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 1 、熟老子 [ 道德 ]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重点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程】

一、入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相互立的两半:地分

高山和平原,水分淡水和咸水??气候分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的事情,人也就不知道正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似的点:“有无相生,易相成,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位哲学家是(老子)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介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生于公元前 580 年,死于公元前 500 年。世界百位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

道家学派始人。相他母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

腋下将他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老子。在道教中 , 老子是太

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向他礼。

晚年周王室日没落,便青牛而去,回故楚国苦曲仁里着居生活。世的《老子》(又名《道德》)一,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了老

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律。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

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是“无”,理想政治境界是“ 国相望,犬之声相,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宇宙万物的演,“道” 客自然律,同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法点,如以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

道之”,并能由立而化,“正复奇,善复妖”,“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又以

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

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

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

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 无为 "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

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

这本书。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

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道德经》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三章,背诵《道德经》第三章

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第三章,能在了解第三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三章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

二、屏幕展示: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

1、听读录音

2、跟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男女分角色朗读

5、个别朗读

6、自由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7、试着齐背课文

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

四、问题探究: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通过这多次的朗读、诵读的过程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一些体会或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或者说有哪些句段不理解)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下一节上课继续抽背课文

2、预习下一节内容《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

老子(前 600 年—前 470 年之后 ) ,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着《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

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

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

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

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

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

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

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着

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

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四、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 20 页“阅读指南”之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五、【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

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

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老子的《道德经 . 》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今天我们继

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

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

正的长寿。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许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

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

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罗曼罗兰

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歌德

3、有志者,事竟成。——郭沫若

七、小结

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

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2、讲解《美言不信》一章。

3、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

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讲解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

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

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

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

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

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辨别“真” “伪”的方法。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大公无私的人反而能够成就至高无上的荣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法则是自

然调节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保持着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不管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

会自然调节弥补,从而又会达到新的平衡。

五、给学生 2 分钟展开背诵竞赛。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的两个题中任选一个。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道德经》教学设计

谦逊美德与我同行(肇庆市第五中学钟佩清) 点评:以“谦逊”作为主题讲解此文,难度把握适中,紧扣了学生价值观和品德修持特点,很好。相信以此拓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选取的例子也比较生动有趣而易于理解。建议该老师看于丹的《论语》《庄子》等心得式的书,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 教案主题突出,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略显单薄。对《道德经》这一典籍的讲解,最怕仅有诵读的热闹而无智慧的汲取,同时也怕仅有枯燥的讲解而未能通过诵读体会其文字之妙。此教案主题突出,但略显枯燥,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建议引导学生读,同时借助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辅助性讲解内容,通过丰富多彩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毕竟七年级学生对深奥东西的理解还略嫌积累薄弱,教案式的道德教诲也难以引发学生共鸣!(肇庆学院文学院李亚旭博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 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齐读。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63章教案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李勤泽 章节:第63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63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乡下学生,这类作品接触甚少,不好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理解.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63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63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译文: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六、板书设计:道德经63章 内容: 译文: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十章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 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 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 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 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 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 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只有是这样清静自然的行为品质,才会万古长青。 第三章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世之道,这段话如果不放入时代背景来解读,误会太过大了。讲的是世上只认得的名,利,欲三个字其过犹不及的道理: 不尚贤,使民不争春秋时代各国的诸侯都在网罗人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王称霸的资本。所以那个时候的“士之贤者”——有才能、有学识、有了不起本领的 人,当然受人重视。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弭平。正所谓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要象汉文帝那样“曰慈、曰俭”人民自然不偷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彰显物欲,人心就不会乱。这是老一辈比我们这一辈,农村 人比城里人更有幸福感的原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因此,作为圣贤人通常是内心恬淡无为,身体神气充足,弱其志,强其骨。思想贪欲很少,精全髓满筋骨强壮。 常使民无知无欲。多数人善良纯朴,身心健康,也不会计较贫贱与富贵。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环境少数自以为智者,有了不好的想法也不敢妄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私无欲之心来有为做的事情,则修身治国,无所不治。 第四章,继续讲道在有为与无为之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道冲和万物而不执一端,道的妙用在于谦冲而永远没有满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犹如深渊,不拒倾注,水之必归于渊如万物之归于道,应用无方。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 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 (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 ——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 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3、孔子问礼 4、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5、《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3.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10道德经第五章教学设计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为法,也把百姓当成刍狗。你看天地之间不是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怎样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会不够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无减。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观意志,却只会加速减少你可从中获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这“中空”的法则来依道而行。 三、释词 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为以人道待人,即讲仁爱。用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怜悯。 刍:本义为割草,引申为喂牲口的草。“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义为一种无底的袋子,盛物时须用绳捆扎住两头。又特指古代冶炼鼓风用的装置。“龠”,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可吹奏。“橐龠”连用指烧火鼓风的“风箱”,橐即风箱,龠即风箱中的吹风管。 虚:本义指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即废墟,此处用其引申义:使空,空起来。屈:本义为尾巴盘曲于身后,此处用其引申义:缺欠,亏,亏损。 愈:本义为病好转,此处作副词,表示:越发,更加。 言:本义为吹奏乐器,引申指说,陈说。 数:本义为查点,计算。此处指su(四声),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穷:本义为达到尽头,此处指用尽,使尽。 中:本义为氏族社会的徽帜,引申指与四周、上下距离相等的部位;或两端之间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阐解与应用 此章仍然是一面讲道的特点,一面讲如何“用道”,依次讲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应该怎样“用道”。它共有以下要点:

道德经教案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译文: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2、拓展:○1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2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教案资料

《道德经全文注释》 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 第一章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 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 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

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 1 、熟老子 [ 道德 ]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重点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程】 一、入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相互立的两半:地分 高山和平原,水分淡水和咸水??气候分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的事情,人也就不知道正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似的点:“有无相生,易相成,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位哲学家是(老子)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介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生于公元前 580 年,死于公元前 500 年。世界百位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 道家学派始人。相他母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 腋下将他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老子。在道教中 , 老子是太 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向他礼。 晚年周王室日没落,便青牛而去,回故楚国苦曲仁里着居生活。世的《老子》(又名《道德》)一,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了老 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律。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 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是“无”,理想政治境界是“ 国相望,犬之声相,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宇宙万物的演,“道” 客自然律,同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法点,如以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 道之”,并能由立而化,“正复奇,善复妖”,“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又以

《老子》五章 教案完美版

---------------------------------------------------------------最新资料推荐------------------------------------------------------ 《老子》五章教案完美版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 600 年—前 470 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1/ 16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 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 或“自然法则”。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教学目标:1理解“ 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 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 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 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 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刖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4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己而使用它,绘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口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口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枝的事情4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杖,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小理解腐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 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叭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