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0.17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质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固定和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劳动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和创造自己。
劳动是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个人特点。
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指出,通过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直接联系的手段,也是人与社会进行联系的手段。
通过劳动,人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人的本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和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通过生产关系来体现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的生产力和所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阶级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和塑造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可以推翻压迫者,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文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
批判了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角度来确定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人的本质属性与现实性的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
标签:本质;现实性;类本质;社会关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的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
文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人的本质问题,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在《提纲》第六至七条提出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最后又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1〕45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及其总和来给人的本质做出论断。
一、现实的人与人的类本质开篇第一条,马克思在《提纲》中直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以此出发,费尔巴哈直观的从生物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宗教归结为人之本质。
马克思批判性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思想,并在第六条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批判以往的哲学家们把人看成“抽象物”,认为人的本质应该从其现实上去研究,把人放到现实中去。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类本质”。
(一)现实的人马克思在第六条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于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的限定。
即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他所指的“现实的人”,是个人所生活的具体的时代,从事着现实的活动,能被感受、理解,且有需要的人。
马克思认为,从一般的、抽象的和空洞的的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是极其错误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而活生生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即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本真。
人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生物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历史属性。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说明了人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需求。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社会。
在社会中,人类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人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创造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得以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此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和发展而不断演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劳动和简单的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则呈现出了被剥削和压迫的状态。
最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论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些固有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们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人的本质是可变的、历史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作者:乔志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4期摘要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以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内容,从哲学—人类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层次来阐述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
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提供理论先导;并且,在实践上,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错误认识,还能够通过改革,扬弃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现象,最终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政策才能够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有关马克思“人的本质”的问题,学术界有各种争论,代表性观点有:一是“两个马克思正误对立论”,认为以1845年为界限,前期为不成熟的抽象的共同人性,后期则较为成熟;一种是“一个马克思两个层次论”,认为人的本质有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两个层次;还有人认为“三个马克思论”,认为青年马克思提出了抽象的共同人性,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立足于其现实性上,而晚年的马克思则和早期思想相一致等等。
在阅读了中文版马克思有关著作之后,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包含“人的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两个层次,并且这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人的本质问题的阐述达到了人类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代表,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上,从“人类这种特殊的动物类与其他动物类的根本区别”这个方面揭示了人的类本质即人类的普遍本质;另一方面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代表,立足于哲学—社会学这个层面,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由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同,导致人的现实本质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哲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旨在理解人类的本质属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何塑造和影响这些属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可以追溯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背景对于人的本质的塑造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本质属性包括社会互动、合作和共同劳动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来发展和展现的。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得以表现。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的人的本质可能有所不同。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机会都受制于经济结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它们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它们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人的本质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塑造和影响,包括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3. 阶级斗争与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是由阶级对抗和斗争驱动的。
阶级斗争是人的本质发展和解放的动力之一。
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这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的本质解放的前提,因为他们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4.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最终,马克思主义展望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消除了私有制、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3 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452 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56 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 )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
他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
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和创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联系方式,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的。
他认为,人是能够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动物,通过劳动和创造,人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并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学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多重属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摘要: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育人活动,当前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对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人的本质的解释,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理论支持,对于相关工作改进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教育启示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完整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活动受人特性的影响,它要求对人及其本质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
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从中得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主要从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规定、人的个性—人的个体本质的集中体现和人的需要—人的本质生成的根本动力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这段论述中,“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指的就是实践,是人们为了表现或者确证自身本质力量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类本质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展现。
马克思认为,既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又能找到产生这一区别的根源和依据,就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由于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直接依靠肉体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外在种种限制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性。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集合,这三种属性均由实践衍生而来的,人的意识一经形成反过来又会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的自由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在认识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为类存在物。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首页学校概况电大动态教学教务电子学报教学平台网上图书电子公务继续教育ENGLISH 2011年3月13日12:5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0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魏瑞盈马雪(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个体本质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9-0109-02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
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①人的“类生活”和“类特性”的提出,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界其它生物做了类间区别的。
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所谓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和规律性认识而进行的物质活动。
这种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劳动。
劳动导致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使人突破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限定,创造了一个属人的新世界。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它的直接目的是进行物质生产,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推动力。
人的本质在马原理的哪一章人的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没有单独的一章来阐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对人的本质的深入思考和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根本属性和特质的哲学概念,它是指作为人类共同特征的本质属性。
以下将从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出发,探讨人的本质的相关论述。
首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作为社会动物所特有的本质和人的人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人的本质不是与人类个体的任何个别外部特征相关的,也不是与任何特定历史时期或经济形态相关的,而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根植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的社会关系中。
人类作为有目的的劳动者,通过劳动改变和创造了自然界的物质和社会形态。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创造了社会生活。
其次,在《共产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人的本质与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们指出,人的本质是指人作为社会动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存在。
人的本质包括了个体的理性、创造力和社会性等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宣言》中还论述了人的本质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关系。
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导致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的根源之一。
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和剥削导致了劳动关系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从而扭曲了人的社会存在和本质发展。
此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被资本家的剥削关系所主导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剥夺导致了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劳动成为了压迫的工具,而不是人类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与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源自于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展开论述。
一、人的本质:物质基础与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分析而得出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人的本质的形成与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而社会的存在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生产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本质可以说是通过物质生产和社会劳动的实践活动而得到充分展现和实现的。
其次,人的本质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更是作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被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互动与合作,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化,不仅仅是对人类本质的实现和反映,更是对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前提。
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劳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物质生产本身,更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首先,劳动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人们发挥自己主体性和创造力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
其次,劳动也是人们实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转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1、引言马克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以广泛而深刻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论文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进行探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人的物质性和人的社会性。
人的物质性是指人类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并适应它的生存方式。
人的社会性则是指人类在社会性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现象,即是指人类自身相互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阐述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根源,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与合作、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与变革而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
这种发展就是采取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由这种矛盾驱动着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
一个人的生产活动、观念和文化都是受到其社会角色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如果需要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就需要深刻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现有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表现。
而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的意识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则是由人的物质生存、物质需要和物质文化要求所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人类的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推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主要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主要从侧重这三个方面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是从人存在的基础、存在的状态、存在的动力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思考。
同时,人的本质是及其复杂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劳动、社会关系的的总和和需要是认识人本质的三个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划分,也同样会发现人的其他本质属性。
所以,对人本质的认识,必须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放到具体的比较域中,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才能认识人的具体真实的本质,对实践才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实践的的观点表现在他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章之中。
历史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曾对人的本质进行过探讨,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他们关于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要么无视主客体关系,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要么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都不够完整全面。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由此可见,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实践是人的本质。
人既不是单纯的精神的、理性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肉体的、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的。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一般,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性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是一种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也可看出人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
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
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概括出人的普遍本质。
所以,对马克思在人本质思想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求得到一个更加全面和普遍的本质。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如下阐述。
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变化发展的不同时其对人的本质有过三种具体的界定。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劳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的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
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马克思对人本质的三种界定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劳动是人的本质。
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穿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存在的异化来动事实的研究,提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即物质生产劳动。
他进一步说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因此,就人作为类存在物来说,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人的类本质主要暗含了两层涵义。
首先表现了劳动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特殊方式。
人类在高度发达的有意识的大脑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获得自身生命延续、物质和精神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证人的吃穿住行和其他需要。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改造,人的意识得到发展,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实现。
人类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同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了劳动是人成其为人而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根据和标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历史活动。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人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
”劳动使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将自己置于与对象世界相对立的地位,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生存而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动物的生产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本能的生产,是片面的和无意识的。
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意识和目的去选择对象,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并在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人的意识,劳动是人的一种自动、自觉的创造活动。
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在人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语言、意识、思维、理性等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由劳动所派生的,并且受到劳动的决定和支配。
(2)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1845 年《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来诠释人的本质,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
这一时期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劳动结成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具体的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因此,对人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后天环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人,使个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
现实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人的现实地位和本质。
②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
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
有物质利益关系、政治思想关系等等。
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
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所以,社会关系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决定人的各种属性的。
人的本质也就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对其他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支配的作用。
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③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着,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
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人的本质是人的一般性与历史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3)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需要理论。
认为认识现实的、受物质生产所支配的。
“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人的需要。
但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特指生产所满足的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首先是生命有机体对外界环境依赖的继续,实质上是人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能动反应,人以自己的主观欲望明确的指向对象。
需要是人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的动因,需要促使人进行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社会关系得以产生并且随着劳动的发展二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占有和消费需要对象,从而使人与需要对象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
人们需要的满足实质上就是利益,而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社会关系的调整就设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人们对对象的需要满足程度的调整。
由此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们的需要的变化而发展的。
正是需要无限制地促进劳动的发展和深化,才使丰富的人类历史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新需要的过程中得以继续前进。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因此必将促使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劳动必将无限发展。
人类社会也将在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在需要的推动下得到发展。
人作为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以上对人本质的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