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营卫二气

什么是营卫二气

什么是营卫二气
什么是营卫二气

什么是营卫二气?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 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

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

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忄票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

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 营卫二气的循行

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

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3 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营卫二气如此昼夜往复于人体经络、脏腑,就对人体的生命节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就是因营卫二气的循环规律所决定的。日中时分营卫二气皆行于各自的阳二十五度,此时阳气最盛,为阳中之阳,亦称重阳,此时气血旺盛,人体各项生理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人体抗御外邪能力最强。入夜时分正是营卫二气从阳二十五度逐渐转回阴二十五度,此时,阴气最盛,为阴中之阴,也称重阴,人体生理功能较低下,人们倍感疲乏,思维相对较混乱,此时也正是气血虚弱,卫气卫外功能低下之时。至子时阴气己极,阳气将生,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故“万民皆瞑而卧”,人体顺应生物钟的摆动、休息、睡眠,使大脑充分安宁,使脏腑、经络得到全面的充分灌溉。随着营卫二气的运行,人们按时起床、工作,谁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疾病。按营卫二气的循行规律患重病、久病之人表现的更为突出。一般说来病情多在下午、夜间加重,上午白昼为轻。故内经云:“去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此话正说明了营卫二气的循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到日中

之时,卫阳之气充盛,盛能胜邪,所以病人旦慧、昼安。夜半卫阳之气入脏、邪气长。邪气独居于表,正不胜邪,故病情夕加、夜甚。总之营卫二气1日中的盛衰变化不同,与患病之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有关。

健康之人或者壮年人脾胃健运,营卫之气化源充足,脉道通畅、肌肉滑利,营卫运行相互协调,畅行无阻,不失其常,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安然入睡,称谓“昼精而夜寐。”而体弱之人和老年人由于脾胃化源不足,营卫亏乏,加之脉道阻塞,肌肉枯涩,使卫气向体内本已衰少的营气争补给,造成营卫两亏,营卫不调,五脏机能衰减,出现夜不能寐或少寐,多梦、自汗、白天精神萎糜,疲乏无力而少食,此种人称谓“昼不精,夜不寐。”

营卫之气在人体的循环往复维持了人体生命的正常规律,使人体不患病或少患病,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顺应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人和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的正气随着一日中营卫之气胜衰的变化,也有其强弱的变化。人的起卧与睡眠,气血的胜与衰,体力的强与弱,与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有关,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年节律、日节律的影响有关。

由此可见营卫之气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规律。在平时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功能及运行规律因时,因人制宜。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高俊英贾天华)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复习进程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

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1· 实质是揭示外邪入里传变的过程,此过程可出现在中风、伤寒传变入里的进程中,也可出现在“温邪”传变入里的进程中。因此,叶天士对温病总结的传变规律,同样适用于燥邪的传变。 寻常型银屑病又称为“干癣”,是一种燥证。《医宗金鉴?白疕》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指出本病由血燥、肌肤失养所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血燥,《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入侵所致。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7-9]。近年有医家提出,燥证均由燥邪所致[10]。燥邪本为秋之主气,侵犯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燥的表现,也存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变化过程[11]。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燥证贯穿于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不同阶段,且其发展进程,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发展过程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贯穿于始终,这是“温邪”的性质决定的。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皮肤“干劲皴揭”始终为主要症状,这恰是燥邪性质决定的。温邪与燥邪侵犯人体的部位相似,“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与之相应的是“燥易犯肺”。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入里的规律,因此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进程恰是“燥邪”入里传变的过程,可适用于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揭示了外邪入里传变的一般规律,后人在学习过程上,应师古而不泥古,找寻到其一般规律性,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郭海,杨进.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J]. 中医药信息, 2007,24(1):3-5. [2]瞿幸.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64-65. [3]宋乃光.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2):88-90. [4]李相玉,宋乃光,赵岩松,等.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2009,22(7):5-7. [5]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等.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J].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3-464. [6]谷守星,魏勇军. 卫气营血理论探究[J]. 河北中医,2013, 35(7):1068-1069. [7]秦万章. 血燥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6. [8]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等. 养血消银解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52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0-1431. [9]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 [10]柯岗,周铭心.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 新疆中医药,2018, 28(6):1-4. [11]王玉喜,姜宜惠,贾维刚,等. 辨燥邪[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40(6):8-9. (收稿日期:2014-12-01) (本文编辑:高荣慧)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李冬梅 王文丽 施雷 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5.07.019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冬梅、王文丽);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院(施雷)通信作者:王文丽,Email: wenzi46421@https://www.doczj.com/doc/a612349453.html, 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1病例举隅 1.1 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案:“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苦杏仁、柴胡一剂,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三焦色气内察为紫色,正是元气的体现)。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注:因为三焦对应肾前脐后五区元气极化所成之元精中的离精,为阳属火,为手少阳,足太阳,故能通行元气——卫气对应人体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电荷的灵动排布与组合抵消外场影响---一般由于趋肤效应分布于体表,所以卫气主表,该表面等离子体或可分布呈等离子体涡旋,造成经穴效应,可具极强的表面增强效应和类似先天卦和六气的对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动静流场部分--少阳---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均衡,容易动态极化,恰应少阳枢之性质;也可脉动发光--扰动场部分--太阳---太阳发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摄影,与火的本质也一致,但都与水气关系密切。伤卫的直接体现乃是身外光发生变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摄影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对称性发生变化--这正应先天卦、六气和生物整体磁场的对称性,表现非常敏感,诊病及其五行属性可通过观光直接实现,实际乃是从太阳卫气的盛衰变化角度来说的。运用之玄幽奥妙以中丹为最,反映了宗气---坎精的发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1978年7月8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我们说的“气”大自然界的气不同,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分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内叫营气,在经络外叫卫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在一些中医医学文献中,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以及大肠气、小肠气等。其实,这些名称只是活动动能和生理现象的局部反映。如果说生成与作用来说,只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就是真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是由“元精”化生,所以名之为“元气”,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气为断滋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是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

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间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营气”是脾胃转办理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动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在了解什么是气和气的作用后,就容易了解什么是气功了。气功是充分调动人体的本能力量并同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方法。根据生理解剖学观察,人体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进行合理的高速和锻炼,人的健康活动可以延至150岁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简单的说,营即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即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 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骠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营卫二气的循行: 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分析温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邪侵袭人体后,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从而产生复杂的临床表现。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证候类型,明辨病变部位,分析病机变化,掌握传遍规律,判断病势轻重,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治则除一般治疗原则,还有针对温病特异的病机变化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既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侧重于生理方面,认为“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运行脉中,营气与津液相合化以为血。卫气营血的功能:卫具有捍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腠理开阖,调节体温等作用;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体抗御病邪机能的体现;营与血的作用相似,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及脏腑的作用。 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我认为"汗之"并非汗法。伤寒乃外感寒邪为患,温病系感受温邪而作。温病初起,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肺、卫气、皮毛三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增理、充皮肤、司开阔、卫体表、御外邪的功能。“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言外之义,不到气分,邪在肺卫,或刚有入里之兆,不可早投寒凉。因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多少年来,对其中“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句的理解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透热转气”为温病热入营分的主要治法,有的认为“透热转气”即“清营泄热”之意。我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省略句,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一词。揣其原意,应为“入营清营泄热,犹可透热转气”,其理由为“还热转气”不是熟人营分的主基浩浩“透热转气”既非气营两清,也非清营泄热,而是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之意.邪热人营,单用“透热转气”之法是不足以清解营分邪热的,而应以“清营泄热”之法为主,但恐余邪不净,辅以“透热转气”之法,使营分余邪透出气分而解,所以说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之词。“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三焦辨证理论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其理论也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脏腑三焦、部位三焦、气化三焦等论述。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对三焦部位的划分,既奖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当在膈上胸中,为心肺两脏所居,宗气所聚之域。中焦为脾胃所居,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原则。在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摘要】近年来,有关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溶血性综合征的发病有逐渐增多之势,该病多见于儿童,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常见原因,且部分可有后遗症。目前西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异疗法。该文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疗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卫气营血;三焦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arrhea-associatedhemolyticuremicsyndrome,D+HUS),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一组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为特定的综合征。本病好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婴幼儿多见,有一定的地区性,可引起流行。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考虑,本病属于湿热毒邪所致的温病范畴,并可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指导研究。 1简述 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细菌以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HIV 等感染均可诱发HUS。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与HUS的发生直接相关。Banatvala等〔1〕最新研究表明产生志贺氏毒素(Stx)的埃希氏大肠杆菌(Shigatox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是所有D+HUS患者的病因。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瀑布式激活,前列环素(PGI2)产生减少,从而造成体内器官尤其是靶器官肾的微血管血栓性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此外,毒素还能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从而出现HUS 的临床症状。从温病学角度分析,本病的发病主要由于湿、热、疫毒3邪杂合侵袭机体而致病。湿、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直走中焦,或发而出上,或伏,或顺传于下,由于湿邪浊滞难解,湿热交蒸,如油入面,湿热疫毒交结,势广力强,常上中同病,中下并见或三焦弥漫以及卫气营血四分证并见,并引起三焦功能异常及其所属脏腑的损害。 2分型论治 2.1直走中焦,中上并见,三分同病湿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酝酿郁蒸于中焦,外滞肌表,内阻气机,影响三焦功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秽浊毒气浸淫于内,气血相搏,损伤肠络,气血同病。 此期的证候特点为:①以腹痛、腹泻或便血、呕吐等中焦证候为主要表现;②同时兼有胸痞身重等上焦证候;既有恶寒、身热不扬、脘胀腹满,大便不爽或偏溏气分证候,又有斑疹隐隐、便血等营血分证。 此阶段相当于D+HUS的前驱期,当大肠杆菌感染人体后,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及增殖,引起细胞脱落、坏死,这些作用只能引起一般的腹泻;而在STEC(如0157-H7)感染后,其产生的Stx毒素可破坏肠黏膜血管,导致出血性腹泻。多数患者还伴有内毒素血症。因此本病起病多以胃肠炎为前驱症状,可同时伴有低热,呕吐,乏力,食欲不振,嗜睡,易激惹等表现。此期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伏于中焦,临床表现为中焦证候为主,则应以治中焦为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此期用药应准确适度,从而使邪止于中焦而出,勿使其传入下焦而变生它证,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攻下逐邪为大法。现代研究〔2〕证明清热解毒方药中的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既能直接拮抗内毒素,防止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又能防止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维护血管的完整性,防止出血,促进脏腑组织的修复。辨治要点:①治疗应及时。吴塘言:客邪贵乎早逐,应在毒邪尚未深入下焦,迫血动血,变生它证之前将其逐出体外。②通因通用,大胆合理使用下法。因攻下之法旨在攻逐湿热毒邪,故切不可“因下而止痢”,以免闭门留寇。有回顾性研究证实,腹泻早期应用抗动力药,可使0157-H7感染者进展为HUS。③此期病变重点在中焦,因此治疗上应以清中湿热火毒之邪为主,并治三分,因此应选用既善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 ;《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 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 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

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 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 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的辨证理论一直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家以口耳相传的经验施治于外科疾病,经验性较强,认识疾病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温病学中使用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疾病的层次浅深认识有很强的争对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分为五个部分: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人体内的卫气营血均有脏腑所属,如:卫、气之所属在肺、在脾;营、血之所属在心、在肝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首先伤及卫气营血,进而影响脏腑,使脏腑生理功能失常而呈现病理现象。后期则伤阴耗血,衰减脏腑机能,而出现脏腑衰竭危证。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外科疾病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在卫分;疾病发展到中期或因于内伤所致,病多稽留于气分,呈现正邪相争之势;后期邪毒深入,陷于营血,出现正气虚弱之征,此时病位最深。卫、气、营、血是反映病邪在表在里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肺卫开始发病,依次传入气分,再逆传营分和深入血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也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传变。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反映了邪毒的发展由表入里,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病邪入侵,由卫传气,入营入血,顺序传变,虽为病情逐步发展的象征,但只要认识了这个规律,治疗得法,就能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反之,病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内陷心包,即使救治得法,其预后也多为不良。外科疾病也是如此,按卫、气、营、血的顺序规律传变,易治,转归也好,称为"善"。反之,不按其规律传变,就难以治疗,转归多为不良,称为"恶"。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理论将卫、气、营、血分作认识疾病的四个浅深层次,温热之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辛凉泄卫透汗,在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清理气分邪热,邪毒陷入血分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兼散血热。外科内治法就其治疗大法来讲,有消法、托法和补法三大治疗原则,但具体运用又确立了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湿、行气、和营、内托、补虚、养胃等十一个治疗法则。这十一个治疗法则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规划教材根据《素问·痹论》所论来说明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本无可非议。但在对“水谷之精气”的认识上,对营气和卫气概念的表述上,仍有问题可商榷。 规划教材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以《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一般认为,《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是相对而言的:营气是水谷之气(谷气)中的精华部分或精专部分,也就是富有营养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以合《内经》“精化为气”之论;卫气是谷气中的悍烈部分,也就是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慓悍滑疾”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悍烈部分所化生。两气虽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但都不是谷气之全部。因此,言“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是不妥的。 规划教材的上述表述与五版教材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受了黄海龙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医理论中“气”的几个问题》(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的影响。该文对五版教材中的“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不要提“精华部分”,只“强调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即可。规划教材与黄氏的意见一致,对营气的生成也不提“精华部分”,但对卫气仍保留“慓疾滑利”的表述。问题的焦点仍在于对《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和“水谷之悍气”的理解。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此处的“精气”是与“悍气”相对而言,不是与“水谷糟粕”相对而论的。营由水谷之精中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故言“水谷之精气也”;卫由水谷之精中的升浮而善运动的部分所化,故言“水谷之悍气也”。若只“强调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水谷精气,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则难以表达营卫之气的成分结构和相应功能。 既然规划教材已经表述“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那么,卫气也当相应地表述为: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这样就将营气和卫气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作用表达出来,方可作为营气和卫气的基本概念。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争论。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出中焦”,一般无异议,而对“卫出下焦”的争论焦点是“出下焦”还是出“上焦”。 对此“出”字,有人认为是“来源于”或“化生于”,即营气化生于中焦,卫气根源于下焦;有人认为是“从某处开始循行”,即营气由中焦进入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开始循行,《灵枢·营气》所谓“独得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卫气由下焦沿足太阳经开始循行,并如《灵枢·邪客》所说“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以上是认为“卫出下焦”是正确无误者的说法。如张介宾就坚持“卫出下焦”的观点:“卫气者,出其慓悍之滑疾,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又说:“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张介宾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合理性,尤其指出了卫气与命门的关系,对认识卫气的来源及其防御机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说在临床上对阳虚感冒、少阴伤寒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证,就可说明卫气根源于下焦的临床指导意义。故此说可存。 对“卫出下焦”,还有一种说法,即杨上善的《太素》、孙思邈的《千金》、王焘的《外台》、张志聪的《灵枢集注》等,均作“卫出上焦”。张志聪找了《灵枢》本书中的多条书证,论述“卫出上焦”的合理性。从卫气的输布来看,“卫出上焦”是合理的,因卫气敷布于体表,是靠

8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之证。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两类:温热病和湿热病。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正如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亦有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阴津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互为滋生,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关系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即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所以,祛除温邪,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古人所言“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阴伤的诊断依据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浅深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临床判断阴伤与否及其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特殊症状和体征加以辨别,例如:口渴与否及口渴程度变化、舌苔、脉象等。卫分温邪侵及肺卫,易伤及肺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卫分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传入气分,临床多见热势壮盛、汗多、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此时病邪进入气分,邪正交争更加剧烈,津液耗伤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可进一步由气分深入营血分,病情加重,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可出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躁扰甚则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此时阴伤不仅是津液大伤,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营血耗伤。当营分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斑疹密布,有不同部位出血表现,舌深绛等。若有干燥厚裂之苔则多属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2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具体运用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化燥伤阴的病理倾向,阴精的盛衰关系着疾病的转归。祛除温邪,保津养阴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汗论》提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证侯特点有异,治疗方法有别,其具体的养阴法也不同。且滋阴也并非单用滋腻、甘润之品,而是结合病变部位及依据脏腑之异,随证选方用药。 2.1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温病初起,邪在气分,卫气郁阻,肺卫失宣。其“口微渴”,是因温邪伤及肺中津液,不能上布于口而成,已初显伤津之兆。治宜辛凉透泄为主,祛邪外出,又需防止病邪入里残害津液。叶天士云:“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吴鞠通言: “温病忌汗”。故治疗以辛凉透邪,佐以甘润之法,即寓邪退而不伤阴液,保护津液之意,如银翅散中竹叶、芦根甘寒之品,甘可补胃气、和胃气;寒可清热降火。二药合用,辛散而不过汗,凉解而不寒滞,既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又能防温邪伤津之患,祛邪护津二者兼得。即吴氏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功。”又如秋燥初袭于肺,取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之桑杏汤,方中沙参、梨皮养阴润燥,以使邪去而津不伤。由此可见,温邪在卫表,治以辛凉透表,药取轻清上行达肺,使腠理通达,气机宣展,营卫调和,津液自能内守。但值得注意的是,卫分证不得使用寒凉重剂,邪气在表,病位尚轻浅,大剂寒凉之品,必致寒凝郁遏,气机凝滞反使表邪不得宣泄。 2.2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病情进一步入里,热炽阳明气分,正胜邪实,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热炽津伤。病变复杂,可涉及肺、脾、胸膈、肝胆、肠腑等多个病变部位,故其具体养阴方法也因部位而不同。 2.2.1气分热盛,清热保阴气分热盛,更伤津液,最易形成邪盛正衰之候。症见“汗多”乃因里热逼津外泄,里热津伤则“口大渴”,可见其津伤之势更甚,此时用辛凉重剂之白虎汤。吴鞠通说: “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即明确阐明了清热祛邪能护阴生津的道理。白虎之功主在清邪治本,且清热而不伤津,如 !!!!!!!!!" !" ! ! ! ! ! ! ! ! ! " ! " ·研究生论坛·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张敏,周语平,韩维斌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关键词温病;养阴法;卫气营血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2-0026-03 26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一、卫气的生成 (一)卫气的生成与人体之气(人气——人体完全之气)的生成主体一致 卫气就是人气的一部分. 《灵枢·卫气》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伤寒论》阳浮而阴弱,即可理解为卫气过浮而营气不足] 附卫气的概念 (1)狭义:行于体表之气[熏肤/泽毛] (2)广义:行于脉外之气[充身] 1.人体基本之气(真气——真正的人体之气) 人体的气,来源于①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②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③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天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

合起来生成。 《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2.脏气 (1)真气分配到脏腑的部分(获得脏气) 在支持脏气作用下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脏真之气——生成脏气 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脏腑生理特点的气 A.脏真之气以“获得脏气”为生成的原料 B.脏真之气主持脏腑生理活动(含体、窍) C.脏真之气通过色脉反映脏腑状态——脏真之气是人气的组成部分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

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3.元气(原气)_是人气之根 元气的生成是由先天精转化而成(精化为气) 《难经·三十六难》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元气既是真气生成的原料、动力,又是人气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