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19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馨裹、上造、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
请问,这题算数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差异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答案】B
2. 有史学家认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地主经济、专制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是“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据材料可知,以下关于“皇权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皇权时代”皇权逐渐强化、经济力量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
②“皇权时代”专制统治,始终没有封邦建国
③秦到清之间,曾有个别时期不属于“皇权时代”
④专制集权与封邦建国存在着冲突、对立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封建制”指分封制,“皇权时代”指封建社会。
在中国封建社会,很多朝代如西汉、明朝等都实行了分封制,形成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所以“皇权时代”专制统治,并非始终没有封邦建国,如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排除②;秦到清一以贯之,都属于“皇权时代”,排除③。
根据所学可知①④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本题可以使用否定筛选法,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与题意不符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表明
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 宗族族谱有利于维系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秦汉之后,虽然不再官位世袭,没有宗庙,但是贤人君子仍然能够记得他们的祖先,宗族不散,这是因为存在根据宗法观念写成的家谱。
这说明了宗族族谱有利于维系宗法观念,故答案选D。
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B项错误;“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4.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①③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作者对“原理”开创持赞赏态度
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④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原理”应指政治、军事、监察三方面,材料没有体现三者的分权和制衡,故①项错误。
“原理”,即政治、军事、监察三方面的制度,秦朝的官制不是“漫然”设置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作者是赞美和肯定的态度,故②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的是后世官制没有改变秦朝创制的“原理”,没有体现对后世官制的否定,故③项错误。
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负责政治、军事、监察职责,因此最早体现此“原理”,故④项正确。
故答案选A。
5. 古代有学者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下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 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监察事务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 古代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D. 县官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答案】D
【解析】秦代宰相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负责管理全国监察的是太尉,故A错误。
唐代三省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故B项错误。
郡县制下,“郡”对“县”负责督责,颠倒了郡县的关系,故C错误。
县官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故D正确的。
6. 战国时代李悝《法经》中有“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和“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杀二人,及其母氏”的规定。
而《十二铜表法》中也有“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和“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末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的条文。
对材料理解止确的是
A. 二者都体现原始性和野蛮性
B. 二都体现了礼法并用
C. 二者都充满自然法精神
D. 二者部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法经》和《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中不难看出两部法律均存在原始性和野蛮性,A正确。
B项符合李悝《法经》;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两者都不符合,排除C;《十二铜表法》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法经》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有后者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
7.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能观有《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洁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C. 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D. 《起居注》对皇权有约束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清初君主权力曾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点睛:中国古代社会的皇权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直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历代皇帝对待《起居注》的态度上有所反映。
皇帝由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到可以自由观看《起居注》,到最后废除编纂《起居注》,说明了皇权对史官如实记录权力的不断侵蚀。
因此,皇帝对起居注态度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8.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据材料可知,作者强调的是
A.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B. 科举制度宜传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联系所学可以知道,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答案选D。
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国家的兴盛,A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也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9.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三:‘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末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D.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吸取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即是文臣全部贪浊,也没有武将的危害大。
鉴于此,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故选C。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BD项是削弱相权的措施。
10. 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街门,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
”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
A. 明朝末年到杭州
B. 清朝末年的上海
C. 渭朝初年的北京
D. 民国初年的南京
【答案】B
【解析】根据“传教的人”可知这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
B;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于l861年为办洋务及处理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l901年改为外务部,故C符合题意;根据“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可以排除D。
11.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账、户籍等制度;奖励清廉,严禁贪污,建议裁减官员,进行屯田,又作《六条诏书》。
宇文泰完全采纳,令百官诵习。
州刺史郡守县官不通六条及计账法,不许做官。
西魏政治显然比东魏政治好一些,口口口口口。
在空格处,应该接着的是哪句话最为适宜。
A. 宇文泰选取身体强健的农民组成府兵
B. 西魏后来成为北周,东魏后来成为北齐
C. 到孝文帝时进行大规模的华化运动
D. 宇文氏的政权从此趋于巩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题干前半部分主要提及的是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治理国家的方
法和措施,后半部分根据“西魏政治显然比东魏政治好一些”可知论述的是这一措施的积极影响,故答案选D。
AC两项仍是宇文泰的治国措施,排除;B项强调的是西魏的衰落,排除。
12. 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罗马法的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
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证据收集
B. 强调契约思想
C. 实质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蕴含民主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未提及《查士丁尼法典》重证据方面的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故B项正确。
材料未明确马主人奴隶主的身份,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民主原则,排除D。
13.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B.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可知,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所以答案选A;由材料“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可知,法庭立案并不是取决于案情,排除B;由材料“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可知,被告并不是一定为自己行为辩护,排除C;由材料“法官审判应重证据”可知,证据并不是唯一的依据,排除D。
14. 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
由此可知“人民”一词
A. 范围随时代发展而扩大
B. 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
C. 性质侧重指广大人民群众
D. 含义并不具有统一的确定性
【答案】D
【解析】根据“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人民”一词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故选D。
根据“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在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人民”范围是狭隘的,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扩大,不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也没有民主可言,排除ABC。
15. 罗马于公元前287年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
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 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B. 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 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D. 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答案】D
【解析】控制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元老院,故A项错误。
平民并未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是在法律上取得了和贵族平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公民内部关系的调整,而自由民包括公民和非公民(被征服地区得不到公民法保护的人),材料没有反映非公民和公民地位的变化,因此无法说明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故C项错误。
此法案使得平民会议成为具有完全立法权的机构,使得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故D项正确。
点睛:注意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贵族和平民的平等只是“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不是真正的平等。
16. 亚里士多德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
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
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 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C. 蕴含法律至上的思想
D. 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梭伦执政时十分注重法律的作用,要求所有人包括执政官都要遵守法律,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正确。
但材料无法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平民利益,排除AB;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轨道,没有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排除D。
17. 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
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
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
对这一制度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直接民主存在严重弊端
B. 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
C. 有利于防止专制统治
D. 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纵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说明采取了投票的方式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符合民主性。
“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说明注重人文关怀。
“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说明其盲目性,故B正确。
直接民主存在严重弊端和有利于防止专制统治,也过于片面,故AC排除。
D项只强调弊端而忽视了陶片放逐法的积极性,排除。
18.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 《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因此选C。
考点:中西方历史·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名师点睛】复习中外政治制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古希腊民主形成的条件及历史意义;古罗马法制的演变及影响;比较中西方早期政治差异及原因;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19.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从材料中可知
A. 美园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B. 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并未建立
C. 美元对英铹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当时的美国形式上规定了统一的货币,但是地方各州各行其是,这意味着中央政权松散无力,故B项正确;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地方各州的货币价值不同,不是强调美元对英镑的依附,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才确立起民主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针对1美元价值的多少,不同州有不同的看法与政策;面对货币发行如此重大的事务,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国家十分松散。
20. 开国领导人之一的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这番话意在强调
A. 美国需要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
B. 美国应该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C. 美国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限制
D. 美国要在政府和民众间实行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麦迪逊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天使管理人,因而可能面临着严重的专制的现象出现,所以需要要在政府和民众间实行权力制衡,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选D。
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是针对松散的邦联制提出的,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建立的是共和制政体,排除B;D项“不能受任何力量的限制”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
21. 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
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
”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这突出反映了
A. 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B.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C.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公民不遵守法律的游行行为。
可见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罗伯斯庇尔只是引导公民要遵守法律,排除C;主权在民是对主权在君的否定,但民主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法律,排除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真正的扩展﹒法国大革命
2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
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B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23.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
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德、美、法
B. 英、德、法、美
C. 英、美、法、德
D. 美、英、法、德
【答案】B
【解析】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通过改革循序渐进;美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通过创新独辟蹊径;德国皇帝保留绝对权力,是专制主义借尸还魂;法国通往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循环往复。
故答案是B。
2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王有宜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德国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
B.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 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封建君主制,排除A;从题干中“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的信息可以知道,已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B项正确。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事主义色彩,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知道普鲁士的国王的权力很大,故D项错误。
25. 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材料最能体现
A. 苏格拉底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B. 古代雅典注重军事并崇尚智慧
C. 古代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 苏格拉底具有较自觉的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可知
苏格拉底的个人素质比较高,具有较自觉的公民意识,A错误,D正确;材料中只说苏格拉底本人的情况,无法反映古代雅典注重军事并崇尚智慧和城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C。
故答案选D。
2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