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LIFT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评价复杂性肛瘘是一种较为困难且容易复发的肛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切开挂线术和LIFT(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手术。
近年来,LIFT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评价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复杂性肛瘘中的疗效。
一、LIFT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优势LIFT手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肛门内括约肌以上的横向瘘道部分切除,阻断感染的途径,促进愈合。
LIFT手术具有以下优势:1. 保护括约肌功能:LIFT手术避免了对括约肌的大范围切开,可以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后排便障碍、排气失禁等不良并发症。
2. 术后疼痛少:LIFT手术创口小,对周边组织的损伤少,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3. 术后愈合快:LIFT手术创面较小,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较快,术后康复时间短。
4. 减少复发率:LIFT手术通过切除了一部分引流瘘道,减少了感染的途径,降低了复发的风险。
切开挂线术是传统的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方法,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肛瘘直接切开引流:切开挂线术通过直接切开瘘道进行引流,将瘘道内的分泌物排出体外,促进愈合。
2. 术后疗效可靠:切开挂线术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疗效已经得到验证,术后愈合率较高。
3. 适用范围广:切开挂线术不仅适用于一般性的肛瘘,对于一些复杂性的肛瘘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4. 术后复发率低:经过切开挂线术治疗的肛瘘,复发率相对较低,术后的稳定性好。
1. 临床疗效对比LIFT手术和切开挂线术在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研究表明,LIFT手术在术后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和括约肌功能保护等方面明显优于切开挂线术,但在术后康复时间上稍逊于切开挂线术。
2. 术后并发症对比LIFT手术相对切开挂线术而言,术后并发症更少,主要表现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排便障碍、排气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LIFT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评价一、LIFT技术1.1 LIFT技术的原理LIF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肛瘘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离括约肌与肛瘘之间的通道,将通道上的组织结构切除,最终通过缝合来关闭通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LIFT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分析肛瘘的解剖结构,找到括约肌与肛瘘之间的通道,保护周围的括约肌,从而避免了术后排便功能的损害。
LIFT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有许多优点。
LIFT技术避免了对括约肌的损害,降低了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风险。
LIFT技术的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的疼痛明显减轻。
LIFT技术的成功率也比传统的手术方式更高,对于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二、切开挂线术2.1 切开挂线术的原理切开挂线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肛瘘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肛门周围的肛管和肛门皮肤之间缝制线条,并在肛管内部进行切割,将肛瘘通道切开,使之形成创面愈合。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由于操作时对括约肌的切除,容易导致术后排便功能的损伤。
切开挂线术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术后排便功能的障碍和复发率高。
由于切开挂线术需要对括约肌进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便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切开挂线术的复发率也高,术后肛瘘再次形成的概率较大,治疗效果不佳。
3.1 临床疗效对比我们收集了近期在我院进行LIFT技术和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患者共计100例,其中LIFT技术治疗50例,切开挂线术治疗50例。
随访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
在LIFT技术治疗组中,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术后疼痛程度轻微,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而在切开挂线术治疗组中,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0%,术后疼痛明显,总有效率不足80%。
3.2 并发症对比在LIFT技术治疗组中,术后并发症较少,主要为术后局部疼痛和切口感染,治疗简单,术后恢复快。
而在切开挂线术治疗组中,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和术后疼痛是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摘要】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术配合术后中药坐浴治疗6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1次治愈65例,2次治愈2例,3次治愈1例,治愈率100%。
治愈时间17~50 d,平均25.1 d。
术后随访半年至三年,无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移位、肛门畸形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
【Abstract】Adopting the low cutting and high thread drawing,chinese herbal fumigation and washing after operation methods,68 complex high anal fistula patients,of which 65 patients cured by the first time,2 patients cured by the second time,1 cured by the third time,the cure rate was 100%.The cure time was 17-50 days,25.1 on average.There is no recurrence,anal incontinence,anal displacement,deformation and other sequelae in the follow-up study after half to 3 yeas,anal function was normal.【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 therapy;Complex high anal fistula patients;Low cutting and high thread drawing近年来,笔者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术配合术后中药外洗坐浴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诊断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本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13~62岁,中位年龄40岁,病程7 d~13年,其中12例有1~2次手术史。
传统切开挂线疗法与瘘管旷置术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8-04-04T16:21:57.7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期作者:张晓丽[导读] 能够调节张力,有较为让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方式以瘘管旷置术的效果更为突出。
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 266200摘要:目的: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别予以传统切开挂线疗法与瘘管旷置术治疗,分析与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据临床数据统计有40例,诊治时间在2017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按照电脑随机编号的形式分为2个小组,标记为研究组的实施瘘管旷置术,标记为对照组的实施传统切开挂线疗法,对组间临床效果与治疗后复发率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研究组相对更优;在治疗后复发率方面,研究组更低;并且观察数据对比项目都有差异性意义,P<0.05。
结论: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方式以瘘管旷置术的效果更为突出。
关键词:传统切开挂线疗法;瘘管旷置术;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对比肛瘘会引发众多的不良症状出现,其中,以疼痛、瘙痒和流脓等情况更为常见,该种病症主要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直肠与肛管之间形成了异常管道,导致了肉芽脓性病变的发生,最终造成病变在直肠堵塞;肛瘘的发生率还是较高,仅次于痔疮的发生率,并在临床分类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单纯性高位肛瘘,另一种则是复杂性高位肛瘘。
1 资料、方法1.1 患者病情资料选择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据临床数据统计有40例,诊治时间在2017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按照电脑随机编号的形式分为2个小组。
研究组:在4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中占到了一半,其中,男性(11例)和女性(9例),据统计学数据显示患者的年龄都在33~53岁,患者的病程则在3~7年;对照组:在4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中占到了一半,其中,男性(9例)和女性(11例),据统计学数据显示患者的年龄都在32~53岁,患者的病程则在3~6年;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都与《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中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阐述诊断标准相符合。
肛瘘微创平台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刘刚(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本溪117022)【摘要】目的探讨肛瘘微创平台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选择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9年8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研究组采用肛瘘微创平台瘘管刨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均随访6个月。
比较2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治疗有效率,术后7d的肛门Wexner评分,术后1d、7d和12d创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的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7d的创面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ARP、RRP和AMCP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肛瘘微创平台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均显著,但肛瘘微创平台可较好地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术后创面恢复更快、疼痛感较轻。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刨除术创面疼痛肛管直肠功能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4-0529-03DOI:10.19435/j.1672-1721.2021.04.041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一般不能自愈,手术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目前临床上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很多,均具有自身优劣势,其中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与视频辅助瘘管刨除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何选择一种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且痛苦较小的手术方式一直困扰着临床肛肠外科医师。
目前,关于采用肛瘘微创平台瘘管刨除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对比了肛瘘微创平台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经验Par ks 法分段剔除瘘管结合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观察与评价张清月王竞刘天牧于伟刚詹娇阳凌光烈复杂性肛瘘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肛瘘住院患者的206%。
目前,复杂性肛瘘治疗比较困难,治疗方法也较多,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复发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多等。
我科在研究中医传统挂线术和现代医学切除术的基础上,改进了复杂性肛瘘手术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治疗本病68例,全部治愈。
术后6个月内复发3例,二次同法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跟踪随访,未再发生复发现象。
结果表明,该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疗程短,痛苦小,治愈率高,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68例,男42例,女26例,男女比例1621;年龄25~76岁;病程7个月至20年。
首次手术者33例,经外院1次手术者17例,2次者9例,3次者6例。
肛门周瘘道1根者25例,2根者15例,3根者18例,4根者8例,5根者2例,瘘管长度均在5c m 以上,内口均为1个。
2病例选择标准:(1)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肛肠科常见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有关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1],选取符合病例。
(2)病例选择标准:明确诊断为复杂性肛瘘,并排除以下情况者:严重的心、肺、肝等器质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
3术前准备:手术前晚口服甲硝唑片4片,流食,术前禁食水,02%肥皂水清洁洗肠。
4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
5手术方法:会阴区前半部瘘采用折刀体位,后半部瘘采用截石体位。
所有病例均采用沿外口周围梭形切开1~2c m,予直探针自外口探入查明内口,止血钳牵拉瘘管外口,以组织剪刀沿着瘘管纤维化外壁向深部剔入,当瘘管剔出长度约3cm 时,可将余下的瘘管尽量拉直,便于继续向深剔入。
最长可剔到5c m 左右,当很难再向内剔入时,于肛缘旁再行放射状切口与远端切口皮下贯通,并将远端瘘管掏出,以此近端切口继续向内口剔入,直至接近内口(05~10c m )。
·84·腺的重要意义。
肛瘘目前治疗的常见术式:国内现状:包括以Milligan等关于只要不切断肛管直肠环就不会导致肛门失禁观点为理论根据的瘘管切开术与切除术、周济民曹吉勋等人于1950年代中后期研究出的切开挂线法,曹吉勋于1970年代初推出的切开缝合挂线法、曹吉勋于1970年代初推出的管道切开缝合内口挂线引流法、李雨农于1970年代中期推出的内口切开药线管道引流法,曹吉勋于1960年代初研究的挂线脱管法及丁泽民于近年创用的挂线旷置法,日本高野正搏、隅越幸男、岩重纯一等的一些括约肌保留术式在我国应用。
国外现状:包括英国Parks于1960年代初首创的Parks术式,隅越一岩垂术式、高野术式、Elting于1912年首先提出后改进的内口封闭管道搔括引流(管道旷置)术式、包括Hanly术式与宇珙井术式的痿管部分开放式、肌肉充填术、管道切开缝合闭锁术、Milligan、Morgan等人于1934年提出的异于中医挂线疗法的挂线术又称泄液线疗法或瘘管二次切开术、Mann近年提出的瘘管移位术。
术法成败的关键:(1)正确处理内口和原发病灶,现已证明,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处理内口,彻底清除感染肛窦、肛门腺极其导管,是手术成败及防止复发的关键。
借助于探针、肛镜、指诊、染色和造影等可正确寻找肛瘘内口,根据Goodsall氏规律,术中要重视后侧肛窦、在切开内口后,充分扩张、搔括其周围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导管JTCM.Nov.2003,V01.44.Supplement和肛门线。
(2)彻底清除支管和死肛窦道内的感染物,对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3)保持创面引流通畅和清洁(尤其是通向主道切口的引流通畅)。
因肛门局部为一特殊环境,易致创面感染。
术后如引流不畅可致创口、支管延期愈合。
故手术时要求主道郡切口要够大、支道及死腔要充分扩张,术后须换药冲洗,转动橡皮筋以利污物排出,保证创面在无菌环境F生长,且术后换药对伤口的愈合亦有重要作用,如果换药不当,即使手术无误同样会影响创口愈合,甚至使治疗失败。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间收治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予以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切开挂线治疗术,比较两组患者间短期总有效率差异;同时观察随访一年,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差异。
结果:从短期疗效看,实验组总有效率94.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远期效果对比显示,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分别为8.33%和5.56%,远远低于对照组的19.44%和16.67%,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办法。
【关键词】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传统切开挂线治疗术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261-02高位复杂性肛瘘是颇为棘手的肛肠科疾病,患者病史长、反复排便疼痛以及感染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1]。
虽然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个治疗手法的临床疗效孰优孰劣仍存在较大争议。
本组研究通过对比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治疗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差异,探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的临床价值,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间收治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8.6±6.2岁。
病程2月~3年,平均1.5±0.8年。
其中2个外口者19例,两个以上外口者53例,最多可达5个外口。
1.2分组和治疗将72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7例近年来,笔者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男43例,女14例;年龄17~68岁,平均38岁。
病程1~18年,平均3.2年。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肠道准备,甲硝唑片每日1.2g,分3次口服,共用3天。
手术前晚及手术前各清洁灌肠一次。
1.2.2 手术治疗用骶管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取患侧卧位。
扩肛并置肛管内一干纱布条。
在外口注入少许美蓝,取出纱条,观察染色情况,依此判断能否找到内口,确定内口的准确位置。
用圆头探针自瘘管外口插入瘘道,从内口穿出。
以探针为指引,将瘘管内外口间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高位瘘口处括约肌挂线,拉紧橡皮筋,用止血钳紧贴创缘夹住胶线,10-0丝线双重结扎,以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缝合远端伤口,挂线引流口以纱条做引流。
肛内纳入双氯酚酸钠栓1枚,塔形纱布覆盖,“丁”字带加压固定。
1.2.2 术后处理①术后合理运用抗生素抗炎;②半流质饮食2天,控制大便2 d;③便后中药熏洗坐浴,及时清洁创口并更换敷料。
2 结果5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中1次治愈55例,2次治愈2例,1次治愈率96%,治愈时间17—40 d,平均24 d。
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无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发生,肛门功能正常。
3 讨论3.1 治疗肛瘘关键是找准内口。
内口是肚瘘的感染来源,只有准确地找到内口,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
内口主要通过解剖位置、染色情况、指诊触摸、探针、肛镜观察等来寻找。
内口处多存在炎性硬结。
找到内口后应彻底清除感染的肛隐窝。
使用探针探查内口时,动作务必要轻柔,从外口徐徐探入,切忌粗暴、盲目,以免人为造成新瘘道。
瘘管除主管外尽量找到所有支管予以处理。
3.2 正确使用挂线术。
挂线疗法机理主要是依靠挂线勒割缓慢剖开肛门括约肌,边勒割边愈合,以免造成肛门失禁。
高位瘘挂线应紧松适当,分次紧线。
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摘要】目的观察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
方法83例采用直肠指诊、美兰试验、探针探查等方法查清内口,以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清除病灶。
结果75例1次治愈,8例复发,经第2次手术痊愈,有效率100%。
无肛门变形和移位后遗症,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
结论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效果好,并发症少,无后遗症。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低位;高位
复杂性肛瘘是指有2个以上外口,有2个或2个以上的管道与内口相连;或管道穿通2个以上间隙;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形如马蹄者。
是肛肠科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
我科自1998-2005年,采用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的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8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19-72岁;平均43.1岁;病程1个月至26年,平均3.4年。
全部病例均有2次或2次以上肛周脓肿病史。
瘘管长度
2.5-24cm,外口至肛缘的距离1-14cm;瘘管伴有慢性脓肿者形成者37例,外口两个者56例,3个以上者27例,外口最多5个。
肛瘘诊断标准:按照2004年制定的肛瘘统一分类标准进行诊断[1],可分为以下3种:①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且支管和空腔。
外口和管道2个或2个以上。
包括多发性瘘和无高位内口的高位空腔.本组49例,占59%;②高位复杂性肛瘘:有2个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或穿过直肠坏,有1个或2个以上内口,内口在直肠环以上者。
本组26例,占31.7%;③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或12点处。
又有前位、后位、前后位马蹄形肛瘘之分。
本组8例,占9.6%。
1.2手术方法骶麻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扩肛,以直肠指诊、美兰试验、探针探查等方法先查清内口,主管道及支管道的走向、数目和位置。
从原发外口注入美蓝液作指示剂,再用肛镜查看肛内,美蓝液溢出或着色处即为内口。
对多个瘘管或者外口的高位肛瘘,一定要明确主瘘管的行程及瘘管和肛管直肠环的关系。
对高位马蹄型肛瘘:术前予碘油造影。
对低位复杂型肛瘘:根据探针和美蓝标识先行瘘管全程切开,并切除全部瘘管组织;对高位多瘘管的复杂性肛瘘
(如马蹄形肛瘘);肛管直肠环以下主瘘管和支瘘管全程切开并切除瘘管组织,肛管直肠环以上主瘘管病变组织小心清除,高位处行橡皮筋挂线。
同时将支管打开,锐性剥除硬厚的管壁,修整切口两侧皮缘,使之呈“v”形新鲜创面,瘘管处理完毕,伤口创面充分止血,尽量避免留结扎线头等异物,减少复发的易感因素;用甲硝唑冲洗干净伤口后,从瘘管远端起至肛缘之瘘管壁予以全层缝合;充分止血,查无活动性渗血后,主管填塞凡士林纱条,缝合切口;包扎术毕;对瘘管伴有
慢性脓肿者形成者:处理瘘管的同时,尽量清除脓肿壁并切开引流。
1.3术后处理①流质少食2d后恢复正常饮食,控制排便2d;②适当应用对大肠杆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③挂线按照先松后紧的原则,于3-5d后行逐步紧线(两处挂线者紧线交替进行),脱落控制在15d左右;④每天排便后以高锰酸钾溶液熏洗肛门,及时清洁创口并更换敷料。
2结果
2.1疗效判定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并经修订统一的肛瘘疗效标准判定[2]。
①痊愈:症状消失,肛瘘愈合;②无效:经治疗后肛瘘未愈;③远期治愈:随访1-3年,原部位未见复发。
后遗症诊断标准:①肛门不全失禁:维持肛门括约功能的肌肉部分损伤,平时或排便时气体及稀便不能控制;②肛门完全失禁:维持肛门功能的主要肌肉离断,干、稀便及气体均不能自主控制。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
2.2治疗结果本组83例患者1次治愈75例,复发8例,其中均为高位肛瘘。
复发的8例均经第2次手术治愈。
术后随访1-3年,无l例肛门失禁、肛门移位、畸形等后遗症。
3讨论
肛瘘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疾患,高位肛瘘多由直肠肛管周围深部脓肿破溃或切开形成,瘘管结构较复杂,尤其反复破溃或曾接受手术切开引流治疗者,常支管、盲管并存,成为难治性外科疾病。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3]。
术前详细了解病情、仔细探查内、外口的情况及各瘘管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手术的关键是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肛瘘的复发。
本术式以直肠指诊、美兰试验、探针探查等方法先查清内口,确定瘘管情况,包括摸清瘘管的内口、外口、多个瘘管之间关系和肛门直肠环位置、瘘管的病变性质和根据瘘管的情况,采用切开挂线与切除缝合相结合清除原发病灶,对内口与原发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因此治愈率较高。
本组83例临床实践证明,以肛瘘切开挂线切除缝合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能较彻底地祛除病变坏死组织和各支管及盲管,消除复发因素,减轻细菌对创面的污染程度,具有肛周组织损伤少、愈合时间短、不易复发、及治愈高无肛门变形和移位后遗症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