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7.03 KB
- 文档页数:6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将优良的基因引入到作物品种中,以改善作物的品质、耐旱、抗病等性状。
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种植也伴随着一些环境问题。
一、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转基因作物生长在农田中后会产生相应的生态问题,如同类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种植面积的单一化。
当作物品种相同、耐药性相似时,某些病毒或昆虫繁殖速度会加快,容易在转基因作物中大量滋生,形成病毒、害虫传播的等环境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威胁,比如对鸟类、蜜蜂等飞行动物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平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和传统杂交技术恰恰相反,其种子生产完成后基本上没有变异,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和菌株不断减少,最终影响到土壤的肥力。
特别是野生动物及其糌粑、鼓(即鼯鼠)、松鼠或者其他动物喜欢在作物下面挖洞,使得土壤变松,有机物质积累,这些有机物质也是土壤中菌群必不可少的碳源,如形成土中循环链,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翼,可以互相促进。
三、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环境条件下,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减少有害树或草本植物,从而使某些物种失去生长繁殖的条件。
此外,转基因作物通过对有害昆虫、杂草等的灭杀,对某些有益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适当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不仅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给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备选方案。
四、转基因作物对生态平衡的打乱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其它生物体产生影响。
例如,转基因植物杀虫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它供应了杀虫剂的长效种植。
当害虫的数量超出植物能承受的范围,害虫就会遭受广泛的杀害,害虫的数量下降,而更广泛的杀害将意外杀死自然控制害虫的昆虫,导致更强的害虫在种植地方出现,这一切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五、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对生物群体如此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有害。
转基因的认知转基因(tr-ansgene)技术是指所有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导入受体生物细胞并稳定整合到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的技术。
人们对植物、动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从转基因在受体植物、动物基因组中得到稳定整合并在当代及其子代中得到有效、稳定的表达。
转基因这项前沿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有望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由于其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改变品种品质,所以它将对农业未来的发展作出变革性贡献。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促使农艺学家不但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高产、稳产的农产品,还要研究如何在其食用口味、营养成分以及外在性状等方面提高产品品质。
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
目前已培育出玉米、水稻、烟草等29种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营养品质大幅度提高的转基因植株。
在诸多的农业增产措施中,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良种繁育的方法占到30%~40%。
培育转基因动物的用途在于:(1)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机理;(2)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3)培育高产、抗病家畜或能够为人类提供移植用器官供体动物;(4)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工业和医学所需的珍贵活性蛋白。
在农业生产上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包括提高乳生产的产量和改变乳成分,饲料利用率,胴体品质,抗病力,繁殖力,生产效率以及为生物研究和制造业而改变细胞和组织的特点,转基因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超过500种,从基因工程农作物大田试验的种类上看,试验次数最多的是抗除草剂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次是抗虫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三是品质改良、抗病毒和抗真菌类的工程作物。
已进入大田试验的基因工程农作物品种有玉米、马铃薯、番茄、大豆、棉花、瓜类、油菜、烟草、甜菜等,同时还有水稻、小麦、葡萄、甘蔗、核桃、苹果、花生、甘蓝等进入中型或小规模大田试验,并已有多种基因工程农作物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转基因技术诞生开始,就备受人们关注。
转基因是人为地让一个基因在其非自然的时间、地点、环境进行非自然的表达。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转基因生物都有可能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但也可能是有益的。
本文将简单论述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超级”杂草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一、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超级”杂草或昆虫现在一说起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所谓的“超级”杂草或昆虫,这是因为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是抗虫的Bt转基因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
“超级”,是指它们具有其同类本不具有的抗特定除草剂或杀虫剂的能力。
也就是说,本来可以杀死它们的除草剂或杀虫剂对它们再也无效。
由于它们的一般同类都被该除草剂或杀虫剂消灭了,无其它草或虫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可以取得尽量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
于是,它们就可自由生长,而且长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这些“超级”杂草和昆虫的产生,其实同生物进化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它们是在一个地方长期大量使用单一抗除草剂或抗虫转基因的必然结果。
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里,由于遗传变异的积累,都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物种本身基因型的多样性,而生物进化的推动力是环境对这些基因型的选择。
如果使用转基因生物的目的是对另一种生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就等于是对该目标生物的基因型进行一种选择,从而使目标生物朝向抵抗伤害的方向进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压力。
也就是说,目标生物中,能被杀死的都被杀死了,只剩下杀不死的。
结果就是使原本在群体中并不占优势的抗性基因型变成了优势基因型。
该转基因的表达强度越高,表达的时间越长,该转基因生物的群体越大,这种选择力度就越大,具有抗性的目标生物就会越早出现。
例如,Bt杀虫剂在Bt转基因棉花问世以前就在棉田使用了很多年。
基因工程与环境风险:道德和生物安全问题基因工程是一项在当今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它涉及到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以实现特定的目的。
虽然基因工程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例如农作物的抗病性提高、药物的生产等等,但它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带来的环境风险,并分析其中的道德和生物安全问题。
一、环境风险1.1 转基因作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相比,具有更强的抗性以及更高的产量。
然而,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例如,当转基因作物与野生物种杂交时,可能导致野生物种数量的减少或灭绝。
1.2 基因流失和基因污染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传粉或种子传播到野外环境中,从而导致基因流失和基因污染。
这可能会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二、道德问题2.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因工程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当转基因作物替代野生物种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减少甚至丧失。
这引发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德问题。
2.2 动物权益保护在进行基因工程研究时,经常需要使用动物作为实验对象。
然而,这涉及到对动物权益的伦理考虑。
例如,对动物进行基因突变实验可能会导致它们的痛苦和不适。
三、生物安全问题3.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备受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例如导致食物过敏或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使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估成为必要。
3.2 基因工程的滥用和误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可能会导致生物恶性事件的发生。
例如,基因工程可能被用于制造生化武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建立起监管机制和法规以规范基因工程的应用。
四、解决方案4.1 强化监管和管理机制各国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机制,确保基因工程技术的安全应用。
必须建立全球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标准和规范,以防止基因工程技术的滥用和误用。
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评估转基因食品,也被称为基因改造食品或遗传改造食品,是通过人为方式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产品。
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争议,主要集中在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上。
本文将评估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影响评估(1)生物多样性: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引入可能影响农作物与野生植物之间的交叉传粉,导致野生种群的变异或灭绝。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能对昆虫和其他非目标生物产生可怕的生物毒性,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2)生态平衡:作为常见农作物,转基因作物可以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基因改造作物所带来的某些特质(如对害虫的抗性)可能破坏传统耕作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并可能导致抗药性害虫出现。
(3)杂草控制:转基因作物中常常包含除草剂耐受基因,使得转基因作物能够耐受广谱除草剂。
然而,这可能导致转基因作物杂草的出现,从而增加农药使用,进一步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影响评估(1)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一直是讨论的关键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在过去二十年中被广泛消耗,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其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然而,一些学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其他不利健康影响。
(2)抗生素抗性:另一个关注的问题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对抗生素抗性造成影响。
转基因作物中通常包含抗生素抗性基因,这在科学界引起了争议。
一些观点认为,这可能促进抗生素抗性细菌的传播,从而给公众健康带来危险。
(3)食品营养:转基因作物中的营养成分是否与传统食品相比发生变化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转基因作物被广泛认可为与传统作物具有相似的营养价值,但跨学科研究仍在继续评估这一问题。
三、未来发展与监管(1)科学研究:对于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健康的评估,科学研究仍然在不断发展。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艺工具,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使其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其核心原理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变其遗传特性。
二、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遗传污染:转基因植物通过花粉的传播,可能会与野生植物杂交,导致野生种群的基因污染。
这可能会导致野生种群的变异减少,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2. 生物入侵:转基因植物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一旦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可能快速传播并成为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3. 增加单一物种的优势:转基因植物通常具有抗虫、抗草药等优势,这可能导致野生植物逐渐被转基因植物取代,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衡尽管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这项技术,因为它也具有许多应用的潜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利用转基因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
1. 加强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应用在可控范围内。
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和标准,确保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的可控性。
2.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在转基因作物栽培区周围设置隔离带,减少花粉传播和基因流动,降低对野生物种的影响。
3. 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科学研究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制定更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4. 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促进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发展,减少对转基因技术的依赖。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转基因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食物供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随着人类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转基因技术作为其中的一项研究成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转基因技术使用对于生物多样性是否产生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生物体。
在基因的转移过程中,人们可以将一些人工设计的基因加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实现特定的目的或者增加生物体的某些性能。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转基因作物能够带来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转基因技术能够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帮助农民解决粮食问题,从而降低食品价格。
其次,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作物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的积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转基因作物也可能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系统。
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大规模使用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农药、化肥等,会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转基因作物可能会与其他野生植物杂交,从而带来一些其他不可预知的生态影响。
第二方面,转基因技术也可能影响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人工设计的基因可能会带来新的生物体,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去适应新的环境。
当新的生物体与其他基因的组合相互作用时,很难预测它们之间的影响,可能造成生物体的破坏或者损失。
此外,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将增加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会加速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干预,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第三方面,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如果过度扩张,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为在转基因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可能会排除一些稀有的物种,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科学家和政府部门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对商业化转基因技术的法规,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了食品产业和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植物的性状,增加产量和抗性,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争议。
在全球转基因争议日益升温的时候,本文将探讨在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中,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转基因技术所改造出的农业产品,大多数都被用于人类的食品和动物饲料,以提高它们的产量、快速生长和强化抗性。
转基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解决闻名全球的粮食不足问题。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无后效的,而是可能激起环境恶果的。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贡献。
然而,转基因技术将导致物种消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排出无意义的空话入侵的时候,有必要看到转基因植物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的不利影响。
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有机肥料和小规模灌溉,可以保持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
但长时间的大规模使用转基因生产方式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当地物种的面临危险。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每个物种或个体,还包括那些漫游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转基因技术可能可助于增加种田的产量,但是这却可能导致土壤的质量下降,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损伤。
转基因技术所使用的农业化学品,含有对气候影响积极的控制剂、杀虫剂和除草剂,这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河流和湖泊等是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转基因技术对这些环境大有损害。
一旦这些环境遭到损伤,整个生态系统的状况就会发生变化。
结论明确的选择和总结,转基因技术给地球生态坦然地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生存。
应该在实践中坚决遵守环保的原则,非常躁动地控制和监制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以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而长期的发展和我们的家乡永续发展。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摘要:随着转基因生物,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的不断推广,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潜在的侵袭力、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转基因生物对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生物多样性;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人类获得物质与精神资源的源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维护整个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
一般来讲,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转基因生物( transgenic organisms)又称遗传修饰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简称 GMOs ),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根据人们的意愿和设计,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使其产生新的性状和功能。
GMOs所涉及的对象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随着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种植,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改变物种问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2]。
1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植物大多数是农业作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是为了抵抗病虫害。
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 杀虫蛋白基因导入农作物,使其获得抗虫性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3-5]。
通过基因修饰可以增强植物在逆境中的生态适应性。
目前,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潜在的危险还未了解清楚,国内外尚缺乏权威性报道,但多数研究证明Bt毒蛋白只对鳞翅目昆虫存在毒性,而对其他动物特别是人类和哺乳动物没有毒性。
1.1转基因玉米对昆虫的影响Losey等的实验证实[6] ,在实验室水平转基因玉米的花粉伤害大斑蝶虫。
这种蝶的唯一食物是马利筋属的杂草。
转GylA(b) 基因的抗虫 Bt玉米的毒素是在花粉中表达的,而马利筋属的杂草多分布在田边,玉米扬花时花粉可飘60m远。
因此大量的花粉飘落到杂草叶面上。
它们以撒有与自然界同样密度的转基因玉米的花粉的马利筋叶片喂饲大斑蝶,并以同样条件的正常玉米花粉和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作为对照。
每张叶片上放 5条3日龄的幼虫, 每个实验重复5次。
4d后记录马利筋叶片的消耗量、虫子的成活率及幼虫的重量。
结果,喂有 B1 玉米花粉马利筋叶片的幼虫第2天就有10%以上死亡,4d后死亡44%。
两个对照全部存活。
幼虫对不同处理的马利筋叶片摄食量也有明显不同;摄食不加花粉的叶片的量最大,而加 Bt玉米花粉的叶片的量最少。
几乎同时。
美国的Lowa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 J.Obrycni和L.Hansew在大田中得到类似的结果[6]。
实验结果显示用Bt玉米花粉处理的幼虫48h后就有19%死亡,而非玉花粉处理的幼虫无 1 死亡,而没有花粉处理的对照死亡率为3 %。
另外,Hilbeck等的工作证实转基因玉米对有益昆虫绿草蛉死亡和发育有影响[6]。
喂食吃Bt玉米长大的欧洲玉米螟的率为62%,而对照组的死亡率是37%。
因此说明其较高的亡率是与Bt基因有直接联系的。
在绿草蛉幼虫的发育方面,饲Bt玉米的欧洲玉米螟的发育时间延长,成虫时间比对照组均慢3d。
但在海灰翅夜蛾上未看到不同。
1.2转基因Bt 棉花对昆虫的影响夏敬源[7-8]等人的实验证实转基因Bt棉对棉铃虫优势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和羽化率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但是,该实验还证实Bt棉能有效的保护增殖捕食性天敌。
WilsonI[9]等在田间的调查表明抗虫棉花通过对鳞翅目害虫的影响而间接地促进了甘薯白粉虱的种群增长。
柏立新等人的对不同抗虫棉品系对棉田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不同抗虫保铃棉品系自控区上发生的害虫与天敌种类、害虫总数与对照品种相比,其差异不显著。
门兴元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未防治的条件下抗虫棉的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要高于常规棉。
1.3转基因741杨对昆虫的影响高宝嘉[10-11]等人2003年对转基因741杨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转基因741杨能明显降低群落中食叶害虫的数量,同时,使群落中食叶害虫优势度降低。
随抗虫性的增加,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不同抗性的转基因741杨,抗性越强所形成的节肢动物群落与未转基因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低。
2007年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杨林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转基因杨对林中主要靶标害虫舞毒蛾、杨白潜叶蛾、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转基因杨林中非靶标害虫杨白毛蚜未出现大发生的趋势。
在转基因杨高抗和中抗林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三突花蛛、异色瓢虫、的数量与对照相比有增加或减少,而寄生性天敌粘虫白星姬蜂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转基因741杨外源基因的转入以及林中靶标和非靶标害虫数量的变化对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胡建军等人围绕转抗虫基因树木生态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抗虫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种群和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昆虫的多样性提高,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未见明显影响。
1.4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其活性维持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作物植被类型的改变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活性有巨大的影响。
Glandorf等的实验证明[12]:转Bt基因的农作物被土壤生物降解后,其可产生有毒的物质,从而杀死土壤中的有益昆虫和真菌。
再如转T4一溶菌酶的基因作物、转蛋白酶抑制剂I基因作物,其基因产物、作物残体在土壤中被降解后对根际或残体周围的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都有很大的影响。
可能减少土壤中生物的种类,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功能被阻滞。
2转基因动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只转基因小鼠诞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向美国农业部申请要求释放第一个转基因的节肢动物螨,这种螨是草莓和花卉害虫蜘蛛螨的饲料。
1996年已批准作大田实验。
1995年第一个遗传工程线虫向环境释放提出申请。
然而很多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节肢动物存在很大的环境风险,由于它们繁殖快、数量大,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通过竞争影响非目标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目前,转基因动物主要应用于医药、食品、生产等各个领域。
其中转基因动物中只有转基因鱼规模较大,释放到了人工控制环境和野外环境。
最近,国际知名转基因鱼研究学者Devlin[13]等人总结了转基因鱼生态评价的研究现状,认为由于表型/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效应,即使在实验室获得了转基因鱼及野生型表型问的差异,也难以根据简单的表性差异推演转基因鱼释放或逃逸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复杂的生态相互作用,即使可以推测其生态后果,这种推测可能也是不可靠的。
2008年胡炜等以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转生长激素( G H) 基因鱼为对象,分析了转基因鱼潜在生态风险的实质,简要综述了通过单因子表型与适合度分析、数学模型推演研究转基因鱼生态风险的现状,阐述了利用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开展转基因鱼生态风险评价的新思路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评述了采用三倍体途径控制转基因鱼生态风险的策略及原理。
2009年李学梅等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及RAPD和 PCR—DGGE两种DNA指纹技术对转基因鱼试验湖的浮游生物群落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DNA多态性与物种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形态学鉴定和DNA技术在该研究中未呈现显著相关,后者能够揭示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毫无疑问三种方法可以从不同方面表征群落结构。
这将为研究转基因鱼试验湖泊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坚实依据,进一步评价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及其对饵料生物的影响奠定技术基础。
熊晶等人就转基因鲤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3转基因微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今,发达国家转基因微生物已少数被批准向环境释放,然而许多科学家指出:转基因微生物的释放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微生物尚未得到鉴定和定名,微生物的不同种属之问的自然基因转移比较频繁,而所插入的带有明显选择优势的基因有可能在大范围的微生物界传播。
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待研究。
Talk等在 science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转基因生物将产生新的病毒和疾病? ”的文章。
1996年很多实验证据说明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14]。
转基因工程菌释放到土壤后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地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工程菌田问释放的案例少。
转基因工程菌进入土壤环境后产生的生态效应包括:转基因工程菌与原有土壤微生物的竞争能力;向新宿主的基因转移;生物循环的变化;以及原有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目前这些效应主要通过实验室研究予以评估,它未必能反映田问的实际状况。
4讨论转基因生物本身是新产生的生物,释放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是外来种。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国内还应当更加重视。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物种已灭绝,还将有大量的物种遭灭绝或受到威胁。
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在整个食物链中,鸟类和昆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很贫乏。
再加上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安全性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应对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加重视。
全世界的科学家要对转基因生物的经济效益和生态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需要制定出与风险评估的方法或者如何检测转基因释放后的影响。
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特别是缺乏田问实验结果,因此不能做出精确地评价。
对以暴露出来的环境风险问题,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15]。
为减少转基因生物带来的危害,这就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与开创,以科学为依据,客观评价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确保人类健康与自然界生物的协调发展[16]。
参考文献[1]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戴海英,刘国贞,刘佳,等.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种子科技,2006(6):39-41.[3]贾乾涛,石尚柏,杨长举,等.转Bt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5(1):10-107.[4]程焉平.转抗虫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49-52.[5]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等.转抗虫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2,39(5):321-327.[6] Loser JE.Transgenic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le.Nature,1999,399:214.[7]夏敬源,崔金杰.转 Bt 基因抗虫棉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棉花学报,1999,11(2):57-64.[8]崔金杰,夏敬源. 转 Bl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学报,2000,20(5):84-829.[9] Wils n F D.Resistance of cotton tines containing 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to pink bollworm and other insects [J] .J Econ Entomol,1992,85(4):1516-1521.[10]高宝嘉,张芳,侯东永,等.转基因741杨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1):62-64.[11]高宝嘉,姜文虎,刘军侠,等.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和非靶标害虫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09,40(2):195-199.[12] Glandorf D C M, P A H M Bakker and L C Loon.1997.Infiuence of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proteins by transgenic plants on the saprophytic soil microflora .Acta Botanica Neerlandica,46(1):85-104.[13] ]Devlin R H,Stmdstrom L F,Muir W M. Interface of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s of transgenic fish.Trends Biotechnol,2006,24:89-97.[14]钱迎倩,魏伟,桑卫国,等.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21(3):337-342.[15]郭建英,万方浩,韩召军.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515-522.[16]唐敬春,尤宏,盂宪林,等.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的实践与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