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稳态研究方法

第三章 稳态研究方法

一、 稳态过程 二、 稳态极化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三、 控制电流法与控制电位法(稳态测量) 四、 阶跃法与慢扫描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 五、 稳态极化曲线的形状与应用 六、 旋转电极及其应用
电化学测量技术
1

一、稳态过程
1、稳态过程的意义(构成稳态的条件)
电流通过电极时,在指定的时间内,电化学参 量(极化电流、极化电位、电极表面处的反应物的 浓度等)不变或基本不变。
电化学测量技术
2

注意:
①稳态不是平衡态 平衡态: Zn ? 2e? 稳态: Zn ? 2e?
Zn2+ ,I=0,Ja=Jc, ? e ;
? Zn2+ ,I≠0,Ja>Jc, 极 ;
②绝对的稳态是不存在的 上述Zn2+/Zn溶解中,达到稳态时,Zn电极表 面还在溶解,只是达到稳态扩散而已。
电化学测量技术
3

③稳态和暂态是相对的 稳态和暂态区分标准是参量变化是否显著,这 个标准是相对的。 例如:用不灵敏的仪器测量不变化,但用精度 较高的仪器测量,则变化;短时间参量不变化,但 长时间却发生变化。 在做稳态极化曲线时,就需要注意手动调节恒 电位仪的时间及量程。
电化学测量技术
4

2、稳态过程的特点
① 通过电极的电流全部用于电化学反应,i=ir 无双电层充电电流ic。
② 电极表面处反应物的浓度只与位置有关,与 时间无关,c=f(x)
电化学测量技术
5

二、稳态极化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电极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因此极化 的类型也有许多种,例如:电化学极化(或称为电荷传 递极化,也称为活化极化)、由传质过程控制引起的浓 差极化、欧姆极化(或称为电阻极化)、电结晶极化等。 本节只讨论电化学极化、由扩散控制引起的浓差 极化和欧姆极化等三种基本极化类型,三种类型极化 的 过 电 位 分 别 用 : ηe 、 ηc 和 ηR 表 示 。
电化学测量技术
6

1、各种类型的极化和过电位
(1)浓差极化
Fick(菲克扩散)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平面的扩 散物质的量与浓差梯度成正比,即:
dc f =D dx
根据法拉第定律:
? dc ? i = nFf = nFD ? ? ? dx ?
电化学测量技术
7

O + ne
?
R
在稳态扩散条件下, ? d C ? 为常数, ? ? ? d x ? x=0 即:
dC ? C0 ?Cs ? = ? ? δ ? dx ? x = 0
扩散层有效厚度
0 O s O
ΔcO c ?c ? dcO ? i扩 = nFD ? = nFD ? = nFD δ Δx ? dx ?x=0
当 c = 0 时:
s O
id = n F D
0 cO
δ
电化学测量技术
8

当扩散步骤为控制步骤时,扩散速度既为电极反应速 度,由于扩散速度“缓慢”而引起的极化就是浓差极化。
ik = i扩= nFD
Co ? Co
0
s
δ
id = nFD
c
δ
0 O
? ik ? C = C ?1 ? ? ? id ?
s 0
电化学测量技术
9

因假定扩散过程为整个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也就意味 着电极反应本身仍处于可逆状态,能斯特公式仍适用。 因此,在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反应产物生成独立相 (不可溶)时的电极电位为 : RT 0 ? =? + ln C s nF 代入Cs得:
RT RT ? ik ? 0 ? =? + ln C + ln ? 1 ? ? nF nF ? id ?
0
未发生浓差极化时的平衡电位 :
RT ?平 = ? + ln C 0 nF
0
电化学测量技术
10

因此:
? ik ? RT ? = ?平+ ln ? 1 ? ? nF id ? ? ? ik ? 2 .3 0 3 R T ? = ?平+ lg ? 1 ? ? nF id ? ?

极化度:
Δ? c = ? ? ? 平
Δ?c
? ik ? RT = ln ? 1 ? ? nF id ? ?
电化学测量技术
浓差极化方程式
11

?相应的极化曲线如图1-4.若以 可得图1-5所示的直线。
?

ik lg(1 ? ) id
作图 求n
电化学测量技术
12

?当极化电位足够负时会出现极 限扩散电流。若己知反应粒子 的浓度,扩散层厚度及数值, 就可由极限扩散电流公式测得 反应粒子的扩散系数D。 ?或者利用在己知浓度的溶液中 测出的求出值,再根据同样条 件下在未知浓度的溶液中测得 可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这种 方法在电分析化学中得到广泛 应用。
id =
nFD C
0
δ
电化学测量技术
13

?反应产物可溶时浓差极化方程式与极化曲线
jd ? j RT ? = ?1/ 2 + ln ( ) nF j
电化学测量技术
14

jd ? j 2.3RT ? = ?1/ 2 + log ( ) nF j
截距
电化学测量技术
15

(2)电化学极化
稳态电化学极化基本方程式: 由
j = j净 = j ? j O + ne
外电流 Kf″ 或电极 反应净 速度 电极上 ″ K b 氧化还 原电流 的差值


可得:
βF ? b″ R αF ? 0 K Δ? ) ? exp( Δ? )? j = j ?exp(? RT RT ? ?
交换 电流 密度
Kf″
巴特勒-伏尔摩方程 (Butler—Volmer)
宏观量
微观量
电化学测量技术
16

交换电流密度:当 ? = ?平 时 j = j
表示了电极反应可逆程度的大小,
j = j = j = nFKCO (1-α) ·CRα
0
? CO 、·CR、: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所以 j 0 与浓度有关。 ? K:电极反应标准速度常数,即当电位为标准平衡电位时, 反应物的活度为1时电极反应的速度,单位为cm/s。特点: 与浓度无关。 ?α,β:对称系数(传递系数),物理意义:电极电位对 阴极反应、阳极反应活化自由能的影响程度。
电化学测量技术
17

当i0 很小时,即使通过不大的净电流也能使电极电势 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电极称为“极化容量小”或“易极化 电极”,有时也称为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小”。
若i0=0,则不需要通过电解电流(即没有电极反应)也能 改变电极电势,因而称为“理想极化电极”。研究双电层构 造时所用电极体系最好应有近似于“理想极化电极”的性质。
电化学测量技术
18

若i0很大,则电极上可以通过很大的净电流密度而电 极电势改变很小。这种电极常称为“极化容量大”或“难极 化电极”。有时也称为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大”。
若i0→∞,则无论通过多大的净电流也不会引起电化学 极化。这种电极称为“理想可逆电极”或“理想不极化电极”。 电极电势测量时用作“参比电极”的体系应具有“不极化电 极”的性质。
电化学测量技术
19


电极体系 的动力学性质 极化性能 电极反应的“可逆 程度” I~η关系 i0的数值
电极体系根据i0的大小分类
i0→0 理想极化 电极 完全“不可 逆” 电极电势 可以任意 改变 i0→小 i0→大 i0→∞ 理想不极化 电极 完全“可逆” 电极电势不 会改变
易极化 难极化电极 电极 “可逆程 “可逆程度” 度”小 大 一般为 半对数 关系 一般为直线 关系
电化学测量技术
20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陈珩)作业答案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陈珩) 作业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1.思考题、习题 1-1.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答: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设备所组成的网络称为电力网。 把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电能的各种电气设备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发电厂的动力部分和电力系统合在一起称为动力系统。 1-2.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保证可靠地的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4)环保性。 1-3.何为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其运行方式如何它们有什么特点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情况如何 答:星型连接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就是电力系统的中性点。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有直接接地和不接地以及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直接接地供电可靠性低。系统中一相接地,接地相电流很大,必须迅速切除接地相甚至三相。不接地供电可靠性高,对绝缘水平的要求也高。系统中一相接地时,接地相电流不大,但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为线电压。 我国110kV及以上的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60kV及以下系统中性点不接地。 1-4.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各相对地电压有什么变化单相接地电流的性质如何怎样计算 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相电压为0,非接地相电压升高 倍,即升高为线电压。单项接地电流为容性。接地相的对地电容电流应为其 倍非接地相对地电容电流,也就等于正常运行时一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可画向量图来解释) 1-5.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补偿方式有哪些电力系统一般采用哪种补偿方式为什么 消弧线圈就是电抗线圈。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一相接地时,接地点的接地相电流属容性电流,通过装消弧线圈,接地点的接地相电流中增加了一个感性分量,它和容性电流分量相抵消,减小接地点的电流。使电弧易于熄灭,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稳态导热测量方法.pdf

采用实验方法确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非稳态法 1稳态法: 试件内的温度分布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态温度场,当试样达到热平衡后,借助测量试样单位面积的热流速率和温度梯度,就可以直接测定试件的导热系数。 基于傅立叶导热定律描述的稳态条件进行测量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在中等温度下测量中低导热系数的材料,这些方法包括:热板法、保护热板法、热流法、保护热流法、沸腾换热法等。 各种不同的导热系数测试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局限性、应用范围和方法本身所带来的不准确性。 稳态测量法具有原理清晰,可准确、直接地获得热导率绝对值等优点,并适于较宽温区的测量,缺点是比较原始、测定时间较长和对环境(如测量系统的绝热条件、测量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以及样品的形状尺寸等)要求苛刻。常用于低导热系数材料的测量,其原理是利用稳定传热过程中,传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的平衡条件来测得导热系数。 1.1热流法 热流计法是一种基于一维稳态导热原理的比较法。如图1所示,将厚度一定的方形样品插入两个平板间,在其垂直方向通入一个恒定的单向的热流,使用校正过的热流传感器测量通过样品的热流,传感器在平板与样品之间和样品接触。当冷板和热板的温度稳定后,测得样品厚度、样品上下表面的温度和通过样品的热流量,根据傅立叶定律即可确定样品的导热系数: 图1 该法适用于导热系数较小的固体材料、纤维材料和多空隙材料,例如各种保温材料。在测试过程中存在横向热损失,会影响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的建立,扩大测定误差。 优点:易于操作,测量速度快。缺点,适用温度和测量范围有限。

1.2保护热板法 保护热板法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热板与冷板的热流法导热仪相似。对于较大的、需要较高量程的样品,可以使用保护热流计法测定,该法原理与热流计法相似,不同之处是用在周围包上绝热材料和保护层(也可以用辅助加热器替代),从而保证了样品测试区域的一维热流,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测试范围。但是该法需要对测定单元进行标定。 适用于干燥材料,一般采用双试件保护平板结构,在热板上下两侧各对称放置相同的样品和冷板一块,如图2所示, 图2 试件周围包有保护层,主加热板周围环有辅助加热板,使辅助加热板与主加热板温度相同,以保证一维导热状态。当达到一维稳态导热状态时,根据傅立叶定律可得: 在已知样品尺寸、主加热板加热功率后,利用热电偶测得两样品上下表面的温度,由上式即可求得材料在T m温度时的导热系数。 优点:该法可用于温度范围更大、量程较广的场合,误差较小且可用于测定低温导热系数。缺点:稳定时间较长,不能测定自然含水率下的导热系数。需先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样品厚度对结果精度有较大影响。在用该法对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测定时,发现试样厚度对导热系数有很大影响,不宜采用厚度较小的不良导体平板作为实验样品。同时,试样侧面的绝热条件对结果的误差也有很大影响。 1.3圆管法 圆管法是根据长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原理直接测定单层或多层圆管绝热结构导热系数的一种方法。要求被测材料应该可以卷曲成管状,并能包裹于加热圆管外侧,由于该方法的原理是基于一维稳态导热模型,故在测试过程中应尽可能在试样中维持一维稳态温度场以确保能获得准确的导热系数。为了减少由于端部热损失产生的非一维效应根据圆管法的

稳态第三章3

第三章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 第四节电力网络潮流的调整控制 一、调整控制潮流的必要性 如上的分析计算都表明:辐射形网络中的潮流是不加控制也无法控制的,它们完全取决于各负荷点的负荷;环形网络中,环式网络的潮流,如不采取附加措施,就按阻抗分布,因而也是无法控制的;两端供电网络的潮流虽可借调整两端电源的功率或电压适当控制,但由于两端电源容量有一定限制,而电压调整的范围又要服从对电压质量的要求,调整幅度都不可能大。但另一方面,从保证安全、优质、经济供电的要求出发,网络中的潮流往往需要控制。以下,就以简单网络为对象说明调整校制潮流的必要性,进而介绍几种调整控制的手段,但应指出,因简单网络与复杂系统本无界限,这里虽以简单网络为对象,所列举的调整控制手段往往也用于复杂系统。 设图3-17中各线段单位长度的参数完全相等,则其中的功率将按式(3-35),即按长度分布。再设线段1-3远短于线段1-2、2-3,则由

可见,如节点3的负荷不远小于节点2,流经线段1-3的功率将会很大,以致可能使该线段过负荷,严重危及安全供电。 例如:假设l31=0, l12= l23 ,P2=P3,则Pa=0.5P2, Pb=1.5P2 例如:假设l31=0, l12= l23 ,P 2=2P2, P 3 =0,则Pa=P2, Pb=P2 再设图3-17中各线段导线各不相同,以致r12/ x12≠ r23/ x23 ≠ r31/ x31,则其中的功率将按式(3-30a)、(3-30b).即按线段的阻抗分布,网损为: 312322322122)()(r I I I r I I r I P a a a +++++=?∑ 312232232221222)()(r U S S S r U S S r U S P N a N a N a --+-+=?∑

稳态法导热系数测定实验

稳态法导热系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傅立叶导热定律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掌握在稳定热流情况下利用稳态平板法测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 3、确定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之间的依变关系。 4、学习用温差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5、学习热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平板式稳态导热仪的测量原理是基于一维无限大平板稳态传热模型,这种方法是把被测材料做成比较薄的圆板形或方板形,薄板的一个表面进行加热,另一个表面则进行冷却,建立起沿厚度方向的温差。图1是无限大平板导热示意图。 图1 无限大平板的稳态导热示意图 根据傅立叶(Fourier )定律: ()()()T T T T c x x y y y y ρλλλτ???????=+++Φ??????? (1) 在一维无限大平板稳态传热时,方程(1)可简化为: 022=??x T (2) 其边界条件为 x=0时, T =T w1 x=δ时, T =T w2 可解得下列方程

)(21w w T T A Q -= δλ (3) 由式(3)可得 )(21w w T T A Q -??=δ λ (4) 式中 λ——导热系数,W/m ·℃; δ——试件厚度,m ; Q ——热流量,w ; A ——试件面积,m 2; T w1 ——试件下表面温度,℃; T w2 ——试件上表面温度,℃。 一般情况下,选择平板试件的尺寸要注意满足下列条件: D D 101 ~71 ≤δ 式中 D ——方板的短边长度,m 。 热流量Q 也可以由输入电压和电阻表示为: 2 U Q R = (5) 式中 U ——施加在加热板上的电压,V ; R ——加热板上内部加热电阻丝的电阻,Ω。 将式(5)带入式(4)得 )(212w w T T A R U -??=δ λ (6) 对应此λ的材料温度为 22 1w w T T T += (7)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知识点汇总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电力系统组成(*) 电力系统由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电力网络就是由电力线路、变压器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设备所组成的部分。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线路与受电器等直接参与生产、输送、分配与使用电能的电力设备常称为主设备或称一次设备,由她们组成的系统又称为一次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还包含各种测量、保护与控制装置,习惯上将它们称为二次设备与二次系统。 二、电力系统基本参量 总装机容量系统中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的总与,其单位用千瓦(KW)、兆瓦(MW)或吉瓦(GW)。 年发电量指系统中所有发电机组全年实际发出电能的总与,其单位用兆瓦时,吉瓦时或太瓦时。 最大负荷电力系统总有功夫与在一年内的最大值,以千瓦,兆瓦或吉瓦计。年发电量与最大负荷的比成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 额定频率按国家标准规定,我国所有交流电系统的额定功率为50HZ。 最高电压等级就是指该系统中最高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 三、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 对电力系统接线方式的基本要求:1、保证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2、接线要求简单、明了,运行灵活,操作方便;3、保证维护及检修时的安全、方便;4、在满足以上要求的条件下,力求投资与运行费用低;5、满足扩建的要求。 无备用结线包括单回路放射式、干线式与链式网络。优点:简单、经济、运行方便。缺点:供电可靠性差。适用范围:供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有备用结线包括双回路放射式、干线式与链式网络。优点:供电可靠性与电压质量高。缺点:不经济。适用范围:电压等级较高或重要的负荷。 四、电压等级及适用范围(*)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考试及答案

第五次作业 1、 造成电力系统电压水平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2、 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相比较有那些特点? 3、 在常用的无功补偿设备中,那些无功补偿设备具有正的调节效应?那些具有负的调节效应? 4、 什么叫电力系统的电压中枢点?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方式有那几种? 5、 常用的调压措施有那些?对于由于无功缺乏造成电压水平下降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取何种调压措施?对于无功功率并不缺乏,但局部电网电压偏低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用何种调压措施? 6、 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有分布的目的是什么?无功电源最优分布的原则是什么? 7、 电力系统无功最优补偿的目的是什么?无功最优补偿的原则是什么? 8、某降压变电所由110kV 线路供电,变电所装有一台40MVA 普通变压器,如图三所示。110kV 送端电压U1保持115kV 不变。若要求变电所10kV 母线电压U2变化范围不超出10.0~10.7kV ,试选择变压器分接头。 9、电力网接线如下图所示,已知Ω=70ij X ,变电所低压母线要求逆调压(最小负荷时电压为额定电压,最大负荷时电压为105%U N ),低压母线额定电压为10KV ,变压器额定电压为KV 11/%5.22110?±。最大负荷及最小负荷时,归算到高压侧的实际电压分别为: KV U KV U j j 2.110;1.101min .max .='='。 若i U 不变,求应选择的变压器分接头和并联电容器的容量。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五次作业参考答案 1、造成电力系统电压水平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电力系统电压水平波动的原因是电力系统无功负荷的波动。(要保持电力系统的电压在正常水平,就必须维持在该电压水平下的无功功率平衡,当电力系统无功负荷波动时,电力系统的的无功功率平衡关系被破坏,相应的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也就发生波动) 2、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相比较有那些特点? 答:电力系统的频率只有一个,频率调整也只有调整发电机有功出力一种方法(调速器、调频器和有功负荷最优分配都是改变发电机有功出力);而电力系统中各点的电压都不相同,电压的调整也有多种方式。 3、在常用的无功补偿设备中,那些无功补偿设备具有正的调节效应?那些具有负的调节效应?答:在常用的无功补偿设备中,调相机、SR型静止无功补偿器和TCR型静止无功补偿器具有正的电压调节效应;而电力电容器、TSC型静止无功补偿器具有负的电压调节效应。 4、什么叫电力系统的电压中枢点?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方式有那几种? 答: 电力系统的电压中枢点是指某些可以反映电力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厂或枢纽变电所母线,只要控制这些点的电压偏移在一定范围,就可以将电力系统绝大部分负荷的电压偏移在允许的范围。 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方式有三种:即逆调压、顺调压和常调压。(顺调压指负荷低谷时,允许电压适当升高,但不得高于107.5U N%,负荷高峰时允许电压适当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102.5U N的调压方式;逆调压指负荷低谷时,要求将电压中枢点电压适当降低,但不低于U N,负荷高峰时要求将电压中枢点电压升高至105U N%的电压调整方式;常调压则指无论在负荷低估还是负荷高峰时均保持中枢点电压为一基本不变的数值的电压调整方式。) 5、常用的调压措施有那些?对于由于无功缺乏造成电压水平下降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取何种调压 措施?对于无功功率并不缺乏,但局部电网电压偏低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用何种调压措施?答: 常用的调压措施有改变发电机机端电压调压、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和利用无功补偿装置调压等。 对于由于无功缺乏造成电压水平下降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取增加无功补偿设备的调压措施。(因为此时采用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并不能改变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关系,只能改变电力系统的无功流向,提高局部电网的电压水平,但这部分电网电压水平的提高,使其消耗的无功功率增大,将更加增大整个电力系统的无功缺额,导致电网其他部分的电压水平进一步下降)对于无功功率并不缺乏,但局部电网电压偏低的电力系统应优先采用改变变压器变比的调压措施。 6、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有分布的目的是什么?无功电源最优分布的原则是什么? 答: 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优分布的目的是使整个电力系统的有功损耗最小。 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优分布的原则是等网损微增率准则。 7、电力系统无功最优补偿的目的是什么?无功最优补偿的原则是什么? 答: 电力系统无功负荷最优补偿的目的是使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所减少电网损耗费用与增加无功补偿设备所增加的设备费用之差取得最大值,即取得最好无功补偿经济效益。 无功负荷最优补偿的原则是最优网损微增率准则。 8、某降压变电所由110kV线路供电,变电所装有一台40MV A普通变压器,如图三所示。110kV送端电压U1保持115kV不变。若要求变电所10kV母线电压U2变化范围不超出10.0~10.7kV,试选

稳态第五章 作业含答案

1、两台发电机容量均为100MW ,耗量特性分别为: 211110.20.002G G F P P =++ (t/h ) 222230.10.002G G F P P =++ (t/h ) 两台发电机同时供一个负荷L P ,试求: 1)当系统负荷L P =65MW 时,120G P MW =,245G P MW =分配负荷是不是最优方案? 2)当L P =160MW 时,两发电机间的最优分配方案是多少? 解: 1) ??? ????+==+==22221111004.01.0004.02.0G G G G P dP dF P dP dF λλ(1分), 当120G P MW =,245G P MW =代入上式 令212128.045*004.01.028.020*004.02.0λλλλ=?? ??=+==+=,所以是最优分配。 2)当L P =160MW 时 5.92,5.67160004.01.0*004.02.02121211==?? ?? =++=+=G G G G G G P P P P P P λ 2、三个火电厂并列运行,各发电厂的耗量特性F (t/h )及功率约束条件如下:(10分) 21114.00.300.00070G G F P P =++ 100MW 1G P ≤≤200MW 1T 22223.50.320.00040G G F P P =++ 120MW 2G P ≤≤250MW 2333 3.50.300.00045G G F P P =++ 150MW 3G P ≤≤300MW 当总负荷为700MW 和400MW 时,试分别确定发电厂间功率的经济分配(不计网损影响) 解:

稳态法测导热系数

五、数据处理 1、在内容三所测数据中,选取稳态温度附近10组数据,用逐差法计算散热盘C在稳态T2附近的冷却速率Vc。 根据选取稳态温度附近10组数据 由逐差法计算有Vc={(44.7-42.2)+(44.3-41.6)+(44.1-41.2)+(43.3-40.8)+(42.6-40.5)}/(5*2.5)=1.048℃/min=0.0175℃/s 2、计算出待测样品B的导热系数λ: λ={mch B(R c+2h c)/2πR b2 (T1-T2)(R c+h c)}*(△T/△t) B R c=(9.960+9.958+9.980+9.956+9.942)/(2*5)=4.9796cm=4.9796*10^-2m hc=(0.984+0.986+0.982+0.986+0.982)/5=0.984cm=9.84*10^-3m R b=(9.966+9.950+9.948+9.958+9.956)/(2*5)=4.9778cm=4.9778*10^-2m T1=53.1℃T2=42.3℃ △T/△t=Vc=0.0175℃/s λ={0.669*385*8.332*10^-3*(4.9796*10^-2+2*9.84*10^-3)/2*3.14*(4.9778*10^-2)2*(53.1-42.3) ( 4.9796*10^-2+9.84*10^-3)}*0.0175=0.261 W/m*K 3、求出环氧盘λ的不确定度,给出结果表达式。(只考虑冷却速率误差) 由于比较复杂,过程见实验报告纸。 可得结果为Uλ=0.036 W/m*K∴λ=0.261±0.036 W/m*K 4、分析误差原因。 测量盘的直径与厚度时由于是人为读数,有读数误差,再有环境误差,盘的质量可能由于多次实验有磨损存在误差等等。 5、所有测量数据都要列表。

第三章作业答案

{ 思考题 2.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HCl CH 2 =CCl 2 CH 2 =CHCN CH 2 =C(CN) 2 CH 2 =CHCH 3 CH 2 =C(CH 3 ) 2 CH 2=CHC 6 H 5 CF 2 =CF 2 CH 2 =C(CN)COOR CH 2 =C(CH 3 )-CH=CH 2 答:CH 2 =CHCl:适合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 2=CCl 2 :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 2 =CHCN: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为吸电子基团。 CH 2=C(CN) 2 :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CH 2=CHCH 3 :配位聚合,甲基(CH 3 )供电性弱。 / CH 2=CHC 6 H 5 :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 2=CF 2 :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 2 =C(CN)COOR: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及COOR) CH 2=C(CH 3 )-CH=CH 2 :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C 6 H 5 ) 2 ClCH=CHCl CH 2 =C(CH 3 )C 2 H 5 CH 3 CH=CHCH 3 CH 2=CHOCOCH 3 CH 2 =C(CH 3 )COOCH 3 CH 3 CH=CHCOOCH 3 CF 2 =CFCl : 答:CH 2=C(C 6 H 5 ) 2 :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不能,对称结构。 CH 2=C(CH 3 )C 2 H 5 :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 3CH=CHCH 3 :不能,结构对称。 CH 2=CHOCOCH 3 :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 2=C(CH 3 )COOCH 3 :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CH 3CH=CHCOOCH 3 :不能,1,2双取代,位阻效应。 CF 2 =CFCl:能,结构不对称,F原子小。 ; 7.为什么说传统自由基聚合的激励特征是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在聚合过程中, 聚合物的聚合度,转化率变化趋势如何 链引发反应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此反应为吸热反应,活化能高E = 105~150 kJ/mol,故反应速度慢。链增长反应为放热反应,聚合热约55~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重点

2、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有:①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②电能质量要好;③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要好;④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要小。 3、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分类(I 、II 、III 类负荷)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的?各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什么? 答: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分类是根据用户的重要程度和供电中断或减少对用户所造成的危害的大小来划分的,凡供电中断将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产品报废、社会秩序还乱、政治影响大的用户的用电设备称为I 类负荷;凡供电中断或减少将导致产品产量下降、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的用户的用电设备称为II 类负荷;I 类、II 类负荷以外的负荷称为III 类负荷。 I 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任何情况下不得中断供电; II 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尽可能不中断供电; III 类负荷可以停电。2、为什么要采用分裂导线?分裂导线对电晕临界电压有何影响答:采用分裂导线是为了减小线路的电抗,但分裂导线将使电晕临界电压降低,需要在线路设计中予以注意。 3、输电线路进行全换位的目的是什么? 答:输电线路进行全换位的目的是使输电线路各相的参数(电抗、电纳)相等。 4、变压器的τ形等值电路和T 形等值电路是否等效?为什么? 答:变压器的τ形等值电路和T 形等值电路不等效,τ形等值电路是将T 形等值电路中的励磁值路移到一端并用相应导纳表示所得到的等值电路,是T 形等值电路的近似电路。 5、已知110KV 架空输电线路长度为80km,三相导线平行布置,线间距离为4m ,导线型号为LGJ -150,计算其参数并画出其等值电路。(LGJ-150导线计算外径为17mm )(基本的算法) 解:由于线路为长度小于100km 的短线路,线路的电纳和电导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只需计算其电抗和电阻。 )(5426.1m D m ≈?==500(cm ) ,导线计算半径 )(5.8217 cm r == ,标称截面为 )(1502mm S =,取导线的电阻率为km mm /.5.312Ω=ρ。 ) /(21.01505 .311km S r Ω== = ρ ) /(416.00157.05.8500 lg 1445.01km x Ω=+= 输电线路的总电阻和总电抗分别为: )(8.168021.01Ω=?==l r R 、)(28.3380416.01Ω=?==l x X 输电线路的单相等值电路如图 6、已知220KV 同杆双回架空输电线路长度为200km,三相导线平行布置,导线之间的距离为6.0m ,导线型号为LGJ-300,求线路的集中参数,并画出其等值电路。(LGJ-300导线计算外径24.2mm ) 解: 忽略双回路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每回线路导线之间的几何平均距离为 m D m 5.7626.1≈?=, )(21.1242 .2cm r == ,标称截面为 )(3002 mm S =,取导线的电阻率为km mm /.5.312 Ω=ρ。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在标么制中,只需选定两个基准,常选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已知线路末端电压复功率,用功率和阻抗表示的电压降落纵分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横分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3、标幺值计算方法中,线电压的标幺值与相电压的标幺值_________,线电压是相电压的 ______倍。 4、理想超高压线路输送电能时,输送的电能大于自然功率时,线路末端电压将_______首端, 如果输送1500KM 时,线路电压偏移角度约为________度。 5、空载时末端电压高于始端电压在电缆中尤为突出,因为电缆的电抗常______于架空线,而 电纳却比架空线_______。 二、计算题 1、简单辐射型电力系统如下图参数,求图示网络始端输入首端功率1S 和电压1U ? ? 2、已知末端电压为10.2KV ,阻抗支路?U=-0.39KV ,δU=2.16KV 。求始端电压,末端复功率,并画出电压向量图。 3、辐射型网络各段阻抗及负荷如图所示。已知电源C 的电压为110KV ,求A 点功率分布和B 点母线电压数量值。 A S ' B S " B S

4、如图三相配电线路。B 点的负荷为3MW (cos ?=0.8 感性),线路末端C 点负荷为1MW (cos ?=0.8 感 性),电压10kV 。AB 间线路长2 km , BC 间线路长4 km ,线路的参数为: 00.63/r km =Ω, 00.4/x km =Ω,因短线路忽略容纳, 画出电网的等值电路,求线路AC 的电压损耗,计算线路AB 流过的功率? A 8 .03∠8.01∠ B C 5、电力网络如图所示,已知末端c 点电压110 kV ,c 点输出0.70.5c S j MVA =+,b 点输出11 4.8b S j MVA =+,该电力网络等值电路参数如图所示,计算电网始端功率a S 和末端电压a U ? ? MVA 1611 4.8b S j MVA =+0.70.5S j MVA =+c 电力网络图 ~ 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 ~ 6、电力网络图如下所示。计算网络参数,可得出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如下图,如已知末端输出给负荷 已知末端功率MVA j S 25.1115~ 3+=,末端电压36 kV ,试计算变压器等效电压3U ,并求电网首端功率1S 和 电压1U ? ? 20MVA 110/38.5 kV LGJ —120 80 km 电力网络图 ~~ 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 ~ ~~ ~

电力系统稳态

1、用功率和阻抗表示的电压降纵分量的表达式为_△U=(PR+QX)/U_。 2、环网潮流的自然分布是按线路的阻抗来分布的。 3、发电机组有功功率静态频率特性曲线斜率的负值称为___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___。 4、电力系统电压中枢点是指__电力系统中监视、控制和和调整电压的点(母线)____。 5、依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发电厂可分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___核能发电厂 ___、风力发电厂等。 6、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___减少电晕和电抗___。 7、电力系统中一类负荷、二类负荷和三类负荷的划分依据是用户对供电___可靠性___的要求。 8、从发电厂电源侧的电源功率中减去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得到的直接连接在发电厂负荷侧母线上的电源功率称为____运算功率__。 9、衡量电能的三个指标中,35KV及以上的系统电压偏移不超过额定电压的±5% 。(以偏离额定值的百分数表示) 10、如果一条支路的阻抗为2+5j,则它是____感______性。(填容性或感性) 11、发电机组调差系数的倒数就是____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______。 12、电力网是由变压器和____电力线路_______组成。 13、三相架空输电线采用循环换位的目的是_____减小三相参数的不平衡______。 14、衡量电能的三个指标有电压、波形畸变率和频率。 15、在简单两端供电网的初步功率分布中,由两个供电点的电压差引起的功率称为________循环功率___。 16、事故备用是为发电设备发生偶然事故,不影响对电力用户的供电而设的,容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不能小于系统中______最大机组的单机容量_____。 17、中枢点的调压方式可以分为三类:顺调压、逆调压和恒调压或常调压 _____。 18、某一元件两端电压的数值差为________电压损耗_______。 19、电力系统频率的调整,主要调节______有功_____功率。 20、在标么值近似计算中,电压基准值一般选取_______平均额定电压 ________。 21、110kV电力网的平均额定电压为 115KV 。 22、有功负荷在运行的火电机组间最优分配的准则是__等耗量微增率准则___。 23、对于长度在100~300km之间的架空线,其等值电路一般可采用T型或____ π型___。 24、如果一条支路的导纳为10+20j,则它是___容____性的。(填容性或感性) 25、某一元件两端电压的相量差称为电压降落。 26、无备用接线方式包括单回放射式、单回干线式和单回链式。 27、一台变压器将两侧电网相连,其额定电压为121/220kV,则它是_ 降_ _压变压器。 28、衡量电能质量的三个指标中,正常运行时频率的允许偏移范围为_____ 5.0 ~ 2.0 ±______Hz。 29、将变电所母线上所连线路对地电纳中无功功率的一半也并入等值负荷中,则称之为运算负荷。 30、衡量电能质量的三个指标有电压、频率和波形。 31、进行频率一次调整,一般采用发电机组上装设____调速器_____。 32、降压变压器将330kV和220kV电压等级的电网相联,两侧均与线路相连,其一、二次侧额定电压应为___330/242KV_____。 33、参与一次调整的发电机组的单位调节功率和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之和称为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____。 34、电力线路按结构可以分为电缆线路和____架空线路____两类。 35、降压变压器将330kV和220kV电压等级的线路相连,其一、二次侧绕组额定电压应为_ 330/242___。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复习知识交流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复习 陈珩编 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概念: 1、电力系统就是由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和负荷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电能的整体。 2、电力网由变压器和线路组成。亦可说:由输电网和配电网组成 3、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有:可靠持续地供电、优良的电能质量和运行的经济性、(环境保护)。或称:可靠性、优质性和经济性环保性。 4、电能质量指标包含:电压(允许偏移±5%U N)、频率(允许偏移±0.2Hz)和波形(允许畸变率约为5%)。 5、电力系统中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是依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 来划分的。 6、系统运行经济性的两个考核指标是煤耗率和网损率。 7、电力网络的接线方式可以分成无备用接线和有备用接线。 8、电力系统无备用接线方式包括单回路放射式、干线式、链式。 9、有备用电源接线的五种接线方式为:1)两端供电;2)环形;3)双回路放 射式;4)双回路干线式;5)双回路链式。 10、线路的额定电压表示的是线电压。 11、平均额定电压约为电网额定电压U N的1.05倍。 12、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分为: (1)大电流接地方式:中性点直接接地,发生单相接地立即切除故障,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变,一般用于110kV及以上电网。 (2)小接地电流方式:中性点不接地(及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单相接地时仍可运行2小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值由相电压升至线电压,中性点对地电压由零升至相电压。接地电流等于正常运行时一相对地电容电流的三倍。 当网络接地容性电流超过如下数值时,中性点应装设消弧线圈进行补偿。 3~6kV——30A;10kV——20A;35~60kV——10A 补偿方式:过补偿

稳态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1、电力系统的各部分界限示于图1,各电压级的额定电压及功率输送方向已标明在图中。试求:(1)发电机及各变压器高、低压绕组的额定电压;(2)各变压器的额定变比;(3)设变压器T-1工作于+5%抽头、T-2工作于主抽头、T-3工作于%抽头时,各变压器的实际变比。 解: (1) G : T-1:242kV T-2:220/121/ T-3:35/11kV T-4:220/121kV (2) T-1:1 : T-2: : : 1 T-3: : 1 T-4: : 1 (3) T-1:242(1+5%)kV 1 : T-2: : : 1 T-3:35%)/11kV : 1 第二章 1、求容量为20MV A 、变比为121/的三相双绕组变压器的参数和等值电路,并在等值图上注明原边和副边。若额定变比改为110/11kV 时,参数和等值电路是否发生变化哪一种用于升压变压器,哪一种用于降压变压器 已知:Pk=163KW ,P0=60KW ,Uk%=, I0%= 解: (1) 222 2163121 5.97k N T PU R ?===Ω

(2) 222 222 6022 5 022 163110 4.931000100020%10.511063.5310010020 60 4.961010001000110 %320 4.9610100100110 k N T N k N T N T N N T N PU R S U U X S P G S U I S B S U --?===Ω??===Ω ?= ==??=?=?=? 2、双绕组变压器S N =15MV A 110/11(KV) P 1k =133KW P 0=50KW U k%= I 0%=,试确定该变压器的参数及等值电路。参数归算到110KV 侧) 解: 升压变压器 121/;一般发电机的额定电压,符合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的要求U1N=UGN=(1+5%)UN(直接和发电机相连变压器); 121=110*(1+10%),为变压器二次侧电压 降压变压器 110/11;11=10*(1+10%),符合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电压的要求U2N=(1+10%)UN(负载);110符合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的要求U1N=UN(降压变压器或中间联络变压器)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试题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所列各组电力网接线方式中,完全属于有备用接线的一组是()。 A、两端供电网、环网、双回线路辐射网 B、双回线路辐射网、环网、单回路链式网 C、单回路辐射网、两端供电网、单回路干线网 2、关于中性点不接地三相对称系统的中性点对地电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升高为线电压; B、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升高为相电压; C、正常运行时无法确定,单相接地时为相电压。 3、220kv电力系统中性点应采用的接线方式是()。 A、不接地; B、直接接地; C、经消弧线圈接地。 4、架空输电线路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 )。 A、减小输电线路电阻; B、减小输电线路电抗; C、增大输电线路电容。

5、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两端装设并联电抗器的目的是( )。 A、防止输电线路重载时末端电压降低; B、防止输电线路轻载时末端电压升高; C、防止输电线路轻载时末端电压降低。 6、关于单侧电源电力网,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力网的功率分布由负荷分布确定,其潮流无法调控; B、电力网的功率分布与线路阻抗有关,其潮流无法调控; C、电力网功率自然分布就是功率的经济分布。 7、在一个具有n个独立节点的系统中,节点阻抗矩阵的阶数为( )。 A、n×n阶; B、(n-1)×(n-1)阶; C、(n+1)×(n+1)阶。 8、系统中有功功率不足,会造成( )。 A、电压水平上升; B、电压水平下降; C、频率下降。 A、1号机组; B、2号机组; C、同时减小。 10、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优分配的目的是()。 A、使电力系统总的能源消耗最少; B、使电力网的有功损耗最小;

作业05_第三章恒定磁场

第三章 恒定磁场 1. 自由空间,恒定磁场,试判断下面矢量中哪些可能是磁感应强度B ?如果是求出相应的电流密度J 。 (a)4030y x F xe ye =- ;(b)x y F Ae Ae =-+ ;(c)32r z F re e =+ ; 2. 已知无限长直导体圆柱由电导率不同的两层导体构成,内层导体的半径12mm R =,电导率7110S/m γ=;外层导体的外半径23mm R =,电导率72410S/m γ=?。导体圆柱中沿轴线方向流过的电流为100A I =,求:(1)两层导体中的电流密度1J 和2J ;(2)求导体圆柱内、外的磁感应强度。 3. 在恒定磁场中,若两介质104μμ=和202μμ=,分界面为0y =平面,其上有面电流密度4A/m x K e = ,已知1233A/m x y z H e e e =+- ,求2H 。 4. 0z =是两种媒质的分界面,分界面上无自由电流密度分布,在0z >时,r11μ=,1 1.50.80.6mT x y z B e e e =++ ;在0z <时,r1100μ=,求(1)在0z <时的磁感应强度2B ; (2)每个区域的磁化强度和界面磁化面电流密度。

5. 自由空间中,已知磁矢位43z A x ye = ,试求已知电流密度J 的分布和磁场强度H 的分布。 6.在真空均匀磁场中放入一小块铁磁媒质(相对磁导率远大于1),试问与周围场域相比,媒质中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总体有何变化(大或小)? 7. 一根极细的圆铁杆和一个很薄的圆铁盘样品放入磁场0B 中,并使它们的轴与0B 平行,铁的磁导率为μ,求两样品内的B ,H 。若已知0=1T B ,0=5000μμ,求两样品内的磁化强度M 。

第三章与第五章的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直接解出被控量的时间响应。然后根据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描述的时间响应曲线来分析系统的品质,如稳定性,快速性,稳态精度等。 2 最大超调量——动态响应曲线偏离稳态值的最大偏差值。 3 上升时间——响应曲线从稳定值的10 %上升到90 %所需的时间。 4 调整时间----响应曲线达到接近稳态值的正负5%之内时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调整时间。 5 稳态误差----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的作用下,响应的稳态值与希望的给定值之间的偏差,称为稳态误差。 6 主导极点——对于稳定的高阶系统,闭环零,极点在S左半平面的分布可以各种各样,但就以虚轴的距离来说确实有远近之分。如果闭环极点中距离虚轴最近的极点的附近没有闭环零点。而其他的极点均远离虚轴,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动态分量,无论从衰减速度还是从系数来看,他都是系统的动态响应中起主导作用,故称这样的极点为主导极点。 7 1型系统----控制系统按开环中积分环节数分类,当N=1时称为1形系统。 8 调差率-----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恒指控制系统,一般采用所谓的调差率来表征阶跃性,扰动对系统的响应的稳态值的影响程度。设系统对扰动输入d(t)=1(t)的稳态响应为yD,对参考输入R(t)=1(t)的稳态响应为YR,则两者之比定义为调差率。 9 稳定性------所谓稳定性就是指系统的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性能叫做平衡状态。 10 劳斯稳定性代数判据----劳斯稳定性代数判据是根据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应用代数方法来判别系统的稳定性,不需求出特征方程的根,就可知道它的根的分布。从而确定系统是否稳定。 11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简称奈奎斯判据或频率判据。 12 相位裕度 -----设一个系统的奈氏曲线与负实轴相交于G点,与单位圆相交于C点称这样的为相位裕。 13 增益裕度 -----当奈氏曲线与负实轴相交于G点,G点的频率Wg称为相位穿越频率,又称相位交界频率。 14 临界稳定-----若特征根的实部为0,这时系统的等幅震荡,这是系统成为临界稳定,在理论中临界稳定被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二.问答题 1 伯德图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中频段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P180 答:中频段的参数主要有:幅值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以及中频当宽度H。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剪切频率ωc附近的斜率为-20dB/dec, ωc两边两个转角为ω2和ω3,定义为H=ω3/ω2。 2 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证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答:相位裕度大于0,增益裕度大于1,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三.计算题

第三章 稳态研究方法

一、 稳态过程 二、 稳态极化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三、 控制电流法与控制电位法(稳态测量) 四、 阶跃法与慢扫描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 五、 稳态极化曲线的形状与应用 六、 旋转电极及其应用
电化学测量技术
1

一、稳态过程
1、稳态过程的意义(构成稳态的条件)
电流通过电极时,在指定的时间内,电化学参 量(极化电流、极化电位、电极表面处的反应物的 浓度等)不变或基本不变。
电化学测量技术
2

注意:
①稳态不是平衡态 平衡态: Zn ? 2e? 稳态: Zn ? 2e?
Zn2+ ,I=0,Ja=Jc, ? e ;
? Zn2+ ,I≠0,Ja>Jc, 极 ;
②绝对的稳态是不存在的 上述Zn2+/Zn溶解中,达到稳态时,Zn电极表 面还在溶解,只是达到稳态扩散而已。
电化学测量技术
3

③稳态和暂态是相对的 稳态和暂态区分标准是参量变化是否显著,这 个标准是相对的。 例如:用不灵敏的仪器测量不变化,但用精度 较高的仪器测量,则变化;短时间参量不变化,但 长时间却发生变化。 在做稳态极化曲线时,就需要注意手动调节恒 电位仪的时间及量程。
电化学测量技术
4

2、稳态过程的特点
① 通过电极的电流全部用于电化学反应,i=ir 无双电层充电电流ic。
② 电极表面处反应物的浓度只与位置有关,与 时间无关,c=f(x)
电化学测量技术
5

二、稳态极化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电极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因此极化 的类型也有许多种,例如:电化学极化(或称为电荷传 递极化,也称为活化极化)、由传质过程控制引起的浓 差极化、欧姆极化(或称为电阻极化)、电结晶极化等。 本节只讨论电化学极化、由扩散控制引起的浓差 极化和欧姆极化等三种基本极化类型,三种类型极化 的 过 电 位 分 别 用 : ηe 、 ηc 和 ηR 表 示 。
电化学测量技术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