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基本知识之自然美

美学基本知识之自然美

美学基本知识之自然美
美学基本知识之自然美

第四讲美的领域·自然美

学习目的:理解自然美

学习重点:自然美的特点

学习难点:自然美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直观展示

一、自然美的定义

P116-1

二、自然美的来源

1、客观事物本身

2、主观心灵

3、主、客观的统一

4、生活的暗示

5、社会实践

三、自然审美的演变过程

动物纹饰与狩猎民族P117

植物装饰与农业社会

山水审美的兴起

宏观、宇观、微观审美世界的开拓四、自然美的基本表现(欣喜自然美的途径)

(一)、从单个自然物看其审美特征

1、审美角度

物种分类:动物、植物、矿物、人物

物理元素:色彩、线条、造型、声响、

质感

活动状态:静态、动态、变化

观察角度:远看、近看、平看、仰看、

俯看

心理刺激:刚、柔、稳、峻

2、实例比较分析

(2009摄于杭州西湖)

(二)、从整体图景看其意境、神韵

1、大自然神秘的光影形色

2、意境对比

3、几个特例

(P129及彩图)

(2009摄于云南滇池)

五、自然美的特点

(一)、重在形式

与社会美不同,自然物不

涉及心灵因素,所以对自然的

审美一般只看其外在形式,而

甚少考虑其内容。

(二)、形中见神

移情和拟人化现象(P127-1):岁寒四友;身心

与自然的缘起关系,0000000

的传统哲学和医学,心灵与自

然的感应、相通。(图)

(2009摄于肇庆星湖)

六、自然美的美育意义

(一)、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珍惜生存与精神的家园,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

大自然不但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来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资本主义把人对人的压迫剥削转化为人对自然的压迫剥削。人类欲望的膨胀与现代科技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人类心灵无家可归。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离不开建立和谐的人人关系。

(二)、休憩身心、陶冶情操、启

迪心灵。

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与野游的意义。森林浴。深山

老庙。校园里的岩石与树木

(图)

七、生活作业:运用自然美的理论分析

某自然景观

社会美与自然美

社会美与自然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自然美及其价值 关于美的形态分类的说明—— 1.美的形态,指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是美的具体形式与体现。 2.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中,每种事物的美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直接具有的、不需要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即已存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为芸芸众生提供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审美营养。 社会美容易被忽视 社会美需要被发现 社会美应该被张扬 4.从美的存在领域的角度分为现实美(含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 一、社会美的本质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所具有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体部分,与人、人的活动直接紧密相连,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是艺术美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美的特征 1.直接的社会实践性直接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目了然。 2.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是社会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的统一,社会美应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发展有利。社会美重在内容,更体现审美的社会功用。 3.突出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美具有流动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社会美往往体现为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和角色差异。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 一、社会主体美

1、人体美 人体美是指人的形体所具有的美。 人体美究竟是自然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是一个理论难题。 人的美主要包含了两大构成元素: 外在美:相貌、形体 内在美:道德、情操、气质 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人类对于自己的审美是从人体开始的。 这种对于人体的审美,经历了从最早的生殖崇拜期到后来的健壮体魄欣赏的转变。 前者是基于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后者往往是因为战争等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的躯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在形状和构造上既表示它是精神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又表现出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因此就不同于动物的躯体,尽管它和动物的躯体大体上很一致。 人体美的特点 (1)人体美是物质性的,是和谐的物质性对象 (2)人体美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直接统一性 人的物质形态的美,指人的容貌、体态(身材)的美。这是人的一种天然存在的美。 人的精神气质的美,包括人的风度、气质、韵味……是人体美的高级形态。 理想的人体美是上述两种美的融合。 人的美的理想形态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永远是关键。 罗曼?罗兰描绘的贝多芬:个头矮小,且眼睛“又细小又深陷”,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的不对称。” 人的气质、情操等都是后天培养的。一些所谓的“贵族气”、“王气”其实是来自出生后生活环境的熏陶。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变迁,对于人的美的欣赏越来越注重道德、情操、气质等内在的要素,改变了此前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欣赏习惯,社会属性的比重越来越大。 人的美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体现了审美的社会性特征。 二、社会活动美 1、社会实践活动美 (1)生产劳动的美的根源在于它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大学美学原理复习 完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填空) 什么是美学? (一)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学说: 1.艺术哲学(黑格尔) 2.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3.审美主体(西方现代) 4.审美关系(中国当代) (二)美学是以人类的审美关系为对象,研究一切审美对象的一种带综合性质的人文科学。它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以及人类的创美活动,其中尤其是艺术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关系。 第一章美学的发展概况(填空,名解) 一、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代表人物+观点): 1、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就在事物本身。 苏格拉底——①实用就美。②相对主义的观点: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美。 柏拉图——美是绝对的。 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启蒙主义”以及德国的“理性主义”等各学派都使美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1750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鲍姆嘉登的《aesthetics》(美学)一书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他被誉为“美学之父”。 4、▲十九世纪经过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充分发展使美学成为一个极为庞大、内容及其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 在十九世纪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的观点(从人类实践的脚步)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另外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也具有革命性意义。 5、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德国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利普斯等人的“移情说”、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等等学派开始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哲学美学也由此走向科学美学的广阔道路。 6、▲20世纪,诸如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着述中阐述了各自的美学思想。先秦以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汉时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南朝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以及历代的《书论》《诗论》《画论》《诗话》《词话》《曲话》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二、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1、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 2、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着 3、对风骨.气蕴.中和.意境等部类的研究成果显着。 三、近代美学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四、文革前十七年,美学家们对美学的研究各抒己见,争论颇多。以吕荧(美是主观的)和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及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都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审美对象的本质和特性 五、黄金分割律:

自然美才是真得

自然美才是真得

————————————————————————————————作者:————————————————————————————————日期: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 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味。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它的尊严,任何个体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每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美。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自然事物是有多样性的,自然美是无穷尽的,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也是无穷尽的,人从自然美中所获的启示更是无穷尽的。自然美愉悦了人的身心,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自然的理性和神性治愈人的心灵创伤,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人与自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人类在自然中寻找灵魂的寄托之所,生命的意义在于探求自然,而死亡也只是融于自然的门户。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反映最终是决定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的,现今自然美对美学的挑战,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自然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球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日月风云的变幻莫测,动物植物的千姿百态,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千奇百巧的组合,错综复杂的关系,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绚丽多彩、景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自然美的魅力和什么是自然?按《说文解字》:“自,始也。”“然”则兼有“是”和“这样”的意思。由此看,所谓的“自然”就是“自是”,即一个事物是他自身。所以,自然状态就是事物原初存在的状态:具有本源性,具有自我敞开的特征。以自然、自由、和谐为主旋律的生活,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对自然美的发现与赞美、领悟生命的真谛、回归心灵自由是人生的追求,是文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自然美是指观察者通过感知获得的植物景观的表象之美,是植物造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感官上的美感。生态的自然美不像人化态自然美那样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象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自然美的美感之源一方面在于自然美形象的独特性,自然美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美通过艺术美得以传递,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使其自身得到显现,由此体现了自然美对艺术美的依赖,在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 笔者认为,自然美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事物的物质属性,因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质条件。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起源,所谓的美,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感性具体表现着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因此,美的起源来自人类的实践,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在其实践对象上的感性表现。在形态上,依据美与实践劳动的距离远近,可区分为纯粹意义的美与非纯粹意义的美,亦可区分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美又分为形式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等。由于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美感是人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直观到他的自由获得了实现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愉快,是一种由于见到人发挥自己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从客观世界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愉快。美感有直观性、超功利性、能动性等特性。美感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等。 人向自然生成的过程中,通过物我相亲达到物我同化,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从自然风物来感悟美,植物的生长状态当然就积淀为审美意识,惟其如此,审美意识的自然美境像的特点。是从景切入,归结为以下几点:季节感、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朦胧感、空灵感。以情聚焦,其特点则体现在下列几个层面:景与环境、景与情节、景物与人物、景与情、景物与心理刻画。总之,物化于情,情化于物。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人之情与景,人之心与物的交融合一;比如,人们多么希望观赏一番泰山日出、庐山瀑布、黄山奇峰、桂林山水,而从岳阳楼上望洞庭,鼋头渚畔眺太湖,登龙门瞰滇池,又是何等的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又比如红霞飞涌、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银光融融、朦朦胧胧的月夜景观,又能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心境和诗意的享受;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崇山大岭,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让人们精神焕发,胸怀开阔,充满浩然正气;大自然中存在着这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自然物,吸引着、陶冶着、养育着人类。大自然给人自由、轻松、兴奋和欢乐,也给人风险、灾难、沮丧和悲哀。不管是好是坏,是福是祸,人们总是向往、热爱,离不开大自然。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 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它真 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

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二、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我们在此所说的人与 3自然及自然美中的“自然”无疑是指第二种自然了,即整个自然界。将自然与美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了,这也说明自然美的出现与生态美学是有重大的联系的。我们且将自然美的中心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早在古希腊就有赫拉克利特提出:“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观点。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生命和谐”的思想。后来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即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中的“返回大自然”的观点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伟大情感。其中也不乏许多作品写出了自然美,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都体现了自然美。同时在这19世纪的美国是征服自然的时期。梭罗开创了超前意义的生态研究,无疑这一研究就是与自然与密切联系的。这又再一次把生态美学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了。当然,不仅在西方是从生态美学上谈到自然,在中国也具有这种研究迹象的。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生态审美之路。可见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萌芽,一直到现在有了徐恒醇先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中都有“美”的字眼,对美的研究,古今中外都作了深刻的探索。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李泽厚先生指出“美作为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李白诗歌的自然美i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浅谈李白诗歌的自然美 李白是唐代最有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和汉魏时期的“建安风骨”,以及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精神,产生了他“想落天外”、“横被六合”的优秀作品,表现出他推陈出新的创造力。王安石曾说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的确,无论是他的山水诗,他的咏怀诗,还是他的赠友诗,他的抒情诗,都是那样的自然,令人感觉到非常的清新爽心。 李白诗的“清水芙蓉”之美,首先表现在思想感情上,其诗都以纯真之情相见,毫无掩饰吞吐之语和矫揉造作之情。后来有人评论他是真豪放,是思想性格的自然流露、真感情的自然抒发,不是故作风雅、扭捏作态。比如和李贺、李商隐相比,李白诗歌的感情确实明了得多,外露得多。李贺、李商隐常常给所要抒发的感情蒙上一层又一层烟雾,让它在烟雾中忽隐忽现,它是那样一种美:如食橄榄,让人在咀嚼中回味;如游江南园林,九盘十八曲,别有洞天。李白的诗的感情美,却是那样一种美。例如,《古朗月行》中,明月和儿时的回忆连在一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天真烂漫的感情洋溢诗中,直率可爱。在《静夜思》中,明月和思乡相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思念深挚真诚,诗的意蕴异常丰富,有许多潜台词,而又十分素朴自然。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 李白诗歌的“清水芙蓉”的美,还表现在他的诗歌语言上。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是那些高度夸张的诗,也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大多写得明白如话。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作个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可谓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仿佛口语,写来毫不费力,仿佛他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说话,他的许多诗都是如此。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像是相对话别,浓郁的诗情非常自然地蕴含在明白如话的诗的语言中。这种语言表面上朴素无华、毫无修饰,而实际上通体光华、珠圆玉润。此外,李白不愿受诗歌形式和格律的束缚,不屑于细微的雕琢对仗,不肯殚精竭虑地“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用自由的诗笔,淋漓挥洒,在诗中尽情涂写着心中的印象和情感,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作品完全冲破了格律的束缚,热烈、奔放、自由自在,把种种法度都抛向了九霄云外。神奇莫测,出人意表,变化多端,同时又显现出那么不可思议的美妙:句式参差不齐而显得自然,音韵速变而显得顺畅和谐;在似乎绝无规律之中,又显示出流畅的节奏和生动的气韵之美。 李白诗歌的“清水芙蓉”美在与其题材的选择有很大关联,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白日、金樽、玉阶、碧草、白露等,给人清纯圣洁之感。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篇一: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具体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 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再造联想 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

第五章 建筑美学基本知识

第五章建筑美学基本知识 本章要点: 1、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 2、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 知识点一: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和影响因素(常考点) 1、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红色、绿色、蓝色 色料三原色:红(品红)、黄、蓝(青色) 2、三要素 色相:各种色彩的不同相貌 明度:色彩的明暗度 彩度:色彩纯净和鲜艳的程度 3、影响色彩变化的因素(了解各因素特点) ①固有色 ②光源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2010年真题 下列关于色彩与色光三原色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原色的色纯度最高 b.原色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 c.色彩三原色为红、黄、蓝 d.白光由色光三原色按不同比例合成 【解析】等量相加而合成 原色又称基色,纯度最高,最纯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包括色光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色彩三原色为青、品红、黄,有时会叫红、黄、蓝 为了便于定性分析,将白光看成是红、绿、蓝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

第二节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 知识点一:建筑色彩的应用与构成元素(轮换考点) 1、建筑色彩的应用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特点是彩画的大量应用使建筑色彩鲜明华丽;相关著作为宋代《营造法式》 西方古代建筑色彩:早期曾作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应用于建筑;相关著作为罗马时期的《建筑十书》 2、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作用 ①物理功能 ②装饰作用 ③标识作用 ④情感作用 ⑤文化意义 3、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了解各元素应用特点) ①建筑色彩

②街道色彩 ③环境色彩 ④植物色彩 ⑤灯光色彩 例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特点是彩画的大量应用 b. 建筑色彩鲜明华丽 c. 应用简洁而单一的色彩 d. 相关著作有宋代《营造法式》 例题2 在一般房屋中色彩的协调配合有()好处。 a.有利于改善环境 b.可以配合人的活动与行为需要促进空间的功能,使空间感觉发生

自然美的文章:享受自然美

自然美的文章:享受自然美 自然美的文章:享受自然美风轻轻拂过,不留下一丝丝痕迹;雨缓缓落下,为天地织起一道晶莹的珠帘;叶悄悄生长,为世界增添一份生机,享受自然美。花、草、树木、阳光、雨露用它们独特的美,为我们构造了世界上最纯洁、不带一丝污浊的自然美。 清晨,几声清脆的鸟叫打破了寂静的树林,阳光透过葱郁的树木,懒洋洋的躺在曲折的小路上,万物似乎都被惊醒了。鸟儿伸伸手,用甘甜的露珠润了润嘴,接着一声声婉转,动听的歌声便回荡在整个森林之中。 树木也抖擞了精神,伴着清晨挥着泥土的一丝清风,整整自己翠绿色的精神的衣裳,摆摆自己刚长出的“小饰品”,以最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新的一天。 风像一位温和的母亲,轻轻地抚摸每一位“孩子”,她轻步走过,给小草带来一丝凉爽,给小河穿上一条美丽的波纹裙,给辛勤的小蜜蜂一阵亲切的鼓舞,享受自然美。风是无形的,但她给“她的孩子们”带来了能真切感受到的爱。她为每一个孩子打扮地十分美丽,这种美不是人工所能雕琢,所能模仿的,这种美很朴素,很简单,但却能给人带来十分纯朴,像婴儿般单纯的感受。 大自然的魅力就是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十分舒适的感觉,沐浴着自然风,聆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儿,似乎能够忘记尘世间的一切

烦恼,一切忧愁。稻香也唱:“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是的,自然,乡间那最朴素,最没有经过人工所改造的纯洁的美,能给人带来一种享受,享受在复杂的社会上享受不到的那份最初的美好。 整天的疲惫工作,你累了吗?复杂的人际交往,你倦了吗?是的,我们都累了,走进美丽的乡间,富饶的森林,那份尘世的忧愁,片刻化作了淡淡幽静。那自然单纯的美,不带污浊的美,让我心旷神怡,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自然美的文章:自然美,永恒的美小时侯,听爷爷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庄,那里森林葱郁,河水清澈,鸟语花香,人们活得非常快乐。后来,有一个人来到这儿,对当地人们说:“你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人们高兴极了,以为这儿埋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于是,他们开始砍倒树木寻找黄金。一年后,那人又来了,人们因为没有找到财宝而质问那人。那人叹口气说:“我说的财富就是你们原来拥有的那优美宜人的环境。”人们听后难过极了,因为现在这里的气候很差,也很少有鸟儿光顾。 当时,我并没有听懂这个故事。我也不认为村民们破坏了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是不对的,反而责怪那外来者诱导人们的思想。现在想想,村民们真的是大错特错了。美丽的大自然,是无穷的财富,这是人人都可以意识到的,外来者只不过是提醒村民村要好好珍惜它罢了。 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鱼游浅底,百花争艳,这都是大自然和谐的美。事物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不管是兴还是衰,它都是美丽的。即便如一现的昙花,它开的时候是那么令人惊赞,然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