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肾损害的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6
・542・J Nephrol Dialy Transplant Vol.29No.6Dec.2020•貝点关注•2020KDIGO指南概要:基于循证的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焦晨峰译谢红浪校[译自:Kidney Int,2020,98(4):839-848]摘要2020年,全球改善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首次提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近期一些高质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新药的器官保护提供了证据。
该指南出台,为CK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新指南的目的是整合新型药物和现有治疗策略,提供以循证为基础的推荐,优化CK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略。
此外,该指南还包含了一些实践要点,以促进一些目前尚无足够数据提出合理推荐但可能对临床有用的治疗方案的实施。
该指南涵盖了CK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血糖监测和目标、生活方式干预、降糖治疗、自我管理和卫生系统管理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管理治疗本指南是全球改善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首次制定的慢性肾脏病(CKD)合并糖尿病患者诊治指南。
CKD合并糖尿病导致公共卫生负担大幅增加,而近年来新药的研发与应用可改善该人群预后,因此该指南的出台时机非常关键。
新指南的目标是提供基于循证的推荐和实践要点,整合新疗法与现有的诊疗方法,优化CKD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策略。
该指南由不同临床专业专家组成国际工作组包括2名患者共同编写,并由专门的证据审查小组和KDIGO专业人员提供支持。
工作组旨在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可行的推荐解决相关问题,足够的证据以处理有争议的话题,清晰的传达证据和推荐。
指南采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的质量和推荐强度,其目标受众广泛,包括所有涉及CKD合并糖尿病患者执业人员。
新指南覆盖了合并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所有CKD患者,包括透析和肾移植人群。
2020年12月 第17卷 第24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的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严重代谢疾病[1-4],而T2DM 是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5-9],T2DM患者即使不存在蛋白尿的情况下,其肾功能下降也增加了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的风险[10]。
强化葡萄糖控制不仅可以降低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风险,还可以降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下降率。
二肽酰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 1(Human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降解来改善血糖控制,且具有理想的安全性[10-14]。
同时,DPP-4抑制剂还可能具有减少蛋白尿的疗效[10]。
现以维格列汀等为例简述DPP-4抑制剂对T2DM肾功能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1 维格列汀保护肾功能的相关动物实验1.1 维格列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Sherif等[15]为考察维格列汀对肝和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是否具有肝肾保护作用,将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维格列汀+缺血再灌注组,后者以10 mg/kg腹腔注射维格列汀10 d。
除肾和肝组织样本外,血液样本还用于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肝缺血再灌注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肝酶、肾组织一氧化氮、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Smad 2、Smad 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明显升高,肾脏过氧化氢酶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
缺血再灌注组肝、肾组织呈现病理学异常。
维格列汀显著改善了这些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2-12-26T09:30:11.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玉旺尖[导读] 褥疮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定时给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玉旺尖(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内五科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308-02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P)是由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伴或不伴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
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其临床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30%~40%。
糖尿病发病10~15年可出现肾脏改变,结节型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的特异肾脏损害。
其发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迁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中、晚期很难阻止其病程进展,预后不良。
积极控制血糖和及早治疗肾损害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现将我科收治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33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从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2.5岁。
1.2病因高血糖、高血压和遗传易感性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血脂异常、吸烟以及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和种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春期也可成为早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特殊表现,逐渐出现泡沫状蛋白尿、水肿、食欲差、头痛和头昏等高血压和氮质血症。
2 护理2.1控制血糖护理由于高血糖被认为是引起肾脏病变的始因,严格控制血糖在临床前期具有延缓肾脏病变进展的作用,长期维持血糖的正常,可使肾功能稳定。
定时测微量血糖,为治疗与调整血糖提供有效的资料。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
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2]。
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于2013年组织国内的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3],并于2015年进行了更新[4]。
近年来,随着经典药物证据的不断丰富以及新药的上市,国内外糖尿病及肾脏病权威指南对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推荐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本分会再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 5版的基础上对共识进行了更新完善。
更新要点包括:(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倍)[5]。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
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CKD的患病率为27.1%~83.6%[6]。
如何评估和管理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及其风险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糖尿病肾病通常是根据白蛋白尿和/或 eGFR降低的存在,在没有其他主要肾脏损害原因的体征或症状的情况下做出的临床诊断。
糖尿病肾病的典型表现被认为包括长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肉眼血尿的白蛋白尿,以及渐进性eGFR 下降。
然而,2 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可能存在糖尿病肾病征象,或没有视网膜病变。
eGFR 降低但无白蛋白尿在1型和2型糖尿病中经常被报道,而且随着美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eGFR 降低也越来越普遍。
活动性尿沉渣(含红细胞或白细胞或细胞管型)、蛋白尿快速增加或肾病综合征、eGFR快速降低或无视网膜病变(1型糖尿病),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应考虑转诊至肾病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包括肾活检的可能性。
1型糖尿病患者很少发生无视网膜病变的肾脏疾病。
在2型糖尿病,如肾活检所证实,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引起的CKD仅具有中度敏感性和特异性(20)。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1-2期CKD定义为eGFR ≥60 mL/min/1.73 m2的高蛋白尿证据,而3-5期CKD定义为eGFR范围逐渐降低(21)(图 11.1 )。
在任何eGFR水平下,蛋白尿程度与心血管疾病(CVD)、CKD进展和死亡率的风险相关(7)。
因此,KDIGO(肾病:改善全球结局)建议采用更全面的CKD分期,纳入eGFR所有阶段的蛋白尿;该系统与风险更密切相关,但是也更复杂并且不直接转化为治疗决定(2)。
因此,根据当前的分类系统,必须对eGFR和蛋白尿进行量化,以指导治疗决策。
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eGFR水平对于调整药物剂量或限制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白蛋白尿的程度应影响降压药物选择或降糖药物的选择。
观察到的 eGFR 损失病史(这也与 CKD 进展和其他不良健康结局风险有关)和肾脏损害的原因(包括糖尿病以外的可能原因)也可能影响这些决定。
急性肾脏损伤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诊断标准是血清肌酐在短时间内持续增加 50%或更多,这也反映为 eGFR 的快速下降(25,2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肾损害的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总结dka合并肾损害的护理。
方法对18例dka合并肾损害病人进行的护理。
结果 12例病人血糖控制相对平稳出院,4例自行出院,未见严重并发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结论合理正确的护理,有助于dka合并肾损害病人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损害护理[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36-01reflection on nursing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iabetic keto acidosis (dka) and renal damage[abstract] objective make a conclusion on caring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eto acidosis (dka) and renal damage.methods general nursing 18 patients with dka and renal damage.results 12 patients, whose blood glucose is controlled relatively stable, a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finally 4 patients discharge themselves finally, with no cas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deaths.conclusion reasonable and proper caring does good for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dka and renal damage and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delay the disease development.[keywords] diabetic ketoacidosis; renal impairment;nurs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为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管理(完整版)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患病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为提高临床糖尿病合并CKD综合管理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组织专家结合我国特点,讨论并编写《中国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共识(2024版)》。
现重点内容如下:糖尿病合并CKD的筛查、诊断与分期➤推荐首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作为尿白蛋白排泄的筛查手段,但需要注意尿白蛋白排泄受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影响,因此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3 次、至少2 次异常才可认定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所有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年评估1次U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eGFR持续<60 mL·min-1·(1.73m2)-1和(或)UACR≥30 mg/g时,即可考虑糖尿病合并CKD的临床诊断,可不常规行肾活检病理检查。
➤推荐使用GA分期法进行CKD分期、风险分级以及个体化治疗和随访方案的制定。
基于eGFR 和UACR 的GA 分期糖尿病合并CKD的风险评估➤应对确诊糖尿病合并CKD的患者及时进行肾心不良预后风险以及死亡风险的综合评估。
➤作为糖尿病合并CKD疾病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UACR相较eGFR灵敏度更高。
糖尿病合并CKD临床综合管理生活管理➤糖尿病合并CKD时易出现营养不良,应对所有糖尿病合并CKD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推荐为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每日总能量摄入30~35kcal/kg。
➤推荐非透析患者G1~G2期蛋白质摄入量0.8 g·kg-1·d-1,G3~G5期0.6~0.8g·kg-1·d-1;透析患者1.0~1.2 g·kg-1·d-1。
➤推荐每日钠摄入量1.2~2.0g(食盐3.0~5.0g),存在高钾血症风险者严格限制饮食钾摄入。
糖尿病相关肾脏病患者的健康干预【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健康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多数研究认为30%-50% 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则病情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至肾衰竭。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降低血脂无疑对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是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健康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12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2007 年9 月至2010 年5月对120 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健康干预,其中男58 例,女62 例,平均年龄64. 5 岁,均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随访98 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1.1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因患者病史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常伴有不同类型心理障碍,加之对治疗及预后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应同情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热情周到的服务。
在护理时我们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尊重患者,消除了患者的悲观和失望,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慢性病,它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但并非不治之症,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患者目前的现状,要使患者理解饮食控制和定时复查的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长期难以彻底治愈。
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其他并发症,其中肾功能不全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研究表明,大约有30%至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在糖尿病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肾功能不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影响巨大,因为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
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以避免药物的积累和毒性反应。
针对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希望能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对糖尿病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常用药物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以及监测指标及随访等方面的讨论,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提高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2. 正文2.1 糖尿病治疗原则糖尿病治疗原则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患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摄入,避免过量摄入糖类和高脂肪食物,保持适量运动等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病情控制有积极作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其需要注意蛋白摄入量的控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降压药等。
对于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对肾脏造成进一步损害。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类药物等,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 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更新要点包括:(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 倍)。
二、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CKD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时间>3个月,且这种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对健康有影响,其诊断标准见表1。
由糖尿病引起的CKD称为糖尿病肾病, 其诊断标准参考表2,符合任何一项者可考虑为糖尿病肾病(适用于1型及2型糖尿病)。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推荐检测血清肌酐,使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eGFR(CKD-EPI)计算公式计算eGFR (参考 )。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指南根据eGFR来进行CKD的肾功能分期。
除外eGFR,尿白蛋白水平也是诊断CKD的主要依据。
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的疾病管理探讨董爱梅,郑可,吴玉波(讨论)本刊编辑部整理本刊编辑: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肾病中非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病率在15%左右。
对于糖尿病肾病与合并非糖尿病性肾损害的患者,应如何鉴别诊断?董爱梅主任: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特异的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早期的高滤过状态、尿中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至后期的大量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甚至最终出现终末期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特征性改变,糖尿病患者应当常规进行微量蛋白尿的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2型糖尿病从诊断后),同时应当测定血肌酐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如果尿微量白蛋白阴性,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相关的检查。
微量白蛋白尿的判定即可测定一段时间尿中白蛋白排泄率(正常值<20 μg/min,微量白蛋白尿20~200 μg/min大量白蛋白尿>200 μg/ min),也可测定随机尿的白蛋白/肌酐比值(可去除尿量变化对尿白蛋白的影响,正常值<30 mg/g肌酐,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g肌酐,大量白蛋白尿>300mg/g肌酐)。
需要注意发热、锻炼、心功能不全、血糖或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会导致一过性的白蛋白尿,应在情况纠正后重复测定。
要明确诊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3~6个月内重复测定尿白蛋白量在上述异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和/或肾功能受损即应当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但糖尿病肾病为排它性疾病,需除外其他肾脏病变。
意大利一项涉及39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临床诊断的糖尿病肾病病理发现约一半不是或不是单独的糖尿病肾病,此外30%伴有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不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所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病变均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合并出现,因而同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但反之则不然,一项临床研究提示:有近1/3病理诊断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视网膜病变阴性,因而无视网膜病变不能作为除外糖尿病肾病的依据。
而以下临床线索的存在,应当警惕非糖尿病肾病:(1)1型性糖尿病在发病5年之内出现的肾脏病变。
经典的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急(多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三多一少显著,病程易于确定。
而2型糖尿病病程多数情况下难以确认,起病时已有一定比例的微量白蛋白尿,这可能与前期隐性糖尿病的时间比较长有关,也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有关,因而此条目不适用于2型专家简介 董爱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博士。
在临床工作中致力于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甲状腺疾病、骨代谢性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诊治了国内首例2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细胞增生症导致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国内首个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属于内分泌性高血压)Ⅱ型的家系。
发表学术著作10余篇。
糖尿病患者。
(2)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即有明显的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3)急性进展的肾病: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很快进展为肾病综合征。
(4)尿镜检有形成分多,特别是可见棘红细胞或细胞管形者。
糖尿病肾病多表现蛋白尿,但患者偶尔也有镜下血尿。
(5)使用RASS (ACEI 或ARB )抑制剂,GFR 下降超过基线30%,特别小心肾动脉狭窄的可能。
(6)出现肾病综合征而血压正常者。
(7)有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
以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肾脏受累表现的疾病,例如淀粉样变、骨髓瘤、乙肝相关性肾病、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等。
郑可医师:鉴于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之高,而慢性肾炎(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性肾损害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及高血压肾脏损害在我国发病率也较高,糖尿病、糖尿病肾病(DN )与其合并出现当然不足为奇。
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以外的上述肾脏损伤即为糖尿病的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DNRD )。
糖尿病与肾脏病变的组合形式可表现为:DN 、DM+DNRD 、DN+DNRD 。
无论在DN 患者还是DNRD 患者中,蛋白尿都是肾脏损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单独从蛋白尿的定量中无法对二者进行鉴别。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1)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其与尿检异常或肾功能异常的先后关系。
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显著的肾脏改变往往是在糖尿病病史8~10年以上者。
如果在2型DM 患者中,不易明确其DM 确诊时间,可从视力改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糖尿病继发的其他微血管改变)中寻找支持DN 的线索。
与DN 不同,DNRD 患者肾脏改变可早于DM 的诊断或同时发现、或在DM 诊断5年内出现。
此外,DNRD 中的继发性肾脏病患者还会有原发病的其他肾外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有皮疹、脱发、血液系统改变等,过敏性紫癜患者有突出的皮肤紫癜及消化道、关节症状,药物性肾损害患者往往可以追溯到既往的长期肾损害药物服药史。
高血压肾脏损害患者往往也是在数十年高血压病史后才出现肾脏改变。
(2)查体:眼底检查如发现糖尿病视网膜改变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支持点。
如有皮肤紫癜等皮疹表现者,应注意继发性肾炎方面的鉴别。
(3)实验室检查: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常规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蛋白尿,随着临床分期演变,尿蛋白量逐渐由微量白蛋白进展到显性蛋白尿、甚至肾病范围蛋白尿。
在DN 患者中镜下血尿并不突出。
而在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除蛋白尿外,活动性尿沉渣(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也很突出,甚至可表现为肉眼血尿。
在副蛋白血症肾脏损害患者中可在血清和/或尿液中检测到异常的单克隆球蛋白。
在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与药物性肾损害患者中蛋白尿量较低且主要为肾小管性蛋白、血尿少见,相比蛋白尿变化水平,其肾功能损害更加突出。
(4)影像学检查中:单纯的DN 患者即使病情进展到肾功能异常,往往没有肾脏萎缩的表现,相反表现为双肾增大。
DNRD 患者(除肾脏淀粉样变性者)病情慢性化后,肾脏则随病程进展逐渐缩小。
如果通过上述4点仍无法鉴别,尤其是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的DN+DNRD 患者、血尿不突出的肾小球疾病如怀疑膜性肾病者,可考虑肾脏穿刺活检术明确诊断。
本刊编辑:糖尿病肾病从早期的肾小球功能改变逐渐发展至肾小球纤维化,直至肾功能衰竭,各时期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临床上将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在不同时期患者治疗策略应该做哪些调整?郑可医师:无论DN 分期处于哪一期,控制好原发病都是最基础的治疗,即严格控制血糖。
此外,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满意范围:尿蛋白大于1 g/24 h 者BP ≤125/75 mmHg ,尿蛋白专家简介 郑可,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
发表论文数篇。
参加3项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参与编写专业书籍3部。
小于1 g/24 h者BP≤130/80 mmHg。
对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而肾功能尚正常的患者(相当于Mogensen分期Ⅲ期),给与ACEI或/和ARB类药物,降低蛋白尿水平、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但必须监测用药后患者血肌酐与血钾情况,若血肌酐上升30%时可以减半量使用,若血肌酐上升超过30%则须停药。
降糖药物的使用与无肾脏损害患者相同。
对于蛋白尿伴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相当于Mogensen分期Ⅳ期),在SCr <300 μmol/L时仍可应用ACEI/ARB类药物,但需检测血钾,避免高血钾出现。
但随着肾功能恶化,降糖治疗应当注意避免有肾脏损害药物,谨慎应用双胍类降糖药、警惕乳酸酸中毒,胰岛素也可能需要适当减量,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如需应用任何经肾脏排泄药物应当根据GFR调整剂量。
对于肾功能衰竭的DN患者,主要以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并发症的对症治疗为主,在肾脏替代治疗前应避免ACEI/ARB类降压药物。
根据肾功能水平适时开始肾脏替代治疗。
降糖药物以胰岛素为主并根据血糖调整、避免低血糖发生。
董爱梅主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从临床前期的高滤过(Ⅰ期)、间断微量蛋白尿(Ⅱ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Ⅲ期),到临床期肾病的大量白蛋白尿(Ⅳ期)、肾功能开始出现受损至终末期肾病(Ⅴ期)。
1型糖尿病通常在诊断后10~15年出现临床肾病,病程1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20%~30%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不到50%的患者进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在UKPDS研究中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6.5%,而后以每年2%的比例增加,每年有2.8%的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
并非所有微量白蛋白尿均会进展为临床蛋白尿,进展的高危险因素包括:基础时微量白蛋白的水平、血糖及血压控制的情况、是否吸烟等。
同时也并非所有的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前均经历微量白蛋白尿期。
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大量蛋白尿通常伴有肾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如果病程足够长,则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印第安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大量蛋白尿患者GFR的下降为0.93 ml/(min·mon)。
不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生活干预、强化控制血糖、强化控制血压(特别是ACEI或ARB的使用)、调脂治疗都是预防以及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最佳方案。
(1)生活干预方面:限制饮食中蛋白的摄入量极为重要,可改善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
在微量白蛋白尿阶段食物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8~⒈0 g/(kg·d),在临床白蛋白尿阶段0.8 g/(kg·d),出现肾功能受损0.6 g/(kg·d)。
蛋白摄入量小于0.8 g应辅以α酮酸,并保证充分的热量摄入。
此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肥可观察到蛋白尿显著减少。
(2)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但降糖治疗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包括血糖控制目标及降糖药物的选择。
总的来说,目前的降糖药物无肾毒性,但药物代谢的影响,随着GFR的下降,部分降糖药物不能使用。
(3)严格控制血压。
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于130/80 mmHg以下,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 g以上者血压控制在120/75 mmHg 及以下。
研究表明,收缩压每下降10 mmHg,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少12%,收缩压低于120 mmHg,风险最低。
但收缩压不应降低到低于110 mmHg。
要达到血压控制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
ACEI与ARB类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以外的减少尿蛋白进展的作用,在预防和抑制2型糖尿病蛋白尿上作用类似。
一般不建议联合使用ACEI与ARB类,因其没有明确获益的证据,且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是死亡率。
使用该类药物初期,肌酐水平可能升高,这是由于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的改善,在开始的2~4个月肌酐升高小于30%不需要停药,对肾脏功能的长期保存有益处。
肌酐升高超过基线30%,应停药,并积极寻找潜在原因。
一旦GFR小于30 ml/min,ACEI类不推荐使用,而GFR小于15 ml/min,ARB类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