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课题_章志远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课题_章志远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课题_章志远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课题_章志远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课题

章志远,刘利鹏

(苏州大学法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官方文件的推崇与实践运作的徘徊构成了当下中国行政调解的现实生态。适用范

围的模糊、机构设置的偏颇、程序设计的缺失以及法律效力的尴尬,是行政调解实践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的重塑过程中,行政调解具有相应的生存空间,理应成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并列的纠纷解决机制。行政调解法律权威的回归,有赖于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衔接机制的相互匹配。关键词:行政调解;运作现状;发展课题

作者简介:章志远,男,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行政法学研究;刘利鹏,男,苏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从事行政法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行政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JJD840014;苏州大学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2012年招标项目“江苏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078-07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2013年9月求是学刊Sep.,2013第40卷第5期

SEEKING TRUTH

Vol.40No.5

一、亟待破局的行政调解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矛盾突发的急速转型时期,传统的命令型执法已与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服务行政理念兴起的趋势明显相悖,兼具协商优势和权威优势的行政调解制度跃上纠纷解决的舞台,成为行政机关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的“新宠”。从2004年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到2010年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再到2011年中央综治委等16家单位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纲领性文件都对行政调解制度给予高度关注。在中央政策的引领下,行政调解的地方立法也迅速跟进。以四川省为例,目前21个地级市(自治州)中就有15个市级政府制定了专门的行政调解规定。其他省市虽然没有出台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但各省政府办公厅基本上都发布了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从实践来看,行政调解工作在全国广泛推开,多个省份积极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也有一些地方在交通事故、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等某一具体领域建立专项调解制度;既有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以化解民事争议为主的调解,也有在行政复议中以化解行政争议为

主的调解,更有专门机构化解行政争议的调解;既有在政府法制机构牵头下开展的行政调解,也有和信访机构联署办公的行政调解。行政调解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并在机构人员配置、匹配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尽管官方与学界对行政调解寄予了厚望,但就制度的实际运作而言,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行政调解的规范性文件尚停留在宣示层面。特别是在《人民调解法》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司法调解之风日渐盛行的背景之下,行政调解越来越成为大调解格局中的一块用之不力、弃之可惜的“短板”。[1]从理论上来说,行政调解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专业性强等特点,能够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彻底化解纠纷。但是,行政调解的现实生存空间却被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所挤压,行政调解只能在行政执法中发挥作用,成为行政执法过程的中间环节;自身合法性的缺失使得行政调解或借助于人民调解及司法调解,或寄托在行政执法的外衣之下寻求自身的正当性。就学术研究而言,目前有关行政调解的研究或从静态文本描述入手,或从纠纷解决的一般原理入手,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论铺陈向决策者提供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建议,以达到“扩大行政调解适用范围、构建行政性ADR体系”的制度上的应然状态[2]。这些研究对于人们了解行政调解的规范现状及理论价值固然具有一定意义,但实证考察的欠缺也使得行政调解难以迈开步伐的真实原因被遮蔽。官方文件大力推崇、地方立法积极响应的行政调解制度为何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具有比较优势的行政调解制度为何在大调解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存空间?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正是带着这些追问,本文试图在系统梳理行政调解制度实践运作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完善的具体构想,希冀能够使行政调解制度尽快步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

根据笔者统计,当下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中涉及“行政调解”的法律有30部,行政法规有21部,地方政府出台的专门性、规范性文件有35部。此外,还有大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行政调解相关文件。总体来看,这些法律规范对行政调解的规定较为模糊,大多仅仅规定了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调解职权内的纠纷。相比之下,法律效力层级较低的规范性文件反而成为行政调解制度运作的主要依据。尽管目前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对行政调解制度的运作提供了规范依据,但其中普遍存在的行政调解范围模糊、主体不中立、程序缺失等问题都使得行政调解制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模糊

在一个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体系中,基于当事人的选择可以将不同的行政纠纷分流到相应的解决方式之内。然而,适用范围的模糊却影响到行政调解纠纷分流作用的发挥。就现行行政调解制度而言,哪些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属于其专属范围,法律法规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与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民事纠纷和自由裁量的行政争议”的界定则明显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导致行政调解的范围常常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混杂在一起。具体来说,行政调解适用范围的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范围不清。在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进行“一站式”调解或“立体性”调解。对于同一种纠纷,往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都可以介入其中,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例如,对交通事故纠纷的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警部门、巡回法庭三方均可调解,在实践中还形成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巡回法庭进驻交警部门由三方联合对交通事故纠纷进行调解的做法。三调联动机制虽然提高了纠纷化解的效率,但也压缩了行政调解的空间,交警部门只能在人民调解无法化解纠纷时才能够介入调解。法律规范对行政调解范围的模糊性规定,使得具有专业优势、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行政调解却只能在纠纷解决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加之实践中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范围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的空间更加狭小。可以说,生存空间被作为国家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人民调解和司

法调解所挤压是行政调解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是行政机关主动调解与依当事人申请调解的范围不清。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宣传不足等原因,当事人很少主动通过申请调解的方式来化解纠纷;另一方面,除非矛盾纠纷引起重大社会影响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否则,行政机关一般也不会主动介入调解纠纷。行政调解制度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制度,纠纷信息的发现、移交体系不健全,对调解主体的激励问责机制也比较缺失,这些都使得行政机关主动调解流于形式。与司法机关不同的是,行政机关对矛盾纠纷的责任并不局限于事后化解,还包括事前预防。对于公安机关等一线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应主动介入、主动调解矛盾纠纷。一些地方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对涉及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行政机关要主动进行调解。不过,实践中调解权与执法权的混同使得行政机关启动调解的职责模糊,加之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主动调解和申请调解混杂不清,最终消解了行政调解的纠纷解决功能。

三是上级调解与下级调解的范围模糊。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行政调解主要由政府下设的各个工作部门负责,政府法制办或信访机构设调解中心,负责协调整合或者调解重大纠纷。在各个工作部门内部,又分级设立行政调解室。然而,哪些纠纷应由部门调解室调解,哪些纠纷应由政府调解机关负责,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可遵循。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后,应选择哪级机关调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果案情简单却选择较高机关进行调解,则会导致上级机关案件负担过重;如果案情复杂却选择较低机关进行调解,则需要经历烦琐的移交程序。同时,对于行政争议究竟应由本级机关调解还是由上级机关调解,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上下级分工的不明确,调解纠纷范围的不统一也是行政调解制度面临的一大困境。

(二)行政调解的机构设置偏颇

在当下行政调解的运作实践中,行政调解的机构设置大致遵循如下思路:在政府法制办公室成立行政调解中心,负责对下级政府以及本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调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在具体的职能部门设立行政调解室,一般由其他科室人员兼职负责行政调解工作。也就是说,目前行政调解的推行采取的是“由政府法制机构总体上负责、下级政府或部门进行配合”的模式。不过,法制机构属于本级政府的办事机构,其地位与政府各组成部门差距很大。同时,政府法制机构自身在行政调解中并没有独立的问责职权,执法监督权在调解法制缺失的情况下也无从施展。从实践来看,政府法制机构往往承担着规范性文件审查、执法监督、法制宣传、法规审查、法制研究等多项职能,在职能过多而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无法集中精力专门从事行政调解工作。尤其是在市、县层面,法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则更少,根本无法满足行政调解工作的需要。虽然各地相继成立了所谓的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的成员往往都是政府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样无法分出精力从事行政调解工作。可见,机构设置的偏颇导致行政调解流于形式,使得行政调解制度的建设沦为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的应景之举。

(三)行政调解的程序设计缺失

诚如有学者所言:“程序不是次要的事情。随着政府权力持续不断地急剧增长,只有依靠程序公正,权力才可能变得让人能容忍。”[3](P93)行政调解作为一种与行政权力密切相关的制度,虽然行政机关仅处于居中调解的角色,是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纠纷解决的舞台,相比行政处罚等行为来说,调解权力本身没有主动性,但没有主动性并不代表没有扩张性。如果不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调解范围加以必要限制,也可能会导致行政调解权的任意扩张与滥用,进而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效率角度而言,任意性的调解会导致行政机关之间的推诿或不作为,使行政调解化解纠纷的效率降低,进而影响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可见,行政调解程序的完备、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调解结果的公正性。[4]

然而,目前实践中的行政调解程序要么依附于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为之中,要么由行政调解主体自行创造,随意性很大。虽然行政调解的运作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但灵活性是建立在遵循最低限度公正程序的基础之上的。除个别地

方的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行政调解程序外,法律法规鲜有涉及,调解程序既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完整的制度搭配。行政调解的启动程序中主动调解和申请调解未做区分,具体管辖机关不明,调解过程中说明理由制度和禁止单方接触制度的缺失,公开或非公开调解的疑问,调解结束后效力确定程序和救济衔接程序的混乱,都构成了行政调解公正和效率双重实现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实践中行政调解的程序并未区别对待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对二者几乎同等对待。民事纠纷当事人之间是平等关系,与行政机关之间是等距关系,享有的程序权利应该完全相同。同时,民事纠纷当事人对自身权利享有完整的处分权,因而在非公开环境下的调解不仅能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更能达到迅速化解纠纷的目的。相比之下,作为行政争议一方当事人的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应当赋予其更多的程序性权利,才能扭转双方地位悬殊的局面。行政争议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在调解中对诉争公共利益做出交易、让渡,而其过程不向公众公开,就可能失去制约和监督,其合法性、合理性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导致对法治的危害。[5]

(四)行政调解的法律效力尴尬

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进而使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是行政调解的最终目的。然而,法律规定的缺失使得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仍然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5号)规定:“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这一规定赋予行政调解协议与民事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在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调解规范性文件中,几乎都有“行政调解组织可以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行政调解,可以协助进行司法调解”的规定,似乎隐含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效力递增的宣示。相比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规范化程度而言,行政调解尚缺乏权威的法律依据,其效力散见于各种规范性文件中。行政调解协议“民事合同说”的定性使其与人民调解几乎无异,很难说不是一种资源的无端耗费。同时,这一定位也无法回答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对行政争议调解的性质问题。对于行政争议调解后达成的协议,究竟是行政合同还是行政行为的变更也存在争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同效力规定导致实践中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几乎难以区分。受《人民调解法》确认人民调解效力的影响以及行政机关自身的某些顾虑(如担心自己单独作为调解人,签字确认的调解协议不被法院认可以及害怕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后果),加之行政调解范围和人民调解范围的重合,导致行政调解往往借助“大调解”之势从人民调解寻找出口,把本来应该由行政机关调解达成的协议转换成人民调解协议,由人民调解组织加盖印章,使得行政调解通过人民调解的形式达到自身的合法化。《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的定位是民间性,并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之间的这种耦合,无疑加剧了目前大调解体系的混乱。

三、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的主要课题

在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之下,行政调解制度这一柔性的解纷方式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也是大调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行政调解的发展程度关系到当事人通过自治方式的救济程度,也关系到政府纠纷化解途径的完备程度。行政调解制度理应依靠其特有的优势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行政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着重解决好如下四方面的课题:(一)行政调解的生存空间

目前,一个以诉讼为中心,以和解、调解、仲裁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为什么还要新增行政调解作为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呢?这可以从社会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来讨论。在一个纠纷多发的社会和一个纠纷多发的时期,公民之间的纠纷都应该得到妥善化解,进而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从公民的角度来说,调解的好处并非一定是

比判决更好、更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解,其功能都在于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判决之外的其他选项,因此实际上增加了他的“自由”,可以降低他和社会解决纠纷的费用。[6]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一条区别于司法诉讼的公力救济途径,可以兼容协商性和裁决性程序,它将行政权力的能动性、直接性和高效性与协商性和衡平性及专门性相结合,同时具有民间性ADR所不具有的专家优势和权力资源,容易取得当事人信任。[7](P368)此外,在当代社会,由于公与私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行政争议与民事纠纷经常相互交错。一个纠纷有时会涉及多种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如果采用常规的司法程序,往往不得不提起若干个诉讼。相比之下,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则可能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因此,行政性解纷机制通过多种方法,特别是注重调解与协商,可以更好地衡平个案公正与普遍正义以及实质与程序公正之间的关系。[8](P500)行政调解相比其他行政性解纷机制来说,更能凸显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比生硬的行政裁决更容易获得当事人的接受。可见,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增加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自由。从解决公民的需求来说,确有必要发展一种兼具行政优势和协商优势的纠纷解决制度。

如果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创新的丰富实践,不难发现行政调解也并非完全是一种新兴的纠纷解决方式。近年来,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多发使得司法救济陷入困境,司法程序的复杂烦琐、成本高昂以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使得民事纠纷的当事人望而却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纠纷解决公正性的缺失,使得传统的行政救济机制面临信任危机。面对高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必须寻求更加专业化、快捷化的行政解决机制。于是,行政调解开始登上舞台。政府需要依靠行政调解来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帮助当事人在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方式寻求纠纷的解决。可见,行政调解制度在当代中国具备一定的生存空间,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激活其纠纷解决的分流功能。

(二)行政调解的制度定位

在目前的大调解体系中,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都已经具备明确的法律规范依据。其中,人民

调解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最为充分。我国《宪法》第111条第2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201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人民调解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第7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组织最初是建立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附属性纠纷解决机制。虽然在其后的发展中,人民调解组织从《宪法》规定的自治组织内扩展到了其他基层单位,但从人民调解的本质来看,应属于集群众性、民间性和自治性于一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基层社会纠纷自我化解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司法政策的调整促成了司法调解的复兴。“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成为指导我国民事审判的指导思想。司法调解与司法裁判一起构成了法院行使司法权的重要形式。如果说人民调解是第一道防线、司法调解是最后一道防线的话,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行政调解应该如何定位已经成为完善大调解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行政与调解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行政体现的是国家干涉主义,程序上采职权主义,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纵向性;而在调解中,私人自治贯穿整个程序过程,程序上采当事人主义,调解机构与当事人之间是平等关系。[9]行政调解制度则集合了行政的强制性和调解的平等性二者之间的优势。与人民调解的自治性和司法调解的强制性相比,行政调解兼具公权权威性和公民自治性,理应在纠纷解决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行政调解目前仍然是一种非常规、非正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大调解”体系、“三调联动”机制、行政执法、行政救济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有调解的影子存在。不过,无论是作为哪一种模式而存在,行政调解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方式,或淹没在“大调解”体系之中,或隐藏在行政裁决、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背后,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制度定位。虽然一

些地方的规范性文件将行政调解上升为行政机关一种独立的职能,成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并列的纠纷解决方式,但规范性文件的上位法依据,尤其是调解行政争议的依据仍有待考证。法律法规制度独立定位的缺失使得行政调解处在整个纠纷解决体系的边缘,行政调解整体上仍然是一种“非主流”的纠纷解决方式。鉴于行政调解的对象既包括民事纠纷,也包括行政争议,因而行政调解制度可按照“二元结构”的模式进行设计,最终将行政调解改造为特定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常规性解决方式,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一起形成分工协作、对接有序的大调解体系。

(三)行政调解的法律权威

经验表明,纠纷当事人在选择其他纠纷解决制度没有把握或者不确定性较大时,会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而选择一种较为折中的方案。在选择调解这种方案之后,往往有一个心理预期,当某一方案接近于双方当事人的心理预期时,调解协议达成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当双方的预期差距较大时,则需要当事人的妥协或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够促使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行政调解所以区别于人民调解,就在于其独有的权威性带来的外在力量。正如日本学者棚濑孝雄先生所言:“在调解者对具体纠纷的解决持有自己的利益时,往往可以看到他为了使当事者达成合意而施加种种压力的情况。这种‘强制性的合意’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调解者对当事者常常持有事实上的影响力。在调解者相对于当事者来说处于社会的上层,或者当事者在经济上对调解者有所依靠的情况下,调解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对于当事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分量。”[10](P13)行政机关拥有法律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其强势地位和有效手段毫无疑问是解决纠纷的有力资源,可以对当事人施加事实上的影响力。当某些情况下难以形成调解合意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行政处罚等不利结果。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种强制力除了来源于法律规定之外,法律之外的道德、宗教、权威人物、特权阶级甚至社会舆论都可能迫使人们服从法律的统治,从而达成合意。[11](P74)这种法律规范中或法律外的“强制力”即是行政调解的外在权威。

行政调解的法律权威还源自公众的信任。在行政机关具有足够公信力的前提下,其纠纷解决机制往往会得到当事人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同,各种功能和价值优势亦能得到充分发挥。[12](P270)对于行政调解来说,其内在权威性的建立一方面依托于调解主体的中立,另一方面依托于调解结果的公正。就民事争议而言,调解主体必须做到与双方当事人等距而调,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能强制调解、拖延调解。就行政争议而言,调解主体和一方当事人都是行政机关,因此要赋予相对人更多的程序权利,以保证整个调解体系的公平公正。对于调解结果来说,如果调解协议不具有刚性的法律效力,必然会消减调解机制对于纠纷解决的应有价值。长期以来,调解协议的效力仅在当事人自觉履行的情形下才能够得以彰显,如果当事人拒绝履行,那么经过千辛万苦形成的调解协议便形同废纸,调解的内在权威性和调解主体的公信力自然无法体现。因此,赋予行政调解协议一定的法律效力也是增加行政调解权威性的必备条件。当然,行政调解的权威性还来源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对于因执法需要而享有大量公共资源的行政机关来说,其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为此,类似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专业性较强的纠纷由行政机关调解显然更具优势。因此,强制性是行政调解的外在权威,公正性和专业性是行政调解的内在权威,二者的相互融合再加上调解制度中的沟通理性,共同构成了行政调解制度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四)行政调解的匹配机制

行政调解制度要想走出运动化、形式化的怪圈,除了要解决好生存空间、制度定位及法律权威等形而上的理念问题之外,更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匹配机制,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独立而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具体来说,行政调解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衔接机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

项匹配机制。首先,行政调解制度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赖于行政机关积极的制度供给。当下部分地区把行政调解率纳入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实行个案补贴机制的做法有望起到刺激行政机关调解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同时,行政调解制度要想获得稳定的发展,还必须有赖于公众对行政调解机制的需求。为此,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机制来宣传行政调解的优势,进而使行政调解成为与复议、诉讼相并列的纠纷解决方式供当事人选择。其次,为了防止行政机关为片面完成调解目标,把行政调解异化为强制调解、诱惑调解等损害公民利益的行为,有必要建立行政调解的监督机制,由监督机关对行政调解主体进行监督,并对非法调解行为给予相应的制裁。最后,行政调解的发展,也要处理好行政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问题,防止发生争抢调解或推诿调解,避免行政调解的生存空间被其他机制占领或挤压。为此,涌向法院、信访机构的案源可以通过必要的程序分流到行政调解程序中;调解中需要各方合作的难题,则需要建立委托调解、邀请调解等常规合作机制,以便尽快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后,对于调解协议的效力需要法院确认的,需要建立有效的确认送达和反馈程序。此外,行政调解协议达成之后,如何处理行政调解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相应的制度配置。

参考文献

[1]刘武俊.社会管理亟待激活行政调解的活力[EB/OL].https://www.doczj.com/doc/aa6852154.html,/GB/188502/17908132.html.

[2]冯之东.行政调解制度的“供求均衡”——一个新的研究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章志远.中国法律文本中的“行政调解”研究[J].江淮论坛,2011,(5).

[5]范愉.行政调解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6).

[6]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1).

[7]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冀祥德.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9]刘靖华.行政调解概念之实在法分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3).

[10]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杨清望.法律权威:来源与建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2]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宏弢]On the Operation Status and Developing Subjec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in China

ZHANG Zhi-yuan,LIU Li-peng

(Law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215006,China)

Abstract: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official law documents and the confusion of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constitute the status quo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in China.The confusing scope,the bi?ased subjects,the lacking procedure and the awkward effectiveness are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status.In the process of remolding the multi-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s,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has the living space and should be designed as on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paralleling to the People’s Mediation,the Judicial Mediation,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Only depending on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mechanism,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plicing mechanism can the author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be re-es?tablished.

Key words: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operation status;developing subjects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 1、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等,教育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促进邻里和睦,及时解决纠纷,预防各类纠纷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2、调解范围:婚姻关系、继承纠纷、抚养关系、赡养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医患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除外)。 3、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4、调解工作应遵循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5、及时调解耐心劝导,防止双方当事人矛盾激化,掌握辖区重大不安定事件后,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调处情况。 6、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制作笔录。双方当事人如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上应有二名在场调解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的公章。 7、如调解不成,应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纠纷当事人主要权利和义务 一、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委托特别授权的代理人提出申请、参加调解和订立人民调解协议; 2、陈述、申辩的权利; 3、要求调解人员回避的权利; 4、申请中止、延期和终止调解的权利; 5、申请不公开调解的权利; 6、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的权利; 7、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二、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应承担下列义务: 1、按时参加调解庭的义务 2、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情况和证明材料; 3、遵守调解规则; 4、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5、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镇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常村镇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为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工作作用,创建平安安宁,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6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豫政…2016?20号)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本制度所称行政调解,是指常村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权过程中,对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产生的行政纠纷,对其自身职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纠纷,积极依法进行协调和疏导,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和活动。 第二条为切实加强我镇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特成立行政调解工作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有关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行政调解办公室”设在党政办,明确一人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有关部门明确一人兼任调解员,负责相关业务方面的调解工作。 第三条行政调解工作领导组的职责: (一)指导行政调解办公室及相关业务部门开展调处工作; (二)每年一次听取调解工作汇报; (三)负责涉及多部门的协调工作; 1

第四条行政调解办公室的职责: (一)负责当事人申请接待,案件登记; (二)协调安排行政调解员、安排调解事件、地点,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三)负责调解文书的制作、送达、案卷归档和管理。 第五条行政调解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原则。行政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 (二)合法原则。行政调解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侵犯国家利益,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平等原则。行政机关应该充分尊重行政管理相对人自愿、充分、真实的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的权利,公正、公平地调处争议纠纷。行政机关作为一方当事人时,与管理相对人在调节过程中地位平等。 (四)积极主动原则。行政机关应增强行政调解意识,主动排查、化解行政争议,探索研究化解行政争议的新机制,主动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组织的沟通配合。 第六条行政调解的范围 2

建筑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模板

建筑公司行政管理 制度 1

第一章公司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节组织机构设置 第二节人员编制: 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1人、总工程师1人( 可兼职) 、工程部2人、安全部1人、经营部4人、材料部3人、机械设备部2人、办公室2人、财务部2人, 计: 19人。 2

第二章公司职责职权 第一节职权 1、制定本公司的发展纲要和长期发展规划; 2、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负责贯彻实施; 3、组织制定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安全措施; 4、领导监督本公司范围内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制订和实施; 5、决定本公司的部门、岗位、人员编制和工资计划; 6、本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任免和奖惩建议; 7、决定基层员工的任免和奖惩; 8、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 9、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0、抓好对外经营, 承接承办工程招投标, 工程款回收、工程预决算和成本核算; 11、贯彻执行GB/T1900-ISO9000标准, 努力提高公司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12、负责组建项目部, 选择项目经理和优秀施工队伍, 对大型 3

主要建材组织市场考察, 集中招标购买, 签订供货合同。 第二节职责 1、编制年度经营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利润指标; 2、经过加强管理、监督、指导和协调, 保证《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按计划顺利完成; 3、负责员工的三级教育、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 保证在岗员工能够完成本岗位工作; 4、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精心组织、科学管理,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强化目标管理; 5、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等综合检查、指导, 控制及综合考评; 6、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7、掌握国家建筑业发展动态, 负责公司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安排; 8、落实公司的各项行政、人事及财务管理制度, 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的切实执行; 9、选拔和聘免行政和技术管理人才( 中层以上干部报董事长审批) , 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10、切实加强对施工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 避免发生 4

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本

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本 一个企业的壮大,离不开严谨的行政管理制度。以下是某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如想更加明朗地管理企业,可参考以下范文。 第一条总则 1.为加强公司行政事务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指行政事务包括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公文打印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报刊及邮发管理等。 第二条档案管理 1.归档范围: 公司的规划、年度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议、决定、委任书、协议、合同、项目方案、通告、通知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密级档案必须保证安全。 3.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借阅非密级档案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2)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并办理借阅手续。 借阅档案必须爱护,保持整洁,严禁涂改,注意安全和保密,严禁擅自翻印、

抄录、转借、遗失。如确属工作需要摘录和复制,凡属密级档案,必须由总经理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一般内部档案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 4.档案的销毁: (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凡属密级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一般内部档案,须经公司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销毁。 (3)经批准销毁的公司档案。档案人员要认真填写、编制销毁清单,由专人监督销毁。 第三条印鉴管理 1.公司印鉴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负责保管。 2.公司印鉴的使用一律由主管副总经理签字许可后管理印鉴人方可盖章,如违反此项规定造成的后果由直接责任人员负责。 3.公司所有需要盖印鉴的介绍信、说明及对外开出的任何公文,应统一编号登记,以备查询、存档。 4.公司一般不允许开具空白介绍信、证明,如因工作需要或其它特殊情况确需开具时,必须经主管副总经理签字批条方可开出。持空白介绍信外出工作回来必须向公司汇报其介绍信的用途,未使用的必须交回。 5.盖章后出现的意外情况由批准人负责。 第四条公文打印管理 1.公司公文的打印工作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 2.各部室打印的公文或其他资料须经本部门负责人签字,交电脑部打印,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第荣海陈坚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概念及其源起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诉讼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并达成协议,以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法律根植于文化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对特定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提出的特定要求产生反映”。传统的调解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思想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导向,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人们更多地选择调解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解纷机制和解纷文化。儒家思想蔑视并摒弃人的权利,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和合文化在处理国内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时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之一,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纠纷,修复因诉讼而受损的人际关系,使诉讼成为令原、被告都满意的双赢官司。不仅有利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和谐,而且也有利于自愿执行,因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法院运用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民事调解制度从我国建国起便开始确立,是民事司法制度中特有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在我国的民事司法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一直作为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和民事审判的成功经验而备受赞许。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一大部分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是法院普遍运用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事调解制度的一些弊端在其适用过程中也不断显现,例如其职能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调解中的妥协让步与制度所追求的平等、权利之间的矛盾,以及调解程序中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不可取的部分等。简单的否定未免草率,法院调解本身蕴含许多可以被积极利用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因为其存在的一些弊端而因噎废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诉讼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国的民事权益之争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法院调解在当前中国的司法运行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官主持双方当事人对纠纷的解决达成合意,从而使不平衡的具体法律关系得到矫正,其良好的作用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扮演着其他诉讼方式无可取代的角色。 因此,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三、目前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缺陷 (一) 主体方面 首先,法官权力过大。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人员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及地位上的优势。主持调解的法官同时具有调解与裁判的双重权力。在这种职权或者说心理压力之下,自愿性调解就常常演变为在法官主持引导下的强制性调解,以至于调解功能过度膨胀,而审判功能相对萎缩。至此,调解虽然只是审判权的一种运行方式,但却严重阻碍了审判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审判权作用于调解,也会影响当事人形成自由合意,造成当事人对调解的无视,认为最后还是得“审判”说了算。与此同时,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许多法官更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到规劝当事人进行调解上来。法官偏爱调解的原因不言而喻:调解比判决更加

行政调解制度

行政调解制度 为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发挥行政调解化解争议纠纷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扬州市行政调解暂行办法》,结合我镇(街道)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本制度所称行政调解,是指镇行政机关在日常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争议纠纷,积极依法进行协调和疏导,促使双方平等协商、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活动。 第二条行政调解实行镇政府(街道办)负总责、镇(街道)法制办牵头的工作体制。镇(街道)法制办受镇政府(街道办)委托,负责行政调解的统筹工作。 第三条行政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平等、优先、便捷的原则。 调解事务所涉部门、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及时快捷地履行职责,减少当事人的程序性负担,妥善化解争议纠纷。 第四条行政调解的范围: (一)镇属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中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产生的行政纠纷;

(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镇政府(街道办)机关管理职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事纠纷; 第五条行政调解中,争议纠纷当事人享有的权利: (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退出调解; (二)选择调解员或申请调解员回避; (三)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在行政调解中,争议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规则,尊重调解各方当事人; (三)不得使用加剧纠纷、激化矛盾的言行; (四)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第六条调解程序的启动: (一)当事人申请行政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应当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事项、理由、时间和争议纠纷对象等,并由申请人签名确认。 (二)除当事人提出申请之外,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现的争议纠纷可以主动提出行政调解。 第七条行政调解的期限 镇(街道)法制办收到行政调解申请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决

项目部行政管理规定

宝汉高速公路宝鸡至陕甘界BP4合同段 经理项目部管理规定 一总则 为适应新管理的需要,加强基层建设,保证职工正常生活秩序,使用项目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创建一流施工队伍。依照隧道公司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指导思想: 深化改革,精细正规,全面抓实,提高素质。 (二)管理任务: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行政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优良作风,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提高经济效益。 (三)管理原则和方法: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行政措施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制度健全,明确职责,奖惩分明。 二职工守则 职工守则是职工的基本行为规范。 (一)拥护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

(二)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 (三)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安全生产,团结协作。(四)努力学习,业务素质,积极参与企业的改革与管理。(五)建部爱家,关心集体,勤俭节约,增收节支。(六)仪表端正,待人礼貌,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三行证管理制度 (一)作息制度: 认真遵守项目部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居。 (二)室内外卫生: 各部门安排轮流值日表,必须做好室内卫生及室外分担区卫生,综合办定期检查评比。评比中卫生差的部门将给予通报批评或罚款。 (三)纪律: 1.职工必须严守作息制度,不得喧哗打闹,不得影响项目部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2、严禁酗酒闹事,发现一次严重警告,再次给予经济处罚,对屡教不改者调离本项目部,甚至开除处理。 3、严禁恶意性赌博,经常参与且屡教不改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盛罚款。 4、不准随意外出,有事临时外出必须向项目部领导请假长时间外出(一天以上)必须到综合办履行请假手续,特别是严禁夜不归宿,发现一次开职工大会严肃处理。

集团对分公司的管理制度

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分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总公司和各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分公司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总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分公司是指由总公司投资注册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 第三条分公司作为总公司的下属机构,总公司对其具有全面的管理权。 第四条总公司对分公司实行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重大投资决策(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投资等)、年度经营预算及考核等将充分行使管理权利,同时将对各分公司经营者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授权,确保各分公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第五条加强总公司对分公司资本投入、运营和收益的监管,监控财务风险,提高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本运营效益。各分公司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计盈亏。在总公司的统一调控、协调下,按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努力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 第二章考核管理 第六条总公司负责对分公司经营层的考核。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七条总公司将根据发展需要,对各分公司的经营、筹资、投资、费用开支等实行年度预算管理,由总公司根据市场及企业自身情况核定下发各分公司,并将分公司的年度预算按月、季分解下达实施。预算在执行中如遇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各分公司每半年可以提出年度预算的调整申请,经总公司审核确认后适当修改其相关预算指标。各分公司应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实施和完成。 第八条各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重大股权处置权、重大资产处置权、对外筹资权、对外担保权和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权。各分公司处置资产须事先向总公司作出详细的书面报告,经总公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如为经营活动需要,确需增加筹资、对外投资和自身经营项目开发投资及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必须在事先完成投资可行性分析论证后,由总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查后提请总公司执行董事批准方可实施。 需增加筹资,实施时事先向总公司财务部提出申请,并明确说明所需资金数量、用途、投向、用款进度,经总公司执行董事批准后由财务部协调解决。资金拆借必须遵循资金有偿使用原则,收取资金使用费。 第九条各分公司必须依法经营,规范日常经营行为,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总公司规定从事经营工作。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制度

XX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制度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我镇社会和谐、平安建设,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依据XX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平台,实行镇党委书记负总责、镇综治牵头、司法所唱主角,强化镇、村两级组织职能作用,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镇、村两级调处中心要紧紧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实行定期排查和重大节日活动时期集中排查调处制度。 (二)镇调处中心每周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要坚持边排查、边调处,做到滚动排查、连续化解,增强排查工作实效。 (三)集中排查工作重点为:可能导致突发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涉及人数较多,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矛盾纠纷等。 (四)集中排查的重点纠纷为:征地拆迁矛盾纠纷,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劳动纠纷,军转人员安置遗留问题,环境污染纠纷,物业管理纠纷,医患纠纷,家庭邻里纠纷等。 (五)调处中心要认真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要逐村、逐单位进行摸排梳理,确保摸清已经发生和正在酝酿的矛盾纠纷底数。 (六)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中的重点人员、重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要密切注意动态,加大调处和稳控工作力度,及时制定预案,

明确责任,规定调处期限。 (七)排查要有完整的记录,归类梳理、归档备查。 二、受理登记制度 (一)镇、村两级调处中心要设立纠纷受理接待窗口,行政执法部门和有关组织、各类人民调解组织,都应设有专门的纠纷受理接待场所,指定专人负责。 (二)镇调处中心内设纠纷受理室、纠纷调处室。纠纷受理室负责受理纠纷和接待群众来访,纠纷调处室负责调解调解纠纷。调解工作在工作上和人员上尽可能与信访、司法、综治部门衔接。属于信访的纠纷应分流给信访部门处理。 (三)对受理和排查出来的社会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汇总梳理。 三、交办制度 (一)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交办制度。镇调解委员会和两级调处中心,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或直接调解,或按照“属地”、“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分流指派到有关部门、村和单位。 (二)调处中心对每月未调解成功的各类矛盾纠纷在要进行研究分析,摸清症结所在,及时研究纠纷调处的对策。 (三)镇调处中心审查后认为矛盾纠纷应交办给有关单位调处的,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提出交办处理的意见,责成相关单位予以处理。调处中心对交办出去的矛盾纠纷,应当规定处理期限。 (四)接受交办矛盾纠纷的单位在接到镇调处中心分流交办的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发展与协调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第荣海陈坚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概念及其源起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诉讼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并达成协议,以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法律根植于文化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对特定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提出的特定要求产生反映”。传统的调解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思想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导向,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人们更多地选择调解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解纷机制和解纷文化。儒家思想蔑视并摒弃人的权利,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

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和合文化在处理国内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时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之一,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纠纷,修复因诉讼而受损的人际关系,使诉讼成为令原、被告都满意的双赢官司。不仅有利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和谐,而且也有利于自愿执行,因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法院运用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民事调解制度从我国建国起便开始确立,是民事司法制度中特有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在我国的民事司法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一直作为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和民事审判的成功经验而备受赞许。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一大部分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是法院普遍运用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事调解制度的一些弊端在其适用过程中也不断显现,例如其职能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调解中的妥协让步与制度所追求的平等、权利之间的矛盾,以及调解程序中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不可取的部分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2020)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2020) 各分局,市局各业务科: 现将《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好行政调解工作。 附件: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年10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行政调解委员会职责 一、开展法律、法规、规章普法宣传,依法开展行政调解,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调解依据:《银川市行政调解办法》 三、调解范围: 1、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产生的行政争议和纠纷。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机关职能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政争议和纠纷。 3、民事纠纷发生后,因行政机关的介入,引发的行政争议和纠纷。 四、要防止双方当事人矛盾激化,存在影响稳定的隐患时须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做好登记受理,制作调解笔录。如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上应有二名以上调解员签名。 六、如调解不成,应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调解工作原则

1、依法调解原则,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2、矛盾纠纷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地位平等。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4、分类调解原则,根据纠纷类型由消费维权、知识产权等相应行政执法业务科或市场监管所组织调解。 5、分级管理原则,重大行政纠纷,按层级由各分局行政调解委员会、市局行政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 行政调解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项目部内部管理制度 2

项目部内部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项目部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制度。望项目部员工共同遵守执行。 一、项目部员工纪律 1.职业形象 (1)要体现公平、公正、廉洁、奉献的职业形象; (2)要体现积极、高效、细致、阳光的工作状态; (3)按照公司着装和佩戴司徽制度进行着装,要做到仪表整洁,在工程现场须穿着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便装,不可着短裤、超短裙、无袖装、拖鞋、运动服等;参加公司会议、培训及公司有着装要求的活动须按公司要求着装;参加商务考察、谈判等活动须着正装; 2.考勤制度 (1)按照公司考勤制度进行日常考勤,周末须安排人员值班,每周五中午将值班表报公司人事部备案。 (2)项目现场情况特殊,如夜间加班超过24:00,则第二天上午可在家休息;如通宵加班,则第二天可全天休息。 二、职务行为和健康安全 1.职务行为 (1)项目部要注意维护清洁、良好的办公环境,文件、资料及办公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

(2)上班时间应坚守岗位,暂时离开应向同事交代去向及时间;(3)上班时间不得在办公室内浏览与业务无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及网站; (4)工程师离开座位时,桌面及电脑上不得留有涉及公司经营管理机密的文件资料; (5)工作及中午休息时间不得饮酒。如因公确需中午饮酒须在饮酒前电话交接好下午工作,饮酒后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6)工程师应加强专业学习,充分熟悉图纸、规范,并接受公司的定期考核。现场技术管理严格执行图纸及规范文件。 (7)项目部员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加强与合作单位之间日常沟通,提高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 2.职务廉政 (1)项目部员工因违反职业道德规定,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公司将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公司将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2)项目部员工不得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投资或经营业务; (3)工程师在与施工单位、供货商等单位交往中,应坚持合法、正当的职业道德准则,反对以贿赂及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未经公司负责人书面批准,也不得在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关联单位安排亲属、接受劳务或技术服务; (4)项目部员工在与施工单位、供货商等单位的联系过程中,应谢绝参加超出正常工作联系所需要的交际活动。包括:

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管理制度.doc

XX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管理制度(4)1(三)混岗、不明确晋升的制度 XX在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导致不同职位贡献度不能很好体现,同时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工作积极性、组织下达目标无法预期完成。同时企业人少岗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造成职责分工和回报关系不明晰;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工作量不平衡;部门内多数岗位是平级的,没有很明显的层次,晋升通道过于单一狭隘,不利于激励员工个人发展。人员晋升只是按行政序列一条渠道进行,同岗同职薪酬基本相同,在行政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十分匮乏。容易形成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优秀人才流失和滋生了“南郭先生”。 三、加强XX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完善人力资源聘用机制 在招聘员工时,应按照“按需设岗、按岗择人”的原则,以岗位聘用为前提,不符合招聘标准的不聘用,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不上岗。企业应更新观念,力求人员多样化,对应聘者一视同仁,不要有远近亲疏,本地外地之分,杜绝“唯权”聘用的继续滋生。只要有专业特长,适合与本企业的需求,就要不拘一格,予以录用。基层一线员工可以进行地方就近招聘,这样可避免由于地方文化差异或者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这样才能更加有力的做到XX主题服务活动“便捷服务满意100”。在管理、技术岗位人员的招用上,要注意宁缺毋滥。即使某岗位长期空缺,也不宜聘用勉强合适的员工,应将该位置留给最合适的人才。在录用之前对应聘者进行严格评估和 考核,有助于把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人才招揽进来,可以确保较底的辞退

率。在员工录用合同管理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动态管理上,对各种合同制度实行流动管理,可上可下,可高可低。这样可以有助于克服员工的惰性,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促进企业发展。

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一、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制度 1、调解人员受理纠纷时要认真做好接待服务。如果是口头申请,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并做好接待笔录。 2、受理纠纷登记的内容包括:调处时间、调处单位、 调处人、矛盾纠纷情况、调处情况等。排查登记的内容包括: 排查时间、地点、排查人姓名、被排查的纠纷种类、性质、起因苗头、当事方基本情况、责任方等。 3、受理纠纷登记后,对当事人所反映的纠纷情况要注意保密,不经当事人同意,不得随意泄漏。 4、调解人员将对受理矛盾纠纷的要求及时向分管主任 或副主任汇报,由主任或副主任确定事件进行调处,将确定的调处时间、调处地点、调处人员及时告知纠纷当事方,确保当事方能按时参加调处。 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做到情况早发现、早报告、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2、实行不定期集中排查梳理矛盾纠纷工作。

3、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期,要及时组织人员 集中排查;对重点人、重点事,加大排查力度,进行重点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 三、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制度 1、制定完善处置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 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动态。 2、对于重大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受理,多种手段并用,努力解决在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 3、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发生群体性上访、群体斗殴现象)应当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受理的矛盾纠纷,能及时调处的,组织调解人员及时进行调处,不能及时调处的,告知当事方可择日调处。 5、调处矛盾纠纷时,根据情况,可指定一名或多名调解人员进行调处,对调处难度大、复杂的矛盾纠纷,可组织邀请相关部门召开调解会议参与调处。 6、矛盾纠纷调处应书写调解协议书。对无法调处的矛盾 纠纷,及时上报县有关部门,并对当事双方指明合法诉求途迳。[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工作制度

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中心制度 第一条对全区各类可调性矛盾纠纷坚持以调解为基础,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 第二条调解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防止激化、扩大。 第三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调解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第四条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的工作贯穿于调解的整个过程,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各乡镇(街道)要以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为工作平台,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 第六条中心负责指导管理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进行分流指派;协调各职能部

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的协调调处;对调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评比,总结推广经验;对调处单位提出奖惩建议。 第七条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与相关部门的“三调联动”工作;积极调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的案件,积极参与调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及其他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汇报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联调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移交的;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受理的。 2、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交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3、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

项目部行政管理制度

第五章项目部行政管理制度 一、现场办公室管理条例 1、进入办公室内按公司统一规定整齐着装。 2、搞好办公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所有员工必须注意经常维护室内清洁、卫生。 3、各人办公用品摆放整齐,不得随意摆放报纸、杂物。 4、办公室内图纸应摆放在指定位置,下班后应及时清理、回位。 5、办公室内要讲普通话,不得讲粗痞话,不得聊天,热情接待来访、来客,树立公集团良好形象。 6、认真管理和爱护电脑及设备物品,下班后必须将电脑及打印机关好。 7、严格控制办公室内水、电、空调等的使用。不得浪费水电,下班后必须关灯、关水、关空调。 8、每日最后离开办公室的员工必须关好门、窗,并检查室内灯具、水、空 调、电脑等的关闭情况,如有失职,罚款50元/次。 9、每日值班人员全面负责监督办公室内各项工作。 二、员工考勤管理规定 参照集团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员工正常工作时间为上午8时至12时,下午1时30分至5时30分,因季节变化需调整工作时间,按上级主管部门通知。 员工实行轮休制度,每月不超过四天,不得跨月连续休假,经批准每月超过四天时不发工资及津贴。 员工实行上班报到制度,不得迟到、早退,每月员工考勤表交工程管理中心考核。 员工外出经领导批准,申明外出原因及返回时间,超出时间须电话告之续假。 员工每迟到、早退、无故旷工按集团统一规定处理。 三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遵章守纪,忠于职守,时刻维护集团的利益,树立集团良好形象,不损害他人名誉及领导威信,时刻维护领导威信。 工作时一律穿好集团统一制服,配戴好工作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统一安全帽,正规、大方、整洁。 头发梳理整齐,男员工不准留胡须,女员工不准化浓妆。 工作时间内不准闲聊、做私事、溜岗、串岗。爱惜办公用品,节约办公费用。 忠实履行岗位职责,下工地注意自身安全,注意防火、防盗。 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工作分配,按时上下班和参加会议,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 凡违反以上规定之一者,处以50元/次罚款。

分公司行政管理制度1.doc

分公司行政管理制度1 新城建工泰安分公司行政管理制度 一、礼仪纪律 1、行政管理部负责对公司全体员工的礼仪、办公纪律、出勤、外出等事项的全面监督; 2、行政部负责人发现不当现象,可签发“提示单”以提示警告,并报备有关部门主管; 3、行政部确认奖惩事实,可提请有关主管研究提出奖惩申请; 4、对公司礼仪纪律现象,行政部与各部门经理均可直接向总经理提出。 二、工作计划与报告 没有计划的行为是无效率的行为。公司强调对公司、部门、员工行为的计划性要求,用以明确和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效益。因此,通过对计划体系的规定,并通过相关计划流程和计划表格的制作,实现工作计划的确立、执行和评估。 (一)公司、部门年度发展计划 1、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于每一会计年度底应该制定下一会计年

度的发展计划。 2、公司年度发展计划经公司主要高层领导人讨论制作,公司高管核准同意 后确定执行。 3、部门年度发展计划经部门主要领导人员讨论制作,公司总经理核准同意 后确定执行。 4、公司、部门年度发展计划是部门、人员月度工作计划的基础和依据。 5、公司、部门年度发展计划是对公司、部门经营发展的评价基础。 6、年度计划流程 (二)部门、员工月度工作计划1、部门经理、公司员工在每月度底分别进行部门、员工下月度工作计划安 排。 2、月度工作计划通过对《月度工作计划表》的制作来完成,在该表格中应该相应地填写部门、员工下月工作内容安排和时间控制。 3、员工月度工作计划交部门经理核准同意后确定执行。 4、部门月度工作计划交总经理核准同意后确定执行。

5、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将作为部门、员工工作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 6、年度月度工作计划 (三)员工日工作时间控制计划 1、公司员工通过《日工作时间控制表》进行日工作时间计划与安排控制。 2、公司员工应该按照“《日工作时间控制表》填写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项目如实填写并上交公司行政管理部。 3、在《日工作时间控制表》中体现出员工对每日工作安排的合理性与计划性,反映员工每日工作的效益性与非效益性, 因此,该表格将作为对员工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员工用于控制时间、提高效率、自我评估的依据。 4 、《日工作时间控制表》是公司对外服务的重要计费依据。 5、日工作计划流程 三、会议管理1、会议是公司决议产生、工作明确、意见交流的正式方式与场合。公司会议区分为定期例会与非定期会议,规定的人员必须准时参与,指定人员作好会议记录,与会人员遵守会议秩序安排同时提高会议效率。 2、定期例会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内容及制度 一、人民调解工作内容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3、向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四)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1、受理纠纷

(1)受理范围。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2)申请方式。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调解委员会也可主动调解。 (3)地域管辖。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 2、调解纠纷 (1)调解准备。调查纠纷情况,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拟定调解纠纷的实施方案。 (2)进行调解。一是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是双方当事人陈述。三是调解员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3)调解的主要方式。①直接调解。②公开调解与不公开调解。③联合调解。 (4)调解期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3、履行协议 (1)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工作作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调解,是指司法行政机关在日常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与本机关行使司法行政职权有关的各类争议纠纷,以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为依据,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通过对争议当事人的说服和疏导,促使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快速解决争议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局成立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处、室、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和相关业务处室各确定1名行政调解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 第四条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指导行政调解办公室及相关业务处室和局直属单位开展纠纷调处工作;决定是否受理行政调解申请,安排落实调解办案人员;协调涉及多个部门的争议纠纷调解事宜;督促指导县(市)、区司法局行政调解工作。 第五条局行政调解办公室的职责:统一登记受理行政调解案件,提出受理、不予受理的初步意见;按照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协调安排局机关相关业务处室和直属单位进行调解;督促承办调解处室或直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调解、形成调解文书并送达;负责调解文书的案卷归档和管理。 第六条行政调解工作应遵循自愿、公平、合法、合理、效率的原则。 第七条行政调解的范围: (一) 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管理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发生的行政纠纷; (二)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司法行政管理有关的矛盾纠纷;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行政调解的司法行政类纠纷。 第八条行政调解工作程序: (一) 申请。申请人申请行政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书面申请的,应提交行政调解申请书;口头申请的,行政调解办公室应做好记录,并交申请人签字确认。(二) 受理。行政调解办公室接到当事人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查,提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意见,报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书面告知当事人。 1、符合条件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并及时告知申请人。 2、对被申请人不同意行政调解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解决纠纷的渠道。 3、在未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前,矛盾有可能激化的,或其他紧急情形不立即处理有可能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或告知申请人采取其他纠纷解决渠道。 行政调解办公室根据案件情况,及时确定行政调解处室或直属单位,并将当事人的申请材料转交负责调解的处室或直属单位。 (三) 调查。负责调解的处室或直属单位受理案件后,要根据双方的争议焦点,采取当事人举证、调查取证、现场勘验、查阅文件和资料等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查。相关证据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进行质证。 (四) 调解。 1、负责调解的处室或直属单位确定调解时间、地点和参加的人员后,通知有关当事人到场调解; 2、调解开始时,宣布行政调解纪律,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宣布调解员、记录员身份,询问当事人是否要求回避,并明确告知当事人纠纷事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