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可见,要让一个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读懂文言课文,首先要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意义和用法,还有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式的类型。学生只有搞懂了文言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才能慢慢地读懂浅易文言文,才能发掘隐藏在文本之内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瑰宝。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都有同感: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言现象解释清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我粗浅的认为,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这一法宝来解释文言现象,就会觉得轻松自如,清清楚楚。

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语法,有些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安排6-8课时进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讲解。其实这个教学课时的安排并不多余,因为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在文言文中作用尤为重要,而且在辨析修改病句及写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绝对不可忽视。另外,在高二的选修教材中也有相应的内容(《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这个单元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节选自我国经典作品《战国策》、《史记》。要让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做好文言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汉语语法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现象的例子。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备货用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功能。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

这个“活”是形容词兼属动词,如果带宾语有使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翻译为“项伯杀了人,我(张良)使他(项伯)活了下来”,“活”译为“使……活下来”。再如,《荆轲刺秦王》“群臣怪之”的“怪”本意是奇怪,应是一个形容词。现代汉语语法中规定,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可原文中的的“怪”带了宾语“之(代武阳色变振恐这件事)”,失去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因此“怪”就译为“认为……奇怪”或“以……为怪”,词性发生改变为能带宾语的动词谓语,这样就符合语法规则(主+谓+宾)。又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本意是眼睛,是名词,现代汉语语法中规定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如果我们划分句子成分“范增(主)+数(状)+目(谓)+项王(宾)”,我们会发现“目”充当谓语,这是不复合名词的功能,因此这个“目”的词性已发生变化,变为动词,译为“用眼睛看”。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但我们都可以用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解释既方便又清晰。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一、实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原属甲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词类,这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有时也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如: 1、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2、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运行到中午) 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进军) 练习: 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左右欲刃相如。 4、驴不胜怒,蹄之。 5、师还,馆于虞。 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子房前。 8、(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如: 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像蛇一样蜿蜒)

3、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畚箕)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6、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像对待货物) 7、失期,法皆斩,(按法律) 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西、向南或南面、西面) 9、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10、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间) 练习: A、指出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2、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3、(孙)策亦亲戚待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乡邻之生日蹙。 7、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和双音词中,成为凝练的结构,填词并体会。 ——吞——咽、——蟠——踞、——消——散、——起——涌、——崩——解、——食——吞、——新——异、 ——黑、——凉、——亮、——黄、——缩、——拥……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1、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问:有时,我在语文练习册里能做到课外的文言文,一做到这,我就头疼,怎样才能做到,做这种题时游刃有余? 答:同学,你好!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问: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谈到文言文中的句式,是好多同学迷惑的地方,特别是其中的倒装句根本模不着头脑。究其原因就是不懂语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分为四类,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于省略句而言无非是省略主语、谓语、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省主语 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省宾语 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省介词 还有谁去?我(去)。省谓语。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上下文具体推断,在这里就不再详说了。下面重点说说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般句中有谓语动词“是”。文言文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没有谓语动词“是”,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句中常用介词“被”引出施事者。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导读:【文章导读】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供您参考和借鉴。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基本使用方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我国的汉语诗歌从历史、时间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什么是古典诗歌?所谓古典诗歌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它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艺术。古典诗歌,包括清代及清代以前的诗词,它从形式上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通常只有五言诗、七言诗两类。五言诗和七言诗又可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又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古典诗歌又可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两类。什么是古典格律诗歌?古典格律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格律诗歌包括律绝、律诗和排律、词、曲。古典格律诗歌格律严谨,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什么是古典风体诗歌?古典风体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风体诗歌包括诗经体诗歌、楚辞体诗歌、乐府体诗歌和古体诗。古典风体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 什么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文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现代诗歌的特点是: 1.形式比较自由。 2.内容比较开放。 3.意象重于修辞。 4.形象性更为鲜明。 5.必须分行排列。 现代诗歌又可分为现代格律诗歌和现代风体诗歌。什么是现代凤体诗歌?现代风体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例如,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于进水,字潇涵,号潇涵轩主。1970年生,山东荣成人。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与研究。他是当代的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旗手。出版了主题诗集《姐姐》、诗歌专著《论律体新诗》、《诗帜》等。 《姐姐》是一部主题诗集。整部诗集,有两大创新:一是体裁的创新,根据诗歌的发展规律,打造全新的现代诗歌体裁——“律体新诗”。二是修辞格式的创新,首次运用了大对仗、大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语势,升华诗歌的情感之美。“律体新诗”又有二大特点:一是以意传神,主题鲜明,昂扬向上,并采用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节奏,反复烘托意境,深化意象。二是以律立体,韵贯首尾,以韵律的回环往复,塑造诗歌的声韵之美。 什么是现代格律诗歌?现代格律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例如,于进水的《诗帜》。《诗帜》是中华诗歌复兴的旗帜和纲领。《诗帜》分为:《诗帜》的核心思想和伟大意义;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概念和分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作用;诗歌的格式;诗歌的结构章法;诗歌的鉴赏方法;诗歌韵表;诗歌分类表和诗歌各种体裁范例十个部分。《诗帜》规范了诗歌的含义、概括了诗歌的特征、明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章一《与朱元思书》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 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2分) 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 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二)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 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 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 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 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 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过关检测 1、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3)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④⑤/②⑥ 2、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2)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A、①④/②⑤/③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④/①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湖北01)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天下苦秦久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湖北01)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士奚由进”相同的一项是()(湖北10) A、验之以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手不可屈伸,弗之怠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公主何在”同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湖北09) A、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B、昂其值,居为奇货 C、立之阶下,不之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下列句中两个“于”字都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业精于勤,荒于嬉 9、下列句中中不含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下边“是”不表判断的句子是()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初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四会市苏东霖中学欧阳维锋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属于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课程。学员为初一、二预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初一预科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而初二预科班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尽管这两部分学员学习情况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提高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此外,加强现代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所选文言文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丰富语文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树立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够批判吸收古代文化遗产。 3、德育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哲学的思考,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此外,附加现代文阅读,提高现代文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所选文言文作品以其所在年代为线索,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根据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教材共九章,前八章为各个年代的文言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状况,还有利于我们充分开发古代文化,挖掘其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文学等人文资源,借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尽承传其精髓之责任。 其中,选取了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旨在通过这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的寓言小故事,对课堂作适当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理念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尊重和满足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坚持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第二,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差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和个人魅力。最终,让学生乐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把寓言故事的幽默讽刺融合于有关文化、政治类的文言文中,寓教于乐。同时,学习有关古人礼仪和做人方面的作品,如论语,提高学生的自我涵养,树立起自主意识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实现“不求人人成大才,但求人人都成人”的教育目的。此外,除了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以外,增加课外优秀作品和重要的人物知识,与课堂学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五、课时安排: 16课时 六、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