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魅力在哪里
- 格式:pdf
- 大小:330.24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课堂的魅力在哪里
发表时间:2012-07-11T11:34:53.03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丁建方
[导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
四川宜宾县蕨溪镇初级中学校丁建方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然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魅力,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这里仅就自己的体会杂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师生关系是保障
要善于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师生关系,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挚友。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从而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在赢得学生尊敬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亲近和信任,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培养师生感情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的办法,达到“春风化雨见真情”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当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或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用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这样,教师投以真情,将心比心,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
二、精心备课是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教师更是一条小溪流,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上好一节课,重要的是在“备课”上多花心思。想让学生能够主动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又能获得大量知识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下足功夫。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课前应读懂教材,深入钻研和解读文本,对教材的基本结构,目的要求,知识重难点,初步做到心中有数。作为教师,只有完全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计划,才能更好地驾驭好课堂,才能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没有好的备课,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
三、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仅是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就行,而是要将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只有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不能只是为了让他懂教师教的东西,而是要把这些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教师只是传授学习方法,因此要把教法和学法很好地统一起来,才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兴趣是良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即生活,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