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文保单位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7
昆山市文保单位
一、省级文保单位
赵陵山遗址
位于张浦镇赵陵村西北,原名赵灵山,又名景山,是一个高出地面,海拔高达10.5米,东西长110米,南北宽80米的椭圆土墩。
三期考古发掘清理墓葬94座,出土文物600余件,发现了良渚文化早期的大型土筑高台、墓葬,墓葬中发现殉人现象。
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绰墩遗址
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
考古证明,整个遗址的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的堆积。
它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比例、社会结构及人类生产生活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顾炎武墓
位于昆山市千灯镇蒋泾河南。
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爱国学者。
墓在顾氏祖茔内,墓冢高2米,周砌花岗石护栏,前有台阶,墓北为祠堂。
1995年4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峰塔
在昆山市千灯镇尚书浦西,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重建,塔呈平面方形,为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共七层,高38.7米。
清咸丰10年(公元1861年)塔檐、平座焚毁,幸塔身保持宋代原构,结构良好,塔壁倚柱、内外扶璧拱、壶门及东、南、北通道藻井为宋代建筑典型样式。
该塔每层收分显著,故历代有“美人塔”之称。
1994年进行修复。
重铸塔刹,新敷塔衣,腰檐、平座、栏杆、楼板、木梯,恢复其宋代风格。
1957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敬业堂
位于昆山市周庄镇南市街,俗名“沈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沈万三后人沈本仁建成,共七进五门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大小一百多间房屋,为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部是水墙门,供停靠船只、洗涤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为生活起居之处。
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走马楼”。
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雕饰华丽,精雅古朴。
1986年、1990年、1996年分别进行了维修,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燕堂
原名“怡顺堂”,俗名张厅。
在昆山市周庄镇北市街南首,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50),
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
共六进,房屋六十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
正厅南侧设有幽暗狭长的备弄,足有20米长,左侧可连通堂楼,右侧可进入花厅,备弄底下有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越水阁而去,与南湖相通,一副“桥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为无数古建筑家们看重。
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桥及沿河建筑
双桥由世德桥和永安桥联袂组成,开似古代钥匙,故称钥匙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建。
双桥及沿河建筑包括了双桥至富安桥之间的沿河建筑,它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最完美的建筑格局,为世人称著。
集善桥
俗称“赵家桥”,位于花桥镇赵家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桥面南侧石板上刻有“太平天国”四字。
1860年6月至1863年6月三年间,太平军曾两次由昆山向上海进军,必经过赵家桥,因此赵家桥上的石刻字可能就是那时留下的。
1982年集善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市级文保单位
林迹亭
原名粤如旷如之亭,在昆山市亭林公园马鞍山腰,清道光十四年(1834)建,江苏巡抚林则徐题联“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
”咸丰元年(1851)亭倾圮,而重建此亭,将此联刻于石柱上。
1992年修复。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顾文康公崇功专祠
在昆山市亭林公园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原为慧聚寺法华堂旧址,后为表彰明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1475—1540年)而设,清光绪年间(1874—1862)重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1980、1993、1998年又分别进行了维修。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抱玉洞
在昆山市玉山镇玉峰山顶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为八平方米一石洞,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峰
在昆山市玉山镇玉峰山紫云岩之顶,为纪念昆山第一位状元南宋秦国公卫泾所建。
高 5.5米,清末重修。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过墓
在昆山市亭林公园内,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刘过(1154—1206年)客死昆山,葬此,1956年曾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包被截去,1983年修复。
墓呈平面八角形,周
长11.5米,高2米。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富春桥
俗称“高板桥”,在昆山市玉山镇北后街与东塘街交汇处。
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8),明正统三年(1439)重建,为并联式青石拱桥。
桥长32米,高4.5米,宽4.4米。
1997年修复,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龙桥
原名“玉虹桥”,在昆山市玉山镇东门外,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1851—1862)重建,为三孔拱桥,桥长34.30米,桥高7.10米,跨度7.70米,是昆山市体量最大的古石拱桥。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归有光墓
在昆山市震川西路23号内,归震川为明嘉靖年著名散文家,去世后葬于金潼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包遭受破坏,1989年重修,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毕厅
在昆山市玉山镇柴王弄内,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是昆山市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厅堂。
1992年修复。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富春桥
俗称“高板桥”,在昆山市玉山镇北后街与东塘街交汇处。
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8),明正统三年(1439)重建,为并联式青石拱桥。
桥长32米,高4.5米,宽4.4米。
1997年修复,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龙桥
原名“玉虹桥”,在昆山市玉山镇东门外,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1851—1862)重建,为三孔拱桥,桥长34.30米,桥高7.10米,跨度7.70米,是昆山市体量最大的古石拱桥。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归有光墓
在昆山市震川西路23号内,归震川为明嘉靖年著名散文家,去世后葬于金潼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包遭受破坏,1989年重修,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毕厅
在昆山市玉山镇柴王弄内,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是昆山市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厅堂。
1992年修复。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神道院
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粮库内,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清代)及山门(元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
俗名“文昌阁”,在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
1980年重修,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眼桥
在昆山市锦溪镇南部,建于清中期,中间有九个石墩,十个孔。
桥长52.00米、桥高3.10米、中孔跨度3.50米、桥面宽2.70米。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丁宅
在昆山市锦溪镇丁家弄,始建于清代中期,前厅光绪年重修,原有房屋十一进,现存七进,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门楼砖雕精细,1998年修复。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溥济桥
又名“陈家桥”,在昆山市锦溪镇中市河,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8),桥长15.4米,桥高3.25米,跨度5.80米。
是保存较好的明代束腰并联式拱桥。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锦溪古内河水道
在昆山市锦溪镇,古镇在内河水道两旁保留着明清时期石驳岸,包括石埂、石基、石河埠和古桥,总长度为6公里。
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少卿山遗址
在昆山市千灯镇东北,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6米,1984年、1997年曾作过抢救性发掘。
出土珍贵文物百余件。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千灯石板街
在昆山市千灯镇,自镇北永福桥至镇南种福桥,现存明清时期石板2070块,既可通行,又是泄水通道。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叶楚伧故居
在昆山市周庄镇中市河畔,建于清同治年(1862—1875),为国民党元老叶楚伧的故居祖荫堂,原有北向五进,现存四、五两进,建筑面积634平方米。
是叶楚伧创建南社和早期活动场所。
1997年修复,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澄虚道院
在昆山市周庄镇中市街,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3)。
占地面积695.99平方米。
明、清时期均作修缮,保存较好。
1994年重修山门、斗姆殿等。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聚福桥
在昆山市花桥镇天福庵小镇边,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为并联式青石拱桥,桥长19米,桥高3.5米,桥宽2.6米,保存完好。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年堂
在昆山市花桥镇徐公桥小学内。
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为黄炎培创设的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的民众大礼堂,有吴湖帆题额,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山遗址
原名“高墟”、“太平山”,在昆山市正仪镇东北部,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春秋宋以后各时期的文化堆积,面积约4000平方米。
1998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巴城老街
在昆山市巴城镇老区。
街道东西长200米,街巷为清至民国年建筑,人行道仅容三人并肩同行。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胡石予故居
在昆山市蓬朗镇东街,为清末著名学者、教育家、江南三大儒胡石予住处,故居共五进,现存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度城遗址
在昆山市淀山湖镇西南复光村,度城为唐乾符五年(879)黄巢农民起义军所筑,后被淹没。
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余宅
位于千灯铺典当里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系徽商余氏的老宅,座西朝东,双排两行,共五进。
该建筑群第一进为店铺,第二进是明厅,第三、四、五进为当库和住宅,共有房屋120多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峰遗址
位于玉山镇玉峰山西山南200米。
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中部为高出地表7.8米,约300平方米的圆形土台。
1992年11月修筑公路取土时发现。
收集到马家浜文化红陶片、崧泽文化黑皮陶片、灰陶片和良渚文化石斧、石锛共11件,现存部分高地。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卫泾墓
位于石浦镇北,旧名“状元山”,又称“六鳌山”,系昆山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卫泾(1154~1226年)隐居读书处。
卫泾字清叔,官至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后进封吴郡开国公。
墓地面积
约4000平方米,中间土筑高阜高出地表4米,2000年7月发现了石人、石马各一对。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隐庐
位于玉山镇后街下塘24号。
始建于民国,为美籍华人王安博士父亲(王隐庐)的行医诊所。
占地面积258.68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座北朝南。
1999年修复。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唯一亭
位于玉山镇亭林公园东部。
又名“方还亭”,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纪念辛亥革命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近代著名书法家方还(1866—1932)所建。
方还,原名张方中,字唯一,昆山蓬朗人。
该亭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迮厅
位于周庄镇北市街11号。
明崇祯年(1628—1644年)建,吴江望族迮氏,自“莘塔”迁至周庄定居所建。
占地面积534.31平方米,建筑面积207.74平方米。
座东朝西。
现存前后二座堂楼,两侧厢房。
砖木结构。
保存较好。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迷楼
位于周庄镇中市街79号。
始建于清末民初。
它曾经是近代爱国文学团体南社社员柳亚子、王大觉等人聚会处。
占地面积127.05平方米,建筑面积254.2平方米。
座南朝北,二层小楼。
1994年重修。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戴宅
位于周庄镇中市街70号、72号、74号,始建于民国,由戴氏兄弟所建三栋楼房。
座北朝南,建筑面积分别为:728.3平方米、925.03平方米、372.24平方米。
吴家桥
位于千灯镇吴家桥小镇,原名“三善桥”,始建于明初,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木桥改建石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东西走向,跨于尚书浦上。
桥长31.96米,宽4米,净跨9.3米,矢高5.8米。
桥系花岗石质地。
单孔拱桥。
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种福桥
位于千灯镇南端,原名“西庄桥”,俗名“南大桥”。
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重建,清道光年间重修。
东西走向,跨于尚书浦上。
桥长31米,宽3.7米,净跨9.5米,矢高5.3米。
桥系花岗石质地。
单孔拱桥。
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
桥栏已失。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永福桥
位于千灯镇北大街。
又名“启秀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崇祯元年(1628年)重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建。
东西走向,跨于尚书浦上。
桥长36米,宽3.8米,跨径10米,矢高
5.9米,桥系花岗石质地。
单孔拱桥。
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
桥栏青砖砌,上压花岗石条。
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功桥
位于周庄镇北市街。
俗称“北栅桥”。
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
东西走向,跨于北市河上。
桥长24.1米,宽3.06米,净跨7.35米,矢高4.6米。
桥系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拱券分节并列砌置。
栏杆青砖砌,上压花岗石条石。
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天水桥[锦溪镇天水街·清代]
俗称“北观音桥”。
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
南北走向,跨于北油车港上。
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
矢高3.1米,桥拱青石,其余花岗石。
桥系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里和桥[锦溪镇南市河·清]
俗称“南观音桥”,又称“南塘桥”。
始建于明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
南北走向,跨南市河上,桥长22.4米,宽3.1米,净跨9米,矢高4.8米。
桥系花岗石质地。
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栏青石,望柱、长系、抱鼓石全,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稍里桥[张浦镇新龙村·清代]
又名“万安桥”。
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咸丰十一年(1862年)重建。
东西走向,跨于南塘河上。
桥长74米,宽3.60米,矢高4.5米,由东往西,跨径分别为7.60米、9.80米、7.30米。
桥系花岗石质地,三孔拱桥。
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
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徐公桥[花桥镇徐公桥村·清]
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
东西走向,跨于徐公浦上。
桥长19.6米,宽2.90米,净跨7.10米,矢高3.96米,桥系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
桥北侧有望柱,长系石、桥栏、抱鼓石全。
保存完整。
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