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46 MB
- 文档页数:285
第三章相互作用§3.3 摩擦力1、认真阅读教材《摩擦力》,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
【问题探究】一、复习回顾问题1:目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大小方向如何确定?f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k叫什么?由什么决定?当外力变化时,k如问题2:胡克定律kx何变化?二、引入新课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都需要知道它的产生条件、会计算它的大小、能判断它的方向.前面我们为你学习了其中两种力:重力和弹力.这一节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三种力种比较难掌握.问题1:(教师演示以下实验)木块A受几个力?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B,摩擦力是否存在?摩擦力起什么作用?三、静摩擦力问题1:请你说一说静摩擦力的定义?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问题2: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如何理解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问题3: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静摩擦力的大小?其大小如何判断?四、滑动摩擦力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直到木块开始缓慢匀速滑动问题1:木块A此时受几个力?此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请你说一说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如何理解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问题3: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大小如何计算?【课堂巩固】例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B、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D、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只能产生一种性质的力例2、重力为400N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是120N,动摩擦因数为0.25.如果分别用70N和15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多少?【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61问题与练习1、2、3。
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 通过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的分析,理解加速度是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桥梁。
3.掌握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情境:(据报载)某市区一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前面有一位老太太横穿马路,司机发现后立刻刹车,但老太太还是被撞倒了。
事故发生后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车轮在路面上擦过的笔直的痕迹长9 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8。
据悉,交通部门规定该路段的速度不得超过36 km/h。
假如你就是这位交警,请你判断该车是否超速行驶。
(假定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例题1、运动员把冰壶沿水平冰面投出,让冰壶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在不与其他冰壶碰撞的情况下,最终停在远处的某个位置。
按比赛规则,投掷冰壶运动员的队友,可以用毛刷在冰壶滑行前方来回摩擦冰面,减小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以调节冰壶的运动。
(1)运动员以3.4 m/s 的速度投掷冰壶,若冰壶和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02,冰壶能在冰面上滑行多远?g取10 m/s 2。
(2)若运动员仍以3.4 m/s的速度将冰壶投出,其队友在冰壶自由滑行10m后开始在其滑行前方摩擦冰面,冰壶和冰面的动摩擦因数变为原来的90%,冰壶多滑行了多少距离?练习1、民航客机都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紧急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狭长的气囊会自动充气,生成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人员可沿斜面滑行到地面。
若机舱口下沿距地面3.2 m,气囊所构成的斜面长度为6.5 m,一个质量为60 kg的人沿气囊滑下时所受的阻力是240 N,那么,人滑至气囊底端时的速度是多少?g取10m/s 2。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一般思路是什么?例题2、一位滑雪者,人与装备的总质量为75kg ,以2m/s 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直线滑下,山坡倾角为30°,在5s 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为60 m 。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学习流程】【自主先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组内研学】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地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的公转、地球..的自转、火车里的位置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3、“质点”的物理意义:【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组内研学】●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⑴⑵⑶⑷【交流促学】讨论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描述了哪两种运动情景?它们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讨论四:P12问题与练习、第2题【组内研学】●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阅读P11)描述下列三种运动需要建立怎样的坐标系?①百米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位置②冰场上花样运动员的位置③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1、物理意义:2、基本分类:⑴⑵⑶3、坐标系的作图“三要素”:、、。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3.能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重点难点】1.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2.初步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3.初步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4.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知识链接】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____________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还与物体____________有关.(2)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就____________;物体的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____________.(3)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____________下的加速度.2.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1)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____,并用秒表测量_____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_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____________来测量加速度.(2)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____________关系.3.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本探究实验中,我们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________,与质量成____________,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____________图象和____________图象,都应是过原点的直线.【问题探究】当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参量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这个力应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a -m 图象? 1.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本实验中:控制m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外力F 的关系;控制F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关系.2.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这个力应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故探究时应设法使你测出的力就是该物体的合力.采用案例中的设计方案时,近似认为砝码和托盘的重力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力,这就必须平衡掉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具体方法是: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到一个适当的角度,使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使得连有纸带的小车在上面轻轻一推恰能匀速下滑为止.(2)利用所测得的数据在a -F 坐标上描点并连线,所连的直线应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则,这样所描的直线可能不过原点,如图4-2-1所示.图4-2-1图(a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小,未完全平衡摩擦力所致;图(b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大,平衡摩擦力过度所致.特别提醒:平衡摩擦力时要使小车拖着纸带,使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并且使打点计时器处于工作状态,通过打下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判断是否已经平衡了摩擦力.3.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描绘a -m 图象? 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 越大,加速度越小.这可能是“a 与m 成反比”,但也可能是“a 与m 2成反比”,甚至可能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检验是否“a 与m 成反比”.实际上“a 与m 成反比”就是“a 与m 1成正比”,如果以m 1为横坐标,加速度a 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 -m1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a 是不是与质量m 成反比.当然,检查a -m 图象是不是双曲线,也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并不容易;而采用a -m 1图象,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就容易多了.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是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用到.4.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实验必须在满足小车和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如此,砝码和托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3)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典型例题】应用点一:数据处理例1:若测得某一物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 a /(m·s -2)1.98 4.06 5.95 8.12 F /N 1.002.003.004.00(1)根据表中数据,画出a -F 图象.(2)从图象可以判定: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为_________.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 与F 增加的倍数大致相等,可先假设a 与F 成正比,则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同时因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可减小误差,增大实验的准确性.连线时应使直线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大致分布在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应视为错误数据,不予考虑.因此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答案:(1)如图4-2-2所示图4-2-2(2)成正比关系误区警示:采用描点法画图象时应该用直线把描出的点连起来,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于直线两侧,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且离直线较远的点,误差很大,就是错误数据,可直接舍去,绝对不能连成折线.例2:若测得某一物体受力F 一定时,a 与M 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 -m 图象. (2)由a -m1关系可知,当F 一定时,a 与M 成__________关系. 解析:要画a 与m 1的图象,需要先求出对应的m1,其数据分别为:0.50 kg -1、0.67 kg -1、0.80 kg -1、1.00 kg -1.然后描点、连线,得到的图象如图4-2-3所示,由图象可知a 与m1成正比,即a 与M 成反比.答案:(1)a -m1图象如图4-2-3所示图4-2-3(2)反比点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有的同学作出了a-M图象如图4-2-4所示,并由此图象得出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图线是直线,我们可以直接得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对应关系,但如果图线是曲线,我们就无法确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时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处理.图4-2-4应用点二:实验误差分析例3:用图4-2-5(a)所示的装置是研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研究的对象是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小车的质量为M,长木板是水平放置的.小车前端拴着细轻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砂桶.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的作用力F等于砂和桶的总重力mg.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小车的作用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组F和a的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线.图4-2-5一学生作出图4-2-6(b)所示的图线,发现横轴上的截距OA较大,明显地超出了偶然误差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实验中没有进行下面的步骤,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达到一定的数值前,小车仍静止,表示木板的摩擦力较大不能忽略,同时也表明该同学做实验时,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答案: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点评:运用图象分析实验误差原因,是实验探究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课堂练习】1、某学生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 的资料如下表所示.F/N 0.20 0.30 0.40 0.50a/(m·s-2)0.10 0.21 0.29 0.4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4-2-6坐标系中作a-F图线.图4-2-6(2)图线在F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题中,如果此学生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的a-F图线如图4-2-7所示,则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4-2-73、.教材第76页问题【学后反思】。
物理必修一导学案教材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应当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1. 初识物理学1.1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力量和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
1.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的规律。
涵盖范围广泛,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
2. 物理学的重要性2.1 物理学的应用物理学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器、通讯、交通工具等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原理。
2.2 物理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物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 基本物理量和单位3.1 基本物理量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等,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3.2 SI单位制世界上通用的国际单位制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包括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等。
4.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4.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2 力学力学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5.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5.1 观察法物理学实验的第一步是观察,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
5.2 实验法物理学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实验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明白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各个领域的物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物理必修一的导学案教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为将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3-2 牛顿第二定律1、认真阅读教材《力学单位制》,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
【问题探究】问题1:什么是物理量?量度物质的属性或描述物质的运动状态所用的各种量值问题2: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应注意什么问题?问题3: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答案: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单位(l)物理学中,共有七个物理量的单位被选定为基本单位(质量、长度、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的单位)(2)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质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等.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小时(h)等.(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关系,推导出的物理量的单位.问题4:国际单位制与国际制单位分别指什么?问题5:为什么要建立单位制为了测量或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我们建立了物理量的单位.我们已学过的一些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这样就会存在同一个物理量出现多个单位,与此对应存在多种单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国际计量大会对此做出了规范,通过了国际单位制(代号为SI)问题6:力学国际单位制(SI )在解题中的有什么作用?1.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课堂巩固】1.在力学中,我们选定下列哪些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 D )A .长度、质量和力B .位移、质量和时间C .位移、力和时间D .长度、质量和时间2.下列各单位中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的是( B )A .厘米、克、秒B .米、千克、秒C .米、千克、牛顿D .千米、吨、小时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D )A .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质量的单位、位移的单位选定为基本单位B .牛顿、千克、2/秒米、焦、米都属于力的单位C .在厘米、克、秒制中,重力加速度g 的值等于2/8.9秒厘米D .在力学的计算中,若涉及的物理量都采用同一种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则所计算的物理量的单位也是同一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A .在力学单位制中,若采用cm 、g 、s 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是NB .在力学单位制中,若力的单位是N ,则是采用m 、kg 、s 为基本单位C .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D .牛顿是力学单位制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一个导出单位6.声音在某种气体中的速度表达式,可以只用气体的压强p 、气体的密度p 和没有单位的比例常数k 表示,根据上述情况,判断下列声音在该气体中的速度表达式中肯定错误的是( BCD )A .ρpk v = B .p k v ρ= C .ρpk v = D .p k v ρ=【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课后作业】课后P803、4题。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物理⼈教版必修⼀全册教案》的⽂章,供⼤家学习参考!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后利⽤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论时间间隔Δt⼤⼩,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说⼀说”使学⽣进⼀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导⼊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画⼀下)学⽣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个点P(t1,v1)表⽰什么?学⽣画出⼩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
学⽣回答:t1时刻,⼩车的速度为v1 。
学⽣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展⽰⼀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在各⼩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时间间隔Δ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Δv,Δv即为间间隔Δ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讲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代替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可忽略。
3.物理意义:研究物体的运动过程得以简化,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质点的理解(1)抓住主要因素——质量,忽略次要因素——大小和形状;(2)物体本身大小不是能否看成质点的标准。
例1.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看成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是多少B.研究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C.用力上抛一枚硬币,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D.欣赏溜冰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例2.质点判断(1)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能否看成质点? ;(2)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能否看成质点? ;(3)火车过隧道时,火车能否看成质点? ;(4)火车从太原到北京,火车能否看成质点? ;(5)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能否看成质点? ;(6)转动的风扇能否看成质点? ;二.参考系1.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出作为参考的其它物体2.参考系的特性(1)必要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2)任意性(除自身)(3)习惯性(一般选地面或与地面相对静止的物体)3.与参照物的区分(1)参照物一般选取单个物体;(2)参考系一般选取多个物体(或可无限延伸的物体)作为一个参考体系,如一排树,地面和水平;例3.某人在河中划船逆流航行,经过A 地时草帽落入水中,半小时后他才发觉,此时船已行至B 点,于是立即掉转船头追赶,在A 点下游5.4km 处的C 点追上,该船相对水流的速度不变,求水流速率。
(巧用参考系解题)1v 2v思考:一辆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中部有一光源,同时向车头A 和车尾B发出一束激光,站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激光是先到达A还是B,还是同时到达呢?三.坐标系1.定义: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或位置的变化而选取的坐标体系。
2.坐标系的分类(1)直线坐标系1)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即一维运动;2)建立方式:数轴例4.如图所示,一质点沿一条直线运动,某时刻到达A点,然后又运动到B点,最后停在C点,则该质点在A、B、C三点的位置坐标是多少?注意:建立的坐标系要相对于参考系静止;建立坐标系时一定要规定正方向。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学习任务]任务1:探究力的作用是否具有相互性.任务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任务3:辨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异同.任务4:牛顿第三定律应用.任务5: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梳理教材(1)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对______的作用,每个力一定同时存在着受力物体和_________。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_______和_________。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作作用力,另一个力叫作_________。
(2)牛顿第三定律。
①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上。
②表达式:F=-F′(负号表示二者方向相反)。
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预习检测例1: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而这二力平衡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例如,作用力是弹力,其反作用力可能是摩擦力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
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
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若甲对绳的拉力比乙对绳的拉力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C.若甲的质量比乙的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的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例3:一木块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用手竖直向下压木块时,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D.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点拨: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相互作用力作用于两个物体,平衡力作用于两个物体例4:如图所示,两块小磁铁质量均为0.5 kg,A磁铁用轻质弹簧吊在天花板上,B磁铁在A正下方的地板上,弹簧的原长L0=10 cm,劲度系数k=100 N/m。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教学导学案1.3专题:位移-时间图象1 / 2专题:位移-时间图象(x -t 图象)【学习目标】1.认识x-t 图象,知道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 2.理解x-t 图象的“倾斜程度”表示运动的快慢,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
【重难点】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探究案】——帮助你理解重难点例1:一辆玩具汽车沿直线(x 轴)运动,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位置坐标:(1)(2)汽车通过的总路程S = ________m ; (3)0~4s 内,汽车平均速度v 1 = ________m/s ; (4)4s~8s 内,汽车平均速度v 2 = ________m/s ;(5)8s~12s 内,汽车平均速度v 3 = ________m/s ;【小结】图象的倾斜程度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 _______ (选填:大、小)例2:设想百米赛跑中,甲、乙、丙、丁四个运动员从一开始就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按时起跑,乙0.5 s 后才开始起跑,丙抢跑的距离为1 m ,丁则从终点100 m 处往回跑.则: (1) A 表示_____运动员、B 表示_____运动员、 C 表示_____运动员、D 表示_____运动员。
(2) 比较v A 、v B 、v C 、v D 的大小基 础 检 测1.关于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代表了质点的运动轨迹B.图线的长度代表了质点运动的路程C.图线必定是一条直线,其长度表示质点位移的大小,图象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质点的位置D.利用位移—时间图象可知质点在任一时间内的位移,以及发生任一位移所用的时间2.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25 s 内汽车的位移为30 mB .前10 s 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C.20 s 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D .前25 s 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3.a 、b 两个质点相对于同一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