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学院:

专业:

题目: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姓名:

学号: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我国教育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针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本文从教学体制与社会风气因素两个方面给出了研究与分析。我国的教学体制方面,存在严峻而急迫的问题,课程设置上启发性、自由性差;新型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不足;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而社会方面,日益严重的拜金风气使得学生和家长们都朝着钱看齐而忽略了专业本身的重要性;大学公信力问题层出不群;钱权因素的诱惑致使教育与科研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文章中对上诉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思考、研究与解决办法,以期为“钱学森之问”的解答提供思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逐步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准。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学体制对比、社会风气影响

一、序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1-2]。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用钱学森的话,我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培养可造就社会主体人才。然而,杰出人才冒不出来,却是由于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因素造成[3-5]。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但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6-9]。

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

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钱学森之问的实质在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10-12]。

美国教育拥有成熟的教学体制,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本文以美国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同时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的分析与对比,针对我国教育的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值得国内高校借鉴,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学体制的思考

国外大学的教学体制分析

1、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

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以下三大块组成:

1.1、通识课程计划

低年级学生所必修的通识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十多门课程。通常情况,教育课程体系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有关人类和自然知识的科学,即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学科领域。它们也被称为非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或公共必修核心课程。要获得学士学位,学生必须在这三类课程中每类至少选修4门课,每门课至少3个学分;(2)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写作和数学课程;(3)培养和深化学生对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的跨文化课程和外语课程。这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使学生众览各学科,寻找自已的专业方向。

1.2专业课程计划

高年级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3、4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高级专业课程选修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

1.3选修课程计划

由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计划。这类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一般不作具体

要求。只是有的课程必须完成其前导课程的学习后才能选修。以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了解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为开设目的。美国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大体由此三大块构成。各专业学生都在上述三大课程模块中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各块课程比例相当,约占所修课程的1/3。

美国的本科生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版本,每位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专业培养人才方案的指导性原则下由学生自行选课组成。对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兴趣是美国大学教育中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为其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信息化教学平台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选用和教材品种上中美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教材比较单一,特指教科书。每门课由主讲老师选定一本教材,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中要求写出与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内容。上课时师生均被要求带上教材。老师按书讲,学生照书学。在美国则完全不同。主讲教师不仅为选课学生列出至少2~3本专业教材,还列出数十本教学参考书以及为数更多的相关报纸、学术期刊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将教辅信息上传到该课程的网络空间里。学生在这种全方位、多媒体的教学材料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思索,不断丰富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知识并养成了探求知识的习惯。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学教学中。美国多所高校使用被称之为E-Black-board(电子黑板)的教学平台,即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课程管理系统。它技术先进、操作极为简单。任课教师通过该系统建立一个空间,通过账号和密码允许选课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在这个网络空间里,教师可以发布有关课程的任何信息,如课件、授课视频、讲义、补充阅读资料、作业等;可以向全体选课同学发布通知,如作业上交日期、注意事项、课程异动等;可以收集电子作业、评分、登分、答疑;可以将学生课上的演讲录像上传,便于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可以下载相关信息,便于课下预习和复习、在线做练习、参加小测验,与其他选课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向老师及同学提问、查询作业等。美国高校,校园内网络环境无处不在,学生随时随地拿出电脑就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