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1日给北京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的。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苏州的网师园,位于长长的、窄窄的小巷内,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其意义表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故“轩车不容巷”

宋代大诗人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无竹使人俗”,王献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因为竹子代表气节高尚;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些植物都寄托了园主人的人生态度,即与世无争,自我清高,自在逍遥。

山水城市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从大的环境看,指那种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依山造林,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修渠引水,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又可以提供景观用水和一些水景的建设;而对于中国国土上的大部分城市来说,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在这些城市中建造山水城市只能从第二层含义出发。

第二层含义是从小的环境看,指的是在城市中的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的环境景观的建设,主要是学习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以人工建设为主,模拟自自然中的山水,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典园林的建造对于绿化是非常重视的,园林各要素的分配是:“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占用了大自然一片绿地,就要在屋顶上还给大自然一片绿色”

2006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出现三大新问题: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日益显现;二是城市机动车污染更为严峻;三是城市生态失衡不断严重。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永康市溪心片区城市设计

浙江省永康市是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地级市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永康,古称丽州,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唐朝时曾擢升为州。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10年末户籍人口达到57.34万人,外来人口30余万,现辖11镇、3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

1. 城市区域特征

溪心片区位于永康市东南,东南临永康江,西南侧由山体包围。规划范围东南至永康江,西以金胜山为界,北至城南路,总用地面积为403.2 万平方米。溪心片区西有金胜山,是今后全市的大型城郊公园。南部为永康江及山体,并与白云风景区相连。片区现有白坝溪和三联坝两条溪流,水流常年不断,自然环境极佳。片区内分布大小村庄8 个。现状空地主要是农田、小山丘、河流,农田主要分布在永康江沿岸,小山丘主要分散在西南部。

2. 城市区域环境优势

(1)山体的优势

片区的西部有金胜山大型城郊山林公园,南部有悠然起伏的白云山景区。整个片区天然绿化良好,植被极其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形成。

(2)水系的优势

片区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永康江由西南向东北经过片区东侧,三联坝由南部永康江发源,由南向北穿越片区用地。片区亲水性良好,适合发展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3. 设计面临的问题

(1)地理环境问题

片区西部和西南部多为坡地,整体地势较高,有利于创造趣味空间环境,但不利于施工建设。东部及东北部皆为平坦农田,适合建设的需要,但易受洪水的威胁。

(2)建筑景观问题

片区内有八个居民点,居住布局零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差,整体居住品质低劣,且居民点所处位置为新区中心,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3)产业区块问题

片区北部现有村属溪心工业区,主要为家庭作坊式,设备简陋,且有一定的污染,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规划设计的对策

(1)总体布局

根据溪心片区城市设计的定位及目标,本片区的功能以居住为主,用地大致可分为居住、文化娱乐、教育、旅馆业、办公、商业、绿地、医疗卫生等类别。其布局形态遵循开放、灵活、便于使用、易于分期开发的原则。规划结构主要由中心区、居住区、滨水区、度假区等四大功能区构成。城市空间基本由“四轴”“、三环”、“二带”、“一心”构成:以南北向的金胜路南段构成本片区的景观主轴,轴线的南端底景是白云山的绿色山峦,北端是中央广场,向西北延伸进入旧城;东西向的外环线为本片区的景观副轴;以中央广场为核心景观空间,金胜路南段中部东侧是以水为主题的步行商业空间。空间景观序列由通过金胜路、永康江、三联坝、金胜山等线性空间串接,形成本片区的主要空间景观序列。

(2)水空间系统的营造

溪心片区水空间的设计处理主要依托场地中永康江和三联坝的环境,营造出滨水居住区

的滨水公园和城市步行商业街的水街。永康江沿岸设临水步道、路灯、台阶、坡道、栏杆、绿化等,突出宁静、平和的主题。滨水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呈楔形插入城市居住空间,使滨水区渗透入城市,居住空间和滨水地区的步行系统紧密相联,使居民能够顺利地到达水边来欣赏景色。溪心片区范围内的三联坝是反映场地特征的主要城市设计元素。三联坝在古时用于灌溉水田,本次设计在对三联坝河道进行整治的前提下采取局部改道、拓宽、抬高等手段,将水域引入休闲广场、步行商业街和城市中央广场。在休闲广场中,利用三联坝,拓宽水面、糅合地形的起伏,形成一处自然气息浓郁的空间环境;在步行商业街设置以水为素材的艺术作品,通过喷泉、水街、叠水、溪流等园林手法,使水的空间素材成为商业文化空间的联系纽带;在中央广场更注重建筑的室外空间环境须有亲水性的空间元素,使水环境自然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同时还加强永康江的水污染治理,利用该坝蓄水功能控制水位高差的变化,以防洪排涝,为市民提供丰富而洁净的亲水空间和滨水景观空间。

(3)坡地住宅空间的处理

针对溪心片区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坡地,且已拥有自然景观优美的金胜山大型城郊山林公园,规划中将此处设计为坡地住宅居住区,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居住环境溶入自然生态中。建筑体型与坡地环境协调,体型不大,且处理成坡顶或退台式,与山形相得益彰。建筑成为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考虑到外界视线观赏建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生活在建筑中的人们有条件去观赏周围的景观,应使住宅室内的主要房间及户外阳台平台等均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同时,将坡地的自然地形和环境渗透入居住区,楔形绿地插入住宅组群,真正体现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的亲密性。

本溪

本溪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城市,旧名“本溪湖”,这里矿藏丰富,被誉为“地质博物馆”,以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而著称。主要旅游景点有本溪湖、本溪水洞以及东北道教名山——九顶铁刹山等。山野菜、人参、鹿茸、冻梨等是当地著名的风味特产。

环保打造天蓝水清

本溪市区内最高的山峰平顶山,每日都会迎来很多的晨练者,攀爬在山顶可以俯视整座城市。就在这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人们能感觉到这样的变化:往日里遮挡其视线的晨雾总是会提前散去,工厂烟囱里冒出的那一缕缕黄烟颜色变淡了,河道中那一股股污水消失了,眼前这座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随之变得清晰且富有生气。这一切让人无比欣慰。

点亮母亲河的风采

太子河是本溪的母亲河。在本溪市区,太子河正好横贯东西,地图上,这条穿越城市的河流蜿蜒而优美,全长26.85 公里。老本溪人对太子河独具眷恋,岁月的回忆无不镌刻着一个悠远的关于河流的情结。外地人一听到“太子河”的名字,便觉得古风古韵,得知这条河流不仅穿越乡村和山峦,还穿越了城市的中心区,就越发神往。

踏着父亲山的肩膀

平顶山,海拔高度657 米,作为本溪的城中之山,她与太子河遥相辉映,养育和庇护着山城人民代代繁衍生息。山上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喻为本溪的“城市之肺”。多年以来,由于平顶山基础设施陈旧、景区景点贫乏,广大市民希望这座父亲山也能壮阔起来。1600 米长、3 米宽的登山步道已成为本溪市民休闲健身、追求健康生活的一个品牌,登山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文化,2000 多级台阶的登山步道被市民亲切地喻为政府与百姓的连心道。

营造有序的城市空间

本溪市除了平顶山之外,还有一座海拔略低的城中山公园——望溪公园。近年,市政府

维修、改造、新建了园内部分道路,改造面积达13800 平方米,新建一处近3000 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还对烈士纪念碑、铁索桥等公园景点及设施进行维护。公园里原有的动物于2007 年搬迁至新建的动物园后,市里对整个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新建了面积近6000 平方米的异石园,使这个有着50 余年历史的公园继续焕发青春活力。现在,每天都有大批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午餐之后,携伴来此,沿着公园甬路散步谈天,走上一圈,会遇到多伙相熟的朋友,大家不断地打招呼,不断的微笑,堪称本溪独有的休闲一景。

浏阳市——朝发大围山,一路浏阳河,夕至烟花城

广州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

到明、清时,广州城从番、禺二山小尺度的山水格局发展到中尺度的“云山珠水”,以白云山系的越秀山为制高点,面向珠江,形成历史上典型的“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格局。

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

绥宁县城山水城市

绥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约300 m。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67·5%,活立木蓄积量为1004·17×104m3,有数十种国家和省市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绥宁县城山川秀美,风景秀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同时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县城建成区是一片沿巫水弯曲的狭长地带,四周青山环抱,生态条件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巫水贯穿城区,迂回曲折,波光粼粼,素有“绿洲明珠”之称。适宜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美丽的山水,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现状山水格局——青山叠翠、金水绕城

绥宁县城的山川地貌切合了中国传统风水筑城的理念,孕育了县城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县城群山环抱,巫水河和虾子溪从城中穿过,巫水河20年一遇的洪水位为297·73m,绥宁县城建设用地基本上在298 m标高之上,不受洪水威胁。现状建设用地大部分在河流阶地之上,面南朝阳,左右两侧峰峦起伏,弯曲的巫水河从其南面蜿蜒流过,背靠植被茂密的主山———万家岭,与河对面的案山———大公岭形成轴线对景,行政中心———县政府正位于轴线之上。县城空间布局吻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思想,形成青山叠翠、金水绕城的独特山水格局。

城市空间发展条件分析

县城城市建设的可用地少而差,但是山、水、林的大量存在也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提供了条件。县城长铺镇只有沿巫水河两岸较宽的狭长地带,用地条件较好,部分缓坡地带经过适当的工程处理也可作为建设用地。其他大量的山体由于坡度较大,不适宜建设,必须严格

保护下来,作为城市生态用地。大量生态用地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提供了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保护,可以建设成为具有明显园林生态特色的山水城市。

绥宁县城的总体形态:绥宁县城依山傍水,江河掩映,青山环抱,巫水、虾子溪、白岩水三水穿城而过。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具有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规划注重城市整体结构的合理和山水格局的保护,依托老城区,拓展新城区,整个城市一方面沿巫水河呈带状发展,形成以绿洲大道、中心路、东正路、人民路为城市中心轴的带状生长形态;另一方面于周边适宜建设地段积极开发新区形成城市外围组团。

城市空间结构

遵循绥宁县城的自然山水格局,结合县城的城市形态,绥宁城市空间形成“两心三带四团”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空间结构。

两心指主山———万家岭,与巫水河对面的案山———大公岭形成两个相呼应的绿色生态核心,作为城市生态公园,奠定绥宁县城山—水—城互融的生态格局。图4基于风水思想的绥宁城市空间结构

三带指巫水河、虾子溪、岩水河三条环绕的蓝色飘带,它们既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主要的生态维育区,同时,还是城市形象展示的前沿。

四团指由7个片区构成的以城区中心组团为主,三个外围组团为辅的四个城市组团。其中万家坪片区、长铺片区、大公坪片区和大寨片区组成绥宁的中心组团,作为城市的中心区,土地利用以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科研教育和居住生活等综合功能为主。袁家团片区位于巫水河下游,现为农田,规划建设成为新的工业、仓储组团。平溪片区规划建设成为以铁路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商贸、交通、仓储以及部分居住用地的组团。穿石片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风水流畅,结合水库的建设规划形成以居住、市政以及体育娱乐功能为主的组团。在片区之间通过河流水体、绿地、山体等自然生态条件有机联结,形成城市建设区与河湖水系、生态林地、农田等生态要素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

基于风水思想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控制在景观建设当中贯穿风水筑城的理念,共同构建城市景观体系,使现代城市建设结合传统风水中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景观营造等有价值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模式与景观格局,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图5)。

整体山水景观格局控制

县城四周的山林对县城如臂环抱,加以保护与组织,形成县城绿色的背景景观;结合城市道路和河道,在城区周边山体制高点营造传统“塔”“阁”,增强传统文化氛围,形成整个城市的景观控制点;巫水两岸的景观建设是重点,规划以路代堤沿河侧建设带状观景游园,充分显山露水,尽显山水城市风貌,形成山、城、水互融的景观格局。

城市景观面与景观节点控制

城市中以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等形成城市景观面。具体为巫水、虾子溪两岸滨河地段;城市公园周边区域;整个城市的四周的山体景观控制带,火车站周边区域及城市的外部环境生态控制带。城市景观面的规划设计应始终贯彻山水园林城市的原则,强调山林特色、湘西绿洲特点,贯彻玲珑秀美、依山带水的尺度和格局特征。

城市景观节点是对城市风貌有重要影响的桥梁位置,干道交叉口、城市出入口、标志性场所等。对主要道路的对景通过建筑和标志物引导视点,构成城市的景观节点,具体包括城市东、西、南三个出入口;城市三座桥梁的两端地段;市民广场、县政府、中心路等核心点。

城市景观轴线控制

严格控制规划的市民绿色广场及市民景观大道两侧的建设,保持城市风水轴线畅通,强化龙穴———县政府的景观形象,形成联系主山万家岭与案山大公岭的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绿洲大道作为城市主要景观大道,贯通两端的城市郊区公园山岭形成对景。

苏州——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

山水城市风貌可大体分类

(1)历史文化型

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占有重要影响地位,并以其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蕴深的历史文脉及其典型的城市景观,由此而展现出显著的城市风貌特色,如孔府故地曲阜、江南名城绍兴就是属这类典型的历史文化型山水城市。

(2)经济发展型

该类城市一般多为后起发展城市,由地域经济结构和布局发展形成,往往具有某种产业(行业)的明显优势,形成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型的经济实力、中心力和辐射力,反映出较强的经济风貌特征。江西钢基地新余、铜冶炼基地贵溪均属于此类经济发展型的山水城市。

(3)风景旅游型

城市及所在地域拥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在城市经济总体构成中,风景旅游业已形成(或将形成)产业优势,并由优美的城市山水环境和丰富旅游景观而形成城市特色与魅力。如山水城市桂林、肇庆、苏州均属风景旅游城市。

(4)自然生态型

城市拥有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包括山水自然环境、生物物种环境、人居环境等,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标准,墓本没有人为性污染,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积谐,展现出较明显的生态环境特征而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赣东北边睡山区婆源县城(紫阳镇、朱熹故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森林葱郁,物种繁盛,就是颇为典型的自然生态型山水城市。

(5)综合型(或多形态型)

该类城市风貌不是以某种单一的类型表现,而往往兼融两种以上类型风貌特点,如既是历史文化型,又是风景旅游型或经济发展型。当然,在多类型中也必然存在形成和影响城市总体风貌中占主导作用的因素,从而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主体风貌特征来。象杭州就既是历史文化型又是经济发展型的城市,但它以其优美秀丽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旅游景点所构成反映的城市风貌特色更为突出,成为其城市的主体风貌特征,故通常人们都将它视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一般山水城市风貌的基本形态构架包括

(l)山水形态

它是山水城市风貌构成的地貌特征,也是区别于非山水城市自然环境优势。山水形态,确立了城市自然空间(包括平面和竖向)的总体轮廓,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空间画面,构成了城市轮廓的自然序列组合与韵律变化美感,也为城市形成了自然山水的优美环境和景致,是山水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形态。

(2)文化形态

它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内涵,是属于一种深层次、高品位展现城市风貌的形态象征,如悠久渊厚的历史文化,自舞纯朴的民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采风,都是构成和反映城市文化涵量及其最蕴深和内在地影响着城市风貌的主要形态表现内容,为增强城市文化的气围与形象,应大力发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名胜古迹及各类古文物、古建(构)筑的保护。要特别忌防在旧城改造中盲目拆建或翻修,应注意在城市文化表现形态中保持历史时空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3)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是直观反映城市发展演绎的标志性形态,在现代经济与科技高水平发展的今天,它们渗入城市建设的影响亦日愈增大,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手段、规模与布局,都将对城市总体格局及其风貌产生影响作用。显然,过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同现代

化大经济及高科技,所表现的经济形态特征和产生的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及效果也是各异的。

(4)建筑形态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载体的建筑,它们从纵横双向时空上展现着城市建设发展古貌及其艺术风格;在这一特定意义上,建筑又亦如映示城市蕴丰内涵与风貌变化的多棱镜,为城市折射出绚丽的注目的光彩。可见,建筑形态—包括建筑形式、结构、材料、装饰、风格等,对城市风貌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建筑形态的确定和建筑艺术的创作中,应当认真地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城市(地域)的传统建筑形态,才能创造出既适合城市环境背景又富有个性及地方特色的时代新建筑。

(5)绿化形态

山水城市绿化形态,除应具有显著的乡土树种特色外,还应注重于山水地貌环境的相宜协调,形成浓郁的乡土山水环境情趣.除按城市需要设置的防护林、生态林、水源涵养林及其它专用林地外,应以风景林、果木林、常绿林为主,采用点、线、面结合,乔、灌、草结合,花、果、色、香、形兼具的布置原则,加强城市的竖向绿化,突出市树、市花特色标志性作用(注:目前城市绿化中市树、市花、省树、省花的展现率普遍较低),共同构成城市立体型绿化形态结构和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宜居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宜居城市”的表述是“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指出:“‘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该报告还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六大方面:即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宣城——山水城市

宣城,地处安徽东南部,东邻江浙,南倚黄山,北近长江,襟山带水,风光秀丽。自秦以来,宣城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先人的开发治理,已成为江南名邑,在安徽素有“南宣北合”之称。宣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共宣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皖东南中心城市。

宣城素有“山水奇秀冠于东南,风流文采有其人”之称。城北的敬亭山千壑竞翠,城东之水阳江万水争流,襟山带水,远近闻名,具有山水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中的城南扬子鳄湖公园,以森林公园为背景,拥有大面积水面,将成为水上运动,旅游度假、探幽揽胜之地。宣城城市发展带包夹在自然山水之中,形成“真山真水园中城,叠山理水城中园”的整体景观风貌特征。山水城市必然也是城市绿化水平很高的城市,城市绿地率应在30%以上,生态效应非常之好。宣城是千年古城,也是发展中的城市,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完全应该做到高绿地率。

宣城环城西路人行以北路段的道路与建筑的结合,地区工会楼和党员培训楼结合;有的地方不注意整体性效果则很差,如状元北路建筑与地面的处理,购物中心大厅地面与叠障路的关系,锦城路玫瑰园建筑形式与商住楼的不协调等等。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特色美。宣城古鳌城已荡然无存,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要恢复鳌形,要形成几条景观视廊,从敬亭山顶到城南的鳄鱼湖,中间经过景观绿带形成一条

景观轴,从龙首塔到谢眺楼到景德寺开元塔形成一条景观视廊。从开元塔到双塔形成一条景观廊。景观视廊要保证视线通畅,重点文物古迹凸现。到不久的将来,宣城一定能以‘“山明水秀揽胜地”的特色再一次显扬于江南。

费县山水城市景观

费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鲁中、鲁南山区之间。县境北部有蒙山东西横亘,中部、东南部为河谷平原,其它地方为连绵丘陵;整个地势呈北高中低,西南次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其主要河流有温凉、浚、杭、谏等四大干流及其支流。费县历史悠久,春秋时称费邑,战国时称费国,西汉初特费县.一直延续至今。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西西蒋龙山文化、尚子商代文化遗址、苑上汉墓群、费县故城遗址等;同时,费县历代名人辈出,哺育了颜真卿、阂子寒、左宝贵、王杰等历史名人。由此可见,费县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且天然地具备了建设山水城市的自然要素。

城市规模与山水聚结相吻合,寻求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

风水认为,山水聚结形势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因此,“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的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紧密配合。本次规划继承了这一传统手法,它结合费县城市周边的自然山地围合形态以及城市的自然生长过程,把未来的费县城区规划成“城廓田林一体化,依山傍水三组团’,的形态格局(图3),从而使城市巧妙地嵌合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城与山水、人与自然的两情相洽、相互渗透的山水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从自然山水之中取得绝妙的背景、衬托、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

在我国古代山水美学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古代“风水城市”着力追求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首先,它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形成重峦叠峰的、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并增加景深与距离感;

其次,它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倒影婆姿的观景视野;

第三,它总以案山、朝山、龙虎砂山或界水作为城门、楼阁、道路、轴线的对景或借景。遵循上述手法,为创造良好的山水城市景观,费县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提出了下述规划对策。

①城区道路要与周围山体保持良好的对景关系,使道路成为景观视线走廊,把山体景观引入城区。

②有意识地扩大城区水体面积,增加水体在总体规划中的可见性.进一步突出其风水特色。

③控制城区建筑物高度及建筑上山,防止高层建筑对于城区天际轮廓线及城区自然山水空间尺度关系的破坏,并从景观保护要求出发.以建筑、用地与景观三协调为原则,进行建筑层数分区。

④为保证从主山、朝山、案山、左右砂山上可看到较好的城区景观,规划要求对城区建筑物屋顶及设备的颜色进行设计管理,并清除有碍观瞻的广告招牌。

运用风水构筑物,作为山水城市景观环境的点缀与修补

按照风水的厌胜观念,“龙首为镇”,因此几乎每一个古代城市均建有厌胜塔,以镇邪祛煞。为了“兴文运”,而在古代城市外围建立的文笔塔亦比比皆是。此外,风水还在城市上、下水口处建造楼台亭阁,并辅以桥树堤堰,以增加锁钥气势;一些颇为讲究的城市水口,甚至成为著名的水口园林,如徽州水口园林等。这些风水构筑物,除了满足古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以外,实际上也是对山水城市景观的画龙点景(晴),是对山水形胜的增益或修补。

笔者在编制费县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依据风水原理,相继提出了在案山、朝山、水口山等处构筑人工景点或风水构筑物的建议。这些人工景点或构筑物不但可以成为城市外围的视线焦点、控制点或观景点,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形胜与城市地标。

重视区域绿化与环境保护

风水术对于龙脉(自然山体)十分关注,凡龙脉所经行的山或主山,均禁止挖山造坟,采石伐木,并备加培护。由于地表裸露的山被风水认为不吉,所以风水师也极力劝导人们植树造林,绿化“童山”。此外,风水术还要求人们在特定的地带如城市下砂水口、主山龙背等地段广种树木。这些作法,从客观上起到了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既净化环境,调节了城市小气候,又增添了山水城市的环境美。有鉴于此,笔者在费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相应提出:

①充分利用城区周围山地、水系等自然条件,从区域环境着手,完善绿化系统,将城区绿地系统与郊外自然生态绿地系统融为一体。

②保护好城市周围的山体,特别是面向城市的山体植被,不但要保护还要进一步加强绿化。

③结合贯穿城区的四条水系(温凉河、护城河、干渠、洪沟卜加强清淤整治,沿河两侧拓宽20m~loom,建设滨水生态游憩绿带,并通过这些绿带把城区内的点状、面状绿地串联起来,构成一体,烘托城市。

湘潭山水城市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属湘中丘陵盆地,市区南、西、北三面地势高,东面及中部地势较平。湘江似“母亲河”呈“U”形,其“U”形的开口方是东南和东北方位,不面环水。因势利导,应以河道为骨架,依水就势,坐水如山,作内城。市中心点应定在“母亲河”的“U”形内城范围的建设南路与芙蓉路交叉口的天鹤村处为宜,建设广场内先有的大型“君子莲”雕塑(莲城标志)一也宜迁移至该中心点。

设想湘潭未来山水城市,以建设美丽的“母亲河”内城为中心的放射圈,对边界及旧区(外城)湘江两岸进行适当的改造。

①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政治中心迁移到内城的晓唐路一与吉安路处。平面组合可呈矩形,市政府为东宅,市委为南宅,市人大为西宅,市政协为北宅。形成“楼式四合院”。中设圆形水池直径199m(九九归园)布置盆景、假石山、喷泉,象征方中有园。政治中心与自然风水环境中心重合体现天人合一。

②开辟中心商务区,发展和壮大布市、米市、蛋市、药都、服装业、建材、槟榔集团及寸下莲基地等专业批发市场。

③开通四面环游路线,沿线有雨湖公园、和平公园、菊花公园、杨梅避暑洲、韶山纪念园、金三角森林公园、花明楼、鸟石寨、曾国藩故居、南岳、凤凰公园、云龙公园、昭山、宝塔、文庙、殿、亭、禅、寺及祠等。以及供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和参观旅游商贸园。

浙江省龙泉市山水城市

龙泉市位于浙南林区,原来对城市绿化不够重视,认为身处林区,就无需强调绿化。因此目前城市现状的人均绿地只有2.5m2,远低于国家要求人均7m,的下限。通过规划,近期人均绿地达到13.6m2,其中公共绿地10m2。远期达到人均绿地15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12m2,绿地筱盖率达到35%.远景规划人均绿地达到60m2,并逐步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

“山水”,作为我国传统的哲学与美学范畴,由来已久;它最初源于孔子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的本意是采用“比德说”来阐明君子“知”与“仁”的德性,正如他回答子贡“知者何以乐水?”以及子张“仁者何以乐山?”时所言:“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据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切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而人,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可分为都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多种类型,它们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但它们大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风水的指导,从而从城市选址、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组织到城市景观、城市地标以及城市大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均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普遍性或规律性,亦即本文下述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1、城市选址在山水交会处,使城市天然地具备自然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在风水看来,“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阳宅全书))。亦即,理想的城市环境应该是有山有水、背山面水或山环水抱;如果山、水要素缺一,即使城市内部布局形态再好,亦徒具吉形而无真意。其实,有山有水的地段,便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形成宜人的生态循环;此外,山水交会意味着阴阳(山阴水阳),刚柔(山刚水柔)、动静(水动山静)的对比与统一、相乘与相生,符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我国古代山水审美观念。因此,有山有水遂成为我国古代山水城市选址的必要条件,而古代山水城市亦必巧妙地嵌合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城与山水、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最佳境地。但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以水代山。因为在风水看来,“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吉地不可无水”,亦即水比山更为重要。所以,我国大多数城市要么设在众水交汇地段,要么在江河弯环之处,要么在出江人海口附近,好作水文章。

2、城市规模与山水聚结相吻合,具有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

风水认为,山水聚结形势决定城市的规模,因此,“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以四川间中为例,它地处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的交会处,为“千里山水大会”,因而属中聚格局,宜为大郡、州邑。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建设规模与人口容量,既满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水环境的破坏。因此,它有助于我们走出当前城市规模确定的误区。

3、城市形态与山水要素相互渗透、紧密配合,并赋予象征性。

风水极为关注城市平面形态。它最为推崇矩形、长方形等规整形制,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同时矩形的四正四隅对应着“天之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八风,代表了风水的四方四灵观念,故为吉。因此,在古代中国,只要地形许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按方形形制来规划建设;这种方城形制,以其形制的完整性与轴向性,独立地与自然山水环境取得均衡与协调。与此同时,风水也极偏爱那些因受自然地形限制而呈不规则状的城市形态。它擅于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使复杂的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紧密配合,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形态,并通过一定的“喝形”,将其复杂形态所象征的吉凶与人的命运相联系。如张仪、张若把成都建成龟城、萧何把汉长安建成斗城,东晋大风水家郭璞把温州亦建成北斗城,还有福建泉州、汀州的鲤城(寓意“鲤鱼跳龙门”)。这种城市形态的处理方法,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山水城市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喝形本身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喝形以其引类譬喻的表达方式,使山水城市成为可感知的环境形象,并表现出生动的联想能力与浓郁的审美情趣,给人以心理认同感和美感。

4、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

风水术认为,吉祥物体具有对称性与均衡性,因而风水著名的四神相应的“四灵地”(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呈现出高度的对称性与均衡感;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

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由外而内、由大到小的布局结构。首先,风水总是首选“龙虎正体”的均衡山水图式;该图式的龙虎砂山均出于穴山两侧,左右对称相抱。但这种理想图式在自然界毕竟不多,更多的倒是“左右仙宫”、“左右单股”等不完全对称“而有偏枯之病”的图式;对这些图式,风水往往通过与外山取得平衡、或利用界水替代龙虎砂山中的缺省者,来取得均衡形局的作用。其次,风水常以“分金立向”,确定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为城市纵轴(或以地势坡向作为纵轴,如明中都凤阳城),以青龙、白虎砂山作为城市两翼,以城市前方的河流为横轴,“左崇而右实,右胜而左殷”,形成左右对称、纵深展开、众山拱卫、均衡统一的山水城市格局。第三,风水多以“穴点”作为均衡与统一全城的中心点、控制点或制高点。由于穴点往往关系到全城的总体布局,故其选择慎之又慎,一般选在地势高亢之处,以居高临下,总揽全局,并规定“京师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亦即在穴点之上须安置全城最尊贵、最重要的建筑,如朝殿宫室或衙署公厅,然后自穴点圈层式轴向扩展,次第建成城墙、城门、道路、街区,形成“天心十道”、全局总揽的城市格局。此外,风水也有意把一些小山圈进城内或人工筑成小山,作为城市主体建筑的主山或靠山(如北京故宫景山),这些小山也能起到内聚中心的控制作用。

5、城市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空间同构,共同营造一种围合重重、内敛向心的封闭空间。

风水有一套美格,为背负主山、左右砂山、前有朝案;这既是为了“藏风聚气”,形成良好、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也是为了在自然山水之中闭合与界定一个围合内聚、亲近可感的城市外部空间(即“外局”)。

通常,风水以主山为屏障,青龙、白虎围合,前以案山遮护,剩下水流出口亦有水口山把守,从而构成山水城市外部第一重围护空间;如果在这一重围护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以及青龙白虎外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再加上第二个水口山,就形成了第二重围护空间。这两重空间围合严密,“气不外泄”。如果朝山或水口山太低,有泄气之虞,则以镇峰塔增其高度、“障空补缺”,加强空间围护感与安全感。在取得城市外部自然山水的重重围护之后,古代山水城市内部仍采用多重围护的城廓模式,形成由外而内、由大到小的两套或三套城廓;城廓内则分为若干由坊墙围合的坊里,每个坊里又由若干个封闭、安宁的口合院落组成。这种围合,一层套一层,环环相套,形成一种城市空间组织与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同构、有机生成、天人合一的空间模式,甚至一直扩展到王国的整个疆域范围,形成以帝都为中心,向外层扩展、直达王瓷边睡的理想模式。

6、城市景观从自然山水之中取得佳妙的背景、衬托、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从而与自然山水建立呼应关系,突破其有限空间的限定。

在我国古代山水美学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着力追求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首先,它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的、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其次,它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倒影婆婆的观景视野;第三、风水认为“城门者,关系一方居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阳宅会心集》),因此风水总以案山、朝山、龙虎砂山作为城门、轴线、道路、楼阁的对景或借景,既使空间视线有所归依,又把山体景观引人城市,完善了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比如间中城内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总与远山相对,街的取名(如锦屏街、蟠龙街、笔向街)也强调了与山的对景关系。

7、运用风水构筑物,作为山水城市景观环境的点缀与修补,进而成为绝妙的城市地标与城市形胜。

按照风水的厌胜观念,“龙首当镇”,因此几乎每一个古代城市均建有厌胜塔,以镇邪祛煞;又据《相宅经纂》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粪、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平地建高

塔,皆为文笔峰”,因而我国古代以“兴文运”为目的而在城市外围建立的文笔塔亦比比皆是。此外,风水还要求在城市水口处建造楼台亭阁,并辅以桥树堤堰,以增加锁钥气势;一些颇为讲究的城市水口,更建以文昌阁、奎星楼、文风塔、观音庙等较大型的古建筑群,形成著名的’水口园林”。上述风水构筑物,除了满足古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以外,实际上也是对山水城市景观的画龙点景(睛),是对山水形胜的增益或修补;假以时日,这些风水构筑物,不但成为城市的视线焦点、构图中心、控制点或观景点,而且成为城市形胜与城市标志。比如常熟方塔的兴建,原本因常熟外砂山右高左下,“无宾主之辨”,“宜于苍龙之角(即城东)作浮图以胜之”;但实际上,方塔位于五条主要河道交汇于城市的焦点上,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水道的对景,改善了城市原有山水形胜格局,奠定了常熟古城的天际轮廓线。

8、重视城市大区域绿化与环境保护。

龙脉是风水术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指连绵不断的山脉。风水认为,如果人长期沐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地气),就可以吉祥如意,身心健康;并且,龙脉也只有“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例,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因而,风水对于龙脉(自然山体)备加培育养护;凡龙脉所经行的山或主山,均禁止挖山造坟、采石伐木。由于地表裸露的山脉(龙脉)被风水认为不吉,所以风水师也极力劝导人们植树造林,绿化“童山”。此外,风水术要求人们在特定的地带如城市下砂水口、主山龙背等地段,广种树木。这些作法,从客观上起到了城市大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既净化环境、调节了城市小气候,又增添了山水城市的环境美。

吴良镛院士总结了“山——水——城”三者相互起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吴良镛先生说:山水’泛指自然山水,‘城市’泛指人工环境。”“‘山水城市’提倡的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集居住环境。

柳州山水城市塑造

柳州市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资源丰富,建设山水城市条件得天独厚,具有“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城内山环水抱,风景秀丽,石山林立,清澈的柳江穿城而过,像一条绿色的玉带,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有“城在山水园林中,园林山水在城中”的美誉。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这个美丽的城市。山环水绕的自然山水以其独特的景色给柳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自然景观财富。

柳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中由自然山体形成的公共绿地、风景防护林地占城市总绿地面积的60%以上,它构成了城市大环境绿化。山体植被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地的总体水平。可以说,柳州城市的绿地系统依赖于自然的山水资源,山水城市建设中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离不开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

深化设计,确立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

在柳州市山体景观保护规划的初步方案中,城区范围内的所有山体,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山体和紧邻市区的山体,都被列入保护范围,禁止乱开采乱搭建。规划为不同方位的山体定下了“名分”:市区外围北、东、西三面的环状山体,构成城市背景大轮廓线,以“环野屏峦”命名;柳江两侧临江山体,形成山水相依的景观格局,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游赏廊道,以“江清壁秀”命名;南部大龙潭-洛维-白莲洞风景区,以及东部以三门江森林公园为核心的莲花山风景区,是城市生态循环的“绿肺”和“氧吧”;城市东边的古亭山诸峰、西边的太阳村诸峰、北边的沙塘诸峰,构成城市外围重要的生态防护林带,以“远影晴峦”命名;市中心的孤峰,形成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和地标,马鞍山、鱼峰山、鹅山、箭盘山、驾鹤山、灯台山、蟠龙山、马鹿山将规划为“八大名山”,打造成旅游品牌。

柳州市正加紧编制“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概念性规划,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贯彻实施。从上游大埔电站至下游红花电站之间108公里的柳江水域都在规划的考虑范围,其中

上游湘桂铁路大桥至桂柳高速公路洛维大桥长约53公里的市区河段、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沿江区域更是景观控制的重点。规划对两岸景观实行控制和保护,体现现代山水城市风貌。规划提出的“风情柳江”、“人居柳江”、“活力柳江”、“绿色柳江”、“休闲柳江”等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一旦实施,古老的柳江将在优美的自然风貌上增添现代色彩,成为宜居城市最迷人的一部分。

保护植物多样性,发挥山水资源的生态作用

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地区,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市区内石山天然植被原为森林,由于过去长期的滥伐和破坏,现在保存下来的天然林很少。大部分石山上树木多为现代封山育林后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种植林。一般情况下,市区石山大部分可以分为三类不同的立地条件:一是山体基脚,绿地由于山体上部土壤长期往山脚堆积,石山脚自然形成一条围绕山脚的纯土带,土层深厚,土壤适合植物生长的较广,现分布着松树、榆械、任豆、酸枣、乌桕、构树、苦楝、尾叶桉、牛尾树、小叶榕等树种,大部分为人工林;二是山体中部,形成土壤中夹带母岩崩解碎石块的土壤层,土层厚度中等,夹带石块多,土壤为黑色石灰土类型,能适应钙质土或喜钙植物生长,植物种类多为灌木或草丛,有夹竹桃、山胡椒、石山巴豆、华南云实、小叶山柿等树种;三是山体顶部,石灰岩体裸露,地势高峻、坡度陡峭,在岩壁缝硝间存在少量黑色石灰土,保水性能差,在石壁缝硝间生长着根系发达、耐旱及抗逆性强的灌木,植物多属多浆桑科植物,有石山榕、斜叶榕、山棕、小叶山柿等,植物多为野生植物。

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的意蕴内涵

史前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柳宗元文化、奇石文化是柳州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都与山水园林密不可分,是柳州园林景点的文脉和内涵。如何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中,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使山水富有灵气,是在山水资源利用和构筑山水城市中应着力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简约化设计影响构建山水城市

简约化创作的山水效应

(1)最小干预,还自然山水本貌

在尊重山水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和规划。将自然山水意境在城市中完整的呈现出来。极简主义的简洁、单纯的形式犹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追求空无的境界,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从而使作品更有某种不可捉磨的神秘感和艺术美感。这一点也正和山水城市思想相符合,以简约手法将诗画意境融入作品。1993年,彼得·沃克在日本京都市以西,为矶崎新设计的高技术中心的景观,将日本传统的禅宗园以现代的构图方式进行了重新演绎(图1)。

2)注重个性设计及隐喻表现

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表现和理解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体现日益重要,也是现代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高度隐喻表现,不易轻易发现景观的寓意,但能根据公众对作品的切身感受和直觉体验来做出客观评价。作品强调与民众的直接沟通。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为标新立异而做出非常人理解的作品,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文化等等的综合理解和独特判断。个性化设计的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彼得·沃克的景观设计是前人所没有的,构图上讲求平面艺术,将各个景观要素充实进去。

简约化手法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启示

(1)小尺度空间再现自然

国内许多城市在营造现代景观时,通常为了与自然地貌相似,人造的山丘、水体、种植物沿着不规则的曲线大尺度的营造,为达到所谓的山水城市艺术效果。景观是否与自然山水

一致未必强求,只要符合“美学”标准就可以,一味追求大尺度的山水城市,既劳民伤财又没有达到好的景观效果。自然状的山丘必须占有较大的水平面积,这与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依赖调查的现代设计理论相悖。用旧式文人诗情画意的视点取代现代城市运作的冷静观察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再单纯抄袭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创作就更不可取。

彼得·沃克在哈佛大学设计的泰纳喷泉就是一个小尺度景观的优秀实例。图喷泉由一个60英尺直径的圆组成,内部由一些同心、但不规则的圆来定义组成,每块巨石约为4英尺×2英尺×2英尺,并且都镶嵌于地面之中,位于一个被建筑、构筑物、围栏所包围的步行路交叉口。草地、沥青和混凝土路面在圆的不同点上相互交错,不断改变着场所的质地与色彩(图2~6)。在石头圈中心,有一个直径20英尺,高4英尺的水雾,这些水雾由五个同心圆环状排列的喷嘴喷出的细小水珠组成。水雾的景观取决于太阳和观者间的位置关系,水雾中时而彩虹,时而闪烁闪亮的小水滴。晚上灯光从下面反射出来,给雾及空间带来神秘的光影效果。座凳般高的巨石由彼得精心加以安排以允许游客进人并穿越这迷雾。这里地表没有水池,落人地面的水迅速流人集水坑中。冬季,当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循环水系统被关闭。从哈佛大学中央供热系统提供的蒸汽将这些石头完全笼罩着。这些蒸汽仅仅从一圈喷嘴中喷出,它看上去比水雾更加短暂,漂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伫立泉边,人们享受到酷似自然湖面蒸腾的水雾景观。使人们自然的联想到大自然的水体,虽然城市环境紧凑,土地弥足珍贵,但在这寸土寸金的环境下,依然从心理上创造出大自然的真切体验。在尺度不大的有限空间内塑造几近自然意境的景观环境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珍贵的城市环境的补充(图7~11)。

(2)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彼得·沃克的IBM公司索拉纳园区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构图与环境及基地情况相适应,并非为创造简约化景观而搞形式主义,是简约化景观适合中国城市特色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件作品有丰富的内涵和清晰的审美结构。整个园区从入口到各个中心分四个部分,并有机的串连起来。有开阔的水面也有安静的景观道及溪流。静动分开,张弛有度。地景形式虽然整体感觉是极简主义风格,自然形式与大线条的完美结合使整个景观有少而鲜明的构成元素,显得极为统一而整体感强。基地面积较大。大型的水渠景观连接整体办公楼区,其他石雾喷泉等一些小尺度景观精细,注重细部设计,表现个性化。大小尺度的对比使得景观得以协调,工作休闲合一的主题得以突出(图12~15)。

从规划角度看,IBM的索拉纳园区是园林、建筑及业主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美学、文化与环境众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典范。而在园区的环境及园林设计上,沃克等园林设计师充分动用了他们独特的园林艺术手法与思想,使园区的外部环境与建筑一样充满了艺术性与创新精神。

沃克的极简主义景观在构图上强调几何和秩序,以及不同几何系统之间的交叉和重叠。表现出去除一切雕饰的简洁,而这种简洁极富时代精神,代表着进步。并非仅仅为创造几何形态而划分景观,而是在每个景观节点及景观序列上又宜人的小空间。这也是当代国内景观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

余姚市文化中心区概念概念规划——空间形态特色

余姚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属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河道纵横密布,相环相通。姚江是城市的母亲河,横穿城区东西。城市内外众山耸峙,龙泉山(龙山)雄踞城中,与东部的玉皇山(凤山)、竹山(龟山)、白山(蛇山)等被称作“余姚四灵”。余姚老城以历史上抗倭夹江形成的南北双城格局为特色,城市形态上是两城合璧,一水中流,如古人所赞:“城形双璧合,桥势断虹浮”

新的城市发展方向以老城为核心,呈三个点与轴结合的拓展方式。将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居住的生活轴(图3)。规模扩大后的余姚城区,将与姚江、与周围群山浑然一体,构成更大范围的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文化艺术公园规划研究范围的肌理特色,呈现了一横二纵的水系、三座隔江相望的秀山、一个景观极佳的半岛,以及开敞宽阔的沿江平地。基地景观蜿蜒起伏,生态拱卫,形成山环水绕的空间格局。

①把握城市整体下垫面的性态,疏理与环境、景观、地形地貌、城市结构相适宜的空间肌理,作为各个开发项目得以生成与生长的营养“胎盘”。

②合理地划分出各类相对形态完整、景观独特的块状区域,组成一系列结构完整、高效和谐的基本功能单元,它们应该是有机的城市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

③不同的功能单元之间,以及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设置有机连通的带状廊道。各类廊道一方面将功能单元和基底分隔开来,另一方面又将各功能单元连接起来,形成交通运输、生态植被、景观视线以及生活组织的有机网络。

④每个功能单元,以及整体区域与外部城市环境之间都设有明确的“柔性边界”,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正如生命有机体的“皮肤”,既起到隔离、保护的“抗性”作用,又具有呼吸、交融的“透性”功能。

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规划

(1)新、老城区结构关系的建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片区组团、点轴拓展式的城市结构来看,该区域东、西方向的指向非常明确。因此该区域的道路网络、用地布局、空间组织,以及生态景观系统等,应力求在东西方向上呈开放畅通的态势。

楔入点首先从大尺度空间结构中梳理出地貌景观肌理,根据姚江走势、山体形态和景观园林设计的飘积原理,设置4条东西方向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将自然要素、区块联系、生活轨迹、视线景观等纳入该“城市廊道”系统。由此梳理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控制可以由中心的姚江向南北两个方向逐层,由生态景观向人工景观、低层建筑向高层建筑、低密度开发向高密度开发、步行交通向车行交通的过渡与渐变(图4)。

(2)山环水绕、秀表经纬的城市格局

①西部主题突出的功能单元:在半岛平地区域,设置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便于组织大规模的车流、人流以及城市服务设施,并取得突出的地标景观效果。

结合玉皇山(凤山)设置密林生态公园,不过多地考虑建筑的开发,仅安插一些小品设施,有机地组织在自然生态之中。在面临姚江的白山(蛇山)脚下布置城市休闲活动设施,与剧院等隔江相望,均衡城市文化设施的布局,既有相对的独立空间,又相互映衬,合理分

散人流与车流,有机容纳城市生活(图5)。

②东部依山傍水的悠然人居:利用基地中的水系与山体,创造性地设置了一对南北交融、协调联动的“双掌”状形态空间。山依脉,水走势,将自然景观要素通过“双掌”状楔形生态系统渗透到每组生活单元之中。同时遵循符合居住用地位于山南水北的相地原则,实现居住空间结构(图6)。

③分层高效的廊道型交通:对城市区块间的主要车流的组织,是通过基地外围的城市干道解决,并沿道路布置外向型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建系统相融合。对于区块内采用多功能的廊道型交通模式,即除了姚江南北地块沿岸的两条廊道外,中心各有一条东西方向贯通的廊道,宽为50~60 m,其间有机动车道15 m,自行车与人行道3~5 m。道路两侧不等宽种植茂密的树林(亦可配置灌木和草坡),使行人和车辆如入森林之中,绿荫覆盖,清爽宜人,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通过不等宽的绿地、自行车与人行道,自由蜿蜒穿插在绿地中,便于适应不同地形与空间节点,其间布置亲水平台、休憩坐椅、服务设施,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与观景需求(图7)。

④动态渗透的主题空间景观:主题是空间景观的精神灵魂。赋予每块用地一个主题空间,通过塑造一系列城市场所,编织成历史与现代、生态与人文、休闲与居住的空间网络,使整体空间序列尤如一首主题清晰的交响诗。在沿河景观组织中,开发航运旅游,间断地开出一系列豁口,打破以往平行组景的手法,植被与河道的方向垂直,提供可以看见远方的间隙和视廊。在山体改造中,强化现状山体的内在自然特征,以密植水杉、毛竹等高大植物,其高度和坡度的改变,可以使其凸显环境地标之功能。突出强调“动态景观”,即空间景观之间的相容性与渗透性、开放性与可达性,将中心生态景观带与周围纵深景观结合、与人的开放休闲空间结合,并使其相互延续,形成连续的整体空间,方便人们的进入和使用,为人行的视野和城市景观提供纵深和全面的印象,并产生极大的愉悦快感。

主题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

(1)半岛空间环境

文化区内的余姚大剧院是本次课题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对该建筑的定位应是山与水之间的联系体,而不是侵入。为此,在工作中对生态、景观、节能,以及对基地环境的审慎利用倾注了极大的关注。方案的构思是创造一种在地段上让建筑尽可能消失的印象,成为地貌状大地建筑,使之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肌理,与山水相辉映,具有大地艺术之韵味(图8)。建筑基底以大块天然卵石铺就,有磊落雄浑之势,其肌理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随着江水潮涨潮落永不停止的冲刷,象征生命的久远,石与水创造出了历史的积淀与延续的文脉。通过强烈、简约的形态,使其看上去像是从大地中萌生出来,向着太阳。既反映了建筑的功能与结构特征,又在整体简约中蕴涵朴素灵秀之气。

建筑体量没有过多的变化,形态内敛而简约,呈台阶状图形斜面的建筑形态,融大地、墙面与屋顶为一体。斜向贯通的屋顶巧妙地容纳了舞台、观众厅和休息厅三段递减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观众厅调节混响时间所需要的容积。在舞台顶部可装备太阳能集热蓄能装置(图9)。

建筑屋顶外层为生态植被,中间为双层生物气候空腔,通过上升气流带走室内的污浊空气,达到通风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功效。夏季可隔离室外热量,冬季可通过太阳能装置加热空腔内的空气,形成环流,调节大厅内的空气舒适度。建筑中心为贯通三层休息大厅的巨型景观视窗,如全景式银幕,将壮观的江景和周围的环境纳入室内。其上装配有可控制的百叶格栅,夏季可以遮蔽太阳的照射(图10)。

(2)居住环境空间

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由“四横飘带+纵向双掌”结构叠加后所形成,每块开发用地与生态环境有最大的交融面,使地块纵深空间通过柔性界面与中心的姚江建立了联系,充分体现了

居住环境的均好性,有机地组织了生态、景观及生活系统。同时,该网络结构所划分的用地,为不同的开发规模与建设时序创造了条件。姚江北岸巧妙地构思了一个长堤围堰,形成一个内江,成为江北区域的核心空间,“掌状”水系围合每个组团,创造出半岛绿洲上“江畔人家”的居住特色;南岸则利用竹山作为江南区域的核心空间,依山脉走势用竹林围合出居住组团,营造出“悠然竹居”的环境品质(图11)。由此所创造出的“江居”与“竹居”,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体现出典型的江南秀色。正如王安石所赞:“水如碧波翻江去,山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

伊春滨河岸线建设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位于小兴安岭的核心地带,素有林都、红松故乡、恐龙故乡等美誉,是新开发的全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伊春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两大水系之间,城市山水资源丰富,建设山水城市条件得天独厚。伊春市地貌特征为整个地势西低东高、南低北高,海拔平均400米左右,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境内有千米以上山峰70余座,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伊春市整体建设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并将伊春河和伊春旧河道融入城区。山秀水清,城在景中,景入城中,城景交融,“一水抱城流”,使伊春城有“山水盆景”之喻。

伊春旧河道贯穿伊春市区,同时在城市的中部将城市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沿河两岸生态良好,河道里有天然的菖蒲等野生植物。河道水位较浅,河岸景观平淡,河道两岸建筑比较零乱。

(一) 设计原则

根据伊春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基地特点及建设状况,在设计中秉承以下原则:

1.注重生态,创造良好生态系统

在建设中,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同时,对地形适当改造,将水引入岸边的湿地,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

2.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

充分发扬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将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如

天开。

3.以植物创造景观,多种植物配置

植物不但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同时通过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及吸纳等作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季相变化和生命周期变化丰富视觉景观。乡土植物的配置是创造地域特色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尊重历史,文脉连续

历史是人类在过去时空活动的记录,一个地区人类的活动会不同程度地改变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并留下一定的见证——历史遗存。同时一个地域的人类活动必然受到地域自然状况的制约,并影响当地居民的活动及思维方式,形成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建设中应根据考证,再现历史场景,并重塑场所氛围。

5.整合提高,提升城市形象

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可以形成整体,然而整体的功能则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求和,它是一种质变,在伊春山水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各个景点的整合,使其以历史的主线贯穿,从而形成一个易于识别而又印象深刻的整体。

(二) 空间构建

河岸景观的构建中,我们根据河道和周围环境特点,采用V型空间模式。在河道的北面由于现有的建筑高达六层,建筑体型为老式的火柴盒,有碍景观的塑造,故由河岸到建筑基地间分别采用滨水草本、耐湿灌木、灌木、小乔木、高大乔木的配置方式,使建筑的外轮廓基本掩映于乔木的后方,塑造良好的天际线。河道的北面由于铁道和较低矮的建筑,大后方是苍翠起伏的山峦,故从河岸到铁道基本采用灌木、小乔木,让视线比较开阔,使人们直接远眺山峦美景,实现山水的结合。在河道的纵向设计上,用历史主线进行分区,将其划分为沉睡、和谐、屈辱、奉献、新生、追忆、腾飞七景区,提升其整体形象。

乐成就成改造——山水城市可持续

乐成镇是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的市区,土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154人。乐成镇是历代县治和现乐清市市府所在地,一直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温州市的重点工业卫星镇,1997年又跨进浙江省经济百强乡镇行列。

乐成旧城景观资源与空间分析

乐成旧城的风貌和特色.主要包括山、水、城三面一体三面环山二河纵深“扇形”的平面形态,以双塔为制高点的空间构图体系。乐成旧城是个“山包城城包山‘’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山水古城.自然景观资源非常丰富,其主要特点有:

(一)群山环抱一脉入城

在乐成旧城区周围分布着大小山头几十个,这些地方草木茂密怪石嶙峋散布着一些文物古迹特别是市区西部的西皋山绵连九节状若游龙余脉潜入市区,成为一处景点众多的游览胜地它与城区周围的凤凰山、东皋山等一起自然围合城市空间建构一半壁青山半壁城”的景观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怡人的生活环境。

(二)四河相抱,一湖映城

乐成旧城现状自然水体有一湖(西山水库)四河(金溪河、银溪河、东溪河和南门河).西山水库位于市区的西北部三面环山,湖色优美,为历代文人骚客所称道是乐成富有魅力的景区,三溪由南门河联系将旧城中心区包含在中间.如明珠玉带般为古城增色。

古人在营造乐成旧城时就十分注重风水北面有蜿蜒而来的丹霞山作靠山即镇山;东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东山、盖竹山)作朝案,左右两侧东皋山、西皋山作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金溪、银溪、南门河等)环抱.共同构成一个三面有屏障护卫.前方略显开敞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创建一个良好的风水宝地的空间模式。

山水城市的规划构思

(一)营建大山水—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环境优势,维持并强化城市山水空间特征才能为建设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旧城周边群山连绵,山体丰富包括丹霞山、东皋山、西皋山在内的几十个大小山头,对这些山体应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禁止对山体的破坏,保护周边的西山水库和十八生水库,同时处理好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和周边的生态绿楔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好周边区域的山、林、水域或绿化带调节城市居住环境。

(二)营造城市中的山水—显山露水组成“点线面体“多元的绿地系统

将山水结构纳入城市构成并突出自己的风貌格局,与绿地一起组成自然环境,并和人工环境相互融会独特的山水自然条件奠定了城市独特的空间结构。保护山水环境,实现城市生态化。

1、山系保护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建筑物急剧向山上扩张,在有些地方离山脚50一60M的山腰都建有居住建筑,严重影响了山体的自然景观风貌,本次规划将周围山体的一定高程以上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以确保山体作为古城的背景不受破坏同时保证各山头之间景观视线走廊如有特殊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山坡的建、构筑物不宜高切坡r大挖方,破坏山体。使城市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环境相结合。

2、水系保护

乐成旧城的保护水系包括金溪、银溪、南门河、东溪和西山水库等.本次规划疏理水系.调整河道局部线型,沟通与拓宽局部河道宽度确定水体保护线,并根据古代乐成旧城的群河环绕城区的特点,在北大街处恢复原宣风河,连通金溪与银溪,扩大水面,突出水景.既可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城市规划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城市规划设计谁说了算 在烟台市东部海滨,一个能容纳4万人的新体育中心初展新姿。这个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就是由群众拍版的。 自1999年起,烟台市就开始试行“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风景区规划以及重要地段、新建居民小区、重要公共建筑和民众关心的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要通过新闻媒体或举办展览、设公示牌等形式进行公示。 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实行两年来,共收到民众的建议和举报数百条。一些重要建筑项目甚至被民众否决。例如,烟台火车站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没有通过民众的评议,工程就搁浅了;而烟台市体育中心的3个设计方案,经过民众投票,有一个方案获得多数选票,于是市政府决定,就按照这个方案施工建设。 试析: 1、分析烟台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怎样评价根据民众投票多少来 决定城市规划方案的做法? 2、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怎样做到既吸取民意,又符合城市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要 求? 案例二:汉普顿市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 在一般社区,政府专家制定城市规划,公民学会按照规划安排生活。专家们努力工作以使公民的反对最小化。虽然公众可以在听证会上攻击这些规划,但通常规划者只是寻求对自己要做的决策得到批准。如果反对之声越来越大,就会迫使对规划进行修改。但即便如此,专业规划者仍然处于主管者的位置;下一轮规划还是他们控制。 在90年代初期,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这个有着13万人口的城市开始卓尔不群。 琼·肯尼迪(Joan Kennedy)还记得,当时传统的城市规划程序再也行不通了。她是该市的城市规划主任。她回忆说,她的机构刚刚起草好城市整体规划。 我们刚刚经过一种常规的、传统的公民参与程序,即你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告诉大家来参加会议。然后,把正在考虑要做的事情告诉大家。因此,我们声明,该计划将是整个社区未来发展的愿景。 接下来就是对规划委员会的公众听证会。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 例分析报告 2016-11-16

目录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错误!未定义书签。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错误!未定义书签。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错误! 未定义书签。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错误!未定义书签。 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3、操作流程:现行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增添压力错误!未 定义书签。 二、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蔡屋围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岗厦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3、渔农村改造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大冲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鹿丹村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6、模式特征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原集体经济组自改模式——传统旧改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集体合法用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沙浦国际艺展中心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笋岗艺展中心综合整治...............................错误!未定义书签。 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期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4、葵涌鸿华印染厂综合整治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5、模式特征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此次我规划的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5℃以下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省(市)等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南京属于夏热冬冷的典型。所以我决定以南京作为一个目标物,将规划场地放置在南京,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规划。 建筑规划 南京概况: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亚热带季风气候。老南京都打趣道:“南京没有春秋,只有冬夏。”所以

说南京属于标准的夏热冬冷地区。苏南经济板块成员,江苏与安徽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是长三角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生态宜居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2014年,即将举办第二届青奥会。这些都将形成对南京城市规划的严峻考验。 面积:总面积6597k㎡,建成区面积752.83k㎡(2012年),面积算不上最大,人口816.1万人(2012年),人口密度高,这就由于历史上它是六朝古都,名胜古迹,古典院校众多,同时属于省会,经济 发达,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打工者、 学生等人群。同时因为长江的流经,造成 了江南江北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差 异,也导致了江北承担了工业的重担。 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 雅、创业创新,这就注定了南京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南京的气候,交通,经济等各方面规划都提出了高要求。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又是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以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为例2013级住建厅研究生班城市建设与规划专业张蕾 摘要: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为城市滨水区设计经典案例,我们将通过对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到对于城市滨水区设计新的启发。 关键:巴尔的摩内港区城市设计滨水区分析启发 1.项目背景 巴尔的摩是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这个港口属于马里兰州,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巴尔的摩现在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区的著名海港之一,港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它有纵深的港湾、口袋形的入口、很长的码头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港湾内潮差小,港区水深15米,航道深达20米,冬季最冷时也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从不结冰,不影响船只出入港口。目前港内已建成多处现代化防波堤和凸堤码头及深水泊位,密集的铁路线和公路线深入到港区,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当高。

港区北面靠近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一带有一些高大的烟囱直耸云霄,这里有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冶炼厂,港区南部和西南部是造船、军火、机械工业和铁路站场集中的地区。铁路干线将工厂区与码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条件。 巴尔的摩市中心和内港区地图 2.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经济结构转型,重工业衰退,巴尔的摩市中心逐渐衰落。巴尔的摩港区日益萧条,码头仓库空闲,城区的楼宇空置,街道上呈现出颓败的景象。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巴尔的摩内港区一直不断地进行改建和重建,内港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 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的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的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 周代的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看出,古长安城的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的东市和西市。 2.现代西安的分区规划 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和规划、旧城改造和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安中心区的建设,长安区的中心作用将发生转变,长安分区规划应当预先做出规划安排。但在新旧交替的一段时间中,长安区仍将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上一层次完善、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成为开展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分区规划应当与政府对城市建设开发的控制管理的方式相结合,应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可变性。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探索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探索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以大理海东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 王晓宇 【摘要】中国山地城市众多,但山地规划建设方法相对较少。针对当前山地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建设问题,试图以大理海东新城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在山地建设模式、山地建设空间选择、山地交通组织、山地空间形态塑造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方法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山地城市、建设模式、空间选择、交通组织、空间形态、方法创新 一、回顾与反思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城依山而固,城拥山则秀。 在几千年的中国城建法则中,山一直是影响建城营国的重要因素。如今在全国660个设市城市中一半以上属于山地城市的范畴,然而在国内关于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一直较少,且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可操作的规划技术办法不多。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光宇教授创建的《山地城市学》对许多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建立的山地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空间结构模式广泛应用在西南地区山地城市之中。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有些山地城市基本特征却面临破坏甚至消泯。“山地当成平地建”的现象屡屡发生。一条条生动的山脊线被生硬的建

筑轮廓线所取代,一个个优美的山头被杂乱的建筑群所埋藏,城市的生态性和景观性受到严重威胁。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思路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指导建设的具体规划方法应结合城市发展的综合要求继往开来,开辟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期在云南大理开展的两个规划项目,我们致力在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积极突破,在理论方面发扬与创新《山地城市学》,研究山地城市规划新方法;在实践方面指导山地城市实际建设,建立山地城市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云南大理,一座令人神往、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山地城市。 2009年我们有幸在这里承担了《大理海东新城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理民族生态居住示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项目(以下分别简称《控规》与《修规》)。 纵观大理全市格局,属于横断山脉的苍山和属于哀牢山脉的东南群山如双臂将洱海捧在手中,大理众多城镇如明珠般镶嵌在环洱海项链之上。在“打造滇西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引领下,“保护海西、开发海东”的战略思路逐步明晰,这座城市发展的重点将从大坝如平川、拥有千年辉煌、却已“密不透风”的海西转移到山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却“海阔天空”的海东。 两个规划项目基地均属于海东新城的中心城区,位于洱海东面,远可观阅苍山,近可俯览洱海,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可谓“风花雪月”尽收眼底。距大理市区下关仅16公里。片区对外交通便捷,拥有机场、大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是进入大理的门户与窗口。

农业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农业特色小镇经典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做到发展优势项,做出特色,保存长久生命力,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循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图归纳总结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对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启示。 一、台湾清境农场——“小瑞士”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 清境乡村花园--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花草草所交织成的百花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世界,清境农场也因此而有“小瑞士”之美名。登高远眺清境云雾,山岚徐徐弥漫,如梦如幻,小瑞士花国又有了“雾上桃源”这一美称。 “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落羽松步道”、“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天鹅湖”而建,欧洲花园般的景色让民众可以放松身心,别有洞天的景色,辽阔的绿意,遍洒的花海,使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清境乡村亲子体验—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上,小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更可以和羊咩咩合影,分队表演令人赞叹,工作人员会给小朋友讲解羊咩咩的趣事,讲述清境农场的历史。大溪花海农庄是春天常在的地方,台湾人气剧《流星花园》里面的薰衣草花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徜徉花海中,

山地城市规划案例总结

山地城市词条 概念 山地城市是广义的概念。山地,包括地理学划分的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它们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其中山地约占33%,丘陵约占10%,高原约为26%。山地城市是指城市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生境。此外在占12%的平原地区和占19%的盆地地区,其城市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斜坡地上,形成与平地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境条件,也应列入山地城市之列。 1992年中国山地城市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一大批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镇),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述 目录 ??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布局原则 ??2 山地城市主要结构模型的建构 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布局原则编辑本段回目录 1.1 集中与分散——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 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有一个“度”的把握。

城市规划原理 案例分析 例题

实例一 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 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

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 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因此,教育部门拟对两处用地进行合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批准,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出让,开发公共设施项目,用置换来的资金在中心区外围校址旁边征用一块用地,建设一座标准中学。

城市详细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证材料之14 详细规划案例选编 (国内外案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概念及基本原理 【掌握】运用居住区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评析。 【理解】国内外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实例一南昌保集半岛 保集半岛规划设计由加拿大KFS国际建筑事务所完成。保集半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市区南侧、南昌县西部的象湖新城内,总用地面积53hm2。规划采用人车交通分行道路系统,设置了步行路与车行路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分级明确,围绕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入口。步行路贯穿于居住区内部,将体育运动岛、老人儿童活动岛、生态植物岛等一系列主题岛屿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长约500m、宽40~90m、总面积达2万m2的中心景区。 规划设计注重人与水的亲近性,小区傍水而建,住户下楼即可以沿着溪流缓缓散步,溪流、喷泉、叠水交相辉映,为居民创造了静谧的家居生活气氛。 一期南部情景洋房组团的下沉式庭院不但丰富了空间尺度的变化,而且将地下空间的雨水集中收集后引入绿地的人工湖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 13.1 南昌保集半岛 资料来源:胡延利.风景区景观设计宝典(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实例二天津华苑居华里小区 天津市华苑居住区荣获“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全国城市住宅试点小区金牌奖”,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部,占地13.12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59300平方米;平均住宅层数5.6层,容积率为1.21,绿化率为38.2%。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主干道入口处两侧均规划了一条10米宽的林荫带作为人行道,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针对天津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和用户要求,住宅布局力争良好的朝向,做到95%以上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特色小镇案例中国体育旅游小镇八大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体育运动逐渐常态化、休闲化、全民化,体育产业上升成了健康产业的一股中坚力量,推动着健身休闲产业迅猛发展。旅游、文化、养生、互联网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与城镇发展结合,形成了体育产业的新业态——体育特色小镇。 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体育小镇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列举出我国八大体育旅游小镇,看看对我国体育小镇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1、嵩皇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河南登封,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嵩山三皇寨风景区,由河南嵩皇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锦绣智达置业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规划占地31平方公里,小镇近距登封各景点。 发展特色:联合体育、航空、户外、旅游的企业共同打造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小镇。聚焦赛车、航空体育运动、登山、乒乓球、拓展等多种运动训练项目为一体,融合观光、餐饮、住宿、会务、婚礼、养生等多种元素的户外体育运动主题公园。 借鉴意义:借助着名风景区,探索体育项目集聚。河南登封被誉为“功夫之都”、“武术之乡”,体育小镇借助于少林寺的影响力和武术产业基地,兴起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登山等其他运动项目,逐渐向多元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 2、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目前德清本地有体育产业企业70多家,均以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及体育用品的销售和制造为主,实现体育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明显。2016上半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6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以打造“裸心”体育为主题,规划“一心一带两翼多区”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以探索运动、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为特色,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建设部分重点项目:(1)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2)久祺国际骑行营(3)莫干山山地车速降赛道(4)“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 借鉴意义:依靠体育产业传统优势,活化“体育+旅游”产品。小镇体育小镇长期将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旅游休闲必经地和富裕民众宜居地”。 、绍兴柯桥酷玩小镇3. 基本情况: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小镇建设面积3.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个亿,核心项目东方山水乐园投资80亿,计划打造“旅游小镇、运动小镇、产业小镇”。 小镇区域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乔波滑雪馆、鉴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资源,还有在建和在规划中的天马赛车场、若航直升机场、毅腾足球训练基地、酷玩城市体育综合体、鉴湖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 发展特色:小镇聚焦在体育设施方面,柯岩“酷玩小镇”包括八大体育休闲类项目,乔波滑雪馆、若航直升机场、天马赛车场,另外还将新建环鉴湖慢行道、鉴湖码头、酷玩乐园、综合体育场等,可满足大众康体休闲和专业高端运动的需要。 借鉴意义:“政府+企业”合作,打造体育旅游新概念。柯岩街道建设“酷玩小镇”已具备山水环境、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经过政府、企业之间的接洽形成小镇蓝图。打造一个涵盖低中高端游乐特色,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柯桥和绍兴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4、海宁马拉松小镇 基本情况:海宁“马拉松小镇”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运动休闲旅游,以马拉松运动主题为核心,兼顾发展徒步、暴走、毅行、定向、拓展、露营、自行车等相关项目,形成休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2014年,景区游客量达315万人次。

中小型山地城市规划探析

中小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探析 ——以正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与滨江新区控规为例① Urban Planning for Small and Medium Mountainous City A Case Study on the UrbanPlan of Zheng’an County and Its Binjiang New District 郑纲 【摘要】中小型山地城市的发展面临周边地形制约、城市特色衰落等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再以正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与滨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分析结合地形特征进行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路网规划、景观特色塑造、规划控制等策略,为中小型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小城市,山地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Common problems are always happe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mountainous cities, such as the bad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declining c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firstly explores the related studies on China’s mountainous city planning. Secondly, it analyses a case of Zheng’an County and its Binjiang New District. Finally, it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on Mountainous Cities’ function s, traffics, landscapes and its controlling tactics, which will give some experiences for planners or designers on small and medium mountainous citie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City, Mountainous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ing 中小型山地城市是山地城市的主体,通常位于沟谷地带,周边地形陡峭,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可建设用地有限;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使城市文化与风貌特色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政策驱动,很多中小型山地城市加速发展,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使用低效、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中小型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城市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秉承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 1山地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1.1研究综述 由于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生态景观学一直是山地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方向。20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人与环境应该协调可持续发展。90年代初,黄光宇开始建立“山地城市学”,将生态学引入山地城市规划研究,并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须适应山地生态环境特征作为首要原则,总结和实践了集中紧凑、绿心环形生态型空间结构、带状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等三种模式[1]。同时期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构想,提出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何晓蓉(2003)分析了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特征,按地形条件和结构形态对山地城镇的景观结构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2]。徐坚(2006)以滇西地区为例,提出山地城市景观体系建构包括整体景观环境体系、对边缘景观的强化、利用地势强化重点景观等方面,由此开始了生态景观学在城市内部的应用[3]。明珠(2009)等针对西南地区中、小型山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制定适用的指标体系,楔状绿地、城市蓝廊、道路附属绿地结合的网络式绿地布局,充分利用残余斑块(保留的山丘林地和陡坡),景观节点处规划公园绿地,增加立体绿量等策略[4]。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解析》 课程作业 城市的扩张与规划——南京 姓名:安刚 班级:建筑学1103 学号:12 指导老师:彭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迅速飞升,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在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许多问题。城市扩张的弊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困扰着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南京这一个历史名城为例,概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城市规划方案,对规划进行多方面的论述,通过研究南京在面对城市扩张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手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扩张、空间结构、城镇结构、城乡差距、绿地规划 一、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迅猛“长大”,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来自卫星遥感图像的数据相当惊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以上,一些城市的建成区更是扩张了20倍以上。这些数字再次印证了中国正在进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种扩张背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充分共识。 1、很多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海拔都在明显下降。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另外说明城市越来越多地占用了更好的耕地。迅猛的城市扩张背后,是20年间有1.7万平方公里耕地被城市化。而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全国城市建成区的使用效率开始下降。它表现为,单位面积内GDP的数字增势有所减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土面积总是

能够支撑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但是,是否能够节约高质量的农地、避免高质量农地被城市化,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城乡差距拉大、区域竞争加剧、环境恶化。 3、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处于初步阶段,中部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基本完成。 二、南京概况 历史: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区位: 1.南京,江苏省省会,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游,北临淮安市,东接常州,南靠安徽和浙江,西连安徽。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