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
- 格式:pdf
- 大小:242.60 KB
- 文档页数:3
王国维读后感
王国维读后感
王国维,这位中国近现代文史大师,他的学识涉猎广泛,领域众多。
他的学术研究,如哲学、美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都有深入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而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源自于他的勤奋和毅力。
他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62种著作,无一不是他多年钻研、积累的结晶。
在王国维的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读书方法十分严谨和科学。
他注重原典的阅读,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而且总是从整体上把握一门学问,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局部的问题。
这种读书方法,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中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王国维的读书心得,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注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强调“真我”的追求,主张学者应该以“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来进行学术研究。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王国维的爱国情怀和对学问的热爱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学术研究,用他的知识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这种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读书心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更给我们展示了对待学问和人生的态度。
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学问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简述王国维的史学贡献
1、王国维的研究方法是在其《古史新证》中所总结的“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的方法论是总结了19世纪末以来的某些新史学思想、新史学观点,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观,价值观等,运用考据方法,以探求历史的真实。
他既不“墨守自封”也不轻易疑古,真正做到靠充分的地上、地下证据说话,以过去的经籍为基础,把当时新发现的史料都使用上了,使这种“求证”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王国维不强调“大胆的假设”,而是强调研究事物存在之理,从学术上讲不是先推翻立论,而是研究立论之据,这种研究又要以不盲目迷信为前提,以充分的证据去证明立论的真伪。
因此,他的方法有其科学性。
2、陈寅恪总结王国维治学为: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太多太多,不一一列举了。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1927年夏天,风吹着街道两边的杨柳,来往的行人走在新时代的战乱之中。
王国维感于“世道已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写好遗书装在兜里,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遗书全文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
这并非溢美之词。
在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词曲学、红学、金石学等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
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国学四大导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在民国这样大师辈出的时代,王国维却是被众多大师们极力推崇着的大师中的大师!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胡适:“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王国维的经史之学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深受尊敬的前辈学者,与其说是章太炎或康有为,倒不如说是王国维更为准确。
胡适不仅拉王国维为《国学季刊》写稿,而且推荐他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
傅斯年则讥刺章太炎而表彰王国维。
尽管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的《自序》中认为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杂有“伪史”,但他却承认,王国维是他学术上的真正导师。
比如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挖掘出《周易》中的五个故事(一,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二,高宗伐鬼方的故事;三,帝乙归妹的故事;四,箕子明夷的故事;五,康侯用锡马蕃庶的故事),在第一个故事之中,顾颉刚就借用了王国维在《山海经》、《竹书纪年》和《楚辞》中发现的资料然后以自己在《易经》中发现的文献相佐证。
1927年王国维自沉以后,顾颉刚写文悼念王国维时提到,康有为教给他“勇”和“大刀阔斧”,王国维则教给他“怯”和“细针密缕”。
他还认为,崔述与康有为的功绩在“破坏伪的古史”,而王国维则在“建设真古史”。
所以王国维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研究的贡献之大,几乎无人能比。
郭沫若这样评价他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一段异样的光辉。
”1[1]王国维治学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将地下资料与纸上文献相印证,重视开拓新的领域,既突破了清代汉学,也成为新学术的奠基者,因而得到新文化阵营的普遍认同。
从文哲之学转向经史之学1893年,王国维肄业于杭州著名的崇文书院;1894年,他应试不中。
所以不中,按陈守谦的说法:“君于学不沾沾于章句,尤不屑就时文绳墨,故癸巳大比,相偕入闱,不终场而归,以是知君之无意于科名也。
”2[2]后来王国华也说,王国维没有考中出于三个原因:一是精力没有放在四书、五经而是放在了史书和其它杂书上面,二是重考据,三是好谈时务,嗜古籍——从中可见王国维早年的学术兴趣。
初入学术门径的王国维,对清代盛行的考据学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最初体现在他对俞樾《群经平议》一书的补订方面。
浅谈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摘要:王国维是影响中外的大学者,其文学理论“境界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说都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人应对王国维的理论予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继承;发展一、境界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中重要的范畴之一的“境界说”,主要是阐述语言如何表达思想感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与“意境说”融为一体。
如何将内心之情诉诸文字,让读者与作家产生共鸣。
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文人的重视。
意境这一审美形态所内含的思想实质可以追溯到先秦,只是那时还没有“意境”这个术语,而是说“意”,说“象”。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对言与意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
《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妄言。
”认为语言不只是传达思想的工具,关键在于真正领悟思想的实质。
因此,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孕育了“境界说”。
意境作为一个复合词,最早见于托名王昌龄的《诗格》一文中。
“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但是这里的意境与人们今天的说法相去甚远。
皎然在《诗仪》中指出,诗要有“文外之旨”等。
敏锐地认识到了意境中包括“虚”与“实”、“我”与“物”的关系。
晚唐的司空图在《诗品》中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如“不着一字,竞得风流”,要求通过神似的艺术形象来展示意境。
之后又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
使意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宋代,著名大家严羽对意境也有所阐述,其《沧浪诗话》中举出“妙悟”,阐述诗歌意境。
他提出的“羚羊挂角”强调艺术形象的超绝语言的功能。
明清时期,“意境”一词更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评论。
王世贞提出的“神韵说”,主张一种清远的意境,内涵真味,有言外之意。
从先秦到唐、到宋、到晚晴,“意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
但是,真正深刻地、带有实质性的新变,却是王国维所开创的。
其理论著作《人间词话》的核心就是“境界说”。
王国维迷人的学术境界如果我们去观察遗存的王国维先生之照片,可以看到他虽然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但有一样却富有象征性,这就是他的一副眼镜是新潮的!就在这副新潮的眼镜后面,是两道犀利的、挑战的、傲气的目光!这双眼睛的后面就通向他的一颗灵动的、卓越的、追求新境界、大境界的心灵!王国维的学术境界太迷人了,你一踏进“王学”的宫墙之门,就迎来庭院深深,松柏参天,花果飘香!这里有他亲手创建的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史学的殿堂等等,一座连一座,美轮美奂!当你流观这些殿堂时,你会惊讶、赞叹、折服他的智慧、原创力以及建构的境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学术之魅力,而且王国维又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还是属于世界的!王国维没什么学位,中等文化程度,不是硕士,也不是博士,更不是博士后,他完全是靠孜孜不倦地自我奋发、刻苦。
他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东西:学术的灵魂在于境界。
为什么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一百年之前,建筑起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里程碑,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就在他把握了学术的灵魂是境界。
境界是学术的灵魂青年王国维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青年王国维,是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
他有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当他深入体味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的三首词时,突然灵光照彻,发现了人生的大美、大哲理、大境界。
他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话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玲珑剔透,成功了一个美妙的经典语言!《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畅钟“民国十家”思想研究系列/之二大凡有卓越贡献的学界大师,除了天才之心智、勤恳之精神外,必有其独特之研究方法 ,而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虽不能离开前人的启迪及传承,但一定有其自创之一面,而这种研究方法的背后一定是其有别于他人的精神内核,此种精神内核既包含其性格特质,也包含了其不同于他人的对世界、社会、人生等的态度及认识。
也就是说,必有其独特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超绝于前人及时人的或宏大、或精致、或严谨、或洒脱、或大开大合、或严密细致的学术风格。
如此而来,我们才可以对天才学者有着正确的解读及认识。
让我们先从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说起,进而再论述其治学方法,最后看看其内在之精神气质以及对现在及后世的启迪意义。
从现在分科之学术体系而言,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涵盖极广,包括文字学、音韵学、校注、考据、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地理、历史哲学、民族地理、民族史、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创造、戏剧史、戏剧目录、经学、文学理论等等。
为了介绍方便,这里我们不采用此等分类法。
我们首先看看王国维的生前好友,同样为民国期间的学术大师陈寅恪对其学术研究及其学术方法的总结,作为我们介绍王国维学术成果之小引,最后再对其加以辨析,得出新的结论。
陈寅恪在1940年出版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言中写到: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
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着以轨则也。
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幾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作者:陈芳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进程中,第一个值得记载的人物是王国维。
“他是中国近代美学的最早启蒙者。
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近代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1]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他在历史学、考古学、敦煌学、文字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都作出了创造性的建树。
王国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且是现代美学理论和现代学术意识的开拓者和创建者。
他的出现对于中国美学,乃至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日益濒临于危殆的生死存亡的时刻。
在这一时期,王国维由哲学进而研究美学、文学,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收获。
(注:他先后发表了《哲学辨惑》(1903)、《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释理》、《叔本华与尼采》(1904)、《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1905)、《原命》、《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十七则、《去毒篇》(1906)等等带有开创性的关于哲学、美学、文学的著名论文,为世人所瞩目,也奠定了他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纵观王国维一生的学术道路,虽曲折多变,却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其美学研究中就具体化为对于人生永恒意义和心灵慰藉之所的探问、对于提高国民精神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并集中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评论》和对美育的倡导之上。
(一)《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
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
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悲剧人生辉煌成就:甲骨文四堂之王国维王国维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1923年任清废帝溥仪帝师南书房行走,为以秀才身份开国师之先例,被清华大学研究院聘为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称为四大导师,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方面为奠基人物。
甲骨文四堂,开拓甲骨文研究所境界。
甲骨文四堂,是指研究甲骨文的四大专家,被史学界称之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其中王国维,号观堂,甲骨文研究成就最高,是将文字学转为史学的第一人,发明了二重证据法研究历史,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考证,将商代帝王年表与司马迁《史记》进行比较考证,纠正了其疑误。
罗振玉号雪堂,与王国维亦师亦友,在罗的帮助下开启了甲骨文的研究,并依托罗振玉收藏的甲骨文卜辞实物和拓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著述,并超越罗振玉成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董作宾字彦堂是民国国立研究院史语所考古学家,主持殷墟的挖掘,将甲骨文断代,经整理研究发表有影响力的成果。
郭沫若字鼎堂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
殷墟甲骨文纪念邮票甲骨文史学研究第一人。
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中医龙骨上刻有文符,并断定属于商代的文字,大量购买收藏,收集了第一手的甲骨文卜辞实物。
是甲骨文第一人,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去世后,其收藏的甲骨文资料被刘鹗(《老残游记》作者)所得,并形成了《铁云藏龟》著作,因罗振玉与刘鄂是儿女亲家,就得到甲骨文的资料及拓本,进行系统的文字研究,并确认了甲骨文出土的地方,进行有目的的购买收藏,开启了甲骨文文字的研究。
王国维先生故居王国维与罗振玉也是儿女亲家,辛亥革命之后流亡日本四年,得以进行史学文字学研究,将甲骨文的文字学演化为史学,并确立了《史记》记载为信史,也确定了商代的信史,将中国的姓氏提高了1000多年。
开拓式大师级的贡献。
清朝被推翻之后,王国维保留着辫子,以北京大学的辜鸿铭齐名称为民国时期的两条辫子。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文化大师与文学批评家王国维(1877年-1927年),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和“文化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文学批评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观点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学术思想王国维生于晚清时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文学等新思潮。
他独特的学术思想源于对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思考,既秉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西方学术的精华。
王国维主张“中西合璧”,认为能否融合中西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人间词话》一书中,他以“词”这一文学形式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批评。
他提出了“意境理论”,主张作品应该追求“意在笔先”,通过“境”的构建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他反对零碎的描写,主张追求整体感受,强调意境的凝练与深化。
二、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点王国维对文学批评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理想作家”、“即景诗”和“境界”等概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国维强调作家的“理想性”,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国维主张作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影响读者的心灵。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即景诗”的概念,他认为诗歌应该立足于观察当下的事物,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可感知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还强调了“境界”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追求超脱的境界感,通过文学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
他提倡通过审美体验来启迪人的灵魂,使读者获得心灵的升华。
三、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王国维视文学为影响人类心灵的媒介,他坚信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世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王国维是一个性情极为淡泊的人,寻常是不与常人亲近的,有着自己安静和宁的内心世界。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事迹1.少年失意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62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王国维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 ... 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 ... 。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
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
他中年后在“五大发现”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
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
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这两者又构成互相印证的关系。
他词作的成就在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
从具体作品分析,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考问。
他“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诗词中因此每每流露出哀伤的气息。
如《采桑子》中言:“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发现人间的苦难,是与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人生相对立的境界,是人的觉醒。
如此,“境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词表达的就是一种哲学境界,而超越了伦理的境界。
《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的“无我”,即为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教育学说》一文中讲的“无欲之我”;所谓“理想”与“写实”的提法,也是来源于叔本华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
王国维将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美学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并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实践进行了完美结合。
《人间词话》成为中国美学史上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
后来王国维在戏曲研究、历史研究、古文字研究等领域进一步做出突出贡献,也都与其极富创造性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导向有关。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
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
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