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4.38 KB
- 文档页数:6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作者:于桂阳等转贴自:中国动物卫生网]
摘要: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很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对应激也十分敏感,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和其它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
专家指出,现国内外兽医学者普遍认为PRRS单纯感染引起危害并不是很大,但PRRS若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则危害就大大增加。
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猪瘟苗和伪狂犬苗工作。
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
主要表现为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
2006年以前,该病在我国个别猪场也有零星散发,2006年春季后,“猪高热病”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陆续发生,呈暴发型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并迅速席卷全国。
笔者从2004年以来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1.发病特点: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育肥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
发病主要对象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疾病以死亡率高、治愈率低而闻名。
大型猪场和大山区发病少,小型猪场、散养户和平原与浅丘陵地区发病多。
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每年的6月-8月,在长时间处于37℃左右的气温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推测疫病有可能经空气传播。
2.流行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流行快、发病广、危害重、多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化,发病程度日渐加重,由流产风暴型转向混合感染高热型;二是仔猪和育肥猪感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临床症
状不明显,主要表现高热和食欲下降;四是免疫抑制,常继发其他疾病(如链球菌病、猪瘟等),也会影响其他疫苗(如猪瘟疫苗)的接种免疫效果;混合感染呈上升趋势。
五是多发生在夏季6-8月,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经,从规模猪场的发病情况看,一些应激性的饲养管理因素会引起发病的加剧,包括空气质量、霉菌毒素、断奶应激、环境气温变化等,可促进猪蓝耳病的流行。
3.发病机理
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很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对应激也十分敏感,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和链球菌,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
由于PRRS使猪体免疫系统损害,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链球菌病、猪瘟等形成混合感染,并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
多种病原感染并在体内繁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病原的大量繁殖侵入血液后会引起病毒(菌毒)血症。
造成皮肤的出血、充血或坏死。
病原的侵入导致呼吸道炎症,影响氧气的交换,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猪表现兴奋,心跳加快。
后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心力衰竭,运动失调,痉挛,昏迷,感觉丧失。
猪感染PRRS后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机体抗病力减弱,对应激也十分敏感,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一旦应激因素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严重影响猪只健康,对猪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4.临床症状及特点:
4.1临床症状:病猪眼结膜潮红,精神沉郁,嗜睡,体温升高41-42℃,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呼吸困难、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尤以耳颈部、腹部、会阴部明显而严重;出现结膜炎症状,大便多干燥;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但比例不高。
用青、链霉素、氨基比林、磺胺、氯霉素、泰妙菌素等治疗基本无效,最后躺卧不起,四肢抽搐。
4.2临床特点:①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
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产后无乳。
②育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皮肤发红、双眼肿胀、结膜炎,有眼屎或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
③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链
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④使用抗菌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或抗菌素配合解热药后体温仅有短暂下降,第二次用药则无效;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5.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的猪剖检一般都可见肺脏病变,肺脏的病变呈胰样变,散布斑点状淤血(花斑肺)。
有的病猪胃底有片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边缘有白色坏死灶,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外翻多汁,呈弥漫性出血,尤其腹股沟淋巴结高度肿胀,一般肿大2~5
倍。
脾肿大,表面有散在性出血点,边缘有梗死灶。
肾稍肿大,呈土黄色有出血点,膀胱有针尖大点状出血。
有的病猪表现为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
有的病死猪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胸膜与肺粘连。
有的病死猪表现为肾、膀胱、咽喉部有出血点,淋巴结有大理石状出血。
6.防治措施
6.1主要病原体疫苗的使用
PRRS现已有疫苗进行预防。
现国内外兽医学者普遍认为PRRS单纯感染引起危害并不是很大,但PRRS若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则危害就大大增加。
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猪瘟苗和伪狂犬苗工作。
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免疫注射,仔猪在2~3周龄时左右肌肉注射2毫升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但母猪用灭活疫苗)。
初产母猪配种前2-3周、妊娠母猪产前4-5周、公猪春秋各肌注一次,每次4ml。
猪蓝耳病疫苗注射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在发病阶段和处于亚临床阶段的注射,否则会使母猪流产、疫情加重并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瘟危害较严重的猪场,仔猪出身后,喂乳前立即进行猪瘟超前免疫,肌肉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头,免疫后2小时才哺初乳;30日龄再注射一次猪瘟疫苗4头份,没有发生过猪瘟的猪场,猪瘟首免可在生后20~25天进行,60~70天再强化免疫一次。
母猪配种前肌肉注射猪瘟弱毒苗6头份。
公猪春秋各肌注一次,每次6
头份。
①母猪产前30天左右注射伪狂犬疫苗,每头4ml。
②仔猪在25~30日龄注射一次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每头2ml,或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滴鼻超前免疫,每头1ml,对产后3天发生猪伪狂犬效果明显。
阶段性投药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由于PRRS感染后容易继发其它细菌性疾病,所以对猪群阶段性投药是必需的。
当疫病发生时应及早采取措施投药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死亡。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观察,我们发现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类制剂(如“加康”等)、泰妙菌素、安泰、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多维电解质和黄芪多糖等药物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其他综合措施
实行早期断奶:有条件的猪场尽量实行早期断奶, 这样可以杜绝哺乳仔猪后期受到母体感染而发病。
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各种应激:冬春季要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和适当室温,要经常打开气窗,及时调节舍内空气,降低饲养密度。
病猪及时隔离和淘汰:场内猪群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对没有利用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
治疗
该病发生后,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并且复发的机会较多,在临床生产实践中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也可以减少部分损失。
治疗原则是解热镇痛、抗菌消炎、补液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可用
氨基比林或氨乃静、头孢噻吩钠、口服补液盐和多维电解质等药物。
本方法经笔者对我市部分中小型养猪场和一些农户的发病猪进行治疗,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7.小结
由于PRRS使猪体免疫系统损害,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链球菌病、猪瘟等形成混合感染,并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该病。
其中大面积引起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而引起的,因此对猪瘟疫苗的选用要使用质量好的疫苗,这也是最近几年来猪场对猪瘟疫苗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原因。
质量好的猪瘟疫苗标准:注射免疫后抗体中和效价高,具有坚强的免疫力,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
我国以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兔体反应单位,按每头猪1头份(150个兔体反应单)的猪瘟免疫量现在已不能保正猪体的免疫效果,质量好的疫苗应该是高效价苗(每头份至少≥1050个兔体反应单位),如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每头份≥1050个兔体反应单的猪瘟活疫苗(Ⅱ),能保障一般猪场的猪瘟免疫效果。
在免疫中疫苗的质量与抗体的产生呈正相关,一般猪瘟脾淋苗明显优于猪瘟细胞苗,因此建议最好选用猪瘟脾淋苗,这也是去年我国发生猪高热病后该疫苗畅销的原因。
猪场也可以对自己使用的猪瘟疫苗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在目前的养猪疫情形势下笔者认为猪瘟疫苗抗体中和效价至少1:64以上,在选用时效价越高越好。
我们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发现许多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来说,明显要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蓝耳病疫苗的使用。
2004年以前规模化猪场基本上都没做猪蓝耳病疫苗,在生产实践中他们也意识到猪蓝耳病产生的免疫抑制而无法控制猪瘟的发生,最近几年许多规模化猪场将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纳入免疫计划控制猪瘟的流行,笔者2003年在猪场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时通过实施猪蓝耳病的免疫解决了我校猪场多年无法控制猪高热病的问题,猪蓝耳病的免疫参考程序:仔猪:在3周龄时左右肌肉注射2毫升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母猪:配种前接种灭活疫苗4毫升(猪场根据母猪的健康状况也可在分娩前一周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接种1次灭活疫苗,每次4毫升。
注射猪蓝耳病疫苗时值得几个关注的问题:一是怀孕母猪对猪蓝耳病疫苗比较敏感,注射免疫时容易引起流产,因此制定免疫程序时尽量在空怀期注射;二是阳性猪场和潜伏期猪场在饲养管理和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注射后会引起猪大面积死亡,建议猪场在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实施猪蓝耳病疫苗后猪的健康状况逐渐转好,这时可以按正常的免疫程序进行。
建议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应该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纳入猪重大疫病的防疫计划,目前在我国发生的猪“高热病”,
经检测大家基本认同原发病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前多不主张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因为猪场只要经过蓝耳病的感染产生流产风暴后就转为比较稳定的状况,再加之目前研制的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应激大;但我国自从2006年春季后在全国大范围发生的猪“高热病”并引起大面积死亡,再一次引起我们对猪蓝耳病的关注,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争论比较大,在国外很早以前也发生猪蓝耳病,也没主张极力推荐使用猪蓝耳病疫苗,的确没发生因猪蓝耳病或猪蓝耳病变异而引发的猪“猪高热病”。
尽管观点不一,但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猪高热病经检测是许多病原体的混合感染而引起,其中检测猪蓝耳病和猪瘟的感染率特别高,这是大家认同的,同时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公认猪蓝耳病是免疫抑制病;尽管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是我国研制的,由于各种原因这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控制猪瘟在我国的发生,而免疫抑制的猪蓝耳病和猪瘟两病的并存,这就使我国的猪病雪上加霜,也是我国目前极力主张推行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的原因。
从今年6月份我国实施猪蓝耳病免疫效果来看,实践证明对控制猪高热病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应激问题仍然存在也带来了某些养猪户的损失,这就要求动物防疫部门有待进一步对猪蓝耳病疫苗的质量和合理的免疫措施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