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11.58 KB
- 文档页数:3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1.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
1.1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1.2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1.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1.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1.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2.伦敦学派
创始人弗斯(J.R.Firth,1890—1960)。
西奥多.萨瓦里是一位语言学者,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进而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
按照他的观点,翻译可分为四类:(1)完美翻译(perfect translation);(2)等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3)综合翻译(composite translation);(4)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3美国结构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
4交际理论
交际理论的典型理论
家是美国的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
*传统时期的翻译理论
传统时期—在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他的美学名著《美学原理》(Estetica)中对翻译问题提出一些精辟见解。
他的观点是:(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著面貌。
这是因为语言凭直觉产生,语言行为按潜在的思维出现,并对思维加以扩展和修改,因此,每一语言行为都是无先例的、创新的。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言语不可重复的矛盾,它受语言内在规律的支配,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
(2)翻译必须靠再创造。
由于完全相等于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翻译的结果不是比原作少一点,就是多一点。
译文不可能不带有译者风格的痕迹。
(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
译者的责任是做到与原作有几分相似。
此外,就是使译作具有独创的艺术价值,译文本身即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克罗齐是从美学的角度谈论翻译的。
他强调言语行为的不可重复性,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他的这些有关翻译的言论深深的影响了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倾向。
二十世纪初还有法国著名文学家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和马鲁佐(J.Marouzeau)。
瓦莱里翻译了维吉尔的作品,对翻译理论也有自己的主张。
他用诗人的眼光看待翻译,强调译者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特别是原文句法结构的约束,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文学感。
马鲁佐在他的《论拉丁语翻译》中对翻译作了言简意赅论述,该书充分体现了他对翻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其观点为:(1)翻译首先是一门技巧。
要掌握它,主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坚实的语言知识和灵活的翻译方法。
(2)翻译不可不讲究译文清晰、生动、易懂,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
(3)使用字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翻译,而是为了理解。
他指出译者必须学会使用词典,但首先必须弄清使用词典的目的。
使用词典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找到现成的词语,而是为了吃透原文的意思,对原文的文字提出解释。
(4)翻译不可凭猜测。
遇到难点,译者必须仔细推敲,不要有半点“先入之见”。
(5)翻译必须采用活的语言。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主要包括英美的英语国家,翻译理论的研究更是活跃。
其翻译论著在数量上超出其他西方语种。
1901年,美国教授赫伯特托尔曼(Herbet Cushing Tolman)撰写了一部题为《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ng)的专著着重阐明两大观点:
(1)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理解原文。
(2)必须如实的反
映原文的思想和风格。
波斯盖特(J.P.Postgate)是英国翻译理论家、造诣很深的古文学家。
他精通古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对翻译终生抱有兴趣,有五十年的翻译实践经验。
1922年,他出版了一本专著,题为《译论与译文》(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s)。
(1)翻译分两类:“后观式翻译”(retrospective translation)和“前观式翻译”(prospective translation)。
(2)译文效果应由学者判断。
人们一般都承认,翻译的目标是再现原文的真实面貌。
就是再现在译文中的原文印象,也就是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所产生的印象。
(3)忠实性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
翻译中表达的主要矛盾是言语问题。
在言语形式上,译者首先应当关心的是使译文合乎习惯;对于一篇中译文的要求就是它必须是中文,而不是通篇的外国腔。
(4)词汇分四类。
第一类是完全相同的词(常见于科技词汇)。
第二类是不同的词(翻译这类词只能靠借用外来词)。
第三类词是部分相等的词(这类词较多)。
第四类词是假同义词。
(5)译作的生命在于更新。
在动手翻译之前,读者最好先了解一下当代通用的语言形式在何种程度上适应于他的翻译,而不必煞费苦心地考虑这些词过去的功过。
英国二十年代的另一位著名翻译理论家是菲利莫尔(J.S.Philimore)。
他发表了《略谈翻译和译者》(Some Remarks on Translators)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英语翻译论著,比同时代人的见解高出一筹。
这是一本漫谈翻译的小册子,主要论述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译文词汇的合理选择以及文学译作的欣赏性、文学性等方面的问题。
其后英国还有一位重要的译论家斯图尔特.贝次(E.Stuart Bates),他著有《现代翻译》(Modern Translation),193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翻译的主要同波斯盖特相似,但涉及的问题更广泛更系统。
德国、苏联也出现了一些卓有成就的翻译理论家如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德)、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苏)、伊凡.卡什金(苏)等。
以上翻译理论家都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
所注重的是译文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涉及诸如翻译对民族语言的贡献、翻译与思维的关系、各个民族语言之间的共性、决定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科学根据、翻译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