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第三讲 苏东社会主义从改革到改向
第三讲 苏东社会主义从改革到改向
格式:ppt
大小:1.91 MB
文档页数:44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44
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年10月19日至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八中全会召 开,波兰顶住了苏联的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 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这极大地鼓舞了匈牙利的大学 生和知识分子,在22日的集会上,提出了以反对苏联模式和 苏联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十六点要求”,同时决定在23日举 行静默游行声援波兰人民。 10月23日,布达佩斯的大学生游行拉开了匈牙利事件的序 幕。接替了拉科西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的格罗于晚 上8点在电台发表讲话,把几十万示威群众称为“匈牙利人 民的敌人” 。9点30分,人群推倒了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斯 大林广场上的斯大林铜像。随后示威者冲进电台,
——列宁
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必然性
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
2.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 (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 (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3)调整了劳资关系,缓和了矛盾。 (4)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 3.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一)苏联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 波兰中央第一书记,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释 放被捕者。苏联强烈不满,为此赫鲁晓夫突然飞抵华沙。波 兰统一工人党对苏联的干涉极为愤慨,双方发生激烈争论。 在波兰强烈要求下,苏联最终将包围华沙的驻波部队全部撤 回基地,并将担任波兰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调 回苏联。
冷战与战后初期“波兰式道路”的初探
50年代——“波兰式道路”的再探索; 70年代——“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 80年代——“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波兹南事件
波兹南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至30日。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 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因 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波兹南事件是1948年1953年间波兰人民共和国模仿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 波兰政府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片面的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 和农业,结果出现了周期性的比例失调,生产下降、倒退。 在国民收入的使用和分配上,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 造成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市场商品紧缺。
赫鲁晓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从农业入手,贯彻利益原则 政治改革以反对个人迷信为突破口, 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政治方面: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 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 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 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 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1.5万 个);在一定程度扩大企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1955年下半年,波兰政府改变工资制度,约有75%的工人 工资下降。政府同时向先进工作者征收过高的奖金所得税 ,后来虽然得到纠正,但却迟迟不予退款。 1956年6月8日,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16000名 工人首先提出增加工资和减税的要求。6月28日 该厂 80% 的职工开始上街游行。有更多的人加入游行,喊出“我们 要面包”、“俄国佬滚回去”等口号,并与军警发生冲突 。波兰总理西伦凯维兹于6月29日发表广播讲话,强调波兹 南事件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国内地下分子”精心策 划的挑衅活动。 波兰政府镇压这次运动,导致74人死亡,800人受伤,658 人被拘捕 。
第三讲
社会主义由改革到改向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三,改革向改向的转变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 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 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量超过美国,实体经济也达到美国的2/3,
(美国认为只有1/2),国内的福利也有很 大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 约国家的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勃 列日涅夫主义)。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5月,升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任苏联最 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任期的后期 ,苏联经济已经逐渐停滞。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 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勃列日涅夫埋下 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危机。
赫鲁晓夫与三和路线 三和: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这是赫鲁晓夫 苏联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和路线 。 基本构想是:
第一,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 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和平渗透,使这些国家和平过渡走上 非资本主义道路。 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三和路线以 缓和代替全面对抗,迫使西方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 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赫鲁晓夫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他国对外政策服从苏 联利益,暴露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根源之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总体来说是苏改革进程的逆转。 政治体制上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经济体制的改革趋于停滞,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旧的行政管理方法大部分恢复; 纠正赫鲁晓夫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宣布的“20年内建成共 产主义”理论。1967年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实 现社会主义的进程分为过渡阶段、基本建成阶段和建成发达 社会主义阶段(简称建成论)。 对外政策方面由缓和走向扩张,军备竞赛。
1957年,挫败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反对改革、企图撤 换中央领导人的行动计划。1958年3月,出任苏联部长会议 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在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赫鲁晓夫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但 是,他生性急躁,急于求成。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 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 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 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和目标。
历届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1. 列宁:1917年10—1922年4月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 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 2. 斯大林 :1922年4月—1953年3月 联共(布)中央委 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 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3.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委员会 第一书记。 4.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982年11月 苏共中央委员 会总书记,1964年10月至1966年4月为苏共中央委员会 第一书记。 5.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984年2月苏共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 6. 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985年3月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 书记 。 7. 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991年12月苏共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 。
(二)东欧各国的改革实践
南斯拉夫以“工人自治”为中心的改革
1.经济: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 制;变指令性计划体制为“自治社会计划体制”; 发展商品经济;建立民主、自治的企业组织管理 形式。 2.政治:党政分离;实行代表团制;注重法 制建设。 3.外交政策:坚持不结盟运动。
“波兰式道路“的探索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 武装冲突。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 勃列日涅夫打算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 “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达到“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 胁” 。为取得美国支持,苏联将消息告知美方。尼克松政 府认为:一个强大中国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因为美国不 同意未果。 此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 大威胁。但勃列日涅夫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连发出积 极的信号,(1982年“塔什干讲话”)希望改善中苏关系。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苏关系
wk.baidu.com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也是中苏关系起落最大的时 期之一。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 恩来为首的党政军高级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 的庆祝活动,顺便试探苏联的对华政策。在酒会上,苏 联国防部长走到贺龙元帅面前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 掉了,你们还不把毛泽东也搞掉?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当周恩来要求苏方道歉时,勃烈日涅夫说国防部长讲 的是酒话,在对华关系上,他和赫鲁晓夫也一样强硬。
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可改
变的框子,摆脱了一些旧的教条的束缚
增强了苏联的国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起到 先锋和解放思想的作用。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旧模式,没有形成新的 模式。虽然它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的某些政策和措 施,局部地调整了体制,但只是在旧的模式范围 内进行了有限的调整和修补。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试验。
勃列日涅夫简介
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二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 主任。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 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 记,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对外关系上,否定了赫鲁晓夫 的“三和路线”,实行强硬路线。在他任期 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
1964年10月12日,正在黑海休假的赫鲁晓夫被电话召回参加 “农业会议”。他一下飞机,立即被软禁,随后苏共召开内 部会议,宣布他下台。接替他的是勃列日涅夫。 1971年郁郁寡欢中去世。
赫鲁晓夫关注农业: 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後, 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在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上的斗争。批评毛泽东发 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戏称“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吃土豆加牛肉, 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
赫鲁晓夫简介
1894年4月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5岁当工人,24岁时 ,赫鲁晓夫加入布尔什维克党。25岁参加红军,27岁( 1921) 第一个妻子死于饥饿和伤寒。3年后与尼娜〃彼得罗 夫娜结婚 。
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从基层党务工作中脱颖而出。 1935年,赫鲁晓夫任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 一书记。 1952年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 书记。1953年9月,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1956年 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 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提出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错案 平反昭雪,在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整个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匈牙利改革
1947年以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改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 人党)的主要领导人拉科西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 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大搞个人崇拜和极权政治。拉科西 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更伤害了匈牙利人民 的感情。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 ,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实施了 “新方针”,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早地开启了“非苏联模式 化”进程。 由于苏联的干预,“新方针”实施了22个月 就被迫中断。匈牙利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随之恶化,人 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但拉科西等人不仅对过去的种种 错误一味加以掩饰,甚至打算用暴力手段镇压党内外要求 改革的声音。
赫鲁晓夫拿皮鞋敲桌子:联合国实行国家轮流发言,代表们昏昏欲睡 。当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大家对赫鲁晓夫的发言不感兴 趣。赫鲁晓夫看见旁边的印度代表翘着“二郎腿”,正在闭目养神, 于是就把印度代表的皮鞋脱掉,使劲敲桌子。这就是赫鲁晓夫拿皮鞋 敲桌子事件。散会后,赫鲁晓夫告诉这位印度代表,以后每年都给他 送一双苏联最好的鞋子。赫鲁晓夫也确实做到了,在他下台之前,他 总共给这位印度代表送了十双鞋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苏东社会主义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东的艰难探索
苏东剧变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文档推荐
苏东剧变之后对社会主义的若干思考
页数:5
苏东社会主义历史概论
页数:1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页数:8
“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页数:4
苏东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
页数:13
苏东剧变的教训
页数:7
(社会主义)------苏东剧变
页数:9
第三讲 苏东社会主义从改革到改向
页数:44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页数:6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页数:2
最新文档
饭店包间名字大全
word无法创建工作文件,请检查临时环境变量
自行车健身比赛开幕式讲话词
2018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MySQL测试题 SQL
合勤NXC5200
铁路集中箱空箱调度优化建模案例(案例2)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1.1_圆【精品】
(整容后办护照用)医院整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