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晏鹏[摘要]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首先是要提高校企双方的认识,并建立好相应的机制,其次是根据企业和就业需要,灵活合作形式,再是加强双向沟通,充实合作内涵。[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也提出,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途径,为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子,但目前仍没有走出困扰,我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调查中,我们发现,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人力资源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沟通,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定一些规则,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得中职学校在调节上有一个依

据,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也能明晰社会责任和义务。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学生实习很难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主要表现在,学生顶岗实习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参与组织、安排和管理,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实习报酬往往通过中介机构以管理费的名义进行截留。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中介机构相对于中职业学校来说,由于有人缘地缘优势,与企业沟通更加便利。主观上,仍是利益作祟,企业、中介与学校各自考虑自身利益,而放低了学生利益。二是校企合作深入困难。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是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然后,企业根据需要选择毕业生就业。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效益较好的企业。我们曾经两次到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惠州,走近三洋、富士康、闳晖、索尼、竞华、爱升等企业,通过与企业人事主管或经理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往往源于招工需要。在订单旺季时,更希望校企合作,以便更快更及时吸纳员工;在订单淡季时,校企合作愿望就不强烈。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彼此平时往来较少,相互影响有限,当然,更谈不上校企一体化办学。企

业仅为招工、学校仅为就业进行的校企合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率高,而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差。从我们对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来看,我们发现,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自2007年与深圳某台资企业合作,共输送机电、电子等专业学生586人,现在职104人,就业稳定率只有17.7%,而该校每期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学生就业稳定性,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凡企业底薪低、晋升机会少、劳动强度大、管理不够人性化、福利待遇较差的企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就差。造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原因,客观上,欠发达农村地区职校与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由于受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限制,带来互相参与的诸多困难。主观上,校企双方对合作中的利益,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多,缺少长远眼光。不可否认,学校往往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就业“出口”的手段,目的是增加生源“进口”。企业往往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当用工市场供大于求时,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动力。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下,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亟需实现新的突破,校企双方只有通过全方位、卓有成效的合作,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其主要采取的对策是:提高认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中等职业学校要真正树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并切实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是学校要成立实习与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建立与企业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对学生实习和就业管理;二是学校一把手要亲自抓,要走出去,细心考察企业,同时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参观洽谈,给每个专业找到相应的合作企业;三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如《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奖惩办法》、《驻企业教师管理办法》等操作性规程,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对进行校企合作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与评职评优挂勾。学校还应成立课题组,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和对策。同时,通过广泛宣传,促使全校形成了“校企合作,人人有责”的氛围。许多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地处较贫困地区,当地企业小且不成气候,学校的眼光往往瞄准沿海发达地区知名企业,特别愿意与它们“攀亲”,以提高办学声誉。但不要忘记,校企合作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只有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持久。因“时”制宜,灵活校企合作形式中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要紧紧围绕“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这一主题做文章,因“地”制宜,弹性安排,在合作模式上,形式要多样化。中职学生学制,目前主要采用的是“2+1”学习分段制,我们认为,在保证学生在校总学习时间两年不变的前提下,考虑企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如果采用“2+1”学习分段制,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开始,往往在每年的5--6月,这时,企业订单少,需要员工

少,有的企业还要裁员,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对困难。而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订单多,是招工旺季,企业有时还要拿资金招工,因此,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实习和就业更受企业欢迎。尝试“1.5+0.5+0.5+0.5”合作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在3月左右开始到企业实习半年,再回校学习半年,最后在3月左右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照顾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点,学生实习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旺季,很受企业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拿到工资,过上了社会人生活,有的不愿再回到学校学习,学生会有一定的流失。采用“2.5+0.5”的合作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实训设备基本完善和充足,学校有能力进行必须的实训。其优点是既能扩大在校生规模,又能有效管理学生。同时,学生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旺季,学生实习就业安排容易,也不存在实习时间短,学生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因为企业是流水线生产,对每一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是很高,通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培训学习就能胜任岗位工作,不会影响就业。探索“1+1+1”的合作模式,农村职业学校,由于实训设备不足,可以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学生第一年在本校学习基础文化,第二年转到城市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优点是解决了农村职校实训设备不足问题,蔽病是对学生管理带来不便。如果城市职

校安排不好学生就业,也会影响农村职校声誉,给招生带来麻烦。近年来,一些中职学校考虑到一些家庭困难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过一段时间,又想回来读书;一部分学生读一段时间就辍学打工的现状,学校与企业沟通,采取了“保留学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总的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都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量不减少,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到能让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只要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是好模式。但绝不能像有的中职学校,为了赚钱,让学生在校不到一年,几乎没学什么东西,就安排到企业打工,然后通过中介赚取管理费。加强沟通,充实校企合作内涵一方面,中职学校要走出去,教师要到企业考察调研、蹲点实践。一是在每年的春季,拟定新生招生计划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到有意向合作企业实地考查,弄清企业规模、性质、业务、状况、岗位、技能、待遇等情况,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合作愿景,形成校企合作可研报告,为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实习和就业初期,学校领导到各合作企业进行学生实习和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意见,解决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初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专业实习和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三是学生实习和就业初期,实习专业所在班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一方面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到车间学

习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要请企业进来,就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讲课。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在此基础,共同商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训方案,举行协议签字仪式。协议的内容应该详实而具体,它至少应包括:组班要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实习方式、实习待遇、就业安排、工资福利、违约责任等,要照顾学生利益,双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具有操作性。每个新学年之前,中职学校都应按照企业用人计划与标准,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如利川职校与深圳闳晖集团合作,深圳闳晖集团还参与考核录取新生,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闳晖电子班”。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一是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融入企业内容。中职学校要主动征求企业意见,教学内容除安排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安排一定课时的企业岗位技能知识和企业管理文化知识,同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职业精神。为使学生认真学习各门知识,企业可与学校商定,对有不及格科目学生,学校不推荐就业,企业也不接收。二是校企双方互派教师,相互渗透。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由学校负责,企业岗位专业理论课和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如利川职校与宜昌造船厂合作开办“船舶制造”专业,宜昌造

船厂多位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给该专业学生授课。三是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协同管理。从调查的情况看,参与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的老师普遍反映,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有的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较差;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较弱;有的要求条件好点,待遇高点,干活轻松一点。更有甚者,有的不打招呼,擅自离职。这些现象的出现,给校企合作蒙上阴影,处理不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展开。因此,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引导和管理。中职学校应与企业共同拟定实习方案,既分工又合作。学校主要承担管理责任,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培训责任。班主任“全天候”跟踪管理,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学生鉴定不合格,企业不安排就业。实习完毕,学校建立实习档案,进行实习总结评比,表彰优秀实习生。学生就业初期,与其它员工同等要求,且远离家长和老师,有一个不适应期。因此,中职学校对毕业的学生,不能一送了之,而是要派老师跟踪指导至少一个月时间,了解其思想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提高就业稳定性,进而密切校企关系。同时,敦促企业严格履行协议,按劳动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一些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尝到了甜头,如利川职校与深圳闳晖集团合作,2010年,闳晖集团为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车床10台,改善了该校机电专业学生实训条件。目前,许多

中职学校正在探索和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线,企业的车间进学校,让学生工与学更加紧密结合。虽然校企一体化办学眼前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由于交通、地理位置不占优势,所在地大型企业少,困难更大。但校企一体化办学必尽是校企合作深化的表现,也是中职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各中职学校都应该大胆尝试和探索,努力开拓出一条成功之路。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何平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根据第二次驻潍高校联席会议精神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我校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努力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显著成绩,现总结 如下: 一、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成果显著。 根据联席会议精神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我校迅速建立了校企联动机制,组成了以副校长彭元彪为组长的6人联络员队伍。划分了校企联动责任区,选派、聘任和培训了校企联动责任区联络员。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按照责任区划分,我校联络员迅速行动,深入到责任区内一百多家企业进行走访、联络,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意向,商讨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对接,我校与六十多家企业建立了信息沟通联系渠道,与二十几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联合办学 学校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开展多种形 式的联合办学。 (一)2008年秋季,我校与潍坊保安培训学校开展联合办学,面向社会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培养具有良好

职业道德和基本法律素养、具备保安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从事保安劳务服务和保安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和保安服务管理人才。 (二)2009年春季,我校与潍坊鑫荣制衣有限公司、东营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东关沙宣设计名店、潍坊力宇经贸有限公司、潍坊庄城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潍坊有限公司、潍坊国际标榜美发美容化妆学校、潍坊正泓食品有限公司等八家单位,经多方商讨,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我方出师资、出教学计划,负责教学,企业负责安排学习场地和组织学习职工。校企双方分工负责,共建共管,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完成中职学历教育之目的。 三、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我校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我校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校企融合,有利于加深校企合作发展深度,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请进来 2009年9月,我校与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协议,我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在我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我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利益共享。目前,实训基地已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二)走出去 2009年10月,我校与潍坊世华(益华)化工有限公司达成实 训基地建设合作意向,世华出厂房设备、负责技术指导,我校派出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样本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王正雄周轮 【摘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立好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企业实习的瓶颈难题。我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研究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9月总课题组向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院校发出了邀请,恰逢我校正在谋求专业的发展,积极与企业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为此我校于10月向总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实践研究”。1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教科研办〔〕205号)联合行文批准了我校王正雄同志申报的课题(立项批准号:GKA10205)。1月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根据我校的研究条件,确定我校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示范单位”。为确保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学校副校长王正雄同志任组长及学校教务主任、实训中心主任、管理专干、汽车专业教研组长、长寿区北城汽修厂厂长、技术总监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该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本课题在重庆市、长寿区教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总课题组、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

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经过历时两年( 11月—10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提出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激励点的寻找与把握,而校企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如何从管理机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效度进行把握,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从重庆市内外许多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够看到,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不难,困难的是基地建成后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因此,在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经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稳定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实训基地。按照汽修行业生产一线的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实现校企双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

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版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就业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学院就业实习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

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XXXX 学院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方为乙方培养专业人才(工作的同时,可以就读甲方的成人大专或成人本科学历教育)。 5.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6.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7.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困难及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高武国 摘要: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实现校企间的真正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都会迎刃而解,就业质量也会提升。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形成多方面全方位共同促进的氛围,政府缺少配套法规和相应的监督;行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及专业开设、课程设置的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的职业指导;企业过多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的双向流不交融。缺乏诚信而稳定合作的基础,企业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有时出于阶段性生产任务的需要大批进学生,生产淡季时又成批裁员;部分学校认为,

学校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会产生很多的麻烦,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主动性,校企双方没有在平等互惠共进的平台上思考与实践合作事宜,都关起门来想自己的利益得失。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课程计划执行的严格、教学内容的本本、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想当然,都是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是随市场而变化的,而教学内容却长期没有变化,滞后于与岗位需求,培养出的都是“生品”或“半生品”。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差很大。教学环境大多是在标准教室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室中完成,缺少职场氛围。教学模式单一,有的虽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项目教学,但与生产存有质的区别。学校仍是学校,学生仍是学生,校内没有将“学生”变为“员工”的发展环境。 “双师型”教师缺少真功夫。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都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为准,而职业资格证书往往经过培训或是自学即可获得,不能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岗位能力及企业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企业实战真功夫薄弱。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难度大。①课程计划和企业生产的安排不协调,短时循环的工学结合影响企业生产;②企业考虑生产质量,顶岗实习中的轮岗难以实现;③受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限制或是学生专业能力有限,基本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XXXX专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总结报告校企合作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我校提高办学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重要举措。 两年建设期间,本专业以校企双赢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一、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职业教育“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圆满完成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 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保障项目运行。 2.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资源共享,深化产业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合一。 3. 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并实践订单培养模式。 4.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文化深度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用工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5. 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成立职教集团,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对口支援,服务社会。 二、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及进度安排 (一)完善机制,健全制度,顶层规划 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紧紧围绕“四个是”的原则推进,

即“组织管理是保障、互惠共赢是驱动、优势互补是手段、学生成才是目标”。 机制建设是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学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领导挂帅。专业层面设置校企合作管理小组,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专业带头人任组长,小组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教学专家、社会机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学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条例,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保障。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本专业在与企业进行良好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订确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为形成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过程共管、评价标准共定、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校企一体运行机制描绘了行动路线。 (二)强化培训,深入调研,扎实推进 邀请XXXX学校专家团队传授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组织教师现场观摩XXXX公司先进工厂,组织教师到XXXX学校交流等,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专业教师深入调研,走访了XXXX公司、XXXX公司等十多家企业,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看法和意向、需求,找出校企双赢的切入点和合作点,为校企合作提供第一手的建设依据。 (三)量体裁衣,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使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就业方向更直接,提高对口就业率。根据合作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技术要求,本专业经深入研讨,与企业合作共办“订单班”,即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加深学生的职业素养,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长效运行。 (三)专家认证,校企文化深度对接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摘要:根据不同的合作类型与合作层次,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与发展措施十分重要。通过分类梳理与层次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策略,以延长合作生命周期为手段,以达到共利多赢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分类;层次;生命周期 当前,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校企双方不再仅仅局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低层次的合作,己逐步拓展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及核心技术的协同研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1.层次剖析 校企合作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达到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更是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1.1 分类 通过分类梳理及研究,才能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院校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深化合作的因素,有的放矢,使合作更高效、更全面。 按校企合作的主导方式,分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主要包括政策制订、指导职教园区建设、协助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企业主导型主要有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等;学校主导型主要有工学交替、产学研、教学工厂、校企互动等。 按参与合作的学校,主要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中职学校在合作中要与高职院校衔接,与普通高校协作,强化教师培养,使教师成为双师型,既懂教学,又会技能,在做好新技术科研的基础上,强化教学与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实践与服务机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强化课题合作、项目合作,以点带面,全面参与并深化合作。 按合作方的多寡,主要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合作实施地点,主要有企业内、院校中、社会上。按合作所在区域,主要分本地型、跨区域、全国性。根据合作的主要功能,主要有教学型、生产型、科研型。 1.2层次 通过分层次研究,才能透视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本质属性,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层次,取得显著成果。 按合作的策略,分为战略性与战术性。按合作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docx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下面是有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欢迎参阅。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范文1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年全国GDP增速为6.9%,政府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向消费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要求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帮助缓解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高校定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帮助实现根据自身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已经非常普遍,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了学校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保障企业未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 二、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理念认识不足[3] 目前国内形势,企业及学校均存在对校企合作的共赢化模式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学上常常存在“固定模式”的观念,对于校企合作往往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技能人才严重依靠的炼油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希望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所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者功利性的投资。 2.众多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9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光莉莉1 黄正平2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广东 广州 510507; 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高职院校涉外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存在许多的困难和缺陷。立足于校内实训,打造一流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一定的培养流程和方法,可以弥补校外实训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涉外商务;人才培养;校内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159-2 一、高职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贸业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在此大环境下,社会对实用型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作为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仅单证员、跟单员缺口就高达30万人,外贸业务员近20万,报关员需求超过10万人。浙江省的国际商务单证人才缺口达15万人,上海市2010年国际商务单证员人才缺口将超过15万人,江苏省单证员需求达17万人。而既会报关报检又会业务操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更是企业最为紧缺的。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的缺口直接导致各高等院校的涉外商务类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一。 (二)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院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除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外,还着重强调形成创新性的“双语教学、多元考证、三维实训”[1]人才培养模式。“双语教学”突出的是课堂教学环节,要求各专任老师必须取得认证的双语教学教师资格,并陆续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案例实务等课程上实现双语教学。“多元考证”针对的是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学生在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跟 单员、单证员、报检员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中获得相关证书。“三维实训”指的是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涉外会展服务三管齐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这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却成了最薄弱的环节。 首先,涉外商务类专业理论性较强,校内实训条件跟工科专业不可同日而语。大多数实训室仅安装了一些外贸软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模拟教学。其次,各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虽然很多,但真正建立的进出口企业、外贸公司、报关公司、国际物流企业等实训基地却很少。第三,广东省内的涉外商务类专业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服务于广交会。在广交会上学生的社会 实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为广交会服务的酒店工作,分别承担餐饮、客房服务等工作,另一类是在广交会场馆担任门禁、安保、引导、搬运等服务人员。尽管广交会是闻名中外的大型交易会,但实际上学生所承担的实习工作几乎与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丝毫不沾边,有些学生甚至连进入场馆内的机会也很少。学生能够说出来的收获仅仅是获得了有限的与外宾交流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口语、了解中西餐礼仪文化,甚至还有学做了几道菜、 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所学的将成为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的知识。 (四)信息化教育技术下“自主学习——讨论”模式 所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讨论”模式,是将课外自主学习或者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检索,在线即时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平台的建立对于电大远程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在建立这种模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问题:第一、必要性和及时性。电大教育应当做好平台建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平台统计为准。第二、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该模式确实可行,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做好准备。首先是调查了解,制定规则。第三、严格要求和纪律性,建立良好的教务管理系统。 四、结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五种特质。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素娟.中德两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10-112. [2] 丁霞.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167-168. [3] 徐晓莉,周静蒲.电大远程教育传统办学思路的课程考核弊端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1):135-136. [4] 和国哲.浅议电大远程教育中的交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89-90. [5] 孙长忠.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1,(04):65-66.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光莉莉(1974-),女,安徽桐城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黄正平(1963-),男,湖南祁东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8e611803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87.html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综述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晏鹏[摘要]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首先是要提高校企双方的认识,并建立好相应的机制,其次是根据企业和就业需要,灵活合作形式,再是加强双向沟通,充实合作内涵。[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也提出,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途径,为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子,但目前仍没有走出困扰,我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调查中,我们发现,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人力资源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沟通,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定一些规则,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得中职学校在调节上有一个依

据,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也能明晰社会责任和义务。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学生实习很难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主要表现在,学生顶岗实习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参与组织、安排和管理,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实习报酬往往通过中介机构以管理费的名义进行截留。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中介机构相对于中职业学校来说,由于有人缘地缘优势,与企业沟通更加便利。主观上,仍是利益作祟,企业、中介与学校各自考虑自身利益,而放低了学生利益。二是校企合作深入困难。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是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然后,企业根据需要选择毕业生就业。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效益较好的企业。我们曾经两次到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惠州,走近三洋、富士康、闳晖、索尼、竞华、爱升等企业,通过与企业人事主管或经理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往往源于招工需要。在订单旺季时,更希望校企合作,以便更快更及时吸纳员工;在订单淡季时,校企合作愿望就不强烈。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彼此平时往来较少,相互影响有限,当然,更谈不上校企一体化办学。企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三合一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 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 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 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 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广东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 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 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 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 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 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各科室正、副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