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研究》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研究》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金圣叹;

3、俞平伯;

4、罗贯中;

5、《红楼梦》《西游记》;

6、《聊斋志异》;

7、《儒林外史》;

二、简答题。

1、《西游记》是一部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巨著。它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结合民间传说。以奇诡的想象编织出超人间的神话故事,同时,又隐喻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被赋予了其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1)、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2)、塑造人物形象各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3)、多角度、多色度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4)、“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了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2、《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历史过程。从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这裏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可知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分析题。

1、一、采取曲婉的手法来讽刺科举制度

清入关以后,通过杀戮等民族高压政策,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清运动,再通过汉化政策,消除汉民族的敌对情绪,通过软硬两手来巩固清政权。作为外族统治者,满族人虽取得了政权上的巩固,但他们仍然害怕汉民族起来反抗他们,所以,他们害怕并忌讳反清思想的出现,哪怕是虚有的他们也不惜刀光血雨。蒲松龄用妖狐灵鬼的形象来寄托他对科举腐朽的愤慨,这种曲婉的手法虽没有直接对科举进行批判,但却使作者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能更猛烈的对其进行批判,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得到增强,使得小说对科举的批判更彻底和深刻。

二、对科举弊端的批判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集体腐败的大环境下,必然

孳生着腐败、堕落和无耻,因而以嘻笑怒骂之笔,痛加挞伐。在科举时代,有的人苦读几度春秋却连秀才也捞不到,但有人有钱“跑小路”,或有人提携,他很快就能捞个一官半职。这些官吏和士子们的行经使我们看到:封建末世的统治阶级标榜的“唯才是举”,只不过是要造成一个“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假象,在它背后,实际上进行着严格的阶级选择。在貌似庄严的科举制度下,滋生着无耻、腐败,它扼杀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同时也使科举一步步走向灭亡。

三、揭露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

中国古代社会,认为一切皆为下,惟有读书高,而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就光宗耀祖,随之而来的则是功名利禄。所以,科举考试对许多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是科举是统治阶级为自身统治服务的,它是阶级的产物,必然带有阶级性,在人人平等的口号下,必然带有封建阶级的虚伪性和腐朽性,这就决定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必然成为泡影,许多人就在这种美丽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的矛盾中挣扎了一辈子,忍受着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和无穷无尽的煎熬,心中那强烈的近乎变态的当官的渴望一次次变成失望,有的因此麻木不仁,有的形同白痴,有的死不瞑目,心灵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聊》中《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角色。他应试后,于一日醉后,因急切盼望高中而产生幻觉,梦见自己考中了,“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便大呼长班,呼之不到起身追打以至从床上滚落下来,其精神的变态可笑又可怜。《聊》中还塑造了许多被科举折磨致死的鬼魂的形象,例如《于去恶》中于去恶,《三生》中的兴于唐,《司文郎》中的宋生,《叶生》中的叶生等,他们都是怀才不遇,横被黜落,郁郁而死。尤其是叶生,他的阴魂不仅尽心竭力教授恩人之子使其高中,“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而且他自己居然也考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吓坏了他的妻子,他才意识到自己已死了多年,进入室内后,果然见到灵柩俨然,于是扑地而灭。整个故事充满抑郁悲凉的气氛,它仿佛为受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唱出了一曲凄婉的哀歌。

四、科举对知识分子智能的破坏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至上,统治阶级所想所做的都是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知识不过是权力的奴婢,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对巩固政权有用的人,同时专制统治者把愚民作为基本政策,科举制也就成了一个有利的方式。明清时期,科举开始以八股取士,格式字数都被作了严格规定,命题在《四书》、《五经》中,应试士子要“代圣贤之言“,只能按朱熹的注解来阐释经义,也毋须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这样从内容到形式把读书人的思想和手脚牢牢束缚住,这样只能养成思想僵化,知识浅陋,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和统治阶级驯顺的奴才,知识分子头脑中也就只有八股文,只想着考上科举一举成名,什么科学什么技术也就不再受他们的注意,更有甚者连起码的知识都极度贫乏,《聊》中写了大量的只知在书卷中追求千钟栗、黄金屋、颜如玉而不知男女之事为何物的书呆子,《嘉平公子》通过人鬼相恋的故事,无情的讥嘲了别字连篇的秀才,使女鬼都深以为耻,长叹:“有婿如此,不如为娼。”

2、《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