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之阳明心学
哲学定义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 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 、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 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 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且以理 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哲 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 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
中国古代哲学
• 治国安邦:
• 1、教化百姓。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 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 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 2、平定宁王之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 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 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 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 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 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 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 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 受挫,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 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 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 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 告结束
心学释义
•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 ,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 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 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 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 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 ,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 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 中国原本是没有哲学这个词的,“哲学” 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词汇。
• 中国古代哲学应该称呼为思想比较恰当, 因为中国古代缺乏逻辑辩证思维,春秋百 家到阳明心学都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
中西古代哲学对比
• 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 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改造意愿,充满理性 色彩,它的主旨是求真求知。西方哲学较我国传统 哲学来说更具有理性方面的思考,更注重科学性 、逻辑性。我国古代哲学更多的是对人的研究注 重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觉 和领悟为方法,充满诗意境界,突出致善致美的价值 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科学的探究,缺乏 缜密的逻辑论证。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哲学一 无是处,我认为,我国的传统哲学在人性的塑造 方面要比西方国家成功很多。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学释义
• “心”是指人的良知,人的品性。在当时还包括 儒家的伦理道德
• “心无外理”: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 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 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 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 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 事物。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 ,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 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 理。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 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学的核心思想
• 致良知: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从 整个阳明学的体系中看,致良知无疑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它 代表了整个阳明学的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巨 大的飞跃。“自东越揭良知”,“如暗室一炬”,在先生提出“致良 知”后,所有的学者们都发现了这个中国哲学的新中心,这个可以改 变个体与社会的新命题。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