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 格式:txt
  • 大小:3.07 KB
  • 文档页数:2

1、 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也有人把种群称为“凡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或者“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体”。
种群主要基本特征有:
(1)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包括种群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2)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即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4)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2、 什么是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有哪几类型?
答: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种群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3、 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模型。
答:在资源充分(无限的环境)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不受密度制约,种群以几何和指数增长。
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增长率变慢,并趋向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呈逻辑斯谛增长。体现在增长曲线上为“S”型。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环境容纳量”或K,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增长可以用逻辑斯谛模型描述。
4、 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有哪些?
答:影响种群波动的原因很复杂,归纳为两类:
(1)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来源等的影响。
(2)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内各个体自身的关系,其密度的变化影响着种群数量的波动。原因:一是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二是对于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心理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三是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四是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
环境的非密度制约引起种群的改变,有时是剧烈的;而密度的制约,使种群保持“稳定状态”,或使种群返回稳定水平。
针对种群波动的原因,其调节途径①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②非密度调节(水、温等);③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5、 什么是生物的生活史?生物在其生活史中的表现特征有哪些?
答: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生物在其生活史中的表现特征概括为4

个方面:
(1)个体大小:个体大小是有机体最明显的表面形状。
(2)生长与发育速度:生长(growth)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做发育(development)。
(3)繁殖: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
(4)扩散:是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6、 什么是生态对策?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不全,缺表)
答: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生活史对策 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7、什么是化感作用?举例说明其应用。
答:化感作用(allelopathy):植物(包括微生物、动物)间的生物化学作用;这种生物化学相互作用即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化感作用包括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两部分,他感作用发生在种间,自毒作用发生在种内。
他感作用例子:北美的黑胡桃抑制离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其根抽提物含有化学苯醌,可杀死紫花苜蓿和番茄类植物。大豆、蔬菜等植物的连作障碍,杉树再植病等与自毒作用密切相关。
8、列表说明种群间相互关系的类型、概念并举例。(缺表)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