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7分)

1. (4分)按拼音写字、词

mǎlùbúyòng yòng chùjǐg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8分)巧填同音字。

zuò:________牢________业 ________文 ________船

yáng:山________ ________光________毛大西________

3. (4分)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横线上。

Ⅰ闲:①没事做;②多余的;③平常的。

万水千山只等闲________

下午我闲着,你来吧。________

Ⅱ颜:①体面;②脸上的表情;③颜色。

三军过后尽开颜________

会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子________

4.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爱——________ 欢乐——________ 摇晃——________

急忙——________ 知觉——________ 寂寞——________

5. (4分)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难——________ 细——________

暖——________ 喜——________

6. (17分)概括课文填空。

《长征》是________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写的一首________律诗。这首诗共________行,每行________个字。押________韵。________行,总写红军________,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________和飞夺________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________后________的心情。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热情地歌颂了________。

7. (5分)读诗句,写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 (5分)看图写话。

雨后的景物有哪些特点?仔细看图,写一写雨后的景色和小朋友的活动吧!

9. (3分)句段推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

10. (20分)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1. (5分)现在,人们重新举起了“长征精神”的大旗。对此,有人认为,“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了,现在再提是老生常谈;有人认为,“长征精神”永不过时,现在仍有必要弘扬“长征精神”。你怎么看待“长征精神”?举行一次讨论会,交流你的看法。然后写下来。

12. (8分)组词语

闭________ 委________ 薄________ 眠________

闲________ 逶________ 礴________ 岷________

13. (5分)用学过的词语造句。

①柜台:

②光芒:

③兴奋:

14. (5分)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只等闲:

②尽开颜:

③铁索寒:

④走泥丸:

⑤腾细浪:

⑥云崖暖:

15. (6分)按拼音写汉字

shé tou cí ài bǎo ch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ié gòu fǔ mōrù shé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5分)缩句

①原来黄盖深知水性。

②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

17. (5分)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

③三军过后尽开颜。

18. (5分)红军长征途中,战士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你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哪些感人故事?举行一个故事会,与大家交流。

19. (2分)理解诗句的意思。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

20. (5分)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大象走到观众面前。

大象拿起口琴。

大象吹了起来。

二、阅读理解 (共5题;共23分)

21. (3分)写出近义词。

撑船—________ 采—________ 艇—________

22. (5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七律长征》

23. (5分)读课文《七律长征》,我来解说七言律诗

24. (5分)仔细读《七律长征》,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5. (5分)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0-2、

10-3、

10-4、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理解 (共5题;共23分) 21-1、

22-1、

23-1、

24-1、

25-1、

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十二课课文解析

第十一课我是小小排版员 学习目标: 1、设置“纸张”大小和页边距 2、设置边框和底纹 3.将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设置边框和底纹 教学难点: 设置“纸张”大小和页边距 教学过程: 导入: 用电脑可以排版出美观、整齐的版面。图11—1中的《美丽的仙女湖》的版面是用WORD文档排版出来的。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 过度: 给同学们看仙女湖的图片。问:仙女湖美不美?

出示课本55页例文(未排版的): 师:这一段文字看起来密密麻麻,是不是看不进去?怎么样才能让它吸引人的注意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WORD文档几种常用的排版技术。 自主学习: 一、设置“纸张”大小和页边距 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排版,首先要考虑“纸张”大小和文字距“纸张”边缘的距离。Word 默认的“纸张”规格为“A4”,即高度为297mm、宽度为210mm。要改变“纸张”的大小,可以通过选择菜单中的“文件”—“页面设置”命令来实现。 (1)设置“纸张”的大小 1.在我的文档中打开《美丽的仙女湖》。 2.打开“文件”——“打印预览”,预览一下文章的打印效果。 3.单击(关闭)按钮,返回编辑页面。 4.打开“文件”——“页面设置”,从而打开了“页面设置”对话框。如图11—1所示,在“页面设置”对话框里,第一个选项卡便是“页边距”。页边距即文字到“纸张”边缘的距离。页边距的值可以点击和按钮进行调整,也可以直接在方框内输入数据。 5.先随意地调整上、下、左、右的页边距,注意观察预览区显示的效果,再点击“确定”按钮,观察你设置的效果。

图11—1 6.再次进入“页面设置”对话框,设置一个合适的页边距。 7.单击“纸型”选项卡,从“纸张”栏中观察一下现在是什么纸型,再单击“纸张”栏右边的按钮,看看有哪几种纸型。(图11—2) 图11—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1七律·长征_语文S版

11 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读拼音,写词语。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

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wēi yǐpánɡbótiěsuǒyào wán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二、比一比,再组词。 民()度()婴() 岷()渡()缨() 三、把诗句补充完整。 红军不怕____________,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____________,乌蒙磅礴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____________,大渡桥横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____________,三军过后_______________。 四、七律·长征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1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11 古诗三首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朔云:北方的云。 B.更催:再次催促。 C.骄虏:骄傲的俘虏。 D.莫遣:不要让。 2.“更催飞将追骄虏”的“更”字读音是,意思是。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3.用“”画出诗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再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 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担心战争失败的紧张心 情。() (3)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

【参考答案】 1.C 2.gèng再次再次催促勇敢善战的将士们去追击敌军 3.画出: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我军驻守的关塞;北方的流云和边疆的明月遍布西山。 4.(1)√(2)×(3)√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1.解释词语。 驱驰: 横戈: 2.“报主情”的“主”指的是。“江花边月笑平生”这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诵读这首诗时,语气应该是() A.平静 B.豪迈 C.悲凉 D.喜悦 4.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查一查戚继光写的其他爱国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策马疾驰。指拿着兵器 2.君主拟人我常年策马疾驰于南方和北方,以报答君主的恩情;南方 江边的花和北方边地的月笑看着我的一生。 3.B 4.在这首诗中,我读出了诗人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豪情。 5.示例:寄书向知己,不解作家音。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君心。 【参考答案】 1.策马疾驰。指拿着兵器 2.君主拟人我常年策马疾驰于南方和北方,以报答君主的恩情;南方 江边的花和北方边地的月笑看着我的一生。 3.B 4.在这首诗中,我读出了诗人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豪情。 5.示例:寄书向知己,不解作家音。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君心。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原文及教案 【原文】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词语】(词语盘点见课本) 【补充词语】鲸鱼肥猪过滤肚皮肺部高矮粘贴 【音】 榛(zhen)子矫(jiao)健狭(xia)窄当(dang)作 勉强(qiang)分杈(cha)处(chu)理粘(zhan)在一起 削(xue)弱折(zhe)射朝(zhao)晖较(jiao)短 调(tiao)节单调(diao)哺(bu)乳(ru)潜(qian) 倾(qing)听立即(ji)干涸(he)夹(jia)丝网尽(jin)管看(kan)守 噪(zao)音过滤(l) 鳍(qi)上颚(e)划(hua)破散(san)射 【带“然”的词语】 庞然大物安然无恙恍然大物索然无味怡然自得欣然前往 【一组带反义词的成语】 古往今来藕断丝连冬暖夏凉避重就轻思前想后恩将仇报 【组词】 站(车站)操(操纵)谦(谦虚)矫(矫健) 粘(沾住)澡(洗澡)赚(赚钱)桥(桥洞) 战(战斗)躁(急躁)廉(廉洁)侨(华侨) 肺(肺病)废(废水)狭(狭窄)勿(勿动) 柿(柿子)费(浪费)峡(峡谷)匆(匆匆) 【近义词】 目前(至今)敏捷(灵敏)机警(机敏)锐利(锋利)宽敞(宽阔) 【反义词】 狭小(宽敞)凶猛(温顺)聚集(散开)垂直(倾斜)锋利(迟钝) 敏捷(迟缓)光滑(粗糙)安全(危险) 【填合适的词】 (锋利)的牙齿(安全)的地方(矫健)的身体 (清秀)的面容(闪闪发光)的眼睛(玲珑)的小面孔 (晴朗)的夏夜(强烈)的日光(锐利)的牙齿 (急促)的警报声(安全可靠)的玻璃(炎热)的夏天 (强烈)的阳光(温和)的阳光(蔚蓝色)的天空 (湿漉漉)的地面 【说明方法】 作比较: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列数字: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举例子: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分类别: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打比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课文理解】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 目标预设: 1.借想象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等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识作者,引入课题 1、月是故乡明,家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思念家乡课文,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看了课题后,你的脑子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看来,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是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面,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个诗情画意的题目吧。(师可范读) 3、师:这个题目就是一首词中的句子。课件出示词。指名读。 这首《天净沙.秋思》,我们的题目就出自这首词。齐读。 4、现在人们常常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美丽的江南水乡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出示照片简介作者)。她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她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5、到底是哪段日子,哪些美好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走进那——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书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老师已经跟大家介绍过,我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做。来一起先来

读一读。(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读顺。2、读思结合。3、圈画批注。4、交流讨论。) 2、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谢冰莹奶奶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认认这篇课文里的生字。 4、那么作者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 三、细品“思乡之情” 1、品读“景美”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评读。 重点体会“婀娜的舞姿”。请大家注意观察“婀娜”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课文中说谁有婀娜的舞姿? (2)(出示句子)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肺部、高矮、藕断丝连、废水、嫌疑、上颚、退化、噪音、盗窃、垂直、即使、急促、哺乳 2、易读错的字 鱼(鳍)(qí)(榉)实(jú)橡栗(lì)尘(埃)(āi)湿(漉)漉(lù)(哺)育(bǔ)(触)动(chù) 追(逐)(zhú)(潜)水(qián)苔(藓) (xiān) 3、多音字 粘贴(zhān)看守(kān)夹丝(jiá)处理(chǔ) 调动(diào)划破(huá) 削弱(xūe)朝晖(zhāo)调节气候中(tiáo)单调(diào)较短(jiào) 4、不易理解的词语: (1)哺乳动物:指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出生幼体。哺乳动物大都是胎生的。 (2)企图:图谋打算。 (3)“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 (4)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 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5)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6)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7)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8)“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9)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5、日积月累 (1)常见的说明方法 (2)《四时之风》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阅读理解 《鲸》: 1、目前已知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一段落的知识点: 说明的方法: A、列数字: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用这些具体数字说明鲸大。 B、举例子: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C、作比较: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的,已知的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 D、总结: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七律__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辅导与练习

11新型玻璃 一、①多音字tiáo 调节chǔ处理 调折 diào 调动chǔ处所 ②近义词: 珍贵——宝贵特殊——特别阻挡——阻拦 清楚——清晰调节——调整盗窃——偷窃 企图——妄图凉爽——凉快强烈——猛烈 陈列——摆设、陈设 ③反义词: 陈列——收藏急促——平缓集中——分散 坚硬——柔软强烈——柔和集中——分散 珍贵——低廉凉爽——闷热特殊——一般 清楚——模糊陈列——收藏 二、生字组词与注音: 盗[dào]盗窃强盗掩耳盗铃嫌[xián]嫌弃嫌疑嫌贫爱富夹[jiā]夹心夹层jiá夹被gā夹肢窝 恙[yàng]安然无恙别来无恙藕[ǒu]莲藕藕荷藕合色粘[zhān]粘住粘连nián 粘糊噪[zào]噪声噪音噪聒废[fèi]fèi废话荒废半途而废废寝忘食

三、词语解释: 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藕断丝连:形容表面上好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问世:泛指新产品等与世人见面。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四、中心思想: 本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五、感悟心语: 科技改变生活!的确,经过科学家们精心研制,本来平常的玻璃变得如此神奇,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科学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将来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六、写作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七、课文结构: 夹丝网防盗玻璃——防盗 夹丝玻璃——坚硬 分述变色玻璃——调色新型玻璃功能多新型玻璃1—5 吸热玻璃——吸热现代生活用途广 吃音玻璃——消音 总结:重要作用——美好展望 八、课本习题: 1、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 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 答案: 新型玻璃名称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安全可靠 自动调节室内光线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强弱改变 颜色 使室内冬暖夏凉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 天,阻挡冷空气 吃音玻璃消除嗓音使传到室内的嗓音减 弱 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原文及教案 【原文】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已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鈄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 rǔ wēi fēng ǎi xiǎo jiā qín gān jú péi bú shì gūi jǔ dào zéi ()()()()()()()()二、用“√”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dōu dū)临淄住满了人。 3.我最不中(zhōng zh?ng)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冷笑为难招待安居乐业 B.出息取笑笑嘻嘻聊如指掌 C.囚犯解释实话实说面不改色D.负责大臣完好无损不惜代价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为设果() A.假设 B.排放 C.假使2.乃呼儿出() A.你,你的 B.竟 C.就,于是3.若无其事() A.若是,如果 B.如同,好像 C.你 五、仿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 六、选词填空。 (一)满腔热枕冷嘲热讽理屈词穷语重心长据理力争 1、面对卖假货的店主,我们(),他(),把这些劣质产品收起来了。 2、老师()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不能(),而应该()地帮助他。” (二)用“然”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昨天天气预报说,有一股强冷空气南下。今天早上,气温()降了下来。我哆嗦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道红光从我眼前闪过,哇,一位中年人()穿着红色短袖衬衫在跑步,一股敬佩之情()而生。我不禁振作精神,大踏步向学校走去。 (三)星期天,爸爸带我去郊外钓鱼,结果一条也没钓着,这真是()呀!(填上歇后语) 七、照样子,写词语。(9分) 1、描写人物外貌的:眉清目秀、()、()、() 2、描写人物心理的:愁眉苦脸、()、()、() 3、反映历史故事的:三顾茅庐、()、()、() 八、阅读积累与 (一)《晏子使楚》片段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地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自高自大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以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2.在文中()里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沾沾自喜—()笑眯眯—()嘲笑—()神情自若—() 3、文中第一个“水土”是指(),第二个“水土”是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且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wǔ rǔ wēi fēng ǎi xiǎo jiā qín gān jú péi bú shì gūi jǔ dào zéi ()()()()()()()() 二、用“√”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1.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dōu dū)临淄住满了人。 3.我最不中(zhōng zh?ng)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冷笑为难招待安居乐业 B.出息取笑笑嘻嘻聊如指掌 C.囚犯解释实话实说面不改色 D.负责大臣完好无损不惜代价 四、选关联词填空(3分) 即使……也……不管……也……是……还是…… 宁可……也不……如果……就…… 1、()多么艰苦,你()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2.邱少云()牺牲自己,()挪动一寸地方。3.()只剩下一个人,我们()要渡过江。 五、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为设果()A.假设 B.排放 C.假使2.乃呼儿出()A.你,你的 B.竟 C.就,于是3.若无其事() A.若是,如果 B.如同,好像 C.你 六、判断题(4分) 1.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者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2.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神态表演艺术。() 3.杰奎琳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七、仿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6分)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补充对联,并且写一句课外积累的对联(8分) 1.地满红花红满地,。 2.,,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3.,山外白云,,池边绿树,,雨落溪边。 4.我会积累:。 九、结合语境回答问题(3分) 有学生在没有征得老师的同意,就离开了学校,这时你刚好看见了,你会说: 。 十、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一《晏子使楚》片段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地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自高自大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以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

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

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第十一课练

11、去年的树 [预习提示]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写鸟与_____________的对话,第二次是写鸟与_____________的对话,第三次是写鸟与_____________的对话,第四次是写鸟与_____________的对话。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词语。 yu?n y? f? m” r?ng hu? sh?n xi? m?i y?u f“ zi ( ) ( ) ( ) ( ) ( ) ( ) 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花一( )树一( )鸟 一( )好朋友一( )歌一( )火 一( )斧子一( )煤油灯一( )工厂 三、词语接龙,比比谁接得长。 例:去年——年纪——纪念——念书——书本…… 地方—( )—( )—( )—( )—( )—( ) 灯火—( )—( )—( )—( )—( )—( ) 朋友—( )—( )—( )—( )—( )—( )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春天来了,地上的雪都化了。 春天来了, 夏天来了,

秋天来了, 冬天来了, 五、比较下面每组里的两个句子,选出意思相同的两项。 A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B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 鸟儿对树说:“再见了,树!” C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鸟儿天天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二年春天,鸟去寻找她的树朋友,发现树已经被______________用斧子砍倒,拉到______________去了。在工厂里已被切成______________,做到______________,运到那边的村子里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部分 妥帖贴补惊慌说谎一贯习惯 贪婪贫穷机械戒心推敲礼貌 多音字:济济南接济蒙蒙骗蒙蒙亮 二、《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中的三则寓言故事流传久远,并浓缩成三个成语。 1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盾》__、_《滥竽充数》_、_《画龙点睛》_。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举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 举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杯弓蛇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纸上谈兵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火眼金睛精卫填海开天辟地 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不要……而要……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三、《推敲》 1、1、《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与孟郊、李贺等都被称为“苦吟诗人”。《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3、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吟诗人”)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韩愈主张用“敲”字有三条理由:①表明作者是一个有礼貌的人;②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③读起来也响亮些。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课后习题4推敲练习 (1)“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