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导学案 (2)
- 格式:doc
- 大小:325.00 KB
- 文档页数:1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教学设计)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的含量
①②③④⑤⑥
,则
,则.若
若,则
函数的图象关于
好玩的计算尺与背后的对数故事(1)
转发评论
2009-08-18 20:44
此书第一卷第三部分“分析”中首先就给出了对数的历史和演化过程。其中提到了对数表。由此我忽然想起一个对数表衍生出的工具:计算尺。2006年第6期的《环球科学》中曾有一篇文章《300年辉煌:计算尺传奇》,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我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这么神奇的工具。在计算器发明前,能作为计算的辅助工具的,并不只有算盘。而且计算尺使得工程人员和科学家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计算乘、除、开方、正余弦、双曲三角函数等,其很多功能是算盘所不具备的。计算尺的原理决定了它强大的功能,以及与算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计算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对数的第一次应用。
1614年,苏格兰数学、物理学家约翰·纳皮尔在他的《对数原理》一书中收录了其制作的世界第一份对数表。但直到他逝世后的1619年,计算此对数表的方法才被公开。与此同时,瑞士人约布斯特·比尔吉独立的发明了与纳皮尔类似的方法,也计算出对数表,并于1620年出版。
1620年,为了方便的使用对数表,英国数学家埃德蒙·甘特把对数以一种特别的位置关系刻在了尺子上;大约1622年的时候,英国圣公会牧师威廉·奥特雷德把两根木制对数标尺并排放在一起,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计算尺。有了奥特雷德的发明,人们就可以告别对数表,只须拉拉计算尺,对一下两个因数的位置,便可得到乘法的结果。这一发明使得计算“抛开了数字”。此后300年间,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人们给计算尺添加了不同的功能,极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环球科学》中提到的可在网站上下载的“自制计算尺”的图样已失效,不过好在杂志上也印刷了一份,复印后按照说明剪裁一下,一个小巧的计算尺就到手了。试验过它的各种用法后,我不禁惊叹于计算尺精巧的设计和对原理巧妙的利用。可以想见这种工具在计算器前时代起着如何重要的作用。
如果有人对计算尺感兴趣,可以在baidu或google上搜一下上面的那篇文章,还可找到部分内容。其中有计算尺的使用示例和详细介绍,我就不再多说了。下面记录一些更有意义的历史过程:对数相关内容的推导。
首先是对数表的计算:
<1>设底b为接近1的一个小数,比如1.0001,即,这样底b的逐次整数幂相互很靠近。
<2>基于上述的考虑(“b的逐次整数幂”),设y的值每次增加1,即数y以1等差递增,;
而对应的x增加。再由,可得,于是
。
<3>只要能确定一组初始的x和y值,此后通过不停地对上一个x加,对上一个y加1,计算下去即可得到一张大致的对数表(注意此处得到的x值序列并非等差数列)。
比如:基于指数函数的知识,可设x = 1时,y = 0。然后
,,由此也可看到,随着x和y的增大,也即是逐渐变小
的,而不变,所以逐渐变大。
<4>为进一步提高计算出的对数表的精度,可回溯至第2步,取,则
,于是
。此
后通过不停地对上一个x加,对上一个y加0.1,计算下去即可得到一张精度
更高的对数表。如需要,可取更小的小数。
在计算对数表时,底的选取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思考对数的求值问题。
<1>由上面时的情况,。然后重新定义
y,此后的y变为之前的y乘以,x改写为。同时新的
,并有,。
<2>由之前内容可知,欲求对应的对数的值,可将x由1开始每次增加直至最终的值,
同时y由0开始并每次增加一个相应的,当x的值到达时,y的值即为所要求的值,
。
<3>引入另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为轴,纵轴为轴。在平面上画一条双曲线,
然后求由、、(此处代表一个定值)、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此处使用积分的思路,不过,这里以等面积来划分小矩形,每个小矩形的面积都为
。因为每个小矩形的、值不同,所以的值也不固定,即,划分的
小矩形不等宽。最终求出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为。
<4>可以看到,<2>和<3>得出的式子实际是相同的。所以求的对数的问题就转化为求由
、、、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上来了。设,当
时,由1加到的相加次数趋于无穷大。此时曲边梯形面积可表示为
。所以时此对数函数也可表示成积分的形式。确定的底
<1>由上面,所以。将其改写为,并让,
此时。这与上面设,并将改写为实际是一回事,此时对数函数可用另一坐标系下的双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
<2>
也改写为,同时令。即,
。设,就有。结合上一步,当以e为底时,
可写为,即。e就是自然常数。
∙标签:计算尺、对数
∙分类:数学与自然科学
2009-08-18 20:44 来自我的搜狐在博客中查看
编辑删除阅读(90) 转发评论
对数是由英国人纳皮尔(Napier,1550~1617)创立的,而对数(Logarithm)一词也是他所创造的。这个词是由一个希腊语(打不出,转成拉丁文logos,意思是表示思想的文字或符号,也可说成“计算”或“比率”)及另一个希腊语(数,抱歉,我不知道拉丁文怎么写)结合而成的。纳皮尔在表示对数时套用logarithm 整个词,并未作简化。
至1624年,开普勒才把词简化为“Log”,奥特雷得在1647年也用简化过了的“Log”。1632年,卡瓦列里成了首个采用符号log的人。1821年,柯分用“l”及“L”分别表示自然对数和任意大于1的底的对数。1893年,皮亚诺用“logx”及“Logx”分别表示以e为底的对数和以10为底的对数。同年,斯特林厄姆用“blog”、“ln”及“logk.”分别表示以b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和以复数模k为底的对数。1902年,施托尔茨等人以“alog.b”表示以a为底的b的对数,此后经过逐渐改进演变,就成了现代数学上的表示形式。
对数于十七世纪中叶由穆尼格引入中国。十七世纪初,薛凤祚的《历学会通》有“比例数表”(1653年,也称“比例对数表”),称真数为“原数”,称对数为“比例数”。《数理精蕴》中则称作对数比例:“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纳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此后在我国便都约定俗成,称作对数了。
对数的故事
你在对数新课里讲过对数发明的故事吗?
1614年,英国数学家纳皮尔(J. Napier, 1550~1617)出版《奇妙的对数表》一书。在前言里,纳皮尔告诉我们他发明对数的动机:
“没有什么比大数的乘、除、开平方或开立方运算更让数学工作者头痛、更阻碍计算者的了。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因此,我开始考虑怎样消除这些障碍。经过长期的思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些漂亮的简短法则……”
对数发明后,人们(特别是天文学家)的计算量大大减少。200年后,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 1749~1827)评价说,由于对数的发现,“天文学家的寿命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