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式语言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报告

在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中,建筑模式语言(Architectural Pattern Language)是一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教授,他曾为此著了一套丛书,共有三卷:第一卷《建筑的永恒之道》;第二卷《建筑模式语言》;第三卷《俄勒冈的实验》。三卷形成一个整体,目的在于提倡用新的设计方法论代替现行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系,从而使建筑师与规划师能跳出传统的思想来束缚而进行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其中第一卷是为使用该模式语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卷是描述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的各种详尽的模式,提供解决各种模式的方法;第三卷是典型地区应用该模式的实验报告,以检验理论与方法的实效。

对模式的理性研究,是构成我们知识系统不可或却的组成部分,建筑布局与居住模式应用于现实同质同型的社会形态与人群聚集,为工业化系统性建造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但同时其复制的结果极其容易泯灭作为个体的人性的自由,这是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在享用工业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样必须尊重人性与文明发展的自然(或自由)生长,文化的多元状态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可贵的精神遗产,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尺度与阶梯。

这本书通过一种特别的记述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语言,在这里,每一模式都具有统一的格式。第一,开头有一幅照片,表示该模式的原型实例。第二,在照片之后有一段引言,说明该模式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内容,并解释它是如何去协助完善一些较大的模式的。第三,就是问题的全部内容了。在这一节描述该模式的经验性背景材料,为其可行性提供例证,并说明这一模式在建筑中可能被显示出来的各种途径,等等。第四,是解决方案,这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说明为解决上文中提出问题所需要各种空间实体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

模式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最大的模式如区域和城镇开始,接着便是邻里、住宅团组、住宅、房屋和凹室,最后是构造细部。这种顺序是直线式的序列,它对发挥模式语言的作用确实非常重要。同时也通过这种顺序让我们了解到没有任何一个模式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模式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存在,只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位其他模式所支持;每一模式又包含着较大的模式之中,大小相同的模式都环绕在它的周围,而较小的模式又为它所包含。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建造一个东西的时候,绝不能孤立地来建造它,而且你还必须在它的内部和外界进行整理。这样,一个较大的空间就显得更加紧凑、更加完整。

书从描述城镇这一部分开始。亚历山大教授建议规划过程的核心应为:区域是由社会和政治团体的各阶层构成的,即从最小的和最具有地方性的团体-家庭、邻里、和工作小组-直至最大的团体-市议会和区域会议。书中的团体构成如下:

A.区域:8 000 000 人。

B.主要城市:500 000人。

C.社区和小城镇:各5~10 000人。

D.邻里:每一邻里为500~1000人。

E.住宅团组和工作社区:各为30~50人。

F.家庭和工作小组:各为1~15人。

虽然对于中国特殊国情上面数字偏小,但是这些团体的构成和规划的顺序方式是一样的。在利用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起对应的使用环境,对每个团体作出自己

的决定。

在城市分布,作者通过人口构成,经济学,和构成学分析了城市的发展。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在小村庄中占的比重过大、现代的文明就绝不能产生;但是,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对于大城市压力过大,那么世界定将走向毁灭,因为它不堪负担而且也无法顾及这么多人口。为了在区域内建立一个合理的人口布局,我们必须注意人口分布的两个独立的特性;即人口分布的统计学特性和空间特性。在经济学的论据中,城市变得愈来愈富足,而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则每况愈下,越发贫困。在生态学的论据中,随着大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入加剧

了城市的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缺水、缺房;居住密度超出合乎常情的合理限度。这些现今城市的问题,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扩大化的问题,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大城市的人口、经济、环境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类似,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主要在于乡村,中国人口较多,相比于国外农村人口更多,在规划和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城乡关系,重点发展乡镇,加强新农村建设则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城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空间是交通空间。汽车给人们提供意料不到的行动自由并增加许多良好的机会。但是,汽车也会毁坏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说,可能严重到扼杀全部社会生活的地步。如果每个驾驶汽车的人所占据的空间面积为他步行时的100倍,那么,这意味着人们相隔的距离就会加大10倍。换句话说,使用汽车的总效应是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扩大,并保持他们的分离状态。在任何一个规定的区内,停车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用地的9%。在一些往往被人忽略的大区内,为了防止出现“成片连串”的停车场,每个城镇和社区都必须把它的土地再划分成“停车区”,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并在每一停车区内应用同一原则。但是今天在大街上的停车场,因为有许多车道,所以每英亩有35个停车位。这是违背上述愿者的。而今天那些依赖于汽车的高密度商业发达区同样是违背上述原则的。

现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经济,靠商业。鼓励地方的购物中心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它们要和主干道成直角相交,不在这些公路上——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这样,可以直接把汽车从公路开到这些停车场,而又对商业街没有丝毫妨碍。

工业同样是城市不可获缺的有机成分,工业带的布局必须合理,避免高度密集的卡车车流通过邻里。酿成危险的车祸和噪音污染。大量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往返奔驶,这意味着工业带的位置必须相当靠近环路。将工业分布在工业袋内。工业带的宽度为200至500英尺,它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把这些工业带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其面积变化的幅度为1至25英亩;并且使每一工业带的边缘区成为从附近社区来的居民可以从支援工业的铁路支线的运输活动中得益匪浅的地方。将工业带安排在十分靠近环路的地方,以便卡车直接通过工业带进入环路而不必经过任何其他的中间区。发展工业带的内部的合理布局,如同任何其他社区一样,即使稍有扩大——工作社区。将每一工业的重要建筑,即工厂的“心脏”安排在工业带的边缘区,以便形成可使用的街道和户外空间。

书中有许多章节提到了人,如生命的周期、男人和女人等。作者通过分析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来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社会是人的社会,有人就需要有管理,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更要同时考虑到城市的管理。书中提到的各种模式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规划设计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