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45.87 KB
- 文档页数:12
正视大国政治的悲剧
——读《大国政治的
悲剧》有感
王缇萦201055030 政外1002
正视大国政治的悲剧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摘要: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性著作,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在探讨大国关系悲剧性的历史根源基础上开出了以“离岸平衡手”角色永葆美国强权的乐观药方。
其中,经过逻辑推理得出“中国威胁论”,分析了陆军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大国地位产生的地缘因素。
米尔斯海默的很多观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并不代表其推测和逻辑是完全正确的,理论的学术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争议性。
我们需要正视这种悲剧,借鉴其指导意义,为中国崛起之路助力。
关键词:地区霸权中国崛起离岸平衡手进攻性现实主义
一.作者介绍和本书内容简介
1.作者介绍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他
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国际
关系理论界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鸣.在这部著作中,米尔斯海默
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
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
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
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
的那种对抗".米尔斯海默教授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理
论代言人.
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学界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鸣。
米尔斯海默教授受到中国的特别关注,还因为他曾说过: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
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
米尔斯海默教授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
2.本书内容简介
如果说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是为大国的兴衰寻找历史规律,得出了美国必然衰落的悲观结论,那么《大国政治的悲剧》则在探讨大国关系悲剧性的历史根源基础上开出了以“离岸平衡手”角色永葆美国强权的乐观药方。
A.基本概念
a.大国
作者认为,“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力量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
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在核时代,大国必须具有
能承受他国核打击核威慑力和令人生畏的常规力量” 。
这一大国
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
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 。
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
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
益” 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
“大国” 在怀特时代还有情
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
年后的21 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
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经济的相互依赖、国际舆论与道德以及
国际机制作用的增强,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战争的
代价沉重。
b.悲剧
这种悲剧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国安全竞争是零和博弈,而这正体现了悲剧的必然性。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国际政治从
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永远可能如此。
虽然大
国竞争的激烈程度时有消长,但他们总是提防对手,彼此争
夺权力。
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的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大国的最终
目标是成为霸主(hegemony)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
二是
这种悲剧是一种永久性的悲剧。
作者强调“国际体系中没有维
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对潜在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
主。
大国很少对眼前的权力感到心满意足,相反,他们时刻
怀着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求变动机,他们总是拥有修正主义意
图,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
有时,当大国认为改变均势的成本过于高昂时,它们不得不
坐享更有利的形势,但猎取更多权力的欲望不会消隐,除非
一国达到了最高的霸权目的。
然而,由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取得全球霸权,因此整个世界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
“大
国注定要进犯他国”,“大国对权力的无情追逐”。
注定了大国
政治是一种悲剧政治,这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必然结论。
c.权力
“权力”在本书是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对于“权力”的重要性,作者在文中写道:“不弄懂什么是权力以及国家为了极大地
占有世界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就无从确定国家是否按照进攻
性现实主义的旨意行事” 。
那么作者对“权力”作了怎样的定义?
或者说是如何界定“权力”这个概念的?作者把权力分为潜在
权力和有效权力(军事实力)。
潜在权力是“用来构筑军事权
力的社会经济因素。
它主要以一国的财富和总的人口规模为基
础”,“是指它与对手竞争时所能调动的潜能总和” 因为充足的
财富和众多的人口是建立庞大军,“ 队的先决条件”。
有效权
力则主要指军事实力,而在军事实力方面作者认为陆军比空军
和海军更重要,“军事实力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陆军规模、实力
以及与之相配的海空力量” ,因为“单独的海军和战略空军力量
不能用于抢占领土,也无法用来胁迫他国作出领土让步”“大国间
的战争主要通过地面战获得胜利”。
B.核心观点
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权力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为了获得最安全的生存,大国意志就是要成为全球霸主,但是水域的阻隔力量(The stopping power of water)使全球
霸权不可能实现,因此大国要寻求成为地区霸主;大国政治的历
史是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 states)的冲突过程,大国间处于
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地区霸权国家,它
扮演一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任何地区霸权;随
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不可避免,因而作者反对接
触而主张遏制中国。
二.对书中内容的几点理解
1.正视大国政治的悲剧
在书中,大国政治的悲剧几如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大国彼此畏惧、提防、猜忌,任何大国都认为所有其他大国是潜在的敌人。
大国间没有
通往大同世界和完全互信的巴别塔。
国家都是通过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
力的份额,来使自己最大化地获得安全。
人类是否只能在这永无穷期的
安全竞争中挣扎呢?历史的经验几乎提供的都是悲剧性的证据,而展望
未来,人类也没有找到能够确保避免悲剧的康庄大道。
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这句教条般的语录背后,同样暗含着,国际社会犹如险恶而残忍的丛林世界,在那里,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因此,国家保护自己的唯一出路就是尽最大能力
竞逐富强。
即使国家间不是这样简单的鱼肉和刀砧的关系,但是中国不
是还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就是这样防御
性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不也照样会导致竞逐权力的安全困境?毋庸讳
言,其实我们和米尔斯海默的思想血脉相连。
对于他的著作应该理解先
于批判。
如果我们将米尔斯海默的美国立场剥离之后,他的理论内核可能对于思考21世纪的中国何以自处、何以相处,不无教益。
尽管米尔斯海
默对民主和平论不以为然,但是,德国的教训却弥足珍贵:缺乏政治现
代化会加剧大国政治的悲剧。
无论俾斯麦还是威廉二世,都是一心一意
谋发展。
威廉二世可以脱下军装,换成工人的工装裤,关注工人工资,
热衷社会福利问题,着力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其亲民政策
在一战前成绩不小。
但是,俾斯麦留下的政治遗产是建立了德国虚假的
民主制度,并且有效地挫败了德国民主力量的成长。
这种新型的开明专
制政权是专制与民主并存,保守与开放同在。
结果是德国越发达,世界
局势就越不安定。
人存政在,人亡政息。
俾斯麦能够克制德国的野心,
而威廉二世却要竭力推行他的世界政策。
强国梦最后变成了过把瘾就死。
昙花一现的富强之后就是深重的灾难。
当一个国家在声称自己的富强永远没有恶意,而它的国民面对世
界狐疑的眼光而感到委屈甚至愤怒时,反省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只需看看自己面对政府是不是像人一样尊严的生活。
如果自己在这个国家都被视为工具,并感到自己无论是对自己的命运还是对国家的命运,都无足轻重,那么他用什么担保国家富强不可能是对世界的威胁呢?
2.“中国威胁论”
a.中国威胁论的提出
从客观的角度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它被认为是自1979 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现实主义又
一里程碑式巨著。
米氏的理论落脚于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
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
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利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
的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地区霸权,
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
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
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
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
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
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主张遏制中国。
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它将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霸权,主导一切事物。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地区霸权国家,它扮演一
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
崛起,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不可避免,因而,作者反对接触而主张
遏制中国。
那么中日等之间的冲突会不会引发一场正面的、大规模
的冲突呢?按照作者的理论这是极其可能的。
作者认为,因为中国
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彻底藐视日本的地步,所以中国不会主动的挑起
冲突,而随着中国继续强大,中国一定会通过正面冲突的方式重夺
东北亚的霸权。
b.中国在国际地位中的保守状态
伴随着时间与改革的进行,中国的复兴之路真正起步才不到30年。
如今,国际地位大幅上升,影响力也今非昔比。
当今的中
国也不断融入国际事务,军队的训练与装备也开始补课。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几十年内,中国在国际政治间将继续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还将处于保守之状态。
第一,有限的历史领土问题。
今天的中国在巩固其陆地边界,并且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当前的领土争端完全属于未解决的历史问题,而非刻意追求无限的领土安全与资源。
西南的藏南问题、南部的南海问题、东部的钓鱼岛问题以及将来与韩国可能出现的东北与黄海问题,无一不是属于历史问题。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开始或者迟早需要得到解决,当然随着国力的发展,可供中国选择的手段将多样化,包括军队武力,但这不改变争端的性质。
第二,中国的国内压力。
民主论者认为只有民主国家才会在发动战争问题上面对国内人民的压力,因为他们有选举。
但是,任意一国的领导人任意动用人民的钱发动战争,其执政合法性必然削弱,不管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党制度如何。
况且由于中国众所周知的原因,执政党面临的国内压力甚至比民主国家面临的还要大。
当前中国对外不够强硬还不是为内部稳定所牵制。
中国政府把国内问题放在首位继续是一项长期战略。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需要转嫁国内矛盾,才可能主动挑起国际争端。
作为一个改革进步中的国家,中国的政治力仍然是比较脆弱的容易受到挑战的。
第三,软实力无输出追求。
虽然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抱负与
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一样雄心勃勃,但原因完全不同。
中国并没有采取传教士的方式介入世界事务,试图传播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政府体制。
国际事务中的普世价值进步是美国人的目标,而不是中国人的目标。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拥有最强大的文化力。
虽然随着权力和自信心的增长,非西方社会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但绝非能动摇西方文化的根基。
可预见的年内,西方价值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中国的国家目标模糊。
中国有大国情结,缺大国意志,这众所周知。
但是如何才为大国,这或许是连中国自己都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面对历史的辉煌和近代现实的惨淡,现代中国的失落和耻辱可想而知。
现在,中国第一次如此接近于理想中的大国,中国的目标是什么?难道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经济目标,而非军事。
中国领土广袤,早在明朝基本完成
了领土的扩张,实现了如今的版图,很难想象中国仍有领土和资源上的企图。
中国虽然自古自视为中央国,视其余民族为蛮夷,但从没有因人种优势论而去侵略别国,反而一直秉持“外儒内法”的准测与各国修好。
重要的问题是,2050年之后,中国的国家目标又是什么呢?目前没人知道。
第五,军队实力不足。
按照米尔斯海默德观点,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具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常规战的能力。
在可见的时间里,我们将无法看到中国这点曙光。
前段时间日右翼叫嚣两小时消灭中国海军,这或许有点嚣张夸张,但我要问的是,日本人绝非盲目自大的人,敢如此叫嚣,难道没有我们本身弱小不足的因素。
从装备和军队素质来看,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数一数二的,我们第几,我们自己知道。
日本之所以瞧不起我们中国,因为从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从来没赢过日本,相反,每一次日本都能给中国巨大的创伤,若非国际时机,中国谁敢说不亡国。
c.正视“中国威胁论”与大国政治的悲剧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不应人云亦云,感情用事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一以辟之。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的去看待它。
作者强调在21 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了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这只是其长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推测,并非专门针对中国。
根据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 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恰是将在21 世纪崛起的国家,故而根据其理论逻辑,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
作者的结论只是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但往往被简单的视为对中国威胁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尔斯海默的思想没有危害性。
米氏的理论并非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者偏见,而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
米尔斯海默2003 年底应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次目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感受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殷殷渴望。
但当一位中国学者借机询问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否有助他修改自己的理论,重建对中美关系较为乐观的认识时,他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表示,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和繁荣,非但没有消除他对中美关系的悲观观点,反而强化了他对中美关系前景的忧虑。
他本人是在以后的多次的采访和对话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更是明确提出联合日本,越南,韩国,印度,俄罗斯共同遏制中国的观点。
对于中国现在强调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实现地区共同稳定和繁荣的问题,米尔斯海默的回答是:“那只是中国现在还不没有足够发展和强大,所以中国需要这么做。
如果将来中国强大了,一定会控制这些国家,限制他们的发展,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学者,米氏言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他的这番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此外,该书的出版恰逢9·11 事件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许多方面正好与保守派占上风的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相吻合,虽然很难评估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对美国决策层内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虽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流派折中的产物,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但是我们对米尔斯海默的思想的危害性和影响绝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们要理性对待。
问题的焦点在于,作者找出这个逻辑上的具有威胁性的国家的依据是什么?作者似乎在自觉不自觉的以美国为中心将中国同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进行简单的类比,来分析中国可能给美国造成的麻烦,但事实是:中国不是德国,中国的现在也不是德国的过去。
从这点来看这种理论在进攻中也充斥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美国情结,这是使一种理论失去其纯粹性和普遍价值后的诟病所在。
d.对印度的“失明”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有两大不信任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对内不信任政府,主张三权分立,推行自由主义逻辑;对外不信任外部世界—国际社会是无政府装态,是现实主义逻辑的天下。
因而,国际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美国式的社会科学,解释的往往是别国的行为,美国行为一方面遵循和其他国家一样的逻辑,但从精英理念和大众感情上讲美国常常是例外的;这种莫名其妙的例外论往往赋予美国以神圣的使命感,道德感。
这种美国情结在学者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以美国的或者是西方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作为普世原则。
尽管不论是米尔斯海默还是亨廷顿都宣称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普世制度,但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却能清晰的感觉到
这种普世原则的存在。
不论是《大国政治的悲剧》还是《文明的冲
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国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而推断中国将成为威胁或者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的依据,无非就是四个缘由:广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发展的
经济,以及由此推出的必然的扩充军备,对外扩张。
然而细究之下,
却不难发现,符合这些条件的正在崛起的国家,还有一个,那就是
印度。
可是米尔斯海默等学者对此却一致“失明”了。
这其中缘由
耐人寻味,不得不令人深思。
作为两个同样都在崛起中的大国,为什么中国遭受到了如此多的诘难,以致被妖魔化?为什么印度却在西方言论中大行其道,甚
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无疑是普世原则在其中作梗。
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不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国家制度上
都深受西方熏陶。
其独立后,也基本继承了原来的西方元素,故而
在西方学者眼中,印度无疑是符合其普世原则的。
但中国不同,中
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甚至是文化价值观都与西方的普世原
则格格不入,如今又在走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使得其
一切都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因此就更加不见容于西方,故而两国
在发展中遭遇到的迥然不同的待遇也就容易理解了。
3.离岸平衡手
a.离岸平衡手策略的提出及其原因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十分强调陆地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军事权力原动力的人口与财富是衡量大国的主要标准。
大国
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地区霸权,但不可能形成全球霸权,原因是越
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十分困难:巨大的水体使陆军很难进犯一个
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
这样,陆地逻辑形成的进攻性原则与
水体遏制力量的海洋逻辑的结合,使离岸平衡手角色成为大国的最
佳选择。
作者强调巨大的水域阻隔导致投送力量困难,最终不可能形成全球霸权这一论断是有原因的。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美国本
土都远离战火,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有两个庞大的天然护城河—
大西洋和太平洋,一直把它与世界其他大国分隔开来,因此美国
也许是历史上最安全的大国。
通过这一论断,容易使人相信这样一
种事实:美国作为两面靠洋的国家,其大国地位永远无法动摇。
b.对离岸平衡手的理解
对于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十分困难是不能形成全球霸权的原因,作者的解释让人难以信服。
不错,巨大的水域确实对投送
陆军力量到一个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上是十分困难的,古
往今来,登陆作战也一直是一个战争难题,但这并不代表陆军力量
的跨海域投送无法实现。
无论是一战对威廉德国,还是二战对纳粹
德国,美国陆军都给予敌国造成了最严重和最致命的打击,而这种
打击恰恰是越过巨大的水体阻隔,在武装完备的大国的领土上实现
的。
这一点在作者论证离岸平衡手时,也有体现。
况且随着科技
的进步,运输工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当前美军早已有了在
24 小时之内,将陆军部队投送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能力。
科技的进
步必然会促进武器的发展,而武器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战争模式的
变化。
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为例,美国的空军,和海军以
及导弹部队承担了整个作战任务的绝大部分,是战争的主角,而
陆军仅仅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因此,作者过分强调陆军作用,
以及巨大水域对陆军投送阻隔是无法形成全球霸权的原因这一解
释是让人难以信服的。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离岸平衡手的观点,让我们嗅到了一丝新孤立主义的气息。
米氏在书中大胆指出,在今后十年内,美国可
能会逐步减少在欧洲和东北亚承担的义务,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试
图将责任推给其他大国,让后者去抗衡潜在的霸权。
但当这种方法
失效时,美国便用其军事力量去消除威胁,并在该区域重塑均势
以使自己收兵。
而这无疑与主张进行有限干涉,把美国利益置于首
位,减少海外驻军与义务,减少对外援助的新孤立主义不谋而合。
三.本书的局限性
1.解释力问题
第一,本书作为对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仍旧不能摆脱现实主义一些固有的弱点.。
米氏将大国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其他的国际行为体,如
小国、国际组织。
第二,虽然他自己承认自己的理论无法解释国家关
系中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但是是因为理论分析是将事件简单化了。
但是
我觉得如果以此而论,本书只能解释历史上大国间的关系,在国际政治
理论的研究中可谓是冰山一角,还是会影响本书的解释力。
第三,《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