是常见搭配。
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巨”,要写得整齐美观。
“荆”字,发音“jīng”,“荆棘”“负荆请罪”都有它。
左右结构,左边是“艹”,右边是“刑”,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规范。
对于这些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理解它们在词语和句子中的意思,通过多读多写来加深记忆。
将相和缩写篇1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一块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15座城换。
赵王很着急,找来了蔺相如,蔺相如说愿带着璧去秦国。
蔺相如献上璧,秦王不提15座城的事,蔺相如骗回璧威胁秦王,秦王只好约好典礼日期。
蔺相如让手下带和氏璧回赵国去了。
到了那天,蔺相如大声骂秦王,秦王只好让他回去。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秦王与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侮辱赵王,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否则跟秦王拼了,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再立大功封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是不服气。
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
一天,蔺相如遇到了廉颇,马上掉头就走,有手下人问蔺相如为什么怕廉颇呢?蔺相如对他们说了一番话,到了廉颇耳里,廉颇想了想,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招待,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2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攻打别的国家。
赵王得了个和氏璧,秦王知道后,想拿十五座城换那块壁。
赵王便派蔺相如前往秦国换壁。
蔺相如看到秦王丝毫没有换壁的诚意,便让手下人拿壁回国了。
他立了一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几年之后,秦王约赵王见面。
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并令廉颇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要赵王鼓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见赵王被侮辱,并让人记录了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
秦王只好让赵王回去,这回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蔺相如来个下不了场,蔺相如只好避着他,蔺相如的徒弟不服气,蔺相如解释说,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所以秦王不敢进攻我们,他们俩要是闹不和,亲王必定攻打我们,廉颇知道后,背上荆条前来请罪。
从此,他们两个同心保卫赵国。
篇3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到了一件宝贝,秦王知道后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交换。
赵王就让蔺相如带着璧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想了一个办法,成功的带回了璧,赵王封他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到了渑池,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鼓了一段。
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思考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生字一、生字。
1. 璧。
- 读音:bì。
- 部首:玉。
- 笔画数:18。
- 结构:上下结构。
- 字义: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在课文中“和氏璧”是一块非常珍贵的宝玉。
- 组词:璧玉、白璧无瑕。
- 书写要点:上半部分“辟”要写得紧凑,下半部分“玉”的最后一横稍长。
2. 召。
- 读音:zhào。
- 部首:口。
- 笔画数:5。
- 结构:上下结构。
- 字义:召唤。
在课文中“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这里的“召集”就是召唤大家集合的意思。
- 组词:召集、召唤、召见。
- 书写要点:上“刀”下“口”,“刀”的横折钩要写得稍长,覆盖住下面的“口”。
3. 诺。
- 读音:nuò。
- 部首:讠。
- 笔画数:10。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答应;允许。
如“承诺”“诺言”,课文中的“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这里的“允诺”就是答应的意思。
- 组词:诺言、许诺、承诺。
- 书写要点:左边“讠”窄长,右边“若”的“艹”要写得扁平,下面的“右”横画间距均匀。
4. 怯。
- 读音:qiè。
- 部首:忄。
- 笔画数:8。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胆小;害怕。
例如“怯场”“怯懦”,课文中“但蔺相如却上前一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腔,想请您来演一段,您要是不肯,就显得您有些怯场了。
’秦王知道蔺相如是在故意激他,可他又不想在众人面前显得怯懦,就答应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示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6课,学生在学习了其他课文后,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
此外,学生对于团结合作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将相和》。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的过程。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意义。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完璧归赵矛盾–化解–团结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朗读课文、参与讨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六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是《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赵国丞相。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
该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廉颇的勇于改过,学习他们顾全大局、团结御侮的高尚品质。
同时,通过学习该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演讲和表演的能力。
总之,《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6梅花魂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批读提示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3、揣摩作者思路,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4、领悟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
2、理解课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卧;(5)送梅花仇;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
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2、指名读。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 6 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 ji àng(将帅) ji āng(将来)强: 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 àng(倔强)划: huà(策划) 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六课五年级上册语文生字一、生字讲解1、咱们今天要讲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的生字啦。
这生字啊,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着咱们去挖掘呢。
先说这个“窃”字吧,读音是“qiè”。
它呀,出处可多啦,在好多课文里都能见到。
它的解释就是偷,像小偷小摸的那种。
比如说“窃窃私语”,可不能写成“切切私语”哦。
近义词呢,有偷、盗。
反义词可以是还、给。
造句的话,“那个小偷在市场里行窃被抓住了。
”2、再看看“炒”字。
读音是“chǎo”。
这个字啊,一看就和做饭有关,它的出处那肯定是和饮食文化有关咯。
解释就是把东西放在锅里翻弄使熟。
像“炒菜”,这是咱们日常生活里经常做的事儿。
近义词有烹,反义词嘛,还真不好找,勉强可以说“生”,因为炒是把生的弄熟嘛。
造句“妈妈在厨房炒着香喷喷的菜。
”3、接着是“锅”字。
读音“guō”。
这个字到处都能看到,锅碗瓢盆嘛。
出处就和人们的生活起居相关啦。
解释就是烹煮食物或烧水的器具。
近义词可以是釜,在古代釜也是锅的一种呢。
反义词可没有合适的。
造句“那口大铁锅用了很多年了。
”4、还有“踮”字。
读音“diǎn”。
这个字的出处往往是形容人轻轻抬起脚的动作。
解释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
近义词是提(提起脚跟的意思),反义词就没有特别合适的啦。
造句“她踮起脚尖去够书架上的书。
”5、“哟”字。
读音“yō”。
这个字比较特别,它是一个语气词,出处就在人们日常的口语表达里。
没有什么特别的解释,就是一种感叹的语气。
造句“哟,你今天可真漂亮!”没有近义词和反义词。
6、“饿”字。
读音“è”。
出处就和人们的温饱情况有关啦。
解释就是肚子空,想吃东西。
近义词是饥,反义词是饱。
造句“他饿了一天了,看起来很虚弱。
”7、“惧”字。
读音“jù”。
它的出处常常在表达害怕的语境里。
解释就是害怕。
近义词是怕、恐,反义词是勇。
造句“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8、“充”字。
读音“chōng”。
出处很广泛,有充满、充足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是《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故土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突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
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
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我翻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珍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理解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二、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配乐《红梅赞》)。
3、引导解决以上问题。
4、学生质疑。
三、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梅花的高尚品格,明白题目的深刻含义
1、课文描写了五件事,同学们认为哪些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答复
⑴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⑵ 朗诵咏梅的诗。
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师小结:是啊,从外公的言语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外公不仅爱梅花,更爱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人物,……这一个个不肯低头折节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梅花品格的人鼓励着外祖父,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不曾忘记梅花的秉性,不曾忘记民族的根,让我们带着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的敬意,大声齐读外公的话。
四、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土”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