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二中学王世艳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通过情境引发联想,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我国的数学成就对世界数学文明的影响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探究一:观察上面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代数与几何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得出基本不等式的雏形,进而逐步发现基本不等式的本质和成立条件。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进而发现并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实质。 师:从图形上你能观察到了什么?

生:边、角、三角形、正方形

师:我们根据弦图可知勾股定理,那么我们对三角形、正方形可以研究哪些数量关系呢? 生: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根据给的边可以求。

师:那么面积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大正方形面积22a b +,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2ab ,并且22

a b +>2ab 。

师:仅此而已吗?你还能发现怎样的关系?

生:还会相等。 a b =时会相等。

(教师投影展示取等号的条件,证明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

结论:22

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师:你能给出证明吗?(此问题学生口述即可)

生:由222a b ab +≥,则2220a b ab +-≥⇒2()0a b -≥恒成立。则a b =时取等号。 师:一般的我们都用a ,b 表示,那么若将上式中的a ,b

,你又会得出什么结

论?如何证明?

【设计意图】

用代数的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进而使学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理解基本不等式中不等号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写出证明过程,并自我总结归纳基本不等式运用的条件,有利于学生准确、灵活应用。

生:

0,0)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师:很好,还可以写成

(0,0)2

a b a b +≤

>>,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成立呢?

生投影展示:要证2a b +≥

,只要证a b +≥

,只要证0a b +-≥

,只要证20≥,显然式子成立,当且仅当a b =取等号。

师:这样我们又一次得到了基本不等式。根据以上证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和推导方法,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含义。

探究二: 如右图,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的一点,AC a =,B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0,0)2a b a b +≤

>>的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

对图形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让学生体会不仅能以数证形,寻找数量关系的几何解释,还可以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以形识数,进而完善前面的代数结论。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给以引导)

证明:因为ACD BCD ∆∆:

,所以CD =

。 由于CD 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

(0,0)2

a b a b +≤>> 显然不等式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结合,

即当a b =时,等号成立

A B D C O

结论:(教师投影展示学生口述结果)

a 、

b 的几何平均数,2

a b +是a 、b 的算术平均数。 代数解释是几何平均数不大于算术平均数。

几何解释为半弦不大于半径。

师:以上利用代数法和几何法推导基本不等式,过程详细,内容明确,学生们对基本不等式理解了吗?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否正确?

例:判断对错

(1)由,,a b R ∈则a b +≥。 ( )

(2)若0,x <则12x x

+

≥。 ( )

(3)当0,0a b ≥≥时,2

a b +≥ ( ) (4)函数1y x x =+的最小值为2. ( )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不等式并能注意运用公式时需要注意的条件,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学生先独立思考,组内再探讨,最后小组派代表解答。)

师: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力工具,看下面的例题。 合作探究:下面两道例题都由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探讨,最后组内出代表完成。

例:(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设计意图】

1.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实现积与和的转化。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等式的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受不等式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指导意义。

解: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宽为y m,则100xy =,篱笆的长为()2x y +m.

由2

x y +≥,可得x y +≥,()240x y +≥。等号当且仅当x y =时成立,此时10x y ==.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10m 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是40m .

师:完成此例题你有什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