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心理辅导讲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考前心理辅导讲座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临考阶段,心理调节与知识储备同样重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极盛教授说: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是硬件;而考试前,考生的心理状况,是软件。平和、正常的心理能帮助同学们健康、顺利、乐观地完成考试。
那么压力也好、郁闷也好、暴躁也好、注意力不集中也好,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呢?传统观念认为:诱发事件(我们称作A)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我们称为C)。目前,诱发事件就是中考,中考导致有关人员的情绪紧张、焦虑。但我们细琢磨一下,这是不对的。比如我是老师,我也会经过6月25日的中考,为什么我的焦虑程度不如在座的同学们呢?心理学家爱丽思得出了ABC理论,即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B,也就是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态度、信念等,而恰恰是B才是引起C,情绪、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反过来看一看,我为什么不如学生焦虑?中考是一样的,但我对中考的认知和态度只是一年一度的全省规模的大型考试;而同学们对它的认知和态度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事件是一个事件,但对它的认知和态度不一样,情绪、行为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我首先要给同学们讲一讲考前的心理调节:
首先,同学们要乐观,要把中考当作是一件会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特别疼爱自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是染布的,小女儿是卖伞的。天一下雨这老太太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因为大女儿染完布需要晾晒,下雨当然就做不成生意了,所以老太太就犯愁。第二天,天晴了,风和日丽,老太太还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因为小女儿卖雨伞,大好的天气谁会买雨伞啊?老太太还是犯愁。后来有人劝她:天下雨时你想一想小女儿能卖好多伞,可以赚好多钱;天晴时你多想一想大女儿会染好多布,也会赚很多钱。这不就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件事总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关键看我们自己给自己以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比如一说中考,你就联想到无休止地做题、劳累、失败、前途未卜等等副面东西,结果当然不会乐观,也不会把中考当作能带来快乐的事。但反过来大家想一想:中考标志着你已经完成了国家规定地9年义务教育,这不令人愉快吗?中考的结束标志着完成了青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这不令人愉快吗?中考让你有机会见了世面,为你以后的高考打下了基础,这不令人愉快吗?中考极有可能让你的梦想成真,你还会讨厌它吗?中考过后,你马上迎来了一个谁都不太管你的暑假,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难道不让人充满遐想吗?所以,同学们,多想中考积极的一面,把中考当作你人生道路上必须交往的一个朋友。若干年后,关于中考,即便是充满遗憾的中考,都会给你带来最美好的回忆。由于种种原因辍学的同学,人生中就永远不会存留这些美好的回忆。正像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的那样:一切都可以过去,一切都很短暂,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第二,要学会赞赏自己,要有自信。
莎士比亚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作家毛姆说得好:自信心与自尊心相辅相成,没有自信心也就没有自尊心。试想,一个人没了自信心,连自尊也会丢,这不很可怕吗?所以我说,在当前临考阶段,树立必胜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怎样树立呢?最最根本的就是要接纳自己,赞赏自己。决不能妄自菲薄。三国时,有一次匈奴派使臣出使魏国。曹操感觉自己的相貌不是那么俊美,不足以威慑外邦,就让相貌威武俊美的将领崔琰代替自己接见使臣,曹操自己则提刀站在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就派人向匈奴使臣打听: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捉刀人乃真英雄也。曹操
听后,知道弄巧成拙,又害怕别人知道后笑话自己自卑,急忙找人去追杀使臣,但使臣早已走远了。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大人物也同样可能又心理问题,二是纵然所有人对我们都不抱希望,我们自己也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人生能有所成就,更要相信自己在中考中能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我必须提醒同学们,自信同样不是妄自尊大。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括实际上非常自信,但那是一种膨胀的、泡沫化的自信。结果是长平一战,赵国军队被秦国军队围歼,40万人被活埋。所以同学们的自信,应该是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基本能力的自信。要自信自己能够很好的很正常的发挥,不要幻想超水平发挥。
第三,对于模拟考试中遇到的挫折和突然的大幅进步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有些同学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下降,立即愁云密布,茶饭不思,这并不能说明你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非常严谨,(说你看我,对学习多重视,考不好马上犯愁。)实际上只能表现出你抗挫能力不够。你得理智幽默地对待挫折和失败。你要这样想:幸好这次模拟考试不是中考,中考的试题都是全省选出的专家出的,决不会象这次模拟考试的题这么没水平,弄得我错这么多。但出题老师也够辛苦的,我还是把没答好的地方弄清楚吧。你就可以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中,查找一下知识的漏洞,而不是去焦虑。同样,如果模拟考试成绩突然大幅提升,不要盲目乐观,因为这会使自己、家长以及老师在没有更多的依据的情况下,调高对你中考成绩的心理预期,这无疑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举个例子,中国足球队在2002年参加了唯一的一次世界杯赛,中国队与小组赛最后一个对手巴西比赛时,有那么一段场面不太难看的僵持局面。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中国队与巴西实力相差太悬殊,获胜甚至平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就是那么几分钟的僵持,电视机钱所有的中国人便毫无根据地悄悄调高了对比赛结果的心理预期。幻想着如果坚持下去可能会打平,甚至幻想对方会有一个失误,中国队再有个超水平的发挥,外加点运气,或许还能有个进球。我想场上队员也会有这种预期。但这种心理变化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上亿中国观众(我估计场上队员也一样)倍感身心压力,结果就是一连串的进球,当然,球都落在了中国队的球门里。所以,对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的突飞猛进不要盲目乐观,甚至预期中考中能超水平发挥。但实际情况很少有什么超水平发挥。我们的自信、我们的预期,都应定位在自己学习实力的正常水平上,科学的预期反而会有意外的惊喜。
第四,不要对中考结果进行反复预测。
有这样一个去心理咨询的学生,成天神情恍惚,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心理医生通过询问明白了症结。这个学生一天就想不同的考试结果会带来的种种事情。比如他预测考试成功,他就想,爸爸妈妈会对我说什么呢?会给我卖什么呢?会带我去旅游吗?会在哪家饭店安排升学宴会吗?亲戚朋友向我祝贺我应该说些什么?等等等等。随后又预测考试失败,他就想,爸爸、妈妈肯定会很难过;同学们一定会瞧不起我;老师们一定会对我很失望;家里有没有钱让我上自费;万一自费也考不上怎么办等等等等。事实上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对考试肯定都会有预测,甚至必须要面对失败的预测,(过一会还要讲)但决不能无休止地反复预测。一会想成功后会怎样怎样,一会想失败后怎样怎样,甚至想失眠了还要去想,浪费了时间不说,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绪全给弄坏了。这种情况的根源是想赢怕输的心理外加虚荣心作怪。日本心理学家森田说得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就是凡事尽力而为,成功与否顺其自然。不要对任何事务都追求尽善尽美。要记住,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否则就是对上帝的不敬。同学们,你们是上帝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