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
【关键词】鼻鼽;肺气虚寒;中医药疗法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中医辨证常分为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等证,其中尤以肺气虚寒为多。笔者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选择肺气虚寒型鼻鼽患者80例,并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7年11月(海口)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就诊时间为2006年8月-2007年8月,年龄10~50岁,病程1~15年,均不合并鼻息肉、哮喘。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0~50岁,平均33.5岁;病程1~15年,平均5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1~50岁,平均34.5岁;病程1~14年,平均4.5年。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①中药汤剂:黄芪30 g,石菖蒲、石榴皮、蝉蜕、白芷各15 g,乌梅、地龙、麻黄(先煎)、白术、防风、辛夷(包)各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生理盐水和双黄连注射液混合液行鼻雾化吸入10 min,每日1次(使用
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吸入机)。③采用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生产的DL-CⅡ五官超短波电疗机理疗,辐射器对准患者迎香穴、上颌窦区,理疗15 min,每日1次。④耳穴压豆,选穴: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1、2区之间)、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风溪(耳轮结节前,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 cm×0.6 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胶布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0.5~1 min,每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
2.2 对照组
口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每次10 mg,每日1次;10~11岁儿童口服5 mg,日1次。鼻腔喷内舒拿(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X),每日每侧鼻孔2喷(50 μg/喷);10~11岁儿童每日每侧鼻孔1喷。早晨喷入。
2.3 疗程
2组观察周期为14 d,并于3个月后随访1次,分别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根据症状、体征分级分别计分。①喷嚏:一次连续个数3~9个计1分,一次连续个数4~10个计2分,一次连续个数≥15个计3分。
②流涕:每日擤鼻≤4次计1分, 每日擤鼻5~9次计2分,每日擤鼻≥10次计3分。③鼻堵鼻痒:偶有间断计1分,介于两者之间蚁行感,
但可忍受计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蚁行感,鼻痒难忍计3分。④鼻甲肿胀: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底)之间尚有小缝隙计2分,下鼻甲与鼻腔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3分。 4 疗效标准
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合按下列公式评定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5 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显效18例(45.0%),有效17例(42.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27例(67.5%),有效10例(25.0%),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经Ridit分析,2组比较,u =1.7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随访再次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15例(37.5%),有效17例(42.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显效11例(27.5%),有效12例(30%),无效17例(42.5%),总有效率57.5%,经Ridit分析,2组比较,u=1.3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 讨论
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本病不难诊断,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人之禀质有偏”,“亢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喷嚏,鼻流清涕。”《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以扶正为主,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达
到治疗目的。中医药治疗肺气虚寒鼻鼽虽然见效慢,但远期疗效比较好,效果稳定。方中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或表虚易感风邪者;辛夷、白芷祛风通窍,主治鼻渊,用于鼻塞、流浊涕不止、前额头痛;乌梅、蝉蜕、石菖蒲开窍宁神、润肤止痒、抗过敏;石榴皮为收涩药,收敛清水样涕;地龙配麻黄,一寒一温,清宣肺气,用于治疗过敏性反应引起的鼻塞。诸药相合可益气祛风、开窍止痒。耳穴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机体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耳穴为全身疾病的反应点。内鼻、外鼻可通鼻窍,抑制鼻黏膜分泌,消除局部炎症和水肿;风溪、肾上腺、内分泌抗过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肺宣肺益气固表。
诸穴合用治疗肺虚感寒鼻鼽可起到疏通经络、抗过敏等作用。鼻雾化吸入起到抗菌消炎收缩鼻甲的作用,超短波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提高鼻腔抗病能力。本观察结果显示,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4.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