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内容提要: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上好化学实验课需要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才能有的放矢,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等措施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预习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实验是连接知识与兴趣的桥梁,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
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化学实验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有的放矢
学习新知识就会有不懂的地方。
如果带着太多不懂的问题上实验课,那结果就只能“听天书”或者“凑热闹”了。
而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可以找出自己听课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去做实验,目的明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他们对所学得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所以,做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化学实验不但要演示操作、仔细观察,更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师急于给出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的规律,而忽视了对实验现象分析,没有充分拓展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导致性质及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实验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因此,演示实验完毕后,我们要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知识。
例如,在讲na与h2o反应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而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分析力度,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问题2:钠为什么会融化城光亮的小球?
问题3:钠为什么会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的响声?
问题4:反应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说明有什么物质生成?
问题5:你能设计实验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吗?
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猜测,逐步分析得出na和h2o反应生成naoh和h2这一化学性质。
把学生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向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再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如果学生直接把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得到的是灰绿色沉淀,慢慢转变成红褐色沉淀,并不是白色沉淀。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的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避免其被氧化?
这样,学生通过联想钠、钾、白磷等药品的保存原理,可以知道本实验也可以用液封的原理——即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
这样实验时才能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白色沉淀。
这样,既优化了实验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易被氧化药品的保存意识。
总之,不能认为有了实验就一定会使学生学得生动。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五、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用玻璃杯、食醋测定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等实验。
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
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做完“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如何设计实验予以证明?再
如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可让学生设计。
实验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总之,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
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为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