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结肠腺瘤术后饮食

结肠腺瘤术后饮食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为了工作而忽略了饮食,长时间不按时吃饭就为日后的疾病埋下了病根。饮食不规律很可能导致结肠腺瘤,如果发现的及时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术后的恢复也很重要,特别是饮食方面,由于手术前都是空腹,所以术后会有饥饿感,但是切不可立即吃很多食物,可以先吃一些小米粥润润肠胃,再逐渐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①结肠肿瘤患者手术后不能立马进食最好是禁食3-4天,待到提排气后,肠道恢复正常的蠕动再进食,此时的饮食应以易吸收、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全流质食物为原则;尽量让病人少食多餐、每日进餐6-7次、2-3小时时食一次为主。以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经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结肠肿瘤患者出院后要保持生活饮食规律,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煎炸、腌制食物,禁忌烟酒,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②合理的脂肪摄入。实践证明,高脂肪膳食(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肠道肿瘤的发生。虽然胆固醇本身并不致癌,但与胆石酸反应后便可产生促癌作用。所以,结肠肿瘤患者,不要吃过多的脂肪,每天脂肪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此外,动、植物油比例要适当,在一天的膳食中,食物本身的油脂量,加上烹调中用油量,每日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有的人对于动物脂肪的控制很严格,经常以植物油为主,甚至不吃动物油,这样会造成体内

过氧化物过多。所以,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应注意油脂的合理摄入。 ③膳食纤维不可少。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应注意多吃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这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如果发现结肠肿瘤肿向肠腔内凸起,而使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肠梗阻。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质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品能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较顺利的通过肠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④选择合适的牛奶。牛奶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饮品之一,牛奶中有鲜牛奶和奶粉,鲜牛奶多为全脂牛奶,奶粉又分为全脂和脱脂。研究报道指出: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维生素A能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及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刺激人体抗肿瘤的免疫系统;维生素C能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并抑制致癌化合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影响;钙能改变结肠粘膜的增殖,降低结肠肿瘤的发生。但是,牛奶中所含的脂肪却具有致癌作用,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为脱脂牛奶的4倍,故常喝脱脂牛奶可降低患口腔、结肠、膀胱、肺、乳腺、宫颈癌的危险性,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因此,术后的结肠肿瘤患者更适于饮用脱脂牛奶。但对于正常人,适当饮用全脂牛奶对身体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 EMR ESD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9.医生已解释患者预后及不进行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结肠息肉病概述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

结肠息肉内镜手术过程记实

一个意外的原因,让我在无麻醉的情况下,亲身体验,目睹了在自己腹中进行的一次手术-----结肠息肉内镜手术切除-----医学名称叫:EMR(内镜粘膜切除术)。为了让希望了解结肠息肉手术切除相关情况的朋友多一点信息,我记下了下面的文字。 ********* 我已经70了,平时胃肠功能较差, 比较瘦弱, 近年来肚子经常咪咕噜咕噜的叫。家人竭力劝说我去做肠镜检查,考虑到自己这部老掉牙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十年,理应检修一番,就去上海中山医院做了无痛肠镜检查。检出在距肛缘20厘米处有一个 1.5厘米的结肠息肉,有蒂。病理化验的结果是:绒毛状管状线瘤伴上皮内瘤变低级别。百度一下,看到-----“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患者需高度重视治疗。” 既然发现了,那就手术切除呗。挂号中山医院内镜治疗专科门诊就诊。预约手术,等待住院通知。两天后就通知我住院了。排队办理了住院手续,入住中山医院六十七病区--日间病房。所谓,“日间病房”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它面向病情较轻、较稳定的患者提供短、平、快式的医疗服务,一两天就出院。 到了病区已经是上午十点了,下午就要进行手

术。我觉得清肠时间根本来不及,上次做肠镜检查我是 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服药的,但是护士说没问题,进来的 病人都是这样的:上午服药,下午就进行手术。没有办法,服从命令。马上几乎一口气喝了两千毫升的泄药。 等待腹泻。期间有医生来进行了例行询问,有没有什么 病史啊,有没有过敏史啊。。。。。,又来护士抽了9 管血,进行化验。等了两个多小时,仍然没有动静,我 急了,请示了医生,1点钟的时候又加服了一千毫升药水。下午一点半,开始喊人去手术了,我还没有完成清肠,只能够一再延后。到了四点钟,医生说再不手术,他们要下班了,怎么办呢,我硬了头皮进了手术间, 麻醉医生听讲最后的药水是一点钟喝完的,说不能够进 行麻醉,因为胃里面还有药水,麻醉以后可能会引起 呕吐,呛入肺中就会有危险。所以不能够麻醉,手术要 改期。怎么办呢?幸好手术医生说,那就不进行麻醉, 做有痛手术,20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会太疼的。我 想想也只能这样办了。 好了,手术开始。上了手术床,脱右腿的裤管, 向左侧卧。医生叫我忍住,千万不能动。助手将肠镜管 子从肛门插入,插入的时候,感觉到管子的推进,还真 是不怎么疼。这时候,从计算机的屏幕上面,可以看 到进入大肠内部的情况,助手说:“25 厘米了”,管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主要有以下三种: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如22例本病患者中有15例伴有胃息肉,并随访10年发现有9例也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骨骼异常,13%有软组织肿瘤,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合征有相互关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有高度癌变倾向。据报告,在息肉发生的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检查一般即可确诊。患者应尽早作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2.Gardner综合征 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也有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 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综合征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少见。其特征是患者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伴有其它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有称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者。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8772803.html,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姚红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6期 【摘要】目的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8.00%;对照组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1 患者肠粘膜表面向肠腔内发生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中,主要包括的是腺瘤、儿童型息肉、息肉病以及炎症息肉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能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对大肠癌进行预防的关键,所以患者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接受治疗[1]。目前临床上给予 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良好的护理有利于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7月,全部患者均具有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适应症,同时,全部患者对于我院本 次研究已经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通过对随机数字表法的应用,将50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占比56.00%,女性患者占比为44.00%,患者年龄在34岁~74岁之间,平均为(54.7±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比为52.00%,女性患者占比为48.00%,患者年龄在35岁~73岁之间,平均(55.2±3.9)岁。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进行本次研究,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资料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结肠腺瘤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结肠腺瘤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作为病例组,无腺瘤者1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和脂肪肝等临床特征,分析与结肠腺瘤发生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和脂肪肝(P=0.01)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伴有脂肪肝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是结直肠腺瘤的易感人群。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危险因素;临床特征 结肠腺瘤泛指所有生长在结肠和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总称[1]。根据腺瘤—腺癌顺变假说,超过95%的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腺瘤,因此寻找与结肠腺瘤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回归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结肠腺瘤患者临床特征与腺瘤危险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作为病例组,无腺瘤者165例作为对照组。腺瘤组男23例(63.9%),女13例(36.1%),平均年龄(66.8±9.2)岁,吸烟者19例(5 2.8%);对照组男71例(4 3.0%),女94例(57.0%),平均年龄(5 4.1±8.1)岁,吸烟者91例(5 5.2%)。 1.2 方法结肠镜检查,拟诊为结肠病变患者术前1日晚清洁灌肠,术晨于结肠镜室进行结肠镜检查。检查部位包括从直肠到回盲部的全部结直肠,对内镜下发现的所有可疑病变均进行活检,记录病变数量和位置,病变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或盲肠。活检病变经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并确诊为结直肠腺瘤。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结肠镜检查结果共201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结肠腺瘤患者36例,结肠腺瘤检出率为17.9%。 2.2 结肠腺瘤患者临床特征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和脂肪肝(P=0.01)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3 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的增值,其发病率可能会增高[3]。本研究中结肠腺瘤组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6.8±9.2)岁,明显高于对照(54.1±8.1)岁,进一步说明,高龄可能是结肠腺瘤的一个危险因素。大量研究显效肿瘤具有恶变潜能,随着腺瘤生长时间的延长,部分腺瘤可以发生恶变,演变为结肠腺癌[4],同时有研究显示结肠腺瘤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度明显增高[5]。因此,及早发现结肠腺瘤患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本研究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无腺瘤者165例,分析结果显示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 作规范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禁忌症】 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 者;

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 1.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 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泄,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器械准备】 1. 高频电发生器 2. 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通道者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金属圈套切断息肉,息肉蒂部注射 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凝电切术,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可将息肉整 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 直径一般应〈2cm; 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 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5.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 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 正者; 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 cm或肠息肉>1.5cm者; 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泻, 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 (1)高频电流发生器 (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严格按高频电流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 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2015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_张荣

2015 V ol.36 No.12 814 ?综 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1]。研究表明,手术切除结肠直肠容易恶变的息肉如腺瘤,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及共识简要概述息肉的定义以及临床息肉的手术治疗,并重点从带蒂和无蒂息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 息肉的定义 从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息肉是起源于上 2015 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 张 荣1,2,林 辉1* (1.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72;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摘要:结肠直肠息肉指肠道表面的隆起型病变,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主要技术、适应证及结肠镜监测等相关诊治指南和共识。关键词:内镜;息肉切除;指南;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5)12-0814-06DOI :10.13683/j.wph.2015.12.005 收稿日期:2015-10-29;修回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张 荣,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诊治。通信作者:林 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内镜治疗。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201440477)。 Guidelines interpretation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 in 2015 ZHANG Rong 1,2, LIN Hui 1*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2.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 Abstract: Colorectal polyp refers to the protruded lesions on intestinal tract surface, which has a closed correl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s helpful to reducing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is review describes recent related guidelines of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ncluding the major techniques and indications and colonoscopy survilliance. Key words: endoscopy; polypectomy; guideline ; diagnosis; treatment 皮组织非黏膜下肿瘤的隆起。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从病理上将肠道肿瘤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传统意义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和错构瘤等,均属于上皮性肿瘤分类中的癌前病变[3](表1)。2 息肉切除技术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分次EMR (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等[4]。根据内镜下形态学特征,结肠直肠息肉可进行巴黎/日本的形态学分类[5](表2)。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肛肠协会(ACPGBI )根据息肉大小以及巴黎/日本形态学分类推荐治疗息肉的方法[6],见表3。3 带蒂和无蒂息肉的管理 3.1 带蒂息肉的管理 目前关于结肠直肠带蒂息肉的管理尚无统一的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禁忌症】 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 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 1.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 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泄,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器械准备】 1. 高频电发生器 2. 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通道者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 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4.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5. 严格按高频电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胃息肉、结肠息肉高频电治疗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2. 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或与左臀部紧密接触。 3. 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良好,便于息肉电凝电切操作。同时,必须吸净胃肠腔内的气体,尤其在大肠息肉切除时更须注意,必要时置换空气,以防易燃易爆气体在通电时发生爆炸。 4. 选择合适的电切圈套器,经内镜活检管道插入胃肠腔。在内镜直视下,在靠近息肉处张开圈套,将息肉套入圈套器内。于息肉根部逐渐拉紧套圈,但切勿用力过度,防止勒断蒂部导致出血。 5. 拉紧套圈后,息肉因血流阻断而顶端变为紫色,启动高频电源,脚踏开关通电,先电凝后电切。间断通电时间每次1~2s,一般不超过4s,直至息肉被电切成功。 6. 仔细观察确认电切部位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后,用三爪钳、圈套器或网篮捞取息肉,连同内镜一并取出。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1. 出血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发生出血。出血可为轻度、中度或大出血。轻度出血仅见创面轻度渗血或缓慢溢出,可自行停止。中度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后可表现为

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治疗

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治疗 最近,有个朋友去医院做了一个检查,被告知患有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这让我的朋友感到很害怕。其实,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也有可能是恶性的。那么,对于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其相关详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原因:息肉较大、像腺瘤样息肉特点,有恶变倾向。可择期手术,不必紧张。高频电切除术很安全,创伤很小,恢复快,方法也是通过结肠镜操作。 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呢?想了解一下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治疗。 诊断提示: 1.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早期症状多为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为间断或持续性出血。当患者持续大便潜血阳性

或表现出慢性贫血时,应想到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的可能,同时应高度警惕息肉恶变。所以对于可疑患者应及时进行纤维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性肿瘤或息肉。 2.患者表现出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时夹有脓血者,此时难与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恶性肿瘤相区别,必须行纤维肠镜检查,脱落细胞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大便常规检查,以及时作出诊断。 3.对家属中多人患有直肠结肠息肉病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息肉病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内窥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4.儿童无痛性便血,常因息肉所致,其病特点多为错构瘤性的幼龄息肉,采用指诊常能确诊。 那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呢?

手术切除: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可于肛镜卜自根蒂部手术摘除,注意息肉根蒂部须干净彻底切除,否则可致术后复发,通常是切除后将息肉根蒂部结扎,任其自行坏死脱落。手术切除是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经常采用的治疗手段。 以上就是乙状结肠腺瘤样息肉的治疗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话,可以随时关注,会继续为大家诚心奉献的。了解更多有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对大家平时在生活当中还是有好处的。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 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治疗的适应证有所放宽,经常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而修正。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全结肠镜对大肠癌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全结肠镜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420例。结果:1927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癌137例,检出率为7.1%,大肠腺瘤283例,检出率为14.7%。两者均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大肠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便血是大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腺瘤对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全结肠镜大肠肿瘤大肠腺瘤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西方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大肠癌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而全结肠镜是检查大肠癌最敏感的手段之一。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肛肠科肠镜室行全结肠镜检查1927例,检出大肠癌及腺瘤42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1 927例中,男1023例,女90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0岁,平均(50.0±11.9)岁,有33例进不到回盲部,除因肿瘤过大、肠腔狭窄难于进镜外,其他原因进不到回盲部的有14例,成功率为98.2%。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共420例。 1.2 方法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CF2401型,由熟练掌握内镜操作的肛肠科医生进行,按照循腔进镜的原则,对全结肠进行检查。

术前要求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免微小病变被掩盖。对肠腔无狭窄的,直接到达盲肠。对有狭窄,难于进镜的,不勉强通过。对息肉直径<0.5 cm的,直接钳夹;对息肉直径≥0.5 cm的先取活检,待病理明确后,再进一步处理。多发的息肉若数量不多,可逐个取病理活检,若过多,取大的息肉活检。肉眼可以直接判断的恶性肿瘤,在进行内镜诊断同时,也需活检四个以上的部位,进行组织学上的病理诊断,明确病理分型。对肉眼上不好判断的黏膜隆起或黏膜下肿物也一律取病理活检。 2 结果 在420例大肠肿瘤中,大肠癌137例,男97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2.4:1。大肠腺瘤283例,单发腺瘤218例,其中管状腺瘤175例,绒毛状腺瘤18例,混合性腺瘤25例。多发腺瘤65例。腺瘤性息肉术后复发32例,肠癌术后复查有腺瘤性息肉12例,腺瘤恶变4例。大肠癌和大肠腺瘤均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见表1)。两者发病高峰时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见表2)。大肠癌中以溃疡型多见,共83例,肿块型40例,浸润型14例。病理上以腺癌为主,中分化的腺癌最多,其次为高中分化、高分化、低分化腺癌等(见表3)。临床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痛等(见表4)。 3 讨论 大肠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症状,而当出现症状时,基本上是中晚期了,所以寻找一种能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检查手段是当务之急。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结肠镜是值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