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长亭送别》导学案005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4
《长亭送别》导学案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金钏.(chuān)熬煎.(áo)搵.做(wèn)玉骢.难系(cōng)
B.笑靥.(yè)挣揣.(chuài)余荫.(yīn)蹙.愁眉(cù)
C.谂.知(shěn)玉醅.(pēi)秀衾.(qīn)谨赓.一绝(gēng)
D.青鸾.(luán)胸臆.(yì)罗帏.(wěi)白泠.泠(líng)
2、“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比喻、对偶、拟人
B.夸张、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比喻
D.对偶、夸
张、用典
3、“比司马青衫更湿”所化用的诗句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苏轼《满庭芳》
B.白居易《琵琶行》
C.元稹《会真记》
D.秦观《鹧鸪天》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达了莺莺( A )的思想感情。
A.重感情、轻功名
B.重功名、轻相聚
C.重功名、轻别离
D.重相聚、轻别离
5、对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6、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
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7、对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8、下列对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
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9、“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D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C )
A.①怨归去得疾.(病)②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让)
B.①只索
..坐(这边)
..昏昏沉沉的睡(只要)②小姐这壁
C.①我谂知
..如状元及弟(远胜过)
..这几日相思滋味(深切体会)②煞强
D.①也合着
...要吃(难道不想)...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也合算着)②眼面前茶饭怕不待
答案:C(A、疾—迅速,B、只索—只好,D、也合着—也算是)
11、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
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
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
1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名著导读】
风飘万点正愁人
——读《西厢记》沈怿泽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从读《红楼梦》开始,我就开始想象《西厢记》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读起来又是什么滋味呢?
宝玉说: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当时想:这《西厢记》不过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什么好看呢?今日一读,果然有趣。
只觉词藻警人,满口余香,果真连饭也不想再吃。
与清新雅致的《西厢记》相比,那饭食简直成了粗陋无比的俗物。
拿起了《西厢记》就不想再放下,这书中的文字只有读出来方知其奥妙。
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唱。
对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它那如梦如幻的语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用诗的笔法来讲述故事。
原来我只痴迷于唐诗宋词中的警言妙语,今日看了戏曲,方知戏剧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多半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戏文的妙处。
《西厢记》中的好多曲目,读上几遍都觉得不过瘾,恨不能马上吞了下去,记在脑里,留作无穷回味。
刚翻第一折,便有如此妙句: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读到此处,眼前如有人物浮现,挥之不去,浮想联翩。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妙处吧,如何不直教人茶饭不思呢?
《西厢记》和《红楼梦》共称“中国古典文学双璧”。
试想,能与旷世奇著《红楼梦》并称,一定是了不起的著作。
从《红楼梦》也可看出《西厢记》的影子,尤其是它们反封建的精神是很相似的。
《红楼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主角自然是林黛玉。
她虽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却表现得坚定勇敢,毫不示弱。
而《西厢记》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应该是红娘。
是她为了成就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而操劳忙碌,而莺莺作为相国的女儿则表现出软弱的一面。
这一点,莺莺不如黛玉。
张生与宝玉相比立场更是不坚定。
宝玉提到“仕途经济”就无比厌烦,对于爱情他也敢于执着追求,通读下来是个明朗的形象。
而张生这个秀才则有些酸文假醋,举止委琐。
在我看来,全书塑造最好的形象是红娘,她既勇敢又热情,敢于冲锋陷阵,性格色彩鲜明,这正是我所佩服的。
“风飘万点正愁人”,书中最妙是浓郁愁绪的营造。
各人均有自己之所愁,“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饱受相思之苦的张生与莺莺更是愁上加愁。
这大约与多愁善感的黛玉又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细细品味,《西厢记》妙不可言。
【阅读品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文学名著的魅力源自其文字本身。
我们不必执拗于什么视频动画,更不必拘泥于图片声光,关键还是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从修辞、句式、语言、思想等各种角度反复品味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但凡是文学名著,在思想情感上都有让人共鸣、反思、回味的独到之处。
仔细阅读,品味到这些,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长亭送别
命制人:陆洋时间:2010年9月3日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钏.(chuān)熬煎.(áo)搵.做(wèn)玉骢.难系(cōng)
B.笑靥.(yè)挣揣.(chuài)余荫.(yīn)蹙.愁眉(cù)
C.谂.知(shěn)玉醅.(pēi)秀衾.(qīn)谨赓.一绝(gēng)
D.青鸾.(luán)胸臆.(yì)罗帏.(wěi)白泠.泠(líng)
2、“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对偶、拟人
B.夸张、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比喻
D.对偶、夸
张、用典
3、“比司马青衫更湿”所化用的诗句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满庭芳》
B.白居易《琵琶行》
C.元稹《会真记》
D.秦观《鹧鸪天》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达了莺莺()的思想感情。
A.重感情、轻功名
B.重功名、轻相聚
C.重功名、轻别离
D.重相聚、轻别离
5、对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6、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
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7、对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8、下列对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9、“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①怨归去得疾.(病)②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让)
B.①只索
..坐(这边)
..昏昏沉沉的睡(只要)②小姐这壁
C.①我谂知
..如状元及弟(远胜过)
..这几日相思滋味(深切体会)②煞强
D.①也合着
...要吃(难道不想)...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也合算着)②眼面前茶饭怕不待
11、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⑤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⑥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⑦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⑧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
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
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
1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名著导读】
风飘万点正愁人
——读《西厢记》沈怿泽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从读《红楼梦》开始,我就开始想象《西厢记》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读起来又是什么滋味呢?
宝玉说: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当时想:这《西厢记》不过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什么好看呢?今日一读,果然有趣。
只觉词藻警人,满口余香,果真连饭也不想再吃。
与清新雅致的《西厢记》相比,那饭食简直成了粗陋无比的俗物。
拿起了《西厢记》就不想再放下,这书中的文字只有读出来方知其奥妙。
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唱。
对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它那如梦如幻的语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用诗的笔法来讲述故事。
原来我只痴迷于唐诗宋词中的警言妙语,今日看了戏曲,方知戏剧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多半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戏文的妙处。
《西厢记》中的好多曲目,读上几遍都觉得不过瘾,恨不能马上吞了下去,记在脑里,留作无穷回味。
刚翻第一折,便有如此妙句: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读到此处,眼前如有人物浮现,挥之不去,浮想联翩。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妙处吧,如何不直教人茶饭不思呢?
《西厢记》和《红楼梦》共称“中国古典文学双璧”。
试想,能与旷世奇著《红楼梦》并称,一定是了不起的著作。
从《红楼梦》也可看出《西厢记》的影子,尤其是它们反封建的精神是很相似的。
《红楼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主角自然是林黛玉。
她虽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却表现得坚定勇敢,毫不示弱。
而《西厢记》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应该是红娘。
是她为了成就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而操劳忙碌,而莺莺作为相国的女儿则表现出软弱的一面。
这一点,莺莺不如黛玉。
张生与宝玉相比立场更是不坚定。
宝玉提到“仕途经济”就无比厌烦,对于爱情他也敢于执着追求,通读下来是个明朗的形象。
而张生这个秀才则有些酸文假醋,举止委琐。
在我看来,全书塑造最好的形象是红娘,她既勇敢又热情,敢于冲锋陷阵,性格色彩鲜明,这正是我所佩服的。
“风飘万点正愁人”,书中最妙是浓郁愁绪的营造。
各人均有自己之所愁,“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饱受相思之苦的张生与莺莺更是愁上加愁。
这大约与多愁善感的黛玉又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细细品味,《西厢记》妙不可言。
【阅读品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文学名著的魅力源自其文字本身。
我们不必执拗于什么视频动画,更不必拘泥于图片声光,关键还是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从修辞、句式、语言、思想等各种角度反复品味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但凡是文学名著,在思想情感上都有让人共鸣、反思、回味的独到之处。
仔细阅读,品味到这些,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者。
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
《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
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
——金圣叹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权。