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36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管理流程(SIBICC国际共识)——基于ICP监测颅高压患者管理的综合方案专家序言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高压处理是临床医生的最常见的问题,也是临床医生的难题,尤其是颅脑创伤患者发生恶性颅高压的处理非常棘手。
如何规范颅高压处理仍然是全世界临床医生需要重视的话题。
由全球知名专家完成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管理流程《SIBICC国际共识》基于ICP监测颅高压患者管理的综合方案、对于全球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高压的处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希望国内同行认真学习理解、结合中国国情和自己所在医院的实际条件,科学规范地处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高压。
进一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江基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由著名颅脑创伤专家Randall Chesnut等发起,全球42名颅脑创伤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的“A manageme nt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已发表并得到广泛关注。
本共识经全球推荐,形成多个当地语言版本的海报。
中文版海报的翻译工作完成后,在中华创伤杂志的支持下得以发表,必将推动广大临床医生更为直接、有效地了解和应用共识内容,为广大病患服务。
再次感谢各方为共识中文版海报发布做出贡献。
高国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南部)执行主任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文章背景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灌注压降低,是颅脑创伤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和管理成为颅脑创伤临床管理的基石。
2016年,美国脑外伤基金会(BTF)发布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救治指南》[1],该指南在结论的形成过程中,采用了严格的方法学路径,排除了大量低质量的临床研究。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2011)1 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 - 13.5mm Hg( 81.6- 183.6 mm H2O),儿童为3.00-6.75 mm Hg(40.8~91.8 mm 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 Hg( 204 mm H2O),即为颅内高压。
临床分类:15- 20 mm Hg(204 - 272 mm H2O)为轻度颅高压21-40 mm Hg(273 - 544 mm H2O)为中度颅高压>40 mmHg(> 544 mm H2O)为重度颅高压。
如不能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颅高压,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缺氧造成昏迷和脑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脑疝,危及伤病员生命。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因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等导致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残的主要原因。
2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的发生机制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 g)、脑脊液(75 ml)和血液(75 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
三种颅内容物均不能被压缩。
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 g-l·min-l(正常为54-65 ml·100 g-l·min-l),全脑血流量为400 ml/min(正常约700 - 1200 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 ml 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种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 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
(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一、概述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难治性颅高压、脱水利尿等降颅压无效病人所采取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和有效步骤,但其疗效存在争议[1-4]。
特别是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发表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极大关注和热议。
他们的RCT研究发现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5]。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采用去骨瓣减压技术抢救危重颅脑创伤病人?我们组织中国颅脑创伤临床专家,参考国内外主要文献,结合中国国情伦理和临床经验,制订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专家共识,有助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认识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时机和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发生机理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g)、脑脊液(75ml)和血液(75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
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g/min(正常为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约700~1200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ml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
当发生颅内高压时,首先通过脑脊液减少分泌,增加吸收和部分被压缩出颅以缓解颅内压升高,继之再压缩脑血容量。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概述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10.3760/cma. j. issn. 1001-2346.2011. 10.033 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万方数据2011-05-15解读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杜伟范存刚张庆俊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然而,迄今为止神经内、外科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
为此,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AHA/ASA)对2007年初版《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2]进行重大更新,制定了2010年新版《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3]。
新指南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在ICH急诊诊断、评估和病因分析,神经内、外科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出血的预防,康复期的管理,以及ICH诊疗展望等环节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对提高ICH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国内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0. 3760/cma. j. issn. 1001-2346. 2011. 10. 034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万方数据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刊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年,卷(期):2011,27(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sjwkzz9820111003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