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中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概念的掌握,二是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青少年儿童来说,掌道德概念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道德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日常的道德生活的概念;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道德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大量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另外,还要注意消除身上存在某种认知或情绪障碍,形成正确的态度问题。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家重视和强调道德判断和推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作出自觉的道德决策,即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能力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舆论、别人的评价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1、从“模仿”到“独立”

2、从效果到动机

3、从评人到评己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知的形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这一发展概括起来可以说与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发展有关,但是这种发展又不是自发完成的,它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学校德育的水平、舆论气氛、教师的工作,都起重要作用。而沈家鲜等人的调查表明,城乡儿童在评价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农村青少年的评价具有更大的表面性和情境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学质量低,其它原因还待查清。

2)道德情境与评价的对象。学生道德评价水平的不同常常受到具体评价对象的影响,比如对最敬佩的人评价水平明显地高于对其他人的评价,往往对一般人的评价还处于情景水平,

或是具体水平,笼统概括水平;对英雄人物或是他特别敬佩的人物的评价可以达到高度概括的水平、原则的水平。这一方面与学生思维的水平、深刻性不同有关,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宣传工具的影响,如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学生是模仿宣传教育中的评价来进行评价的。

3)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每个人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其思维发展水平愈高,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愈正确深刻,则道德评价也愈正确。

道德评价能力是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某种道德行动(包括他人和自己)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经常运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进行评价,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扩大和丰富学生的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因而它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驱动力量。

(一)道德情感的内容

道德情感从内容上分析是极其多样的,如自尊感、义务感、责任感、公正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大致上,我们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三类:对自己的,对他人和工作的,对社会的。对自己的如自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等;对他人和工作的,如同志感、友谊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社会的,如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这些情感是彼此联系的,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体现着多种情感。

(二)道德情感的形式

以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道德感和道德认识的关系为指标,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种:

1)直觉的道德感。直觉的道德感是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由于直觉的道德感是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产生的十分突然,因而可能其中所涉及的道德行为规则的意识不是十分清楚的,缺乏自觉性。

2)想象性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是指在联想起某种有道德意义的人或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这是通过想象,通过形象而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伦理性的道德感。这是一种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道德准则的情感,具有较大的自觉性和概括性。这是具有很大概括性的情感,也有更高级的,是把道德认知升华了。

中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形式是十分复杂的,每一种形式又有程度和水平等级的不同,其发展存在着年龄特征。不少观察研究表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易受情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冲动,不大会自觉意识到激情的严重后果,不易控制自己的感情;到初中三年级以后,直觉的情绪体验逐渐减少,伦理道德的情感日益增长。在良好的班集体中,这种情感增长更快。(三)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实践表明,青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是一个最现实而又最活跃的心理成分。道德情感的激发,将直接影响到道德动机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产生。有的学者指出:“人的道德认识不能直接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是认识产生情感,情感激发动机,动机才是推动行为的动力。可见,在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第三,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为了帮助学生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 不要采取简单禁止的办法,要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改变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观念和概念。

(2) 应尽量避免臆测和猜疑,否则会引起学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如冷漠、敌意与怀恨等)。

(3) 利用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

(4) 使学生预见到情感表现的后果,从而预防不恰当的情感的产生,提高情感的控制力。

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信念,是在对一定的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道德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而形成的,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它是一种主动要求得到维护与实现的道德需要。它是一种稳定而强有力的内部动力,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知情意的“合金”。它能使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更具有一贯性和坚定性。因此,道德信念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信念,是品德培养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呢?教育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第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