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55.80 KB
- 文档页数:16
生活质量 QOL 评分量表报告我国于 1990 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1. 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 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
2. 精神:①很差;②较差;③有影响,但时好时坏;④尚好;⑤正常,与病前相同。
3. 睡眠:①难入睡;②睡眠很差;③睡眠差;④睡眠略差;⑤大致正常。
4. 疲惫:①时常疲惫;②自觉无力;③有时常疲惫;④有时轻度疲惫;⑤无疲惫感。
5. 疼痛:①剧烈疼痛伴被动体位或者疼痛时间超过 6 个月;②重度疼痛;③中度疼痛;④轻度疼痛;⑤无痛。
6. 家庭理解与配合:①彻底不理解;②差;③普通;④家庭理解及照应较好;⑤好。
7. 同事的理解与配合( 包括领导) :①全不理解,无人照应;②差;③普通;④少数人理解关照;⑤多数人理解关照。
8. 自身对癌症的认识:①失望,全不配合;②不安,勉强配合;③不安配合普通;④不安,但能较好的配合;⑤乐观,有信心。
9. 对治疗的态度:①对治疗不抱希翼;②对治疗半信半疑;③希望看到疗效,又怕有副作用;④希翼看到疗效,尚能配合;⑤有信心,积极配合。
10. 日常生活:①卧床;②能活动,多半时间需卧床;③能活动,有时卧床;④正常生活,不能工作;⑤正常生活工作。
11. 治疗的副作用: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②影响日常生活;③经过对症治疗可以不影响日常生活;④未对症治疗可以不影响日常生活;⑤不影响日常生活。
12. 面部表情:分①—⑤个等级。
目前试用的生活质量分级:生活质量满分为 60 分,良好的为 51—60 分,较好的为 41—50 分,普通为 31—40 分,差的为 21—30分,生活质量极差的为<20 分。
如果用 5 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 5 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 1 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 3.50 分,处于“普通”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精选篇)_城镇居民生活调查报告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本次调查旨在调查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活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实地访谈。
问卷调查使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总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答卷者以城镇居民为主,涵盖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居民。
三、居民收入及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普遍较好。
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的居民占比最高,达到52.6%。
同时,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居民占比为27.1%,而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居民占比为15.4%。
仅有5.0%的居民收入低于2000元。
在消费方面,居民普遍有较高的消费意愿。
近一年来,小型家电和数码产品是居民最多消费的产品类别,占比分别为46.7%和39.0%。
此外,居民还普遍购买家具、汽车、旅游等产品和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对高品质生活和个人兴趣爱好有较高的追求。
四、居民教育和医疗水平居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
目前,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居民占比达到75.8%,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居民占比为30.6%。
此外,居民对于继续教育的意愿也增加,有66.5%的居民表示有意参加职业培训或进修课程。
城镇居民的医疗水平较高。
大部分居民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且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居民会定期体检,45.8%的居民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同时,居民对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的满意度也较高,63.8%的居民对医疗服务较为满意。
五、居民居住和交通状况居民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好。
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完成的“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正式发布,该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12个方面分别考察各城市情况,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
深圳城市生活质量“很好”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
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
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深圳、东莞、上海、北京。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厦门、无锡、青岛、佛山、大庆、桂林、温州、嘉兴、绍兴、烟台。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
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
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第一大类的4个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大城市,其“2001-2003年GDP总量平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1位和第2位。
第二大类的15个城市中,杭州等8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在全国前20位内,占53.3%。
第五大类的20个城市中,株洲、绵阳等10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均列末20位。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普遍较高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摘要:此次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旨在比较详细而全面的了解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我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谨慎地选取了陕西省部分地区,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随机调查.之后我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了解到我所调查的地区居民幸福指数较为理想.据统计,城乡居民平均幸福指数约为%,由此反映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幸福感都是令人欣慰和满意的.关键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引言幸福,相信这个词对我们来说都不再陌生,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插曲,无形中都与幸福戚息息相关.可见,人类一切合理的社会活动都包含一个隐含的目的——使人生活得幸福.幸福是一个极度主观化的、带有“超越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一份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拉开了我国对幸福指数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序幕.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因此,城乡幸福指数的调查是极其重要的.希望根据此次调查分析,人们可以尽量避免减少不幸福因素,人们可以试着去改善提高我们现有生活,通过实际行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目录一、调查目的二、调查时间三、调查对象四、调查方式五、调查内容六、调查结果七、调查分析八、意见与建议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调查时间2014年2月20-25日调查对象和方式我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城市及乡村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对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为随机调查问卷形式,对百姓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调查内容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调查结果及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社会保障、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居民生存幸福与否的起码条件.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最终影响幸福指数的大小.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自然会提高幸福指数,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⑴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指数最低的是收入1000元以下的居民,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呈现出阶梯式增长,也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⑵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着的差异.其中幸福指数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40-59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70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指数最高,18-29岁之间的次之.⑶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指数要高于男性.⑷幸福感较强的是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下岗失业及无业人员、国有企业和农民.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八成被访者感觉生活幸福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和%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仅%的居民觉得自己不幸福.意见与建议在调研中发现,政府在制定和落实幸福指数的过程中热情超乎想象,将幸福指数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有的甚至出台了幸福指数一票否决制.为了在城市幸福指数评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员纷纷现身各种媒体和公众中间,为提高本地幸福指数拉票造势,展开了新一轮的幸福指数排名争夺.这种热情的背后隐含着对幸福指数的数字依赖和指标崇拜.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指数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但幸福指数并不等于幸福感本身.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对于幸福指数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附表幸福指数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 男□ 女2.您的年龄□20以下□20~30 □30~40 □40~50 □50以上3.婚姻状态□ 已婚□未婚4.子女状态□ 有□没有5.教育程度□ 高中□ 大学□ 硕士□ 博士以上6.收入水平□ 2000元/月以下□ 2000~5000元/月□ 5000~8000元/月□8000元/月以上7.您觉得您的幸福人生由哪些元素构成□ 财富与物质□ 理想的爱人□ 浪漫的爱情□ 幸福的家庭□ 杰出的子女□ 成功的事业□ 良师益友□ 健康与长寿□ 名垂青史□ 自由的生活□ 生命智慧8.如果有提升幸福感的培训课程您是否愿意参加□ 愿意□ 不愿意9.您希望通过幸福培训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如何经营一段美满的婚姻□ 如何培养卓越的孩子□ 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 如何塑造超凡脱俗的形象□如何打造家庭、事业、朋友三大团队□ 如何获得时间、心灵、财务自由10.如果有社会公益性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 愿意□ 不愿意11.您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帮助更多的人成就幸福生活的幸福教练□ 愿意□ 不愿意12.如果幸福的满分是100分,您给自己的生活评分是多少呢为您的幸福打打分谈到幸福,您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会有无数个美好的瞬间涌上您的心头谈到幸福,您的期盼是什么在您匆匆驶过的人生快车上究竟装载了多少梦想谈到幸福,您的遗憾是什么在您蓦然回首时又有多少未曾收获的幸福种子随风逝去谈到幸福,您看见的是什么是事业的辉煌、爱人的欢笑还是儿女的成长每个人幸福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答案,您的答案是什么呢。
人民生活调研报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调查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当前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首先,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就业形势较好。
政府积极推动就业,扩大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提高收入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二、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医疗保健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制度的完善,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延长了健康寿命。
其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使更多人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了整体素质。
此外,文化娱乐活动也得到了繁荣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尽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收入分配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大,这导致一部分人收入较高,而一部分人收入较低,存在贫富差距。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
另外,部分群体的社会福利待遇有待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较大。
四、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建议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另外,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中国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的人居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居民对此的满意程度,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国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调查报告的详细内容。
一、调查背景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包括居住区的规划、建筑物的质量、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的卫生安全等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人居环境进步了许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了解中国居民对人居环境的看法和满意度,我们进行了一项定量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000名参与者进行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关于居住环境、居住设施、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参与者根据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满意程度进行打分。
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三、调查结果1. 居住环境满意度在调查中,我们就居住环境的整洁程度、绿化率、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约60%的受访者对居住环境表示满意,其中大部分给出了较高的评分。
然而,约20%的受访者对居住环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噪音污染、环境安全等问题。
2. 居住设施满意度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对居住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暖、通风等的满意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较高,其中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
然而,一些受访者对通风以及居住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等方面不太满意。
3. 噪音污染满意度我们关注了噪音污染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受访者对噪音污染表示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交通噪音、社区噪音等问题。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噪音污染的治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空气质量满意度近年来,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了许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受访者对空气质量表示满意,其中有近3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
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一、引言武汉市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武汉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汉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本文进行了一项全面的生活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武汉市各行政区中选取了一定比例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包括收入状况、居住条件、教育水平、就业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
调查数据主要通过个人面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
三、调查结果1. 收入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为X元。
收入水平较为分散,大部分居民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高技能人才和高级职位的居民收入明显较高。
2. 居住条件调查发现,大部分武汉市居民居住条件较好,拥有自己的住房。
其中,房屋类型以普通住宅为主,也有部分居民选择公寓或公共租赁住房。
居民对住房面积、采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3. 教育水平武汉市居民的教育水平整体较高。
大部分居民至少完成了中学教育,一些人还获得了本科及以上的学位。
教育水平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整体就业情况较为稳定。
大多数居民在本地工作,部分居民选择在外地或国外就业。
根据调查数据,私营企业、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武汉市居民就业的主要行业。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竞争压力也较大。
5. 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武汉市居民的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居民重视健康,普遍参加体育锻炼和定期体检。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加,部分居民在心理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整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的公正性。
其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促进收入公平和社会公正。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都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调查都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每个都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不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
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时期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258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对870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4128个成功样本。
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依照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
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
调查样本差不多构成情况:男性占45.4%,女性占54.6%;16~25岁的占18.3%,26~35岁的占23.9%,36~45岁的占25.9%,46~55岁的占22.3%,56~60岁的占9.6%。
小学及以下的占11.2%,初中的占32.4%,高中/中专/技校的占33.4%,大专的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8.2%。
本报告以此次调查数据为要紧依据。
一居民总体生活中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连续5年,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中意度水平高于都市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中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假如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特不中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特不不中意”,排除回答“讲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则2005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中意度是3.40分,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
假如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关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特不中意”和“比较中意”者归为高中意度群体,将“不太中意”和“特不不中意”者归为低中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纳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中意度和低中意度群体比例分不为56.1%和17.2%。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Contents 目录•引言•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概述•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分析•城市生活质量各维度分析•提升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建议•结论01研究背景会关注的焦点。
影响。
本报告旨在全面评估中国城市的生活质量状况,了解各城市在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发布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增强社会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关注度,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010203研究目的02城市生活质量定义03环境因素着直接的影响。
01经济因素要影响。
02社会因素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区域差异发展趋势继续提高。
总体水平03指数构建方法数据来源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排名概述报告对全国30个主要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排名,其中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排名靠前。
具体排名详细列出了30个城市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和排名,以及综合得分和总排名。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如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在生活质量上的差异。
指数排名情况横向比较将中国城市与国际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城市在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劣势。
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
纵向变化指数变化趋势04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社区服务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经济活力就业机会消费水平岗位数量、行业分布、薪资待遇等。
物价水平、消费场所、消费便利度等。
新氛围等。
社会文明教育服务教育机构数量、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
公共服务030201生态环境绿化覆盖水质状况空气质量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等。
05加强交通规划拥堵。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调发展。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规划1 2 3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医疗设施建设提升文化体育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通过政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调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文将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探讨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中国城市居民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生活质量指标。
1.物质生活水平: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购买力等是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
2.居住环境:居民居住的房屋条件、居住区配套设施、交通便利度等反映了居住环境的好坏。
3.社会关系:居民与家人、朋友、邻居之间的关系和社区氛围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4.教育与文化:教育资源的充足程度、文化活动的丰富度以及教育文化参与度是评估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5.健康状况: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是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
2.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城市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住环境的好坏。
3.社会保障体系:充足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供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4.教育与文化资源:教育和文化资源的充足程度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健康医疗服务: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和良好的健康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3.提供优质教育与文化资源:加大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和文化资源的供给水平。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
中国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本文将从收入、居住条件、教育和医疗保健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收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人们通过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
农村居民则通过农田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来增加收入。
此外,农村居民还可以通过务工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总体来说,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享受更多的服务。
二、居住条件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城市的房屋建设不断发展,高楼大厦、现代化住宅不断涌现。
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都更加便利。
农村的居住条件也在改善,不少农民选择翻建房屋,住房面积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道路、桥梁等的建设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居住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教育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城市的学校设施更加完善,教师队伍素质也更高。
同时,城市居民可以选择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农村的教育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学校条件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也在扩大。
此外,教育信息化也在农村推进,农村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
教育的发展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医疗保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医疗保健水平也在提高。
城市的医院设施更加先进,医疗资源更加充足。
同时,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农村的医疗也在改善,农村的卫生保健站设立较多,医生队伍也在增加。
此外,农村的医疗设备逐步更新,一些基本的医疗器械和药物可以在农村得到较好的提供。
医疗保健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加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及总结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
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感”、“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
基于此,我们对龙泉驿黎明小区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一)调查目的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城乡居民幸福只是”。
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
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调查方式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区域及人员分布一共分为2部分。
网络在线人员调查,城乡常住实地居民调查。
(四)调查内容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
我们正常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
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们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的。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4.47%的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67.65%的居民感觉一般,5.8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
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中国民生指数是指通过对中国人民生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来反映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指标。
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民生状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民生提供参考。
首先,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从经济层面分析中国民生状况。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然而,由于经济增长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仍有一部分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报告提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贫力度,确保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其次,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从就业和教育层面分析中国民生状况。
报告指出,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仍存在就业困难。
此外,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也普遍存在。
报告建议政府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提高人民的就业质量和教育水平。
再次,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从医疗和社会保障层面分析中国民生状况。
报告指出,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提高民生的关键。
报告呼吁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实施,确保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从生活环境和文化层面分析中国民生状况。
报告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但也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另外,传统文化在一些地方面临着挑战。
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文化素质。
总的来说,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对中国民生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民生问题,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和改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是零点有数集团(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从1993年即已开始的年度追踪调查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该项研究致力于反映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囊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于2016年11月在全国共计195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展开调查。
第一部分:生活满意度指数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稳中有升,较上年略有回落零点持续跟踪调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情况。
用“如果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请问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来探测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年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活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
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为分,比近十年的满意度均值(分)高出分,较2015年的历史峰值得分分略有回落。
图 2007-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具体来看,%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一数值较2015年(%)下滑了个百分点,但仍比2014年(%)高出个百分点。
对生活总体满意度感到一般的城市居民达到%,这一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
图 2014-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4-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可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其中,微观部分主要围绕居民对个人职业生活相关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个人经济状况评价”、“消费信心指数”、“未来竞争力预期”、“物价变动承受能力”和“社会治安安全感”8项指标;而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政府管理经济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国际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信心度”4项指标是关于国家和外部的大环境,可列入宏观环境评价层面。
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对国家宏观环境的评价更高,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党执政能力的满意度和信心度得分明显高于其对自身发展状况的满意度得分。
表 2016年各项满意度指标得分与近10年均值的比较(得分由高至低排序)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二、城乡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大致相同,城市居民安全感和获得感更强本年度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除了面向城市居民以外,还探测了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感受。
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为分,与城市居民(分)大致相同。
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生活满意的程度上略有差异:数据显示,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总体满意度感觉“一般”,这一比例为26%,高出城市居民(%)近10个百分点,而对于生活总体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加总为%,在城市地区,对当前生活明确认可(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群比例则相对更高(%)。
城乡地区居民对于生活感到不满意的比例大致相当,城市地区的比例约为一成(%),农村地区的比例则是%。
从各项满意度指标得分来看,城市居民对于涉及自身生活以及个人发展状况的微观因素满意度得分均相对较高,其中关于安全感和获得感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党的执政能力的满意度则相对较高。
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满意度指标的得分比较注:分的差值。
三、社会问题关注点开始分散,贫富分化、食品安全和房价问题受关注2016年的数据显示,贫富分化、食品安全和房价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三大社会问题,其比例分别为29%、28%和%。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居民对所有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比例均没有高过三成,较往年来看,本年度城市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集中度被大大分散。
公众对物价的关注有所提升,从去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关注度也增长了2个百分点(%?24%)。
此外,反腐败问题排在城市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第五名,公众对此的关注度从去年的%下降到%。
与前两年有较大变化的是,社会稳定问题重新引起了城市居民的关注,关注该问题的城市居民比例为%,排在第六位。
而近年来持续备受关注的医改和就业问题,在本年度均跌出了前六位。
表 2007-2016年城市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比较——前六位(%)注:表中数据为关注率,按照关注程度使用限选三项的答法计算得出,表中仅列出关注度排名前6位的问题。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第二部分:消费信心指数四、城市居民认可当前的消费时机,消费信心达新高根据我们对城市消费信心指数的长期考察,近十年间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基本上可以以2013年为节点划分成两个阶段:2007年至2012年基本处于稳定持平状态,2013年开始出现稳定增长。
2016年的消费信心指数为分,达到了最近10年以来的最高峰。
消费信心的增强,从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上得以体现出来。
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表示,2016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在投资和出口依旧低迷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突破70%,达到%,同比提高了个百分点。
图 2007-2016年城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得分变化趋势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有信心,1分表示没有信心。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消费信心指数由消费时机认可度、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和国家经济状况评价三项指标构成。
在2016年的数据中,三项指标的得分均有一定提升,其中消费时机认同度的得分时隔6年后第二次破“3”,达到新峰值分,较上一年提高了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而不是个人经济状况。
2016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中,国家经济状况评价得分分,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得分分。
因此,消费信心的提升应该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同时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这是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直接途径。
二是要回到根本问题上来,通过社会保障、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微观指标的改善,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确定感,让居民敢于消费。
只有两者合力,才能切实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表 2007-2016年消费信心指数三项分指标的得分历年比较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第三部分:热点话题五、反对延迟退休的城市居民比例超过六成自国家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以来,延迟退休一直是我国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本次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当中,零点继续关注这一热点话题。
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城市居民反对延迟退休,其比例达到%,而支持延迟退休的城市公众仅有%。
另外,%的城市居民对于延迟退休没有过多想法,持“无所谓”的态度。
反对延迟退休的城市居民仍多出于对个人经济压力和年轻人就业机会的考虑,认为“还要交养老保险,经济压力太大了”的比例接近一半,达到%(2015年45%);而认为“老人延迟退休,占用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的比例也突破三成,达到%(2015年%)。
另一方面,认同延迟退休的城市居民还是主要从老年人和国家的视角出发,因为“可以让老人继续工作,发挥点余热”而支持延迟退休的比例是%(2015年%);其次是因为“国家养老金压力太大,可以减轻国家负担”,比例是%(2015年%)。
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当地居民反对延迟退休的呼声越高。
生活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的一线城市居民明显排斥延迟退休,反对者的比例高到84%,支持率则仅为%。
在生活更加安逸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不少当地居民对于这一话题表现出更强的承受力,选择“无所谓”的比例达到%,同时持反对意见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图不同线级城市居民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中不同职位群体对延迟退休的反对态度均过半,其中公司的一般职员态度最为激烈,不支持的态度达到%;其次是普通劳动者,其比例为%。
另外,企业的中坚力量,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延迟退休的态度最为积极,持支持意见的比例分别是%和%。
可以看出,企业职员对延迟退休这一话题存在一定的意见分化,相较于一般职员,位于企业中坚层,对于企业发展更为重要的管理技术人员更希望继续发光发热。
图企业中不同职业群体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6《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一道“您希望自己在什么年龄退休?”的自填题。
结果显示,60岁是最受城市居民支持的退休年龄,其比例达到%,其次是50岁(%)和55岁(%)。
不过分性别来看的话,男性居民最支持在60岁退休,其比例高达43%;而女性居民最支持在50岁退休,其比例是%。
考虑到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即为男性年满六十周岁,女性年满五十周岁,可以说,当前的退休制度仍然最受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仍欠缺民意基础。
六、网约车新规对深度用户的心理冲击较大,但未影响使用2016年11月1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为《暂行办法》)正式施行,网约车再次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
在本次调研中,零点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试图了解《暂行办法》出台之后,网约车用户的心理变化和出行模式选择。
研究中,我们按照过去一年中对网约车的使用频次将城市居民划分为网约车的“深度用户”和“浅层用户”。
“深度用户”是指那些每周或每月利用数次网约车,高度依赖网约车出行的人;而“浅层用户”是指那些一年或更长时间之中仅利用数次或从不使用网约车的人。
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网约车“深度用户”占比%,而“浅层用户”占比为%。
其中,“深度用户”主要是生活和工作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白领群体,他们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且收入达到中高水平。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暂行办法》对“深度用户”在网约车选择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担心“网约车费用会越来越高”和“网约车减少,约到车的概率会降低”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和%。
这两个比例均高于“浅层用户”10个百分点以上(%,%)。
图公众对于《暂行办法》施行后网约车变化的看法比较(%)注:本题为多选题,选项比例之和大于100。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不过,《暂行办法》虽然对“深度用户”造成了一定担忧,但是并没有降低他们利用网络专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